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礼同  李澄  罗志刚  薛贞龙   《放射学实践》2010,25(7):765-76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自发性腹部内脏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次(8例)自发性腹部内脏动脉夹层患者CT原始及后处理图像,观察夹层真假双腔、剥离内膜片、内膜破裂口、累及长度、假腔内血栓、夹层动脉是否瘤样扩张或狭窄、内脏有无缺血及梗死。结果:MSCTA图像清晰,均清楚显示自发性腹部内脏动脉夹层,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4例,腹腔干夹层累及脾动脉2例,右肾动脉夹层、左肾动脉夹层、脾动脉夹层及腹腔干夹层各1例。横轴面CT、MPR及CPR图像均可显示夹层真假双腔及剥离内膜片,显示内膜破裂口4例、假腔内血栓6例、夹层动脉瘤样扩张7例;MIP、VR图像显示夹层动脉瘤样扩张2例,真腔狭窄5例,剥离内膜片4例,内膜破裂口3例;SSD图像显示夹层动脉瘤样扩张2例,真腔狭窄5例。结论:MSCTA能直观地显示自发性腹部内脏动脉夹层,可作为诊断本病的无创、快速、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MS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灿  周运锋  韩萍  史河水  刘永华   《放射学实践》2009,24(5):480-483
目的:探讨MSCT对主动脉夹层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MSCT血管成像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能辨别真假腔;除6例假腔完全血栓化或表现为壁内血肿的病例外,其余42例均能显示破口,40例显示多发破口;主动脉弓三大分支均受累及的有6例,腹腔干受累及的有9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及的有10例,右肾动脉受累及的有8例,左肾动脉受累及的有15例,右侧髂总动脉受累及的有18例,左侧髂总动脉受累及的有13例,双侧均受累及的有8例;合并动脉瘤或瘤样扩张的有10例,合并粥样硬化的有20例。结论:MSCT可无创性准确诊断各种主动脉夹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发性腹腔干夹层的MSCT血管造影表现及其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自发性腹腔干夹层患者的临床及MSCT血管造影表现。结果 22例腹腔干血管显示了破口、内膜片及真假腔,2例腹腔干夹层血管钙化,1例可见钙化内移, 4例腹腔干夹层累及分支,1例合并脾梗死。27例夹层者夹层部位均有血管增粗表现,血管粗约0.9~1.9cm。符合Sakamoto Ⅰ型表现13例;Sakamoto Ⅱ型9例;Sakamoto Ⅲ型2例,Sakamoto Ⅳ型3例。结论 MSCT血管成像能敏感地显示腹腔干夹层的病理改变,可作为其诊断和随访的首选。  相似文献   

4.
不典型主动脉夹层MSCT血管成像及临床应用(附8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SCT对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MSCT血管成像及其重组影像资料。结果:VR、MPR重组图像均清晰显示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双侧髂总动脉、双侧髂内外动脉以及腹腔动脉干、肠系膜上动脉、双侧肾动脉主要分支的血管,图像清晰,血管对比明显,血管边缘无阶梯状改变;8例患者中有5例表现为壁内血肿,3例为无回腔性沟通。结论:MS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在无创或微创的情况下清晰显示不典型主动脉夹层,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螺旋CT血管生长、容积再现诊断内脏动脉瘤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血管生长(add vessel,AV)、容积再现(volume reconstruction,VR)技术在腹腔内脏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腹腔动脉瘤的患者进行多排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采用血管生成法容积再现动脉瘤体、载瘤动脉和腹部血管,并和DSA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行MSCT检查的38例患者中发现内脏动脉瘤42枚,其中脾动脉瘤12枚,肝动脉瘤6枚,腹腔干动脉瘤8枚,肠系膜上、下动脉瘤分别为6枚和2枚,肾动脉8枚.MSCT血管生成、容积再现技术可准确、清晰地显示瘤体位置、形态、范围、瘤壁、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论:用多排螺旋CT血管生成法容积再现腹部血管诊断腹腔内脏动脉瘤,无论是图像的质量还是病灶的显示都有明显的优越性,是诊断内脏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MAD)的MSCTA表现,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临床手术证实的8例SMAD的MSCTA图像,采用VR、MPR、CPR及MIP进行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血管重建,总结SMAD的特征性表现。结果:8例均可显示破口,破口距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10~35 mm,夹层动脉瘤长度12~42 mm,8例均可见内膜片及真假腔,2例伴假腔动脉瘤样扩张。结论 :MSCT肠系膜上动脉成像能准确评估SMAD,并对其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7年至2010年对5例经腹部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按照Sakamoto血管影像学分型,Ⅰ、Ⅱ型各1例,Ⅲ型3例.患者术后继续给予...  相似文献   

8.
