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0 毫秒
1.
《sane》2014,(2)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去除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对胚胎质量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市立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IVF-ET治疗周期患者的数据,根据受精后3h是否观察第二极体将504个周期分为两组(组1,第二极体观察组;组2,非第二极体观察组),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第2次减数分裂中期Ⅱ(MⅡ)卵率(组1:82.3%,组2:85.9%),2原核(2PN)率(组1:55.6%,组2:60.5%),1PN率(组1:3.2%,组2: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000、0.000、0.000,均P0.05);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1中32个周期由于受精失败或者低受精,于受精后6h行补救性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resICSI);组2中1个周期完全受精失败,于受精后20h行res-ICSI。结论去除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的卵子受精后不影响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而第二极体观察时间的提前,可能导致了组1MⅡ率、正常受精率及单原核受精率的降低。第二极体观察能够尽量避免患者由于受精失败取消IVF周期,并降低了ICSI技术的使用率,IVF不受精或低受精病例可以通过res-ICSI补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治疗中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对胚胎质量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500例IVF-ET周期治疗中的卵子按精卵孵育时间的不同及是否即刻脱颗粒细胞,随机分为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组(A组,精卵共同孵育4~6 h后随机选取1/2数量卵子脱颗粒细胞)、短时受精并次日晨脱颗粒细胞组(B组,所剩1/2数量卵子,精卵共同孵育4~6 h并加精后18~20 h脱颗粒细胞)和长受精组(C组,精卵孵育过夜)。分别比较三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胚胎种植率。结果:三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和卵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不影响受精率和卵裂率,但可提高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能观察第二极体是否排出及较准确地判断卵子成熟度,从而及时进行早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R-ICSI),避免受精失败,保证胚胎种植与子宫内膜发育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对胚胎质量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316个IVF-ET周期按精卵受精时间不同及是否即刻脱颗粒细胞分为: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组(A组,精卵共孵育2h并即刻脱颗粒细胞)110个周期、短时受精并次日晨脱颗粒细胞组(B组,精卵共孵育2h并受精后18~19h脱颗粒细胞)108个周期和传统受精组(C组,精卵孵育过夜)98个周期。分别比较3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流产率和分娩结局。结果:①3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和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B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显著高于C组(P分别<0.05或<0.01);③3组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畸形胎儿出生。结论:①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不影响受精率、卵裂率和流产率,可提高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②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能较准确判断卵子成熟度,观察第二极体是否排出,从而使补救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成为可能,进而可进一步严格控制ICSI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降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受精失败的有效方法。方法:对行IVF治疗的600个周期进行短时受精观察,于受精后5h左右去除卵丘细胞,观察卵子第二极体的排出情况;对第二极体排出率低于1/2的周期追加观察至受精后9h,如果存在可疑受精低下及全卵受精失败,则予以早补救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观察组);选择同时期连续进行ICSI治疗的患者共49个周期(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受精及妊娠情况。结果:两组的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正常卵裂率及优质胚胎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F-ET中短时受精后早补救ICSI不影响临床妊娠率,对预防及降低受精失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不同受精时间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受精时间的长短对卵子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妊娠率和流产率的影响.方法以82个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为研究对象,要求每个周期获卵数最少为3枚,按精-卵共培养时间分为3组:1h受精组,共266枚卵,2h受精组,共335枚卵,16—20h受精组,共257枚卵。比较3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妊娠率(生化妊娠率和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结果2h受精组受精率最高为87.46%,与另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种植率、妊娠率和流产率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时受精可以提高卵子的受精率,并能提高种植率和妊娠率,降低流产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同源卵子行分半IVF/ICSI时的受精率、卵裂率、可用胚胎数及优胚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1年8月在石家庄市第四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辅助治疗第一周期的患者,行分半IVF/ICSI 106周期,根据IVF受精情况分为4组:①组IVF均未受精;②组IVF受精率低下(受精率<25%);③组IVF受精率为25%~50%;④组IVF受精率>50%。