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对胚胎质量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316个IVF-ET周期按精卵受精时间不同及是否即刻脱颗粒细胞分为: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组(A组,精卵共孵育2h并即刻脱颗粒细胞)110个周期、短时受精并次日晨脱颗粒细胞组(B组,精卵共孵育2h并受精后18~19h脱颗粒细胞)108个周期和传统受精组(C组,精卵孵育过夜)98个周期。分别比较3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流产率和分娩结局。结果:①3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和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B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显著高于C组(P分别<0.05或<0.01);③3组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畸形胎儿出生。结论:①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不影响受精率、卵裂率和流产率,可提高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②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能较准确判断卵子成熟度,观察第二极体是否排出,从而使补救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成为可能,进而可进一步严格控制ICSI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IVF-ET治疗中精卵孵育不同时间对胚胎质量及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189个IVF-ET周期按精卵共孵育时间不同分为短时受精组(A组,精卵共孵育2h)和传统受精组(B组,精卵孵育过夜)。两组中又根据男方精液质量是否正常分为精液正常组和精液异常组(中重度精液异常),分别比较4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流产率。结果:①4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和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短时受精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显著高于传统受精组(P分别<0.05、<0.01)。③短时受精中精液正常组(A1组)与精液异常组(A2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均高于传统受精中的精液异常组(B2组,P分别<0.01或<0.05),而与传统受精中的精液正常组(B1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短时受精不影响受精率、卵裂率和流产率,可提高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②短时受精不减少多精受精率;③短时受精对精液质量异常(中重度精液异常)周期治疗结果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治疗中,去除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对胚胎质量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市立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IVF-ET治疗周期患者的数据,根据受精后3h是否观察第二极体将504个周期分为两组(组1,第二极体观察组;组2,非第二极体观察组),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第2次减数分裂中期Ⅱ(MⅡ)卵率(组1:82.3%,组2:85.9%),2原核(2PN)率(组1:55.6%,组2:60.5%),1PN率(组1:3.2%,组2: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00、0.000、0.000,均P<0.05);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1中32个周期由于受精失败或者低受精,于受精后6h行补救性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res-ICSI);组2中1个周期完全受精失败,于受精后20h行res-ICSI。结论去除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的卵子受精后不影响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而第二极体观察时间的提前,可能导致了组1MⅡ率、正常受精率及单原核受精率的降低。第二极体观察能够尽量避免患者由于受精失败取消IVF周期,并降低了ICSI技术的使用率,IVF不受精或低受精病例可以通过res-ICSI补救。  相似文献   

4.
王娟  吕玉珍  赵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4):3772-3774
目的:探讨在卵巢低反应周期中,不同胚胎移植时间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卵巢低反应患者行IVF-ET治疗74个周期的资料,比较受精方式、优质胚胎数、可利用胚胎数、卵裂球的细胞数,48 h组与72 h组的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可利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结果:48 h(IVF20个周期与ICSI13个周期)组与72 h(26/IVF与15/ICSI)组间的年龄、不育年限、用药方案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精率、卵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胚率48 h组较72 h组有所提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利用胚胎率、ET胚胎数、临床妊娠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卵巢低反应周期,48h胚胎移植不仅能提高优质胚胎率、可利用胚胎率,还能增加移植胚胎数及临床妊娠率,减少周期取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氧(5% O2)培养环境对高龄(≥38岁)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1日-2017年6月1日在广东省韶关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生殖医学中心采用常规长方案或拮抗剂方案行IVF治疗并于受精后第3天移植的高龄患者(≥38岁)的283个周期,按其培养环境不同分为低氧组(5% O2,共120个周期)和常氧组(20% O2,共163个周期),比较2组间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可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及早期流产率等。