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对使用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探讨其疗效、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0年3月~2007年11月以来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本院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具有完整临床及影像资料的76例(91髋)患者进行随访。临床随访包括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及各种并发症。影像学评估包括双侧髋关节正位、患髋侧位片,判断股骨及髋臼假体的位置及其周围骨质的变化,并测量髋臼内衬线性磨损量。[结果]截至末次随访时,68例(82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0.1%,随访时间平均为48.8个月。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2分(5~86分),末次随访时为93分(53~99分),优良率为90.2%。术后1例患者发生与活动相关的大腿痛,影像学上9髋股骨假体发生早期不稳定,14髋发生应力遮挡,5髋发生异位骨化。无假体松动或翻修病例。[结论]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确切,但存在一过性大腿痛、应力遮挡、异位骨化、假体磨损等并发症,故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特点、手术适应证以及手术操作注意事项,分析其近期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对行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5例(60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0例,女25例;平均年龄48.1岁(18~69岁).50岁以下33例,占60.0%.双髋同时置换5例,单髋置换50例.术前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1例,股骨颈骨折7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2例,强直性脊柱炎5例.所采用的Durom髋臼和MetasulLDH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股骨头人工髋关节假体均为非骨水泥型. 结果 本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0min(50~85 min),失血量平均750 mL(450~1120 mL),住院时间平均9.6 d(7~12 d).55例患者术后获3~19个月(平均8.7个月)随访.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1分(15~82分)改善至术后94.7分(91~97分), 结果 评价均为优.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髋臼和股骨假体松动,均未见异位骨化形成. 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大直径股骨头能减少术后脱位和关节磨损,并能增加人工关节活动度.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年轻、活动度要求高患者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3.
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短期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1年1月~2004年12月由同一术者施行的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3例( 80髋),失访5例(5髋),临床随访资料完整者58例(75髋),对假体生存率、Harris 髋关节评分、疼痛、步态、大腿痛等方面进行评估;放射学资料完整者49 例(64髋),对假体放射学松动率、骨水泥鞘分级、异位骨化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 75例(58髋)术后获随访(33.9±1.3)个月平均(15~57个月),假体生存率为97.3%,以髋臼或股骨假体无菌性松动为观察终点,则假体生存率为100%.Harris 髋关节评分从术前的平均(46±20)分(10~85分)改善为平均(92±8)分(56~100分). 56例(73髋)患者中,术后95.9%的患者(70髋)无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4例(7.1%)为中度跛行,14例(25%)为轻度跛行,38 例(67.9%)无跛行.无一例出现大腿痛、髋臼或股骨假体的放射学松动.49例(64髋)放射学资料完整患者股骨假体骨水泥鞘分级:A级37髋, B 级20髋,C1级4髋, C2级3髋.4例(4髋)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er I级.结论 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近期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髋臼周围骨溶解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4例(24髋)THA术后髋臼周围骨溶解行骨溶解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颗粒骨植骨、更换高交联聚乙烯内衬和股骨头假体.14例(14髋)髋臼杯稳定保留金属臼杯;2例(2髋)髋臼杯稳定卡环损坏,被迫取出稳定臼杯,行非骨水泥型髋臼杯翻修术;8例(8髋)髋臼杯松动行髋臼翻修术.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通过X线片观察假体是否松动和移植骨愈合情况.结果 23例获得随访,1例失访,平均随访16个月(10~45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58±23)分(17~86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92±12)分(80~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感染、脱位、静脉血栓形成等.X线片显示髋臼假体无松动和异位骨化,可见移植骨-宿主骨交界处有连续性骨小梁通过.结论 保留髋臼杯积极进行骨溶解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颗粒骨植骨,更换聚乙烯内衬和股骨头假体可阻断骨溶解的进展;髋臼翻修,同种异体颗粒骨植骨,短期随访示移植骨愈合、髋臼杯稳定,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total 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THR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继发骨关节炎的中期疗效。