比较4组同源卵子IVF及ICSI受精率、卵裂率、可用胚胎数及优胚数。结果:共行分半IVF/ICSI 106周期,常规IVF 392周期,均为第一周期。分半IVF/ICSI和常规IVF 4组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①组和②组因IVF受精率低,ICSI可用胚胎数及优胚数均高于IVF;④组IVF可用胚胎数、优胚数均高于ICSI组;③组IVF、ICSI可用胚胎数及优胚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半IVF/ICSI可避免IVF受精失败或受精低下导致无可用胚胎,但同源卵子IVF、ICSI均受精时,ICSI对精子、卵子的操作导致其优胚率低于IVF受精的优胚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氧(5% O2)培养环境对高龄(≥38岁)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1日-2017年6月1日在广东省韶关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生殖医学中心采用常规长方案或拮抗剂方案行IVF治疗并于受精后第3天移植的高龄患者(≥38岁)的283个周期,按其培养环境不同分为低氧组(5% O2,共120个周期)和常氧组(20% O2,共163个周期),比较2组间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可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及早期流产率等。结果:2组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可用胚胎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及活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低氧组的优质胚胎率显著高于常氧组(P<0.05)。结论:低氧培养环境可有效提高高龄患者优质胚胎率,但并不能改善高龄患者的IVF-ET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复苏后行ICSI授精前培养最佳的时间。方法回顾分析行卵母细胞解冻患者32例共33周期,根据卵母细胞解冻后不同培养时间将33周期分两组:A组卵母细胞解冻后培养4h行ICSI20周期,解冻卵母细胞202枚,20周期均移植;B组3h≤卵母细胞解冻后培养时间〈4h行ICSI13周期,解冻卵母细胞109枚,其中11周期移植,另外2周期因受精后胚胎质量差未移植。比较两组卵母细胞存活率、受精率、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种植率以及临床妊娠率。结果A、B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平均移植胚胎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卵母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4.6%、93.6%,受精率和2PN受精率分别为95.3%、90.1%和89.2%、78.4%,卵裂率和2PN卵裂率分别为95.1%、90.7%和94.5%、82.4%,可利用胚胎率分别为55.2%、51.3%,种植率分别为27.3%、40.9%,解冻周期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5.0%、46.2%,移植周期妊娠率分别为55.0%、54.5%;A、B两组卵母细胞存活率、受精率、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种植率、解冻周期临床妊娠率以及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2PN受精率、2PN卵裂率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卵母细胞解冻后培养3~4h行ICSI授精可以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②A组2PN受精率、2PN卵裂率高于B组且解冻周期临床妊娠率有增高的趋势,是否卵母细胞解冻后培养时间接近4h即3.5—4h行ICSI有更好的妊娠结局需要以后加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辅助激活联合单精子胞浆注射(ICSI)技术在常规IVF受精失败周期中的应用。方法:15例常规IVF受精失败患者卵母细胞接受辅助激活联合ICSI处理(激活组),另15例常规IVF受精失败患者卵母细胞直接行补救ICSI处理(非激活组),记录和分析未受精卵母细胞经辅助激活联合ICSI处理后所获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及妊娠结局。结果:激活组(15周期,220枚未受精卵母细胞)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分别为50%(110/220)、90.9%(100/110)、33%(33/100)及15%(15/100),其中妊娠1例;非激活组(15周期,200枚未受精卵母细胞)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囊胚形成率分别为85%(170/200)、92.9%(158/170)、9.5%(15/158)及0,无妊娠发生。在正常受精率上非激活组高于激活组,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优质胚胎率和囊胚形成率方面,激活组显著高于非激活组(P<0.05)。结论:辅助激活联合ICSI可以提高常规IVF受精失败周期的优质胚胎率及囊胚形成率进而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取卵后授精时间对胚胎质量的影响。方法:对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51个周期的357枚卵子分为两组,A组取卵后2~3h授精,B组取卵后4~6h授精,均于受精后5h左右去除卵丘细胞观察第二极体排出的情况,分别统计并比较两组的成熟卵率、受精5h后的第二极体排出率、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及优质胚胎率。结果:两组的成熟卵率、受精5h后的第二极体率、排出第二极体卵母细胞的正常受精率与多精受精率和优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F-ET中取卵后在最佳授精时间内授精并不影响胚胎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失败后行早补救ICSI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10月~2011年6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生殖遗传科接受IVF-ET治疗的28例患者(观察组)进行短时受精观察,于受精后4~6 h去除卵丘细胞,观察卵子的第二极体的排出情况,对第二极体排出率低于1/2的周期实施早期补救ICSI(观察组)。选择同期行ICSI治疗的6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受精及妊娠情况。结果:观察组受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多精受精率、优胚率、妊娠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时受精后行早补救ICSI能极大地提高卵母细胞的利用率,并获得很好的临床妊娠结局,对预防及降低受精失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供精IVF-ET中较为合适的授精浓度及不同授精方式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6月行供精IVF治疗的542个周期的资料,根据不同授精浓度分为3组:A组为(1.0~2.0)×10~6/ml,B组为(2.0~4.0)×10~6/ml,C组为(4.0~8.0)×10~6/ml。比较各组间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的差异,并与同期供精ICSI周期进行比较。