结果:2组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可用胚胎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及活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低氧组的优质胚胎率显著高于常氧组(P<0.05)。结论:低氧培养环境可有效提高高龄患者优质胚胎率,但并不能改善高龄患者的IVF-ET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降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受精失败的有效方法。方法:对行IVF治疗的600个周期进行短时受精观察,于受精后5h左右去除卵丘细胞,观察卵子第二极体的排出情况;对第二极体排出率低于1/2的周期追加观察至受精后9h,如果存在可疑受精低下及全卵受精失败,则予以早补救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观察组);选择同时期连续进行ICSI治疗的患者共49个周期(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受精及妊娠情况。结果:两组的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正常卵裂率及优质胚胎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F-ET中短时受精后早补救ICSI不影响临床妊娠率,对预防及降低受精失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宜学  田喜凤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5):4179-4181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中受精失败患者的后续处理方法及临床结局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体外受精助孕治疗的患者556例,其中短时受精低受精率或全卵受精失败行早期R-ICSI 126例(A组),次日晨行补救ICSI 33例(B组),直接行ICSI 397例(C组),比较3组的正常受精率、异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及流产率.结果:A、C组的正常受精率、卯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及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短时受精联合早期R-ICSI可及早发现受精失败并及时补救,从而提高胚胎潜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复苏后行ICSI授精前培养最佳的时间。方法回顾分析行卵母细胞解冻患者32例共33周期,根据卵母细胞解冻后不同培养时间将33周期分两组:A组卵母细胞解冻后培养4h行ICSI20周期,解冻卵母细胞202枚,20周期均移植;B组3h≤卵母细胞解冻后培养时间〈4h行ICSI13周期,解冻卵母细胞109枚,其中11周期移植,另外2周期因受精后胚胎质量差未移植。比较两组卵母细胞存活率、受精率、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种植率以及临床妊娠率。结果A、B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平均移植胚胎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卵母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4.6%、93.6%,受精率和2PN受精率分别为95.3%、90.1%和89.2%、78.4%,卵裂率和2PN卵裂率分别为95.1%、90.7%和94.5%、82.4%,可利用胚胎率分别为55.2%、51.3%,种植率分别为27.3%、40.9%,解冻周期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5.0%、46.2%,移植周期妊娠率分别为55.0%、54.5%;A、B两组卵母细胞存活率、受精率、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种植率、解冻周期临床妊娠率以及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2PN受精率、2PN卵裂率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卵母细胞解冻后培养3~4h行ICSI授精可以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②A组2PN受精率、2PN卵裂率高于B组且解冻周期临床妊娠率有增高的趋势,是否卵母细胞解冻后培养时间接近4h即3.5—4h行ICSI有更好的妊娠结局需要以后加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取卵后授精时间对胚胎质量的影响。方法:对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51个周期的357枚卵子分为两组,A组取卵后2~3h授精,B组取卵后4~6h授精,均于受精后5h左右去除卵丘细胞观察第二极体排出的情况,分别统计并比较两组的成熟卵率、受精5h后的第二极体排出率、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及优质胚胎率。结果:两组的成熟卵率、受精5h后的第二极体率、排出第二极体卵母细胞的正常受精率与多精受精率和优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F-ET中取卵后在最佳授精时间内授精并不影响胚胎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治疗中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对胚胎质量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500例IVF-ET周期治疗中的卵子按精卵孵育时间的不同及是否即刻脱颗粒细胞,随机分为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组(A组,精卵共同孵育4~6 h后随机选取1/2数量卵子脱颗粒细胞)、短时受精并次日晨脱颗粒细胞组(B组,所剩1/2数量卵子,精卵共同孵育4~6 h并加精后18~20 h脱颗粒细胞)和长受精组(C组,精卵孵育过夜)。