方法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采用THRA治疗DDH患者25例,女18例,男7例;30~59岁,平均48岁;双髋1例,共26髋。根据Hartofilakidis分型,半脱位22髋,低位脱位4髋。采用Conserve-plus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假体,髋臼假体为非骨水泥固定,股骨头假体采用低黏骨水泥固定。临床随访采用Harris评分,测量髋臼外展角、垂直距离、水平距离、股骨柄干角、髋臼假体覆盖率;记录髋臼和股骨假体周围透亮线及骨溶解;以各种原因所致翻修或影像学松动为随访终点。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以上,平均随访3.5年。截至随访终点无翻修或影像学松动。患者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6分提高至术后平均92.1分,26髋均为优。术后轻度跛行2例,所有患者均无迟发感染、术后股骨颈骨折、术后残余股骨头坏死、术后假体松动、脱位、术后异位骨化。髋关节活动度:屈曲由97.5°增加至127.5°,外展由19.3°增加至40°,外旋由23.2°增加至42.5°,内旋由4.2°增加至28.5°。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正常,髋臼假体平均外展角为41.6°,髋关节旋转中心位置平均下移6.2 mm、内移15 mm,股骨柄干角平均146.4°。宿主骨对臼杯的平均覆盖率为94.4%,1例宿主骨与臼杯界面在2区出现透亮线,宿主骨与股骨假体柄界面无一例出现透亮线。结论THRA治疗成人半脱位型及低位脱位型DDH继发骨关节炎具有良好的中期疗效,熟练的手术技术和正确的适应证选择是降低中远期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对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患者实施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特点、手术技术难点及中长期疗效.方法 对1986年5月~2004年6月34例(41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患者施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并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均得到完整的临床及X 线片资料,平均随访时间为7.1年(2.2~19.3 年).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及髋关节活动度均得到明显改善, 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33.9分(13.0~59.2分),术后改善为86.2分(72~96分).髋关节术前总活动度为45°(0~150°),术后改善为130°(70°~210°).随访时3例(4髋)出现假体的松动(均为骨水泥假体),其中1例患者术后10年行股骨柄及髋臼杯假体翻修术,其余患者无假体松动和下沉.2例(2髋)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 2例(3 髋)髋关节周围出现轻度异位骨化.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患者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在髋关节活动度改善方面略差.术中应注意到此类患者因骨盆旋转对安放髋臼杯假体方向所产生的影响,减少术后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中、长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施行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2例(45髋),全部得到随访,临床资料完整,平均随访(34.1±1.2)个月,对假体生存率、Harris髋关节评分、疼痛、步态、大腿痛等方面进行评估。放射学资料完整者39例(42髋),平均随访(31.5±1.6)个月,对假体放射学松动率、骨水泥鞘分级、异位骨化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假体生存率为97.7%,以髋臼或股骨假体无菌性松动为观察终点,则假体生存率为100%。Harris髋关节评分比术前平均(48±20)分(10~85分)改善为平均(90±8)分(56~100分),仅1髋股骨头坏死为轻度疼痛,其余44髋均为轻微疼痛或无疼痛。2例为中度跛行,10例为轻度跛行,30例无跛行。无一例出现大腿痛,无一例出现髋臼或股骨假体的放射学松动。2例(2髋)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erⅠ级。结论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髋关节疾患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非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髋关节发育不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非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20例(21髋)CroweⅢ或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男1例,女19例;年龄19~44岁,平均32.1岁.术前Harris评分(44.3±16.7)分.肢体短缩3.0~6.5 cm,平均4.6 cm.采用后外侧入路,行非股骨短缩截骨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14例15髋用自体股骨头植骨重建髋臼.术后早期采取屈髋屈膝位松弛坐骨神经和股神经,仅行下肢肌肉静力性收缩训练,逐渐减少屈髋及屈膝角度至伸髋、伸膝正常.髋臼重建患者术后6周避免负重.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8~48个月,平均25.3个月.患肢延长2.9~5.3 cm,平均(3.9±0.7)cm;较对侧短缩0~1.6 cm,平均(0.5±0.3)cm.术后下肢肌肉主动静力性收缩均正常,2例出现小腿皮肤麻木感,1个月后恢复.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均满意,髋臼重建患者髋臼假体完全骨性覆盖,植骨块与假体及植骨床压配紧密,无髋臼假体松动及植骨块不愈合、吸收.2例出现异位骨化.末次随访Harris评分(86.3±10.