结果:(1)3组间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组和C组的多精受精率高于A组(5.66%、5.79%、2.69%,P0.05)。(2)通过与供精ICSI组进行比较,在供精精液可行IVF受精的情况下,ICSI并不能提高供精患者的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结论:供精授精浓度在(1.0~2.0)×10~6/ml时可获得较高的受精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提高授精浓度只增加多精受精率而不改善临床结局,此时选择ICSI助孕并不提高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未成熟卵体外成熟(IVM)技术在卵巢高反应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IVF-ET促排治疗中,对双卵巢卵泡数过多,有可能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或继续治疗可能发生重度OHSS的患者,根据其意愿即刻停药,全部取卵改行IVM治疗12个周期(A组)或取部分小卵泡改行IVM治疗,同时保留部分卵泡继续行IVF-ET常规治疗18个周期(B组)。小卵泡体外培养成熟后,通过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获得受精卵并行胚胎移植或冷冻。统计分析未成熟卵的成熟率、卵母细胞的受精率、胚胎的发育情况及临床结局。结果:两组30个取卵周期,共获未成熟卵240个,经IVM、ICSI和体外培养后,成熟率、受精率、正常卵裂率及优质胚胎率分别为61.25%(147/240),77.55%(114/147),92.98%(106/114)和29.25%(31/106)。A组8例行IVM新鲜胚胎移植(8周期)4例临床妊娠,A、B两组有8例行IVM解冻胚胎移植(9周期)3例临床妊娠,已有3例分娩。A组12例无OHSS发生,促性腺激素用量少于B组,B组18例中3例有OHSS风险而取消胚胎移植。结论:对常规IVF促排周期中卵巢高反应患者及时改行IVM,可以避免周期取消及OHSS的发生,减少促排卵药物的使用量,同时获得较好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IVF)中形成三倍体受精卵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1987个IVF周期,按照3原核(PN)受精频率分为3组:正常组(3PN%=0, n=754)、低频3PN受精组(0<3PN%<20%,n=660)、高频3PN受精组(3PN%≥20%,n=573)。比较分析3组的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以及妊娠结局。结果:患者的年龄、基础卵泡刺激素(bFSH)、促性腺激素(Gn)使用时间及总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孕激素(P)值、精液优化后精子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的获卵数以及成熟卵数低于低频3PN受精组和高频3PN受精组(P<0.01)。低频3PN受精组和高频3PN受精组hCG日的雌二醇(E2)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5),而2组hCG日≥14 mm卵泡率低于正常组(P<0.01);3组之间的正常受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的临床妊娠率与低频3PN受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高频3PN受精组(P<0.01)。另外,低频3PN受精组和高频3PN受精组的精液优化后精子活动比率高于正常组(P<0.01),其中,a级、b级精子比例低频3PN受精组和高频3PN受精组高于正常组(P<0.01),c级、d级精子比例低频3PN受精组和高频3PN受精组低于正常组(P<0.01);3组患者的着床率、优质胚胎率、早期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CG日较高E2水平与3PN发生有关;较高的≥14 mm卵泡率与避免3PN的发生有关;精子优化后活动比率相对偏低也与避免3PN形成有关。3PN的发生可能影响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IVF-ET治疗中精卵孵育不同时间对胚胎质量及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189个IVF-ET周期按精卵共孵育时间不同分为短时受精组(A组,精卵共孵育2h)和传统受精组(B组,精卵孵育过夜)。两组中又根据男方精液质量是否正常分为精液正常组和精液异常组(中重度精液异常),分别比较4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流产率。结果:①4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和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短时受精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显著高于传统受精组(P分别<0.05、<0.01)。③短时受精中精液正常组(A1组)与精液异常组(A2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均高于传统受精中的精液异常组(B2组,P分别<0.01或<0.05),而与传统受精中的精液正常组(B1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短时受精不影响受精率、卵裂率和流产率,可提高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②短时受精不减少多精受精率;③短时受精对精液质量异常(中重度精液异常)周期治疗结果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吴成平  王芳 《现代保健》2014,(31):107-10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伴不孕患者采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44周期EMs不孕因素IVF-ET病历资料,同期102周期输卵管因素IVF-ET病例作对照。结果:两组年龄、不孕年限、BMI、Gn天数、Gn总量、内膜厚度、获卵数、2PN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数、平均移植胚胎数、优胚率、临床妊娠率、卵巢功能低下占比等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Ms组平均获卵数(9.77±6.20)个,可移植胚胎数(4.65±2.89)个,临床妊娠率50%(10/20),卵巢功能低下占比22.73%(10/44)。结论:EMs伴不孕患者采用IVF-ET助孕可获得与输卵管因素IVF-ET助孕相似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常规体外受精(IVF)和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2种受精方式对无明确男性因素的高龄卵巢低反应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探讨这类患者合适的受精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IVF-胚胎移植(ET)周期中高龄(年龄≥40岁)卵巢低反应周期共381个,按受精方式分为常规IVF组(200个周期)与ICSI组(181个周期),分析比较2组间的受精率和临床结局。结果:IVF组的受精率和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略高于ICSI组,ICSI组的有效周期率和有效胚胎率略高于IVF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明确男性因素的高龄卵巢低反应患者,ICSI受精并不能提高其受精率和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