分别比较三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胚胎种植率。结果:三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和卵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不影响受精率和卵裂率,但可提高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能观察第二极体是否排出及较准确地判断卵子成熟度,从而及时进行早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R-ICSI),避免受精失败,保证胚胎种植与子宫内膜发育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子受精率的因素,为提高超促排卵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常规IVF(除外ICSI)助孕患者共75例,采用长方案或思则凯方案超促排卵。结果:卵子受精率与精子上游处理后运动参数无关,与顶体完整率和精子畸形率相关;Gn启动日,FSH、E2、P增高卵子受精率下降,Gn第5天LH、P增高与卵子受精率下降密切相关,HCG日卵子受精率与LH、P、E2均无关;使用长方案卵子受精率明显高于思则凯方案。结论:影响常规IVF卵子受精率的主要因素是超促排卵方案和Gn第5天LH和P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原发不孕≥5年,男方精液正常或原发不孕≥4年,伴男方精液异常但达不到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指征的患者,探讨是否存在IVF联合ICSI治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方法:2006年8月~2009年3月接受体外助孕的夫妇中,选取符合指征者,采用常规超排卵方案,同一周期取得的卵子随机分半,分别进行常规体外受精(IVF)与ICSI治疗。卵裂球≥4个且碎片≤30%的胚胎为可用胚胎。结果:共78个周期采用IVF联合ICSI治疗,其中常规IVF受精失败或低下(LFR)17个周期(21.8%);同期常规IVF治疗204周期,其中LFR8个周期(3.9%),两者LFR周期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05)。研究组共获959枚卵子,其中行常规IVF 470枚,受精率56.8%,行ICSI 408枚,受精率72.3%。两者受精率有显著差异。78个周期临床妊娠率为37.2%。结论:存在对原发不孕≥5年,男方精液正常或原发不孕≥4年,伴男方精液异常但达不到ICSI标准者行IVF联合ICSI治疗的必要性,可明显减少不受精情况的出现。对常规IVF与ICSI均受精的周期,可优先选择移植常规IVF胚胎,以减少子代遗传和先天缺陷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助孕及继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接受夫精人工授精(AIH)助孕1038例患者(年龄<40岁)的1657周期资料以及继用IVF-ET助孕的384例临床资料。结果:接受AIH患者临床妊娠率13.88%(230/1657),年龄、单侧或双侧输卵管通畅及助孕周期各组间妊娠率无差异(P>0.05),继发不孕妊娠率高于原发不孕(P<0.05),注入精子数量(10~20)×106组妊娠率最高(P<0.05)。继用IVF-ET助孕妊娠率52.34%(201/384),根据AIH助孕失败次数分组,各组内Gn用量、获卵数、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数、受精率、临床妊娠率无差异(P>0.05)。结论:对于<40岁患者行AIH时,其不孕类型、注入精子数量是影响治疗妊娠的重要因素。根据患者年龄和不孕年限行AIH治疗不宜超过3周,年龄较大、不孕年限较长患者可提前继用IVF-ET助孕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不孕夫妇选择试管婴儿中心的影响因素。方法募集300对来本中心咨询的不孕夫妇,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完成问卷的300对不孕夫妇中42.3%(127/300)是从本院医生处了解到有关生殖医学中心的信息的,从朋友或亲属那里听到的占34.3%(103/300),从Internet网上了解到的占12.0%(36/300),从在本中心治疗过的病人那里了解到的占10.7%(32/300)。试管婴儿的成功率是影响不孕夫妇决定选择一个试管婴儿中心最重要的因素,怀孕后医院能否提供完善的产科和新生儿科服务以保障母亲安全、宝宝健康,医生咨询时提供的信息质量和数量,治疗的私密性和就诊环境也是影响选择的重要因素。结论为了使试管婴儿中心更具有吸引力,在大力宣传、提供给人们充足信息的同时,需要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医生的服务质量。除此以外,还需尊重不孕夫妇的隐私,加强医院硬件方面的建设,改善就医环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卵泡颗粒细胞凋亡与妊娠率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60例患者,收集其颗粒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颗粒细胞亚二倍体的含量和PDCD5的荧光密度;颗粒细胞免疫组化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PDCD5的表达。比较妊娠组和非妊娠组年龄、基础FSH值、促性腺激素的用量、取卵总数、受精率、妊娠率和颗粒细胞亚二倍体细胞的百分率、颗粒细胞PDCD5荧光密度、颗粒细胞Bcl-2、Bax、PDCD5蛋白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值。结果妊娠组和非妊娠组年龄、基础FSH值、促超排卵FSH的用量、取卵数、受精率及免疫组化Bax积分光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颗粒细胞亚二倍体百分率、颗粒细胞PDCD5荧光密度、PDCD5蛋白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值妊娠组低于非妊娠组,颗粒细胞Bcl-2表达的积分光密值妊娠组高于非妊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卵泡中颗粒细胞凋亡与妊娠率有关,凋亡率高,妊娠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非优质胚胎的最佳移植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2014~2015年首次移植胚胎全部为非优质胚胎的周期资料共550例,其中冻融非优质胚胎移植组157例,新鲜非优质胚胎移植组393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冻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43.31%)比新鲜周期(34.86%)更高(P0.05);两组胚胎种植率、流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胚胎碎片原因形成的非优质胚胎在冻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均显著高于发育速度异常的非优质胚胎(P0.05)。