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基因芯片技术分析慢性根尖周炎患牙产黑色素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中牙髓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endodontalis,Pg)、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聊和中间普氏菌(Irevotella intermedia,Pi)三种产黑色素菌(blackpigmented bacteria,BPB)。方法:收集76例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细菌学样本,经DNA抽提,PCR荧光标记后,与点样有忍、段和只三种菌特异寡核苷酸探针的基因芯片进行杂交,用激光共聚焦扫描仪分析杂交结果,最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根尖周炎患牙中Pe、Pg和Pi三种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8.68%,32.89%,42.11%。Pe和Pg两菌同时被检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和Pg与瘘管显著相关(p〈0.01),Pe和Pg同时感染与瘘管、脓肿显著相关如〈0.01)。结论:产黑色素菌与慢性根尖周炎关系密切,Pe、Pg和瘘管、脓肿显著相关。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慢性根尖周炎患牙中细菌具有快速、灵敏、高效的特点,而且可以通过增加基因芯片上探针数目扩展被检出菌的种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制快速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牙髓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endodontalis,Pe)、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和变黑普氏菌(Prevotella nigrescens,Pn)的芯片系统.方法:利用Genebank中细菌16 S rDNA保守区序列,设计一对通用引物;通过已知Pg、Pe、Pi和Pn的16 S rDNA可变区序列,设计合成对应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先用通用引物PCR扩增所有标准菌株的DNA并作荧光标记,PCR产物和已点样有Pg、Pe、Pi和Pn4种探针的芯片杂交,并用荧光扫描仪进行分析.结果:芯片上的Pg、Pe、Pi和Pn 4种探针只与相对应的Pg、Pe、Pi和Pn的PCR产物反应,而与其他标准菌株的PCR产物无反应.结论:应用16S rDNA基因芯片可以准确检测Pg、Pe、Pi和Pn,快速、灵敏、特异性高,有望在临床上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口腔常见4类产黑菌进行检测,研究口腔产黑菌与口腔色素沉积的关系。方法:分别采集18~40岁牙面有色素沉积(非食用含色素食物和吸烟)和无色素沉积各30名受试者的牙菌斑样本,通过DNA抽提和二步PCR扩增方法,对口腔常见4类产黑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牙髓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endodontalis,Pe)、中间普氏菌(porphyromonas intermedius,Pi)、变黑普氏菌(Pre-votella nigrescens,Pn)进行检测。结果:所有样本均检测到目标细菌,30例无色素沉积者的标本中Pg、Pe、Pi、Pn的检出率分别为27%、40%、30%、87%;30例有色素沉积标本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0%、80%、73.3%、80%。有色素沉积者的Pg、Pe、P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无色素沉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n二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牙面有色素沉积者口腔产黑色素杆菌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感染根管内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拟杆菌的定植情况,探讨两者间的定植关系.方法:采集31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38颗患牙根管内标本,加热裂解法获得细菌DNA,菌种特异引物16SrDNA PCR法检测标本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拟杆菌,四格表确切概率检验福赛斯拟杆菌在有、无牙龈卟啉单胞菌定植根管内的检出率,比数比(odds ratio,OR)单因素分析两者间的定植关系.结果: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拟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9.5%、26.3%,其中前者单独检出7颗患牙,后者2颗患牙,两者同时检出8颗患牙.福赛斯拟杆菌在有、无牙龈卟啉单胞菌定植根管内的检出率分别为53.33%、8.70%(P=0.0036),相关分析两菌间在慢性根尖周炎根管中的OR>2(OR=12),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拟杆菌为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的定植菌,两者呈正相关定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慢性根尖周炎临床标本中牙髓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endodontalis, Pe),以反映Pe在慢性根尖周炎中的存在情况.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00例慢性根尖周炎临床标本中Pe 16S rDNA,电泳,照相后计算其检出率. 结果:PCR检测慢性根尖周炎临床标本中Pe的检出率为50%.结论:Pe较高的检出率提示Pe可能与根管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根管内常见致病微生物在顽固性根尖周感染根尖组织中的检出情况。方法:收集26例顽固性根尖周感染病人的根尖周病变组织,抽提组织DNA成分,用二步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技术检测根尖周病变组织内的可疑致病菌的存在情况,包括粪肠球菌(E.faecalis,Ef)、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Pg)、牙髓卟啉单胞菌(P.endodontalis,Pe),中间普氏菌(P.intermedia,Pi)、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Fn)、伴放线放线杆菌(A.actinomycetemcomitans,Aa)、福赛特纳菌(T.forsythensis,Tf)和齿垢密螺旋体(T.denticola,Td)。结果:在26例根尖周组织样本中有14例中出现目标微生物感染,其中Ef感染7例(27%),Pg感染5例(19%),Pe感染5例(19%),Pi感染3例(12%),Fn感染3例(12%),Aa感染1例(4%),Tf感染4例(15%)、Td感染2例(8%)。结论:顽固性根尖周感染的根尖周病变组织中有微生物存在。  相似文献   

7.
