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李庆民 《基层医学论坛》2013,(7):897-898,F0003
目的探讨CT双期增强扫描对肾细胞癌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患者,包括36例透明细胞癌、7例乳头状癌、2例嫌色细胞癌,术前行CT平扫和双期动态增强扫描(肾皮质期和实质期),测量肿瘤实质的CT值,同时评价肿瘤的强化方式,对不同病理亚型肿瘤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皮质期,透明细胞癌的CT值显著高于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P<0.05)。实质期,透明细胞癌的CT值显著高于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P<0.05)。不均匀强化常见于透明细胞癌(83.3%)和乳头状癌(71.4%)。结论 CT增强扫描时分析肿瘤实质的强化值及强化的均匀度对肾癌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多期扫描对小肾癌亚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直径<3 cm的肾癌16层螺旋CT多期扫描图像,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的CT图像进行双盲法对比分析,比较肿瘤强化程度与模式(均匀、典型及主要周边强化)、强化峰值(动脉期、静脉期、排泄期的CT峰值)及有无钙化、坏死、囊变等情况.结果 透明细胞癌与嫌色细胞癌、乳头状癌在强化程度上(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头状癌与透明细胞癌、嫌色细胞癌在强化模式上有差异.透明细胞癌多期扫描均可出现强化峰值,而嫌色细胞癌及乳头状癌峰值均在静脉期出现强化峰值.32例患者病灶CT检出率为100.0%(32/32),定性诊断正确率为93.8%(30/32).结论 肿瘤的强化程度及模式是区别小肾癌的亚型最有价值的参数;强化峰值也有助于区分小肾癌的亚型.  相似文献   

3.
肾癌常见病理亚型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常见病理亚型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特征,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皮髓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扫描的影像资料,观察并比较各种亚型CT动态强化方式及表现特征。结果:平扫CT,160例透明细胞癌中密度不均141例,24例乳头状癌中密度不均17例,而8例嫌色细胞癌中6例密度均匀。多期增强检查,透明细胞癌(153/160)增强皮髓质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强化程度快速下降,排泄期持续下降,表现为"快进快出"型;而乳头状癌(23/24)和嫌色细胞癌(6/8)皮髓质期均呈轻、中度强化,实质期和排泄期呈持续强化,表现为"渐进性强化"型。经统计学分析,三种亚型肾癌间的平扫及排泄期CT值无统计学差异;而皮髓质期及实质期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间的CT值有统计学差异,但乳头状癌与嫌色细胞癌间CT值在皮髓质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透明细胞癌与其它亚型肾癌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但乳头状癌与嫌色细胞癌的鉴别常常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肾细胞癌诊断中的表现.方法 27例肾细胞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并在工作站行MPR图像重建,分析肾细胞癌的M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27例肾细胞癌中,透明细胞癌22例,乳头状细胞癌2例,嫌色细胞癌3例.3种类型肾癌CT平扫肿块主要表现为等、低或高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各期,透明细胞癌的CT值均高于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但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的CT值在增强扫描各期均无明显差异.乳头状肾癌CT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或较均匀轻中度强化,在皮质期强化不明显,而在实质期却能很清楚显示.嫌色细胞癌多表现为均匀强化.结论 多层螺旋CT能显示肾细胞癌肿块的强化方式,对肾细胞癌亚型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3):93-96+16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不同病理亚型肾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1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比较各肾癌亚型CT分期和病理分期的区别,平扫及各期增强的CT值、强化程度、方式,评价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肾癌分期、分型的诊断价值。结果螺旋CT肾癌分期Ⅰ期77例,Ⅱ期9例,Ⅲ期19例,Ⅳ期13例,与术后病理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亚型肾癌患者CT平扫期、动脉期、实质期、排泄期CT值不同。乳头状癌平扫期CT值明显高于透明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P0.05)。透明细胞癌增强扫描各期CT值均明显高于嫌色细胞癌及透明细胞癌(P0.05)。透明细胞癌以不均匀强化为主,而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强化形式较混合。结论不同病理亚型肾癌在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具有各自特征,多层螺旋CT对肾癌诊断分期及分型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医学》2017,(6):548-552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亚型肾癌的CT、MRI特征,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经病理证实的肾癌,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其中20例同时行MRI检查,比较各肾癌亚型的CT、MRI平扫表现及强化程度、方式。