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甲状腺手术有理想的麻醉方法.方法:237例25~45岁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双饲胸锁乳突肌中点内侧处注入1%普鲁卡因5ml;观察组除了与上述相同方法外,再于消毒皮肤时经静脉注入哌氟合剂(哌替啶和氟哌啶)1.5~2ml,给药后每5~10分钟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同时在分离甲状腺上下极时,将1%利多卡因+0.5%丁卡因混合液喷洒于切口处,每次5~7ml.根据效果评定标准观察分离甲状腺上、下极时患者的反应情况.结果:全组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观察组在分离甲状腺上、下极时,血压升高,脉搏增快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而麻醉效果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哌氟合剂静注.再用利多卡因与丁卡因混合液喷洒于切口,是甲状腺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用于甲状腺切除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珠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共102例,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均采取抽签分组方式分为两组,收取时间在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之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采取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麻醉,对照组采取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麻醉,将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以及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拔管时躁动患者1例、咳嗽患者1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苏醒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实施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麻醉后,取得显著效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针刺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9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针刺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有症状的96例甲状腺将要手术的患者麻醉前用药安定10mg,氟哌啶2.5mg。患者入室后开放一组上肢静脉通路,于双侧合谷、内关穴进针约2~3cm,诱导时间15~25min,频率在160~200次min电刺激强度。结果本组96例手术病人,其中85例无需镇痛药及局麻药;5例应用氟芬合剂半量、安定5mg静注,局麻药0.5%利多卡因10~15ml。无1例失败改用其他麻醉4例高血压患者在氟哌啶5mg下顺利完成手术,1例冠心病患者在针麻下顺利通过手术。结论采用针刺麻醉用于甲状腺疾病手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甲状腺手术日趋增多,麻醉方法有颈丛神经阻滞、局部浸润及气管插管全麻等。现将我院近3a遇到的16例巨大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甲状腺手术日趋增多,麻醉方法有颈丛神经阻滞、局部浸润及气管插管全麻等.现将我院近3 a遇到的16例巨大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丙泊酚在颈丛麻醉甲状腺手术中减轻应激反应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7月在我院接受颈丛麻醉甲状腺手术患者7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对于对照组中的患者选择氟芬麻醉,对于观察组中的患者选择丙泊酚麻醉,对比两组患者在围术期皮质醇与血糖水平、平均动脉压(MAP)与血液流变学(HR)值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手术完毕的皮质醇与血糖水平较麻醉前均大幅降低,但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MAP和HR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但随着麻醉时间的推移可发现观察组的值略低于对照组。结论:丙泊酚减轻颈丛麻醉甲状腺手术中应激反应效果显著,对于手术的顺利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 1993年起对甲状腺手术的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良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1 临床资料共行甲状腺改良手术 4 36例 ,女 360例 ,男 76例 ;年龄 2 5~ 76岁 ,平均 35 .5岁。其中甲亢 95例 ,甲状腺腺瘤 32 1例 ,单纯性甲状腺肿 2 0例。手术时间 :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最长 10 0分钟 ,最短 5 0分钟 ,平均 70分钟 ;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最长 70分钟 ,最短 30分钟 ,平均 5 0分钟。并发症 :喉返神经挫伤 2例 ,主要表现为术后声音嘶哑 ,3~ 5天恢复正常。术后住院时间 :最长 14天 ,最短 3天 ,平均 4天。改良方法 :1不离断舌骨下肌群及颈前浅静脉 ;…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手术刺激性强,危险性大,麻醉处理有一定困难。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有几种方式,如:高位硬膜外麻醉,因其操作复杂,危险性极大基本不用;颈丛神经阻滞较常用,但有心率增快、血压增高的副作用;全身麻醉则不利于唤醒病人以判断喉返神经是否损伤;针刺麻醉以往应用较多但其镇痛往往不完善。我院近几年来在甲状腺手术中采用针刺麻醉和颈丛阻滞结合的方法进行麻醉,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甲状腺手术患者50例,ASA~级。男20例,女30例;年龄22~68岁。手术种类:单纯甲状腺瘤切除28例,甲状腺次全切除15例,甲状腺大部切除7例。50例患者随机…  相似文献   

9.
针麻甲状腺手术13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麻或针药复合麻醉对甲状腺手术的应用由来已久,人们在不断的实践经验中总结与提高,本文就我院近年采用针刺麻醉行颈部甲状腺手术,效果较好,现将资料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39例,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107例,其中20岁以下患者3例,20~29岁患者12例,30~39岁患者46例,40~49岁患者47例,50~59岁患者23例,60岁以上患者8例,最大年龄64岁,最小年龄15岁,甲状腺瘤90例,甲状腺肿36例,甲状腺囊腺瘤1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并甲状腺癌1例,并甲状腺瘤3例,并…  相似文献   

