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对痉挛性脑性瘫痪早产儿的断层影像资料进行相关因素分析,以确定早产儿痉挛性脑性瘫痪的形态学危险因素的图像特征。方法:①选择1997—10/2004-06广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新生儿87例,男58例,女29例;平均年龄1岁11个月,男孩年龄5个月-6岁,女孩年龄6个月~5岁1个月。孕龄均小于36周;均有完整CT图像资料;监护人知情同意。②分析87例脑瘫患儿的CT影像资料,按形态学相关因素分为5组:X1(脑萎缩);X2(脑室扩大);X3(灰质异常增多异位);X4(白质丢失);X5(脑室周围白质角度)。③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早产儿痉挛性脑瘫的形态学相关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第一步将X4(白质丢失)作自变量强迫引入,Y作应变量。第2步将X1,X2,X3,X5变量采用向后剔除似然法由计算机模型逐步筛选,对肢体瘫痪变量的危险因素暴露度,回归分析结果作假设检验确定回归方程的意义。结果:①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侧脑室容积大小对于早产儿痉挛性脑瘫危险因素不如灰质异常,其危险度(诊断意义)及特异度显然不能与灰质异常增多和异位相比(多因素分析:脑萎缩危险因素的DR〈0.7,P=0.032,wald值为4.624;脑室扩大变量的OR=0.752,P=0.536,wald值为0.383;而灰质异常增多和异位的OR=8.874,P=0.013,偏回归系数为2.183,wald值为6.142;白质丢失OR=1.792,P=0.039,偏回归系数为-0.233,wald值为4.274,95%CI:0.525-2.494;室周白质角度OR=4.311,偏回归系数为1.461,wald值为0.398,95%CI:1.079-17.227)。灰质异常增多和异位、室周白质角度及白质丢失是肢体痉挛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其中灰质异常增多和异位较白质丢失和室周白质角度更为重要。②脑萎缩和脑室扩大对判断肢体痉挛脑瘫无特异性,年龄因素亦被回归模型排除。结论:早产儿脑灰质异位、增多等异常是痉挛性脑性瘫痪的主要相关因素,此异位发生于侧脑室上部室管膜旁的灰质时,对于诊断痉挛性脑性瘫痪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发病危险因素,以便及时诊断()与治疗,从而降低其致残率。方法:选择1998-06/2004-03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或门诊的67例早产脑瘫患儿,男41例,女26例。选择同期来本院体检的非患脑瘫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和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其中男78例,女56例,均系早产儿。对67例脑瘫的早产患儿及134例无脑瘫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早产儿进行研究,所获数据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胎龄(OR=0.376,95%CI0.239~0.591)、低出生体质量OR=16.286,95%CI4.032~65.781)、孕期(感染(OR=6.081,95%CI1.062~34.832)、新生儿期严重疾病(OR=14.964,95%CI2.610~85.775),为其发病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脑瘫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集中在孕期和围产期,应积极预防和消除各种致病危险因素,从而减低脑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脑性瘫痪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发病危险因素,以便及时诊断与治疗,从而降低其致残率。方法:选择1998-06/2004-03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或门诊的67例早产脑瘫患儿,男41例,女26例。选择同期来本院体检的非患脑瘫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和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其中男78例,女56例,均系早产儿。对67例脑瘫的早产患儿及134例无脑瘫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早产儿进行研究,所获数据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胎龄(OR=0.376,95%CI 0.239~0.591)、低出生体质量(OR=16.286,95%CI 4.032~65.781)、孕期感染(OR=6.081,95%CI 1.062~34.832),新生儿期严重疾病(OR=14.964.95%CI2.610~85.775),为其发病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脑瘫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集中在孕期和围产期,应积极预防和消除各种致病危险因素,从而减低脑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背景孕期危险因素作用于发育中的胎儿,使得胎儿在出生后出现脑性瘫痪的表现.因此,应把脑性瘫痪病因学的研究转入胚胎发育生物学领域,重视对孕期孕母所处相关的环境、遗传因素及相关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分析.目的分析引起小儿脑性瘫痪的主要发病危险因素.设计12配对设计,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单位佳木斯大学预防医学教研室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教研室.对象选择2002-12/2003-09在佳木斯脑瘫疗育中心、沈阳儿童医院及青岛儿童医院收治的103例脑性瘫痪患儿,男68例,女35例.监护人对调查项目知情同意.采用12配对原则,选择同期本院就诊的非患脑性瘫痪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和健康儿童206例作为对照.