结果透明细胞癌67例,乳头状肾细胞癌6例,嫌色细胞癌4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3例,Xp11.2易位性/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1例;CT平扫显示直径<3 cm肿瘤呈均匀的等、稍低密度影,直径>3 cm的肿瘤以等/稍低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影;MRI显示为T1WI低、等信号影,T2FS高或混杂高信号影,DWI呈混杂高信号影。CT、MRI增强扫描显示透明细胞癌、多房囊性肾癌的实性部分和Xp11.2易位性/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呈"速生速降型"明显强化;乳头状肾细胞癌、肾嫌色细胞癌、多房囊性肾癌间隔呈"延迟持续性"轻中度强化。结论不同病理亚型肾癌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行螺旋CT、MRI平扫、增强扫描对诊断、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肾癌亚型诊断价值,提高对肾癌的诊断准确率。方法: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其中透明细胞癌11例,乳头状癌4例,嫌色细胞癌7例)进行动态增强CT扫描。对CT图像资料进行分析,对肿瘤直径大小、强化程度与方式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乳头状癌的平扫期CT值与透明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透明细胞癌的皮髓期、实质期及排泄期CT值均明显高于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癌(P<0.01)。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癌在平扫期、皮髓期、实质期及排泄期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的肾癌亚型强化程度具有一定特征性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肾癌不同亚型的CT征象及CT定量分析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经过手术和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肾癌的87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不同亚型分类,其中透明细胞癌43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6例,嫌色细胞癌18例。比较三种亚型肾癌患者平扫及增强后CT值,比较三种亚型肾癌病灶大小和强化方式,并分析肾癌亚型与CT征象的关系。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CT值较嫌色细胞癌患者显著较高(P0.05);透明细胞癌患者中强化均匀者为23.26%较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57.69%与嫌色细胞癌患者66.67%显著较低(P0.05);透明细胞癌患者发生坏死或囊变的概率为81.40%较乳头状肾细胞癌57.69%、嫌色细胞癌22.22%显著较高,嫌色细胞癌者发生坏死或囊变的概率较乳头状肾细胞癌显著较低,透明细胞癌患者肿瘤边缘清晰的概率为30.23%较乳头状肾细胞癌76.92%和嫌色细胞癌88.89%显著较低(P0.05)。结论肾癌不同亚型之间的CT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上能通过CT征象及CT定量分析对肾癌亚型进行初步判断,对肾癌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国鸿  李小会 《吉林医学》2014,(10):2027-2029
目的:探讨肾癌各种亚型的CT表现,结合病理学特点分析,旨在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61例,所有病例行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CT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相对照。结果:52例透明细胞癌呈圆形或类圆形30例,不规则形22例,平扫密度均匀或不均;其中15例见钙化灶,4例见出血灶,增强扫描大多数呈"快进快出"表现;2例乳头状细胞癌呈类圆形等密度影,增强扫描呈少血供表现,均匀轻度强化;4例嫌色细胞癌呈类圆形,其中2例病灶中央有钙化影,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3例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1例见条索状强化;2例集合管癌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各1例,密度不均且1例病灶内见少量气体、钙化灶,增强均呈不均匀强化,并侵犯周围组织;1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呈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分隔线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结论:肾癌的各种亚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术前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Dai JR  Zhang LY  Zhang J  Chen Y  Zhang HT  Jiang LX  Lin M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1):2177-2181