结论冻融胚胎移植可改善非优质胚胎患者的临床结局,特别是以胚胎碎片原因形成的非优质胚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授精后第5天(D5)严重自发空泡化的形成对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本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或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术(ICSI)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授精后D5出现严重自发空泡化的873个胚胎作为空泡组,同期形态无异常的5709个胚胎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第6天(D6)胚胎的可利用囊胚率、优质囊胚率及临床结局。结果:空泡组D6可利用囊胚率(8.3%)及优质囊胚率(22.2%)均低于对照组(27.9%、65.2%)(P<0.05)。临床结局方面,无论是单胚复苏移植还是与正常胚胎的联合复苏移植,空泡组与对照组的妊娠率、活产率和流产率均无差异(P>0.05)。结论:授精后D5严重自发空泡化的形成虽然影响D6可利用囊胚率及优质囊胚率,但可利用囊胚与对照组有相似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月就诊的100例不孕妇女,分为两组:A组(50例)是经腹腔镜确诊为EMs但未发现有卵巢病灶者;B组(50例)单纯输卵管性不孕者为对照组。测量月经第3天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和卵巢窦卵泡数(AFC);对比两组体外受精(IVF)过程中的促性腺激素(Gn)用量、获卵数、优质胚胎率、周期删除率、临床妊娠率。结果A组基础FSH,FSH/LH比值、E2和Gn用量、周期删除率高于B组;AFC和获卵数少于B组,并有统计学意义。基础LH、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两组无差别。结论EMs可加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EMs患者应该尽早安排生育,必要时接受IVF。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月就诊的100例不孕妇女,分为两组:A组(50例)是经腹腔镜确诊为EMs但未发现有卵巢病灶者;B组(50例)单纯输卵管性不孕为对照组。测量月经第3天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和卵巢窦卵泡数(AFC);对比两组体外受精(IVF)过程中的促性腺激素(Gn)用量、获卵数、优质胚胎率、周期删除率、临床妊娠率。结果:A组基础FSH, FSH / LH比值、E2、Gn用量、周期删除率高于B组;AFC和获卵数少于B组,并有统计学意义。基础LH、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两组无差别。结论:EMs可加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EMs患者应该尽早安排生育,必要时接受IVF。  相似文献   

20.
We compared clinical outcomes amongst frozen-thawed cleavage-stage embryo, double and single blastocyst transfers in patients requiring whole embryo freezing. Data of infertile patients undergoing in-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ET) in our Reproductive Medicine Center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2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patients’ wishe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leavage-stage embryo transfer groups (group A, n = 456), double blastocyst transfer group (group B, n = 106), and single blastocyst transfer group (group C, n = 402). We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frozen embryos was significantly less in groups B and C than in group A (all p < 0.05), but the implanta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roups B and C as compared to group A (all p < 0.05). The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and pregnancy rate per included cycl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roup B than in groups A and C (all p < 0.05). The multiple pregnancy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group C than in groups A and B (all p < 0.05). The rate of early abor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group C as compared to group A (p < 0.05). The data support the view that it may be the best clinical strategy for patients who require whole embryo freezing and have four or more Day 3 embryos available, to incubate Day 3 embryos into blastocysts, which are then vitrified for elective single blastocyst transf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