10.
针刺麻醉复合颈丛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针刺麻醉复合颈丛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4例甲状腺疾病需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1例,为单纯针刺麻醉组;B组31例,为单纯颈丛阻滞麻醉组;C组32例,为针刺麻醉复合颈丛麻醉组。结果:A组与B组、C组比较,手术开始、剥离甲状腺、术毕、术后24 h 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C组比较,剥离甲状腺时、术毕血压及心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比较,术后追踪观察出现喉返神经麻痹及膈神经麻痹病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麻醉复合颈丛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颈丛阻滞麻醉结合针麻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越英 《中医药导报》2005,11(7):50-51,63
目的:观察颈丛阻滞麻醉结合针麻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102例甲状腺疾病需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2例,为单纯针麻组;B组40例,为单纯颈丛阻滞组;C组40例,为针刺颈丛复合麻醉组。3组病人在年龄、病程、体重、麻醉与手术时间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A组在麻醉镇痛效果方面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与C组麻醉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组与B组在手术前后心率与平均动脉压升高值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与C组在手术前后心率与平均动脉压升高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手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呼吸次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颈丛阻滞结合针麻用于甲状腺手术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针刺复合麻醉应用于甲状腺手术684例青岛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66042)陆惠元青岛市骨伤医院(266021)于礼关键词甲状腺手术针刺麻醉合谷内关自1986年以来,采用电针复合麻醉应用于甲状腺手术共684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684例中,男178...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疾病的治疗方式和方法.方法:对52例各种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和分析.结果:52例手术全部成功,1例出现声音嘶哑,1周后恢复,无甲状旁腺损伤,颈前引流24~48小时拔出,术后5天出院,1例甲亢患者术后3年复发.结论:掌握甲状腺手术指征,术中仔细操作,手术治疗甲状腺结节性疾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甲状腺手术中应用针刺复合颈丛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对患者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5年4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疾病患者74例,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7例。对照组行单纯性颈丛阻滞麻醉,试验组行针刺复合颈丛阻滞麻醉。结果:试验组优良率为97.30%,对照组优良率为81.08%,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4 h、8 h、12 h,试验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20 h、24 h,试验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1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03%,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中应用针刺复合颈丛阻滞麻醉效果确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镇痛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 1 991年 3月~ 2 0 0 1年 1 2月共行甲状腺大部切除术 5 2 0例 ,现总结如下。一般资料5 2 0例中男性 62例 ,女性 45 8例 ;年龄 1 7~ 76岁 ;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 31 6例 ,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甲亢 ) 89例 ,甲状腺腺瘤 1 1 5例。 362例采用局部浸润麻醉 ,1 35例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2 3例采用经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操作方法于胸骨切迹上 1 .5 cm 做横弧切口 ,长 5~1 0 cm。以电刀在颈阔肌与颈深筋膜间游离皮瓣 ,上至甲状软骨上缘平面 ,下缘略做游离 ,颈前静脉不缝扎 ,不离断颈前肌群。切开颈白线达甲状腺外层被膜与固有膜间 ,用…  相似文献   

16.
针麻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康洪源(江西省兴国县中医院针灸科兴国342400)关键词针麻临床应用甲状腺手术笔者在两例甲状腺手术中运用针刺进行麻醉,效果明显,作用肯定。两例患者均为女性,1例28岁为甲状腺囊肿,1例51岁为甲状腺囊肿并囊内出血,病程均在4个...  相似文献   

17.
电针复合颈丛阻滞对甲状腺手术病人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复合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运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拟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手针复合麻醉组和电针复合麻醉组,每组20例。手针复合麻醉组先行颈丛神经阻滞,然后针刺双侧合谷及内关穴,接电针仪不通电。电针复合麻醉组在颈丛神经阻滞的基础上针刺双侧合谷及内关穴,接电针仪,刺激参数为连续波、10Hz、强度(6±2)mA,持续20min。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血糖(Glu)、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结果:术中两组患者血压、心率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术中电针复合麻醉组血压、心率显著低于手针复合麻醉组(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ACTH、Cor、E、Glu、CRP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电针复合麻醉组上述指标水平显著低于手针复合麻醉组(P<0.05)。结论:电针复合颈丛神经阻滞能显著降低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心血管应激反应,抑制手术中及术后异常升高的应激激素和免疫因子水平,是甲状腺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18.
刘秀华  张军 《光明中医》2014,(7):1469-1470
甲状腺疾病是外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单纯的针刺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虽然对生理干扰小,恢复常态较快,但有镇痛不全的缺点,为弥补这不足,且更适合基层医院运用,现采用中西医结合运用针刺复合麻醉,针刺复合麻醉不但明显加强麻醉的镇痛效果,且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进而显著控制单纯颈丛阻滞后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以及平均血压升高的情况。我院自2000~2012年这3年来对36例甲状腺疾病患者手术麻醉采用针刺麻醉复合颈丛神经阻滞,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针药复合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单纯颈丛阻滞麻醉下施行甲状腺手术,易出现切皮痛、牵拉气管不适等反应,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此,我们于2000年1~8月间,采用“针药复合麻醉”:即颈丛神经阻滞复合穴位注射法施行甲状腺手术,对其镇痛效果、安全性及可行性进行了临床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甲状腺手术患者60例,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观察组: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21~39岁,平均(26.8±7.6)岁;体重49~71kg,平均(51.2±11.6)kg,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全部为  相似文献   

20.
针刺复合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多年来针刺复合麻醉方法用于甲状腺切除手术的临床实践,结合其它研究的相关结果,比较了甲状腺手术中各种麻醉方法之优劣,试图找到一种甲状腺手术的最适宜麻醉方法。结果发现,任何单一的麻醉方法均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针刺复合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具有较突出的优势,不仅效果肯定,可以配合完成大多数甲状腺切除手术,而且副作用及生理干扰少,是甲状腺切除术的较佳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