目的 探讨各肾癌亚型在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中的表现特点,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术前螺旋CT双期扫描图像460例.分别观察各肾癌亚型的瘤体大小、形态、边界、内部结构及强化特点等指标.结果 肿瘤强化程度、强化模式、动-静脉期的强化落差、伴有变性、坏死及密度变化在透明细胞癌与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细胞癌为高血供肿瘤,强化明显(80.9%),在皮髓质与实质期间的落差大,≥30 HU者占57.9%,以其为标准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57.9%,91.9%.强化模式以周边环状及不均匀强化居多(66.3%,94.6%);密度不均匀(91.6%)及常伴有变性坏死(60.5%).嫌色细胞癌为中等血供肿瘤,中等强化(77.1%),落差小(<30 HU者占80.0%),以落差位于0~30 HU为诊断标准时,其敏感性、特异性为80.0%、66.1%,强化模式以均匀强化居多(60.0%),密度均匀(65.7%)为其突出特点.乳头状癌为低血供肿瘤,轻度或无强化占70.4%,落差小(<30 HU者占92.6%)其中63.0%延迟强化(CT值升高)为其特点,以落差<0 HU为诊断标准时,其敏感性、特异性为63.0%、91.8%,强化模式以均匀强化为多(48.1%),密度均匀(63.0%).未分类癌常以周边环状(9/12例)、明显(7/12例)强化、密度不均匀伴有变性坏死(9/12)为特点.多房囊性肾癌表现为多房囊肿样,增强后囊壁有强化可能是其诊断要点.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对不同肾癌亚型的术前诊断中有重要作用,依据肾癌各亚型CT扫描特点的不同,术前大多能够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肾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4月-2015年8月经病理证实115例肾癌患者的CT影像资料,观察CT图像表现,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对照,评价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肾癌分期、分型的诊断价值。结果 CT诊断肾癌Ⅰ期50例,Ⅱ期35例,Ⅲ期20例,10~(-3)期10例,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诊断总符合率80.0%。不同亚型肾癌患者CT平扫期、动脉期、实质期、排泄期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细胞癌动脉期、实质期、排泄期CT值分别显著高于嫌色细胞癌、乳头状癌(P0.05)。乳头状癌平扫期CT值为(42.9±8.6)HU,显著高于透明细胞癌、嫌色细胞癌的(36.6±6.0)HU、(35.7±5.3)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显示类圆形病灶84个;强化模式:透明细胞癌以不均匀强化为主,嫌色细胞癌以均匀强化为主。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因其密度、强化等特点对肾癌分期诊断准确率较高,有助于肾癌临床分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透明细胞肾癌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非透明细胞肾癌的CT表现,其中嫌色细胞癌5例,乳头状癌5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2例,髓质癌1例。所有病例均进行螺旋CT多期扫描。结果 13例病例中,5例嫌色细胞癌平扫表现为位于肾髓质内的类圆形肿块,4例呈均匀密度,1例呈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呈轻到中度持续强化,皮髓期密度低于肾皮质;5例乳头状癌平扫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类圆形肿块,呈轻中度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皮髓期密度低于肾皮质,出现明显囊变3例;2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表现为椭圆形囊性病灶,可见少量实性部分及分隔,增强扫描间隔呈中度进行性延迟强化,实性部分强化密度与肾皮质等同;1例髓质癌,肿瘤位于肾脏中央区,形态不规则,分界不清,增强扫描肿瘤呈中等程度渐进性延迟强化。结论非透明细胞肾癌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螺旋CT动态增强能较好地显示影像学特征,并便于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结合病理分型分析肾细胞癌的CT影像特点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术病理证实的36肾细胞癌,术前均做CT检查(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CT影像特点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25例透明细胞癌,1例颗粒细胞癌,2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4例乳头状癌,3例嫌色细胞癌,1例集合管癌.新的病理分型将颗粒细胞癌和多房囊性肾细胞癌均归入透明细胞癌,此类型血供丰富,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而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相血供相对较少,强化程度低于透明细胞癌.结论各型肾细胞癌的CT影像表现的特异性不强,最终分型仍依靠病理,仔细分析肾癌的CT影像特点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MSCT多期扫描在鉴别常见肾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透明细胞癌100例,乳头状细胞癌35例和嫌色细胞癌30例)和嗜酸细胞腺瘤(20例)的腹部多期MSCT扫描影像资料。结果透明细胞肾癌和嗜酸细胞腺瘤的平均强化峰值在动脉期,乳头状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的平均强化峰值在静脉期;在动脉期和排泄期,透明细胞癌的强化程度显著高于嗜酸细胞腺瘤和嫌色细胞癌(P〈0.05);透明细胞癌在增强三期的强化程度均显著超过乳头状肾细胞癌(均P〈0.05)。结论 MSCT多期扫描有助于透明细胞肾癌与嗜酸细胞癌腺瘤,乳头状肾细胞癌和嫌色肾细胞癌的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已病理证实的肾癌病例CT 影像资料与手术病理对照的统计分析,评价肾癌CT 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5例肾细胞癌CT表现和病理结果.结果 20例透明细胞癌,6例颗粒细胞癌,4例混合细胞癌,1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1例乳头状癌,2例嫌色细胞癌,1例集合管癌.