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非短缩截骨及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全髋关节置换术能重建复杂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生物学及生物力学,不增加并发症风险.术后早期软组织平衡应逐渐恢复,强调个体化康复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累及髋关节的中远期疗效,并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1999年3月—2011年5月采用THA治疗32例(42髋)AS累及髋关节患者。男26例,女6例;年龄20~78岁,平均39岁。病程2~41年,中位病程10年。假体摩擦界面采用金属-聚乙烯者19髋,陶瓷-陶瓷者23髋;股骨头假体采用36 mm直径者15髋,28 mm直径者27髋;假体均采用生物学固定。手术前后测量并记录患者髋关节总活动度(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总和),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根据X线片,髋臼侧和股骨侧假体分别采用De Lee分区和Gruen分区描述;异位骨化程度采用Brooker标准。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麻醉意外、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29例(39髋)获随访,随访时间5~17年,平均9年。术后股骨头假体28 mm直径组24髋中发生髋关节前脱位2例(2髋),36 mm直径组15髋无脱位发生。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VAS评分、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总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其中术前病程越短,术后Harris评分越高、髋关节总活动度越大(P0.05);股骨头假体直径越大,术后髋关节总活动度越大(P0.05)。末次随访时臼杯和股骨柄假体均固定良好。采用金属-聚乙烯假体的18髋中,臼杯周围显示有广泛性骨溶解者9髋(50%),但假体尚无松动;采用陶瓷-陶瓷假体的21髋中无任何骨溶解和假体松动征象。7髋发生异位骨化,其中BrookerⅠ级5髋,Ⅱ级2髋。结论 THA是治疗AS累及髋关节的有效手段;术前病程短,并采用大直径股骨头陶瓷-陶瓷假体行THA者,术后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病灶清除植骨保留髋臼假体的翻修术治疗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稳定固定的髋臼假体周围局灶性骨溶解的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THA术后髋臼假体稳定固定的假体周围局灶性骨溶解患者23例(23髋),男13例,女10例;年龄39~54岁,平均46.6岁.23例均为非骨水泥髋臼.初次THA至诊断髋臼假体周围骨溶解的时间为4.6~7.4年,平均5.5年.术前HarTis髋关节评分74分.手术经腹股沟入路,行髂骨内板开窗,清除髋臼骨溶解病灶、同种异体颗粒骨植骨;经后外侧人路更换聚乙烯内衬、股骨头假体,保留髋臼假体.翻修术后1、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随访1次,以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摄X线片、CT扫描观察植骨区愈合、新发骨溶解病灶及假体移位情况.结果 1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8个月,平均28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86~100分,平均93.8分.16例植骨区成骨均良好,12例植骨区完全被周围骨爬行替代,髋臼假体固定好,无髋臼假体松动及移位,无新发髋臼假体周围骨溶解,无异位骨化、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清除病灶植骨、保留髋臼假体、更换聚乙烯内衬和股骨头假体的翻修术可有效减少聚乙烯磨损颗粒产生,避免骨溶解病灶进展导致的假体松动,近期随访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随访结果,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02年2月至2007年3月,对51例56髋施行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男31例34髋,女20例22髋;年龄25~87岁,平均56.2岁.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72.4±8.4)分.新鲜股骨颈骨折6例6髋,股骨颈骨折继发股骨头坏死4例4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icatⅢ-Ⅳ期)34例37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2例3髋,类风湿髋关节炎2例3髋,髋关节结核3例3髋.全髋关节置换50髋,半髋关节置换6髋.以Harris评分评价术后疗效,用Amstutz分区方法对X线片进行分区评价,观察假体位置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2~7年,平均4.8年.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92.8+3.2)分,其中优44髋、良7髋、可4髋、差1例,优良率91%.术后第2,3天发生关节脱位2例,经手法复位成功;术后40天发生感染1例,行关节腔病灶清除及持续关节腔冲洗后治愈;术后半年髋区疼痛1例,行有柄全髋关节翻修.随访期间X线片未见关节松动、脱位及螺钉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 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保留股骨颈,创伤小、出血少易于于翻修,适合高龄体弱及年轻患者.早期疗效可靠,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近期疗效, 探讨其适应证选择和技术要点。方法 2006 年1 月至2010 年10 月因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关节炎、髋关节发育不良、强直性脊柱炎接受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104 例(116 髋), 其中男59 例(66 髋), 女45 例(50 髋);年龄16~67 岁, 平均39.7 岁。均采用Conserve Plus 假体, 依据比利时技术标准完成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术后1 个月、3个月、6 个月、1 年及之后每年随访一次, 摄X 线片并统计Harris 髋关节评分。结果 101 例(112 髋)获得随访, 随访率97.1豫。