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针灸配合按摩治疗脑瘫流涎症1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涎症是脑性瘫痪(C.P)患儿常见的并发症,占脑瘫的25%~35%.流涎不仅严重影响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而且易被社会歧视.2000年11月至2002年12月,我科共收治18例脑瘫合并流涎症的患儿,通过针灸、按摩、口操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并已确诊的小儿脑瘫流涎患儿80例,根据所有患儿入院护理方式的不同进行平均分组,两组患儿各为40例。对两组患儿护理后流涎改善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临床护理中对小儿脑瘫流涎患儿治疗中应用康复护理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控制其流涎,且无不良反应出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瘫患儿流涎的治疗效果。方法:47例脑瘫患儿分为,电刺激组25例。对照组2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训练,电刺激组同时采用NMES治疗。分别以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采用教师流涎分级法(TDS)评定患儿流涎情况。结果:NMES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MES配合常规治疗脑瘫患儿流涎症的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4.
张璇 《当代医学》2021,27(4):92-94
目的 探究针刺风府、哑门、"口四针"治疗脑瘫患儿流涎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小儿脑瘫伴流涎患儿3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8例.对照组采用高压氧、鼠神经生长因子及头针与体针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风府、哑门、"口四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61.11%)明显高于对照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风府、哑门、"口四针"可有效改善小儿脑瘫流涎症,应用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5.
正流涎症是一种常见于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的并发症,在脑瘫患儿中的发病率约为30%。本病不仅不利于患儿言语系统的发育,还会使衣服持久潮湿,对患儿皮肤产生刺激作用,降低营养摄入量和总体液量,诱发真菌感染、皮肤过敏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发育和生活质量[1]。本研究中,笔者对本院收治的30例脑瘫流涎症患儿应用针刺结合敷脐疗法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穴位加位点药物注射对脑瘫患儿流涎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65例,分别采用穴位加位点(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皮部的投射区)药物注射方法和综合康复治疗两种方法.疗程结束前后均采用教师流涎分级法(TD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穴位加位点药物注射法和综合康复法比较,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穴位加位点药物注射法可以显著提高脑瘫患儿流涎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5):171-174
目的 观察中医康复护理在小儿脑瘫流涎症状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 筛选2017 年6 月~2018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脑瘫流涎患儿50 例,收集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 例。两组患儿均采用针刺和按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医康复护理,对照组仅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大脑动脉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及流涎等级。结果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 个月后观察组患儿VP、PI 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流涎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康复护理在小儿脑瘫流涎症状的应用效果显著,能积极改善患儿脑部血流,显著提高患者的流涎控制率,提高护理总有效率,临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范真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4):152-154
目的 对164例脑瘫患儿的眼病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为此类患者的整体评估及康复提供帮助。方法对1997年5月-2008年5月我院儿童保健科确诊的脑瘫患儿共164例由同一位眼科医生做详细的眼科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脑瘫患儿最常见的眼科疾病为屈光不正,发生率为81.10%,且各年龄组远视的发生率接近。其次分别为:斜视(45.12%)、视神经萎缩(18.90%)、眼球震颤(8.54%)。其他尚有小眼球、角膜白斑、黄斑病变、眼睑内翻各1例。无眼部疾病的患儿15例,仅占9.15%。各型脑瘫中屈光不正及斜视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屈光不正是脑瘫患儿最常见的眼科问题,且随年龄增长正视化倾向不明显,提示脑瘫患儿眼球发育可能也有迟滞的现象;斜视在脑瘫患儿中的发生率远高于正常人群。应高度重视脑瘫患儿的眼科问题。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的话 脑性瘫痪(脑瘫)是小儿最常见的致残原因之一,部分患儿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语言障碍、行为障碍和视听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地影响了儿童的心身发育,若不能及时得到诊治,极有可能造成患儿终身残疾,给孩子造成极大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脑瘫患病率国外报道为0.1%~0.5%。北京医科大学报道.的我国脑瘫的患病率为0.186%(国家九五攻关课题)。 脑瘫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约80%以上的脑瘫病例可以追溯出较为明确的致病原因,但仍有一部分病因不明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高危新生儿抢救成功率的提高,使一些有窒息、早产、低体重、黄疸等高危因素的患儿成活,这样也增加了脑瘫的发病率。目前,大多数人对脑瘫的认识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并且治疗还缺乏系统性,临床见到的脑瘫患儿有的一经发现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脑瘫并非不治之症,只要早期诊断、早期系统治疗,大多数是能够临床治愈的。  相似文献   

10.