选择对照的匹配条件为同性别,同民族,年龄相差±3个月.方法①自拟脑性瘫痪患儿和健康儿童调查表,调查因素主要包括分娩前因素(遗传因素类似疾病家族史;母亲因素一般情况如职业、学历、分娩时年龄;生育行为因素包括孕次、产次、异常产史;孕期保健和营养如产前检查、各类食物摄入情况;孕期患病或异常表现包括病原体感染、妊娠综合征、阴道出血等;孕期服药情况;胎儿胎盘因素如脐带绕颈、出生质量、双胎妊娠等)、分娩过程因素(产时并发症、分娩方式等)和新生儿期因素(新生儿期所患各类疾病).通过查阅医疗记录和询问知情人来完成调查问卷.②进行单因素、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值接近于0.05的因素,建立脑性瘫痪主要危险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影响脑性瘫痪发病的孕期分娩前、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期因素分析.结果脑性瘫痪患儿103例,健康及非脑性瘫痪患儿20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母亲因素母亲职业因素与脑性瘫痪有联系,母亲职业为工人与年龄≥34岁为脑性瘫痪危险因素(OR=13.333,2.864,P<0.05).②产前因素孕早期呕吐、孕期吃鱼及海产品、产前体温、出生体质量>4000g、孕周37~42周为脑性瘫痪保护因素(OR =0.028~0.576,P<0.05~0.01);异常产史、孕期阴道出血为脑性瘫痪危险因素(OR=2.313~4.095,P<0.05~0.01).③产时因素Apgar评分和剖宫产是脑性瘫痪保护因素(OR=0.458,0.343,P<0.01);产钳助产和应用催产素是脑性瘫痪危险因素(OR=16.338,2.116,P<0.01,0.05).④新生儿期因素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颅内出血是脑性瘫痪危险因素(OR=3.586,20.667,32.247,P<0.01).⑤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产钳助产最危险(OR=70.668),其他危险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新生儿窒息、母亲妊娠年龄偏大、孕期阴道出血和出生体质量异常(OR=19.083~4.138,P<0.05~0.01),孕期吃鱼和海产品与剖宫产是保护因素(OR=0.324,0.262,P<0.01,0.05).结论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主要集中在孕期和围产期,应积极预防和消除各种产前、产时、产后脑性瘫痪危险因素(如产钳助产、新生儿窒息、母亲妊娠年龄偏大、孕期阴道出血和出生体质量异常),降低脑性瘫痪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脑瘫)儿童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与脑瘫分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脑瘫合并症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诊治的325例脑瘫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上述患儿均给予头颅MRI检查,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对其粗大运动功能水平进行评级。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患儿头颅MRI异常表现与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MRI异常结果与脑瘫合并症间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入选脑瘫患儿的头颅MRI呈现多种异常改变,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脑发育不良(OR=8.530,95%CI:5.031-14.330)、脑室扩大(OR=4.611,95%CI:1.327-10.297)、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VL)(OR=4.313,95%CI:2.084-8.153)、丘脑异常信号(OR=6.372,95%CI:3.160-11.175)、缺血缺氧性脑病后变化(OR=7.249,95%CI:2.354-13.642)均与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损伤严重程度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通过卡方检验发现PVL患儿多合并视力障碍(62.1%),胼胝体变薄患儿多合并智力低下(14.0%),丘脑异常信号患儿多合并听力障碍(66.7%)及语言障碍(30.8%)。 结论 本研究入选患儿头颅MRI结果与其脑瘫分型、粗大运动功能评级、脑瘫合并症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可用于脑瘫儿童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为临床制订康复计划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婴幼儿脑性瘫痪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在婴幼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232例婴幼儿脑瘫患儿的临床及MRI影像表现。结果:232例脑瘫患儿中痉挛型165例(四肢瘫84例,偏瘫47例,双瘫32例、三瘫2例),手足徐动型21例;共济失调型6例,肌张力减低型13例,混合型27例。MRI显示异常197例(84.9%),其中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VL)99例,脑软化、萎缩20例,基底节及丘脑病变14例,髓鞘形成不良44例,脑积水11例,脑发育不良19例,脑发育畸形19例。MRI影像表现中最常见的是PVL(42.7%),临床主要引起痉挛性瘫痪。另外脑瘫早产儿组较足月儿组PVL发生率更高,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在婴幼儿脑瘫早期诊断、临床病因分析、预后判断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背景:孕期危险因素作用于发育中的胎儿,使得胎儿在出生后出现脑性瘫痪的表现。