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监测综合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用目标监测性方案,建立感染监测日志,对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现状进行前瞻性监测。结果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2010年全年共收治193例重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0例、71例次,医院感染率为15.54%、例次感染率为36.79%,调正后的病人日感染率为2.16%。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率为5.04%,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1.17%;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为0.85%。从感染病人标本中共检出致病菌271株,革兰阴性杆菌占54.98%。结论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通过前瞻性监测获得资料准确,便于制定有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情况,调查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对2008年1~6月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所有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监测及感染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在6个月时间内,共监测重症监护病房入住患者175例,发生医院感染41例,46例次,感染发病率为23.43%,感染例次率为26.29%。平均病情严重程度ASIS评分为4.34分,调整病人日医院感染发病率为5.53‰。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与气管切开关系最密切,相关感染率为51.06%;其次是动静脉插管,相关感染率为41.67%。重症监护病房病人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结论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病人是医院感染高发人群,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气管切开是重要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 PDCA 循环的过渡期护理对重症监护室(ICU)转普通病房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经 ICU 治疗后转入普通病房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 PDCA 循环管理的过渡期护理,比较两组病人过渡期不良事件发生率、重返 ICU 率、医院感染率、住院时间、抑郁量表(SDS)评分和焦虑量表(SAS)评分。[结果]观察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SDS 评分、SAS 评分、重返 ICU 率、医院感染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过渡期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 ICU 转普通病房病人临床预后。PDCA 循环管理模式可提高过渡期护理干预实施过程中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监护中心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PDCA实施前)重症监护中心患儿340例,采用常规管理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PDCA循环管理后)重症监护中心患儿340例,采用PDCA循环管理,比较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后护理人员专业职能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与PDCA实施前比较,PDCA实施后护理人员各项专业职能评分高于实施前(P0.01),PDCA实施后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PDCA实施前(P0.01)。结论 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监护中心护理风险管理中实施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专业职能及患儿家属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王世英 《护理研究》2006,20(17):1561-1561
近年来,医院感染愈来愈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重症监护病房由于病人病情危重、住院时间长、有创机械通气及侵入性治疗多等,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发区。因此研究重症监护病房感染菌株,对有效预防和治疗重症监护病房细菌感染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重症监护病房中,鲍曼不动杆菌定植较快,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由于其高度的耐药性常引起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流行,后果十分严重[1]。现将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情况及治疗护理措施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EICU病人构成2004年1月—2004年12月共收治167例,其中各种…  相似文献   

6.
重症监护病房目标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情况,探讨预防和控制感染的措施。方法采用目标性调查方法,用ASIS调整感染率,分析感染相关因素。结果共监测重症监护病房病人237例,发生医院感染30例,感染率为12.66%;感染例次47例次,例次感染率19.83%。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多,占63.83%;泌尿道感染次之,占21.28%。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是主要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PDCA循环管理方法的实施,比较其管理效果。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方法后,病例感染发病率同比下降(2013年感染率为6.20%,2014年为5.21%,2015年为2.55%),医护人员感控意识增强,专业技能得到明显提高。结论 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能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控意识和医院感染防控水平,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控制妇科不良事件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3月的妇科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与2010年4月~2012年9月未实施PDCA前医护人员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护理人员不良事件主动上报情况进行比较。结果: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妇科不良事件仅发生2次,而PDCA循环管理模式前不良事件共发生14次,实施前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率为100%,而PDCA循环管理模式前的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率是42.86%。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够优化妇科不良事件管理,减少妇科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提高不良事件的主动上报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管理水平,以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方法通过对1997年1月~2004年12月医院感染监测项目进行比较,评价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实施系统化管理的效果.结果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系统化管理后感染率显著降低,消毒灭菌质量监测合格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加强系统化管理是降低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管理水平,以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方法 通过对1997年1月~2004年12月医院感染监测项目进行比较,评价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实施系统化管理的效果.