随访时间9~66 个月, 平均33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平均(37.6±6.3)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1.3±5.3)分, 其中优104 髋、良7 髋、差1 髋, 优良率99.1%(111/112)。末次随访时, 髋臼假体外展角36°~55°, 平均42.7°;股骨假体柄干角132°~146°, 平均138.5°。随访期间出现异位骨化2 例(2.0豫, 2/101), 分别为Brooker III型1 例及Brooker II型1 例, 均无症状, 未予处理。术后并发假体脱位1 例(1.0%, 1/101), 经手法复位及卧床1 个月治愈, 未再发生脱位。无股骨颈骨折、假体松动、感染及翻修病例。结论 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 配合精确的手术技术, 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冯卫  刘建国  齐欣  李冬松  杨晨  李叔强  付莉 《中国骨伤》2012,25(11):899-902
目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在骨性强直髋治疗中的临床及放射学效果进行评估。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9年8月,20例(30髋)骨性强直的髋关节患者采用THA治疗,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36岁。术后临床随访根据Harris评分、患者疼痛缓解满意度、肢体长度差异、髋关节活动范围以及髋关节外展肌力进行评价。X线影像学随访包括对髋臼及股骨柄假体周围骨溶解、假体松动、透光线及异位骨化进行评价。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4年。结果: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0.75±6.52)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6.40±5.42)分;邻近受累关节疼痛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7例;13例外展肌力量恢复满意,跛行症状明显缓解,肢体短缩下降至小于0.5cm;髋关节活动范围较术前显著改善。放射学评估发现2例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1例股骨假体周围透光线,无关节假体脱位及翻修的病例。结论:近期随访发现THA在治疗骨性强直的髋关节中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矫正髋关节畸形,恢复髋关节功能,减轻患髋邻近关节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意外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临床体会(附1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围手术期、术后的综合治疗。方法:分析了从1992~1998年6月共收治脑血管意外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过往有脑出血5例,脑梗塞7例,脑血管意外病程最短1年,最长5年,伴肢体偏瘫9例,全部病者伤前可独步或扶拐行走。手术原因是摔倒致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骨关节炎1例。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例。结果:复查随访平均时间2年3个月,总满意率为784%,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关节脱位4例,髋痛2例,异位骨化和假体松动各1例。结论:(1)脑血管意外患者只要机体情况好,肢体肌力4级或以上,因髋部疾病致功能障碍者应尽早手术治疗。(2)术前术后要注意治疗并存病,改善全身状况。术后关节脱位在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值得注意。(3)应选用骨水泥型假体,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口,术中避免广泛组织剥离,术后不宜过早负重下地活动,加强康复训练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终末期髋关节疾病患者采用 Corail 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全涂层股骨柄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 1 0月~2019 年 10月采用 Corail 假体行 THA 治疗 239例(258髋)髋关节终末期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37例,女102例,年龄38~79岁,平均50.4岁。左髋117例,右髋141例。适应症包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45髋(56.2%),髋关节发育不良58髋(22.4%),髋关节骨性关节炎36髋(14.0%),股骨颈骨折11髋(4.3%),类风湿关节炎8髋(3.1%)。采用 Harris 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临床并发症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随访X 片观察假体有无松动、螺钉有无断裂等。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1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伴胸腔积液,术后6例患者术侧大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疼痛,术后5例患者出现假体感染,术后6例患者出现脱位,术后7例患者出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术后15例患者出现了假体下沉,未出现无菌性松动或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无翻修患者,股骨柄存活率为100%。术后239例(258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0.5~7年,平均5.8年,末次随访Harris评分(84.84±5.65)分、VAS评分(1.11±0.79),所有的股骨柄都非常稳定,没有透亮线的迹象。结论:Corail HA 全涂层股骨柄假体具有持久的稳定性,术后大腿疼痛发生率较低等优点,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带翼加强杯在Ⅰ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对12例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髋臼骨折行Ⅰ期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伤后5~18 d接受THA,12例均采用带翼加强杯合并自体植骨行髋臼侧固定,股骨侧均采用生物型固定。