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测量骶髂关节面下骨髓T2值,探讨T2mapping对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36例初步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为病例组,2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量病例组骶髂关节面下病变区及周围相对正常区、对照组骶髂关节面下骨髓的T2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骶髂关节面下骨髓的T2值进行统计分析, 并采用配对t检验对病例组病变区及周围相对正常区骨髓的T2值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骶髂关节面下骨髓T2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病例组中病变区比周围相对正常区骨髓T2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T2mapping序列通过测量骨髓T2值的变化,可以更早的发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早期骶髂关节的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CT与MRI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01—2017-03间温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9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比较CT及MRI检查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率和分级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MRI对Ⅰ级、Ⅱ级病变及软组织肿胀、腰5骶1关节突病变、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及关节侵蚀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和CT对0级、Ⅲ级及Ⅳ级病变及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关节面增生硬化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比较,MRI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效果较好,易于发现滑膜炎、骨髓水肿等急性炎性改变。  相似文献   

3.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与CT对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旨在评估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并比较X线和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对21例AS患者骶髂关节X线平片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X线检查包括骶髂关节正位片,CT检查使用GE—H9800Quick型CT机及GE—HispeedCT/i型螺旋机,层厚5mm,间隔5mm。结果:21例中全部42个关节受累,主要病变包括:①关节面下囊性变。②关节面硬化。③关节面侵蚀。④关节间隙变窄或增宽。⑤关节强直。结论:CT对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率高于X线平片,尤其是对于AS骶髂关节早期病变及较小的病变的诊断优于X线平片,而对于中度及重度关节炎的改变同X线诊断价值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和致密性骨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CT影像表征,评估多排螺旋CT对两者骶髂关节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31例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多排螺旋CT影像学资料,其中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9例,致密性骨炎62例,比较两种疾病的一般资料和CT影像表现。结果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男性占大多数,而致密性骨炎患者全为女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平均年龄较致密性骨炎患者低,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339);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因四肢、腰骶关节等疼痛不适检查的病例数也显著高于致密性骨炎患者;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及致密性骨炎患者在CT影像表现方面,如关节面侵犯、骨质硬化、囊变以及关节间隙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剂量64层螺旋CT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为髂骨侧关节面模糊不清,皮质部分消失或完全消失,靠近皮质部分的松质骨增生呈现出糜烂、硬化或者为硬密度不均匀呈现出"融雪状",骨小梁模糊,且随着病程的逐渐延长,还会导致骶骨侧面与韧带部位的不断发展以及关节内出现软组织肿胀等。结论低剂量64层螺旋CT能够清晰反映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患者的各种状况,对其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在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活动期骶髂关节滑膜的病理性表达及意义。方法:通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活动期AS患者与对照组(骨盆骨折患者)骶髂关节滑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用图像分析系统比较它们的表达差异。结果:在活动期AS患者骶髂关节滑膜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而对照组骶髂关节滑膜组织中VEGF阴性表达,阳性细胞计数及平均灰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EGF为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子,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与软骨的破坏及成骨硬化过程密切相关,控制VEGF的表达可能阻断AS的骨质破坏及病理性成骨硬化,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结合磁共振成像常规序列成像,应用T2弛豫时间图(T2 relaxation time mapping)成像测量脊柱结核病变,分析脊柱结核的特征表现、T2值范围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病例组25名脊柱结核患者60个病变椎体、自身对照组60个病变临近正常椎体及对照组25名健康志愿者60个正常椎体行脊柱矢状面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FSE)序列8回波扫描,自动生成T2图,并划定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测量T2值。病例组分别与自身对照组和对照组之间采用配对t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病变椎体及椎旁冷脓肿在T2图上均显示为红绿蓝的混杂色阶,且病变椎体、病变临近正常椎体、对照组正常椎体的T2值分别为(110.32±13.84)ms、(70.06±9.03)ms、(77.29±4.19)ms,病例组分别与自身对照组和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T2弛豫时间图技术可以量化评估脊柱结核病变内组织成分的变化,对脊柱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1):1947-1953