因此,应把脑性瘫痪病因学的研究转入胚胎发育生物学领域,重视对孕期孕母所处相关的环境、遗传因素及相关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分析。 目的:分析引起小儿脑性瘫痪的主要发病危险因素。 设计:1:2配对设计,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单位:佳木斯大学预防医学教研室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教研室。 对象:选择2002—12/2003—09在佳木斯脑瘫疗育中心、沈阳儿童医院及青岛儿童医院收治的103例脑性瘫痪患儿,男68例,女35例。监护人对调查项目知情同意。采用1:2配对原则,选择同期本院就诊的非患脑性瘫痪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和健康儿童206例作为对照。选择对照的匹配条件为:同性别,同民族,年龄相差&;#177;3个月。 方法:①自拟脑性瘫痪患儿和健康儿童调查表,调查因素主要包括:分娩前因素(遗传因素:类似疾病家族史;母亲因素:一般情况:如职业、学历、分娩时年龄;生育行为因素:包括孕次、产次、异常产史;孕期保健和营养:如产前检查、各类食物摄人情况;孕期患病或异常表现:包括病原体感染、妊娠综合征、阴道出血等;孕期服药情况;胎儿胎盘因素:如脐带绕颈、出生质量、双胎妊娠等)、分娩过程因素(产时并发症、分娩方式等)和新生儿期因素(新生儿期所患各类疾病)。通过查阅医疗记录和询问知情人来完成调查问卷。②进行单因素、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值接近于0.05的因素,建立脑性瘫痪主要危险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影响脑性瘫痪发病的孕期分娩前、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期因素分析。 结果:脑性瘫痪患儿103例,健康及非脑性瘫痪患儿20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母亲因素:母亲职业因素与脑性瘫痪有联系,母亲职业为工人与年龄t〉34岁为脑性瘫痪危险因素(OR=13.333,2.864,P〈0.05)。②产前因素:孕早期呕吐、孕期吃鱼及海产品、产前体温、出生体质量〉4000g、孕周37-42周为脑性瘫痪保护因素(OR=0.028-0.576,P〈0.05-0.01);异常产史、孕期阴道出血为脑性瘫痪危险因素(OR=2.313-4.095,P〈0.05-0.01)。③产时因素:Apgar评分和剖宫产是脑性瘫痪保护因素(OR=0.458,0.343,P〈0.01);产钳助产和应用催产素是脑性瘫痪危险因素(OR=16.338,2.116,P〈0.01,0.05)。④新生儿期因素: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颅内出血是脑性瘫痪危险因素(OR=3.586,20.667,32.247,P〈0.01)。⑤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产钳助产最危险(OR=70.668),其他危险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新生儿窒息、母亲妊娠年龄偏大、孕期阴道出血和出生体质量异常(OR=19.083-4.138,P〈0.05-0.01),孕期吃鱼和海产品与剖宫产是保护因素(OR=0.324,0.262,P〈0.01,0.05)。 结论: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主要集中在孕期和围产期,应积极预防和消除各种产前、产时、产后脑性瘫痪危险因素(如产钳助产、新生儿窒息、母亲妊娠年龄偏大、孕期阴道出血和出生体质量异常),降低脑性瘫痪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抽样调查95435名儿童发生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导致脑性瘫痪(脑瘫)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脑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河北省6县、市以乡(镇)为单位进行整体抽样,对抽取的41个样本乡(镇)全部1~6岁的95435名儿童进行脑性瘫痪调查。采用1:比例进行病因调查。结果:共检出脑性瘫痪患者171名。患病率为1.77‰。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13个有显著意义的因素。母亲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和出生体质量是保护性因素(回归系数是负数,分别为-0.414-1.667,-0.000657,P<0.05~0.01),母亲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和出生体质量越高,发生脑性瘫痪的风险越小。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还有出生方式、早产、高胆红素血症、肺炎、败血症、缺氧缺血性脑病、窒息、双胎、多胎、出生地点。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早产等13种危险因素将会明显减少脑性瘫痪的发病。  相似文献   

9.
视觉障碍是脑性瘫痪患儿常见的并发症,临床可见视敏度降低、屈光参差、斜视、视野缺陷、立体视觉障碍、眼底结构异常、眼球震颤等。其中约3/4的脑瘫患者视敏度降低,斜视的发生率为39%~50%,眼球震颤为9.5%。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脑室内出血、低出生体重等为脑瘫患者视觉障碍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是早产儿脑损伤的主要形式,也是早产儿脑性瘫痪和智力障碍的首要原因。患有这些神经系统疾病的低出生体重儿数量不断增加。PVL的启动因素是局部缺血和炎症反应,缺氧缺血和炎症启动兴奋性神经递质和自由基的相互作用,损伤易感的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前体,引起PVL改变,导致脑性瘫痪。因此,预防PVL的发生与发展是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病率的关键。而阻断这种机制能够阻止或改善PVL,从而减少或减轻早产儿脑性瘫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