小儿脑性瘫痪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不尽相同,国际卫生组织报道1‰-5‰,我国六省(区)流行病学调查脑瘫患病率为1.2‰-2.7‰。我国现有脑瘫患儿400-500万,致残率为42%。45%,每年新增脑瘫患儿3。4万。已成为新的临床、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小儿脑瘫病因,及早取干预措施,及早诊断、康复、治疗,对于降低患病率、减少致残率、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康复运动疗法配合针灸治疗小儿脑瘫流涎的疗效。方法:70例流涎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针灸治疗,观察组在针灸基础上加用康复运动疗法。用教师流涎分级法(TDS)比较2组病人的疗效,同时比较2组病人达到有效所需的治疗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对照组为57%,有显著差异性(P<0.05);观察组达到有效所需时间平均8.29±2.46天;对照组平均15.31±3.54天,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康复运动疗法配合针灸治疗脑瘫患儿的流涎疗效优于针灸组,治疗时间短于针灸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脑电图和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定量评价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后脑瘫患儿脑部的改变。方法回顾性总结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笔者医院接受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的60例脑瘫患儿,采用脑电图检测术前和术后背景脑电图类型、双侧大脑半球异常波类型、数量及分布情况;采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检测术前和术后双侧胼胝体膝部、内囊后肢和大脑脚部位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评估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肢体痉挛、语言障碍、流涎、斜视、吞咽进食困难等。结果 随访10~45个月,60例脑瘫患儿术后肢体痉挛改善率为76.7%(46/60),语言障碍改善率为66.7%(40/60),流涎改善率为25.0%(15/60),斜视改善率为31.7%(19/60),吞咽进食困难改善率为28.3%(17/60),总体临床效果评价有效49例(81.7%),无效11例(18.3%)。术前脑电图可出现弥漫性改变、局灶性改变、低电压驼峰波、睡眠纺锤波,术后随访异常脑电图数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脑瘫患儿术侧不同部位白质纤维束FA值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 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改善脑瘫患儿的肢体痉挛、语言障碍、流涎、斜视、吞咽进食困难等有一定的确切疗效,可降低脑电图异常波形数量,增加局部脑灌注。  相似文献   

13.
物理治疗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训练是使脑瘫患儿回归社会的主要康复治疗方法。康复医生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应充分考虑脑瘫患儿的年龄、脑瘫类型、障碍程度和智力水平等因素,这样才能使制定的训练内容实用有效,并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颈动静脉鞘剥离术对脑瘫患儿的智力、流涎、发音、功能障碍、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对26例脑瘫患者施行颈动静脉鞘剥离切除术,术后临床观察患儿自我感觉、综合功能(血氧饱和度、流涎、语言、智力、运动功能等)的变化。结果术后1~10 d随访,26例中术后血氧饱和度较术前明显增加;根据患儿自我感觉及综合功能改善情况分为,显效:7例,有效:19例。结论颈动静脉鞘剥离术后可以增加脑血流量,提高血氧饱和度,促进智力的提高,可以抑制或减少流涎,改善患者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分析我院脑瘫患儿院内感染发病情况,并对相关病原体进行药敏分析,探索合理的预防措施,为临床干预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9月小儿神经康复科脑瘫住院患儿进行逐一病历查询,对病原体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从发病情况来看,呼吸道疾病是我院脑瘫患儿院内易感疾病。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种是口腔链球菌(33.99%),卡他布兰汉菌(29.25%),肺炎克雷伯氏菌(11.86%)。结论防治呼吸道感染对降低脑瘫患儿院内感染率十分重要,可以根据药敏结果对院内感染患儿进行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敷脐疗法治疗小儿脑瘫流涎症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小儿脑瘫流涎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针药结合治疗组和单纯针灸对照组,前者在针灸基础上配合敷脐疗法,后者单用针灸治疗,治疗后用TD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针药结合治疗组与单纯针灸治疗组比较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对照组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配合敷脐疗法在治疗小儿脑瘫流涎症方面明显优于单纯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脑瘫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治疗降低发病率,提高人口素质,减轻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月惠缺氧缺血性脑病、重度黄疸、早产等248例。治疗组140例.对照组108例。治疗组根据病情给予促脑细胞发育药物,功能训练,按摩,高压氧治疗,痉挛肌或神经肌仪治疗等。两组患儿均于1岁时复诊行神经系统检查及智力测定。结果:(早期干预正规治疗)组脑瘫发生率为1.4%,对照组(未治疗组)发生率为20.4%。结论:对脑瘫高危因素患儿进行干预,根据早期不同表现采取相应的措施,可有效预防脑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脑瘫超早期康复研究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瘫患儿约占儿童残疾的23.5%,是致残重要因素。1998年全国0—6岁年龄段有脑瘫患儿31万,以后年平均增加4.6万。脑瘫主要导致运动功能障碍,但其中9.9%伴不同程度听觉障碍,18.1%伴言语障碍。超早期诊断、超早期康复及规范化康复介入,能极大提高脑瘫康复疗效,有效防治脑瘫儿运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小儿脑性瘫痪是儿童严重的致残原因,为探讨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总结分析了102例早期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方法:对2个月~1岁内120例患儿,经评价诊断为脑瘫及中枢协调障碍患儿采用综合治疗,包括药物、运动疗法、理学疗法。结果:对102例患儿追踪至3岁评价,82例坚持治疗患儿效果良好,尤其是50例诊断中枢协调障碍患儿48例达正常化。而20例未坚持治疗的患儿,脑瘫发生率极高。结论:脑瘫早期诊断是指1~9个月间诊断。由于婴幼儿脑代谢快,代谢能力强。给予药物可使其损伤修复,给予运动及感觉刺激又促进脑的发育及髓鞘形成。早期诊断及干预是提高脑瘫治愈率,减少残疾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结合我中心多年脑瘫患儿家庭病床康复治疗的实践,探讨了家庭病床的发展、功能、特征、优势、费用及相关管理问题,认为家庭病床是脑瘫患儿在医疗资源有限和经济条件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康复治疗的较好形式之一,较易为脑瘫患儿及其家属所接受;可改善医患关系,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