慢性根尖周炎根管中8种厌氧菌检出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应用16SrRNA-PCR技术检测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8种厌氧菌的定植情况,分析根管细菌与患牙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采集23例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样本,提取样本细菌DNA,用细菌16SrRNA引物通过PCR扩增细菌基因片段检测细菌种类。结果23例样本均检出有细菌存在,待检细菌检出率达73.91%(17/23)。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中间普氏菌(39.13%),其次是牙龈卟啉菌(30.43%)和福赛斯类杆菌(21.74%),变黑普氏菌、齿垢密螺旋体和啮蚀艾肯氏菌均为13.04%,伴放线放线杆菌有1例检出,直肠弯曲杆菌未检出。中间普氏菌在有自发痛症状组检出率高于无自发痛症状组(P<0.05),其他细菌检出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以厌氧菌感染为主;根管内中间普氏菌感染与患牙自发痛症状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根管治疗期间炎症急性发作及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8种厌氧菌检出情况,分析急性发作时根管内定植细菌种类及其相关性。方法:分别提取26例根管预备后约诊期间炎症急性发作患牙根管样本和23例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样本,提取样本细菌DNA,利用细菌16S rRNA引物通过PCR扩增方法鉴定细菌。结果:慢性根尖周炎样本根管细菌检出率达100%(23/23),根管治疗期间急性发作样本细菌检出率为92.31%(24/26);产黑普氏菌、齿垢密螺旋体和直肠弯曲杆菌在急性发作样本中的检出率较慢性根尖周炎样本显著增高(P<0.05)。急性发作样本中牙龈卟啉菌与福赛氏类杆菌的检出显著相关(OR>2,P<0.05)。结论:根管内感染是根管治疗期间炎症急性发作的重要原因,厌氧菌在急性发作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袋内硫化物水平(sulfide levels in periodontal pockets,SUL)与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分布的相关性.方法:用perio2000 system金刚探针牙周诊断仪测定慢性牙周炎患者SUL,采用PCR方法检测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随着牙周袋内SUL浓度的增加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的检出率逐渐增加,相关系数分别为0.812和0.651(P<0.05);SUL阳性位点与阴性位点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分别是为85.6%、26.7%,中间普氏菌的检出率分别为95.2%、53.3%.SUL阳性位点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中间普氏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SUL阴性位点;在80.9%的SUL阳性位点中牙龈卟啉单胞菌与中间普氏菌共存.SUL阳性位点与阴性位点均未检出伴放线放线杆菌.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SUL与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中间普氏菌分布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内中间普氏菌是否存在基因多态性。方法:选择13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分别取其感染根管内样本,分离培养,经中间普氏菌特异引物PCR鉴定的克隆,再利用随机引物PCR(AP-PCR)检测其基因多态性。结果:13例慢性根尖周炎样本中3例分离出中间普氏菌,共95株,并检测出3种基因型,其中A、B、C样本各检出一种基因型。结论: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感染根管内中间普氏菌存在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