[目的]通过测量健康志愿者骶髂关节旁骨髓区DWI及DCE序列相关参数,获取正常骶髂关节旁骨髓区量化值,以期对骶髂关节相关病变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取65例(男32例、女33例)健康志愿者行骶髂关节磁共振DWI多b值扫描,对比后选取最佳b值图像并获得ADC平均值范围;其中21位志愿者(男13例,女8例)行骶髂关节DCE-MRI扫描,绘制TIC曲线并分析曲线的类型,分析所计算出的Fenh、Senh值及达峰时间Tmax值。[结果]经对比分析,骶髂关节骨髓区在b值为600 s/mm2时,所测ADC值精确度高,分别为右髂侧(3.472±0.441)、左髂侧(3.402±0.425)、右骶侧(3.272±0.398)及左骶侧(3.249±0.401),左右两侧骶髂关节骨髓区ADC值无明显差异(P>0.05)。DCE序列其左、右及髂、骶侧骨髓区TIC曲线有三种类型,8.3%(7/84)Ⅰ型,8.3%(7/84)Ⅱ型,83.3%(70/84)Ⅲ型;Fenh、Senh值平均值均处于20%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DWI序列最佳显示骶髂关节的适宜b值为600 s/mm2;健康志愿者骶髂关节骨髓区强化方式主要为无强化及轻度强化;其ADC值及Fenh、Senh平均值可作为正常骶髂关节骨髓区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DCE-MRI技术测量强直性脊柱炎(AS)大鼠模型骶髂关节的磁共振相关参数,探讨其对AS早期影像学诊断的价值。[方法]6周龄Wistar雄性大鼠共4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其中,模型组20只用牛蛋白聚糖联合CFA/IFA多次诱导建立骶髂关节炎模型;对照组20只给予生理盐水。分别在诱导后第7、12、17、22周测量骶髂关节DCE-MRI定量参数K~(trans)、K_(ep)、V_e值,并行组织病理观察。[结果]第17周模型组K~(trans)和K_(ep)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_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2周模型组K~(trans)、K_(ep)及V_e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7周模型组大鼠骶髂关节区均出现了不同数量的炎性细胞,第22周模型组大鼠骶髂关节软骨下可见渗血并有软骨表面不同程度的破坏。ROC曲线分析显示22周时Ktrans(/min)、K_(ep)(/min)和V_e均能良好预测骶髂关节病变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磁共振DCE-MRI序列定量数据可反映本动物模型骶髂关节病变,可能为用于临床AS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DWI、DCE序列对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随访前期研究中的48例(男38例、女10例)确诊为早期AS并经中西医治疗的患者,通过磁共振DWI及DCE扫描,获取治疗后关节面下骨髓ADC平均值,绘制TIC曲线,计算Fenh、Senh值及达峰时间Tmax值,与前期研究所获取治疗前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对。[结果]经临床治疗的患者骶髂关节面下骨髓区ADC平均值:髂骨侧为(4.34±0.55)×10-4mm2/s,骶骨侧为(3.96±0.23)×10-4mm2/s,均较治疗前减低,组间差距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半定量指标Fenh、Senh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Tmax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骶髂关节骶、髂侧ADC值与Fenh值间呈高度正相关关系(P<0.05),髂侧ADC值与Senh呈高度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磁共振DWI及DCE序列可用于评价AS炎症活动程度变化,反映早期AS患者的治疗疗效,并可为临床疗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与MRI检查用于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经临床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68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CT与MRI等影像学表现,比较MRI、CT检出率。结果68例患者共61例患者CT表现异常,CT检出率为89.70%;68例患者中所有患者MRI检查均异常,MRI检出率为100%。MRI检出率高于CT检出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检查相比于CT用于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可以提高病变早期检出率,对疾病的病情评估提供重要影像学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坐位骶髂关节面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模拟研究成人正常静态坐位骶髂关节面的应力分布。方法 建立骶髂关节与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且骶骨上面加载,双侧坐骨结节为支撑点,分析骶髂关节面的应力分布特点。结果 坐位时骶髂关节面骶骨侧与髂骨侧的应力分布规律和应力水平相似,关节面上端与中下部的应力值较高,前缘高于后缘,前后向的“山谷”较平坦。结论 坐位时骶髂关节面的应力分布较均匀,有利于关节的稳定和减少关节周围结构的劳损。  相似文献   

13.
强直性脊柱炎属中轴型脊柱关节炎,其主要病理为骶髂关节破坏及脊柱肌腱附着点炎。既往临床重点观察患者的骶髂关节骨质破坏及骨性融合程度,忽略评估腰背部肌肉、筋膜及韧带的阶段性病变如脊柱小关节及腰椎旁肌的脂肪样变及纤维化等,以及其与脊柱活动受限的相关性,因此,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分期仍有待完善。根据临床症状、骶髂关节、腰椎椎体及脊柱小关节、腰椎旁肌群及其筋膜与周围韧带的病理特点,提出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可分为隐匿期、炎性浸润期、脂肪化生期、纤维性强直期、骨性强直期和代偿期6期,为强直性脊柱炎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使用磁共振IVIM-DWI及DCE技术扫描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大鼠模型,并与病理结果对照,评价磁共振诊断早期AS的应用价值。[方法]用牛蛋白聚糖联合完全/不完全弗式佐剂诱导20只Wistar雄性大鼠为实验组,20只健康同种属大鼠作为对照组。分别在诱导后第7、12、17、22周测量骶髂区IVIM-DWI及DCE-MRI序列参数,并取骶髂关节行组织病理检查。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牛蛋白聚糖诱导后第7、12周两组间所有MRI参数均无统计学意义,病理未见异常。诱导后第17周,实验组Fenh%、Senh%和F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D_(slow)、D_(fast)及F值亦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周时,实验组参数Fenh%、Senh%、D_(slow)、D_(fast)及F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7周实验组骶髂区滑膜区可见炎细胞浸润,第22周实验组骶髂区滑膜内出现血管翳,软骨表面渗出。ROC曲线分析表明:各参数中F值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2),Senh%(s-1)具有的敏感性最高(71.4%),而F值的特异度最好(95.0%)。[结论]磁共振IVIM-DWI及DCE-MRI序列可敏感地监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症早期局部微环境的改变,可为临床早期诊断AS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15.