结果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系统化管理后感染率显著降低,消毒灭菌质量监测合格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加强系统化管理是降低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我院传染病医院感染管理中引入PDCA循环法,按照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的流程制定出完善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管理制度,激励全科医护工作者积极开展传染病的防控工作。2013年~2015年间我院传染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成效得到实质性提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引入PDCA循环法是防控传染病的一大良策,可行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现状,分析感染特点,以便加强防控。方法通过目标性监测,对本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状况进行了监测。结果本医院重症监护病房2009-2011年3年期间共入住患者1 796例,发生感染患者296例次,例次感染率为16.48%,日感染率9.53‰。在接受侵入性操作患者中,静脉插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5.34‰、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日感染率3.86‰、留置导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日感染率3.31‰。从感染病人标本中共检出397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占52.4%。结论本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主要危险因素为血管内插管、机械通气和泌尿道插管等侵入性操作,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重症监护病房(ICU)因病人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以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等原因,使医院获得性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1].本文对我院综合ICU 2005年1月~2006年6月收治的593例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前瞻性分析,供ICU感染管理监测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护理干预在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12月60例CCU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对照组。于2014年1月实施基于PDCA循环法的护理干预措施,选取2014年1月—12月CCU患者60例,设为研究组。对比2组护理风险事件和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法护理干预对提高CCU护理满意度,预防护理不良事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DCA循环法在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8年7月~2011年7月对医院外科手术后患者进行行PD-CA循环法管理,进行目标性监测,通过计划、实施、检查、总结,最终达成共识,不断完善预防与控制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措施.结果 采用PDCA循环法管理后,手术部位感染率从2008年的6.92%下降至2011年的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PDCA循环法管理后,能有效控制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率,对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分析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不动杆菌检出数及检出率,量化管理,实时干预,预防医院感染暴发的发生。方法 前瞻性监测及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不动杆菌检出数及检出率,计算75百分位数,作为医院感染管理科介入调查、实施干预的指标,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暴发。结果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2010-2013年不动杆菌检出数75百分位数是6人,不动杆菌检出率75百分位数为21%,以此为干预指标,指导临床在2014年的实际运用后,未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结论 在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缺乏、医院感染监控软件不完善或微生物室尚无条件做病原体同种同源性分析的情况下,对呼吸科、外科、急诊等重症医学科均可用监测不动杆菌或其他病原体检出数和检出率,计算75百分位数,作为预警介入干预的指标,间接进行医院感染控制状态的监测,实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循环管理模式在医院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未实施PDCA循环的127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措施;将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146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后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医院感染现患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院内感染质量控制检查平均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卫生合格率、院感知识知晓率、卫生学监测合格率、消毒液使用合格率、治疗性送检率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联抗生素使用率高于对照组,Ⅰ类切口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低于对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实施可有效降低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医院内感染控制的质量指标,降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降低发生率。方法将重症监护病房2011年1 225例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设为对照组,2012年1 330例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设为试验组,试验组采用PDCA循环模式管理,对实施管理前、后CAUTI进行统计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不断提升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结果各项预防CAUTI控制措施的执行率明显提升,CAUTI的千日感染率由2011年的11.65‰下降至2012年的2.90‰,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CAUTI感染率明显下降,与应用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9,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CAUT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前瞻性监测方法,对入住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患儿进行监测。结果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在调查期间共入住新生儿患者1 634例,发生医院感染61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70.5%;其次为皮肤感染,占14.8%。呼吸道感染患儿有86.2%实施过气管插管和吸痰操作,皮肤感染的患儿有65.7%实施过深静脉留置操作。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主要为呼吸道感染,侵入性操作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规范化管理在重症监护病房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1853例,采取常规手消毒及消毒隔离措施;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2554例,采取了规范化管理,即使用层流净化空气设备,加强护理人员的手卫生和严格消毒隔离措施,并采取对护理人员学习指南、宣教、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性干预。对规范化管理前后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施规范化管理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规范化管理在重症监护病房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