根据Harris评分和X线片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1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年9个月(2年1个月~5年7个月)。2例出现异位骨化,无脱位,未见假体移位及透亮带,无再翻修病例。术后Harris评分平均90分,较术前平均改善51分。所有随访患者髋关节功能均有明显改善,随访期内未发现假体松动。结论应用带翼加强杯行Ⅰ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强调髋臼重建结构的稳定性,避免了切开复位内固定引起的股骨头坏死等严重髋关节并发症,能显著改善关节功能,避免多次手术,减少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7.
H/G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期随访结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H/G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期的随访结果。方法:对35例40髋H/G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进行了6年-10年2个月,平均7.5年的随访。临床随访根据Harris的评分方法进行评分,X线随访根据Amstutz的分区方法将股骨侧分为7个区,髋臼侧分为4个分区进行观察。结果:临床随访:Harris评分术后3年平均95分,5年平均89分,7.5年平均83分。Harris评分低于85分者6髋,其中4髋髋臼假体松动,1髋塑料内衬脱落,1髋负重疼痛。X线随访:股骨侧,股骨假体周围出现区域性透亮还25髋(62.5%),无出现全周透亮带的病例;髓腔骨骨化20髋(50.0%);假体远端骨皮质增厚18髋(45.0%);7区即股骨距处骨溶解10髋(25.0%);2髋出现7mm以内的假体下沉。髋臼侧,出现透亮带20髋(50.0%),其中区域性透亮带12髋,全周透亮带8髋,目前已有4髋施行了翻修手术;骨溶解7髋(17.5%),其中1区4髋,2区髋臼螺钉周围骨溶解3髋;骨吸收2髋(5.0%),为翻修术中植骨的病例;塑料内衬脱落1髋(2.5%)。结论:中期随访显示,临床及X线随访结果均较初期随访为差。松动关节明显增多,特别是在X线随访中,假体周围出现的异常骨反应明显高于初期随访所见。虽然目前大部分仅限于X线所见,临床上尚无症状,但应进行密切观察。此外,1髋因金属髋臼卡子松动导致塑料内衬脱落而行翻修术,此种情况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治疗肾移植术后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非骨水泥THR治疗肾移植术后ONFH患者17例(22髋),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38.4岁(25~64岁).ONFH按ARCO标准分期,Ⅱ C期1例(1髋),ⅢB期2例(3髋),ⅢC期4例(5髋),Ⅳ期10例(13髋).除4例患者THR术前1~5个月停用激素外,其他患者围于术期和术后均维持使用免疫抑制剂.肾移植术前接受血液透析时间平均为16个月(0~87个月),肾移植术至接受THR的平均时间为3.4年(1.5~6年).全部采用非骨水泥THR,Versys股骨假体和Trilogy髋臼假体各5髋,Zweymuller股骨假体和EP-FIT髋臼假体各17髋;金属头对聚乙烯臼13髋,陶瓷头对陶瓷臼9髋.结果 1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3年(11个月~5.1年).Harris评分为优15髋(68.2%),良7髋(31.8%);从术前平均(41.3±6.4)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2.2±7.1)分.术后并发症有切口浅表感染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异位骨化1例,假体不稳定1例.结论 非骨水泥THR治疗肾移植术后ONFH可获得满意的短期疗效,长期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并不影响假体的早期稳定性,但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LCU股骨柄假体行生物学固定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4月采用LCU股骨柄假体行THA术85例(90髋),男26例(28髋),女59例(62髋);年龄19~83岁,平均55岁;平均体重指数(23.33±3.13)kg/m2。单髋80例,双髋5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34例(38髋),股骨颈骨折14例(14髋),股骨头坏死17例(17髋),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18例(19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1例(1髋),髋关节结核1例(1髋)。股骨侧假体均采用LCU股骨柄假体。髋臼采用陶瓷-陶瓷界面者78髋,陶瓷-聚乙烯12髋。对术后及随访时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82例(87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12~32个月,平均19个月,3例失访。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33.73±3.21)分,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改善至(92.84±4.4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69,P0.01)。末次随访时大腿轻度疼痛1例,中度疼痛1例,无重度疼痛。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出现骨溶解、假体松动,按Engh标准评定:所有获访者均获骨长入固定,其中股骨侧假体诊断为骨性固定者85髋,诊断为纤维性稳定者1髋。假体下沉小于2 mm者1髋,其余均无假体下沉。结论 LCU股骨柄假体行生物学固定型THA的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脑外管意外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脑血管意外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产生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脑血管意外患者12例,分析其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