新分型中颗粒细胞癌和多房囊性肾细胞癌均归于透明细胞癌,此型血供丰富,不复杂性囊变为其特征;而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相对少血供,易于坏死囊性变,强化程度低于透明细胞癌;集合管癌较少见,CT表现缺乏特异性.结论 各型肾细胞癌CT表现特异性不强,组织学类型确诊仍依靠病理.了解其CT表现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CT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表现,并与147例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相对比.结果:12个乳头状肾细胞癌直径为2.5~ 14.0cm,平均为(4.5±3.3)cm, 其CT表现特点为:平扫肿瘤密度较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肾皮髓期强化程度明显弱于肾皮质.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特点为平扫肿瘤密度较均匀或不均匀或混杂,增强扫描肿瘤均强化不均匀或欠均匀,皮髓期呈明显强化或显著强化.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与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不同,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肾癌亚型的CT特征,探讨其CT诊断及鉴别诊断与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癌亚型的CT特点,其中透明细胞癌39例,嫌色细胞癌9例,乳头状细胞癌5例,集合管癌5例.结果 透明细胞癌,多位于肾皮质,以膨胀性生长多见,血供丰富,明显坏死、囊变,强化明显,密度明显不均匀,强化峰值在皮髓质期,呈快进快出型式,肾静脉瘤栓1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2例,均全肾手术切除,随访15例,其中4例复发;嫌色细胞癌,多位于肾实质,多为膨胀性生长,肿块呈实性,密度最均匀,血供不丰富,多为轻中度强化,强化峰值在实质期,手术全肾切除6例,保肾手术3例,随访5例均无复发;乳头状细胞癌多位于肾皮质,呈膨胀性生长,密度较不均匀,以多灶性坏死多见,血供不丰富,轻中度强化,强化峰值在实质期,手术全肾切除3例,保肾手术2例,随访2例无复发;集合管癌,位于肾实质,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有明显坏死,血供不丰富,为轻中度强化,强化峰值在实质期,均有肾门、腹主动脉旁多发淋巴结肿大,其中肾静脉、下腔静脉瘤栓1例,骨转移1例,手术全肾切除5例,术后随访3例均复发.结论 肾癌亚型的CT表现有一定差异,仔细分析其CT特征可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有助于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与肾癌亚型的CT表现,评价多层螺旋CT在肾乏脂肪AML与肾癌亚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肾乏脂肪AML21例及93例肾癌(其中肾透明细胞癌73例,肾乳头状细胞癌11例,肾嫌色细胞癌9例)CT影像,比较肾乏脂肪AML与肾癌常见亚型MSCT多期扫描影像学表现,并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薄层重建肾乏脂肪AML组发现微脂肪区域10例,占47.6%,肾癌组仅2例,均为透明细胞癌,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肾透明细胞癌皮质期增强程度、排泄期衰减程度均大于肾乏脂肪AML(P0.05),肾透明细胞癌大多呈不均匀强化而肾乏脂肪AML为均匀强化的居多(P0.05)。肾乏脂肪AML在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的强化程度均大于肾乳头状细胞癌及嫌色细胞癌(P0.05),而强化模式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薄层重建仔细寻找肿瘤内有无微脂肪成分是鉴别肾乏脂肪AML与肾癌的关键;对于无可见脂肪的肾AML,肿瘤的强化程度、强化模式是鉴别的重要手段,且需考虑到肾癌亚型的因素综合分析。少数不典型的良性肿瘤鉴别困难,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必要时行活检,避免误诊导致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19.
徐立锋 《黑龙江医学》2014,(11):1300-1301
目的:研究CT技术对肾癌诊断与指导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42例肾癌患者CT平扫表现特征,并将其特征与病理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本组42例肾癌患者中,乳头状癌5例,嫌色细胞癌6例,透明细胞癌31例,密度差异透明细胞癌病灶与乳头状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与嫌色细胞癌比较,差异不明显,嫌色细胞癌与乳头状癌比较,差异显著;CT图像有明显的不同。结论 CT技术可以清晰地反映出癌症病灶密度,对诊断不同病理癌症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14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的 CT 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并以55例肾透明细胞癌图像作为对照,比较两者在肿瘤性质,平扫CT值及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相对强化CT 值,以及肿瘤强化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肾嫌色细胞癌以实性为主12例(85.7%),透明细胞癌以囊实性为主32例(5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肾嫌色细胞癌与肾透明细胞癌皮质期、实质期及排泄期相对强化 CT 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肾嫌色细胞癌相对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肾透明细胞癌。肾嫌色细胞癌主要表现为均匀强化(8/14),而肾透明细胞癌主要表现为不均匀强化(49/55),两者强化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大部分为均匀实性肿块,少有囊变,且呈中等度均匀强化,大部分与肾透明细胞癌容易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