陈志明  关键  严超贵  李子平   《放射学实践》2013,28(8):853-856
目的:探讨MSCT多种成像技术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9例SISMAD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4例经DSA证实,15例由临床随访证实,所有病例均行MSCT检查及薄层重建、VR、MPR和CTA等后处理。DSA术前完成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未行DSA者3~6个月内随访复查CT。按Yun分型进行MSCT诊断,探讨各型SISMAD的影像特征,并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本组19例SISMAD按Yun分型法进行MSCT诊断,Ⅰ型7例(真假腔均通畅,可见假腔的入口和出口);Ⅱ型12例(真腔通畅,假腔无血流),其中Ⅱa型4例(假腔无出口),Ⅱb型8例(假腔内血栓形成,伴真腔狭窄);Ⅲ型0例(夹层并肠系膜上动脉闭塞)。MSCT的薄层、MPR、CTA及探针分析清晰地显示了SISMAD的内膜破裂及夹层内血栓情况;同时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11例,内脏动脉瘤2例,髂总动脉瘤样扩张3例。SISMAD临床上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以不明原因的突发性腹痛为起病特点;动脉硬化及高血压是SISMA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MSCT可准确诊断SISMAD并对其分型、发现内脏动脉或大动脉的相关病变,对其稳定性的评估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椎动脉夹层的影像诊断和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椎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特点(CTA、DSA)。采用血管内介入椎动脉夹层19例:颅外段椎动脉夹层所致血管狭窄行支架成形术3例,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累及小脑下后动脉(PICA)采取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4例,PICA位于夹层动脉瘤以远采取夹层动脉瘤及近端载瘤动脉闭塞12例。结果颅外段椎动脉夹层表现为血管腔狭窄、内膜瓣,颅内段椎动脉夹层的影像特点CTA表现为动脉瘤样扩张、壁内血肿等,DSA为珠线征、瘤样扩张等。术后造影:单纯支架置入病例狭窄消失;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病例动脉瘤腔消失,载瘤动脉通畅;血管闭塞病例显示椎动脉夹层均完全闭塞。术中未发生死亡、破裂出血及其它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36个月,未发生再出血及缺血等并发症。结论 DSA及CT、CTA椎动脉夹层具有诊断价值;夹层动脉瘤的准确诊断对于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夹层安全、有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腹腔干狭窄的MSCTA表现,探讨MSCTA在诊断和评估腹腔干狭窄及侧支循环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MSCTA的30例腹腔干狭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23例,女7例,平均年龄53.7岁.所有病例临床病史均未提示腹腔干血管病变.分别对腹腔干血管狭窄的程度、侧支循环及有无并发腹腔内脏动脉瘤或肠系膜上动脉狭窄进行评估.结果:30例患者腹腔干起始段均狭窄,狭窄率45%~95%.22例伴有侧支循环(73.3%,22/30),共有28个侧支交通,其中胰十二指肠动脉弓型17个(60.7%,17/28),胰背动脉型6个(21.4%,6/28),肝内型1个(3.6%,1/28),肠系膜下动脉型4个(14.3%,4/28).8例无侧支循环(26.7%,8/22).30例腹腔干狭窄患者中合并肠系膜上动脉狭窄4例,合并腹腔动脉瘤3例.结论:MSCTA能够准确诊断和评价腹腔干狭窄及其伴发的侧支循环或腹腔内脏动脉瘤,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