慢性臀部疼痛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松 《颈腰痛杂志》2002,23(4):299-300
目的 自临床实践中探讨慢性臀部疼痛的病理因素。方法 通过 6 9例臀痛患者一系列严格临床检查后 ,确定诊断 ,设计诊疗对策。结果  6 9例中 ,5 7例查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 ,7例为骶髂关节疾患 (其中包括 2例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 ) ,2例腰 5椎弓峡部不连 ,2例髋关节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1例胸腰段楔形压缩性骨折。同时指出 ,尚有两个隐蔽性因素应引起注意 ,即强直性脊柱炎性臀痛及第 12肋间神经炎所致臀痛。结论 绝大部份慢性臀部疼痛是来自腰椎间盘突出症 ,次为骶髂关节疾患及少数髋关节疾患。此外 ,不要忘记还可来自强直性脊柱炎及第 12肋间神经炎  相似文献   

16.
不稳定骨盆损伤中骶髂关节脱位的临床解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骶髂关节在不同脱位情况下耳状关节面接触面积的变化。方法采用30具除去韧带结构的正常成人干燥左侧半骨盆标本,男女各15具,年龄20~57岁。对标本的骶髂关节进行螺旋CT扫描,构建骶髂关节模型图像,图像输入到Photoshopll.0图像处理软件,应用计算机定量测量骶骨侧及髂骨侧关节面图像的长度及面积。将骶骨固定于标本平台上,分别向后、上及后上3个方向移动髂骨,模拟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旋转不稳及垂直不稳,造成骶髂关节的三维空间移位,相对位移分别依次递增5mm,同时进行螺旋CT扫描,直至骶髂关节完全脱位。在每一种模拟移位中,使用Photoshopll.0软件由计算机测量骶髂关节髂骨与骶骨关节面的接触面积。结果正常情况下,男性骶髂关节的耳状关节面接触面积是1138.3mm^2,女性为992.5mm^2,男性比女性大12.8%(P〈0.05)。当髂骨向后上方移位时,骶髂关节髂骨侧与骶骨侧的接触面积最小,其次是向后及向上移位(P〈0.05)。结论骶髂关节在不同移位情况下,髂骨侧与骶骨侧关节面接触面积变化较大,有较明显的性别差异,这对骶髂关节损伤复位内固定或关节融合术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朱通伯  颜小琼 《中国骨伤》2005,18(8):488-488
在CT引导下将药液注入骶髂关节,因国外文献有报道,我们也想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因而解剖了一具新鲜尸体的骶髂关节,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解剖时观察到骶髂关节周围有极其坚强的向各方向走行的韧带纵横交错地将骶骨和髂骨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而所谓骶髂关节的关节间隙只是像一根头发丝样的缝隙而已,是极细而紧凑的。所以要将注射针头刺入关节间隙在解剖时切除周围的韧带后,还是很难将针头穿刺进关节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对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诊治的AS的骶髂关节病变资料,所有患者均行X线、CT平扫检查。结果 CT检查诊断准确率为61.77%,明显高于X线检测的39.22%,P0.05。CT平扫较X线能检出更高分级AS伴骶髂关节病变,P0.05。结论 CT平扫有助于检出AS骶髂关节病变,且更好的发现高级别病变,有助于临床及早采取治疗措施,改善AS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核素骨显像骶髂关节与骶骨放射性比值测定诊断强直性脊柱炎(As)的价值。方法:20例AS患者,共39个骶髂关节,CT检查诊断为0、Ⅰ、Ⅱ、Ⅲ、Ⅳ期骶髂关节炎。先行全身骨显像、骶髂关节显像及放射性比值测定,1--3d后行CT引导下骶髂关节穿刺活组织检查。结果:核素骶髂关节显像示放射性比值升高关节35个。20例患者均有全身其它关节或脊柱病变。活组织检查示骶髂关节炎关节38个,均有不同程度的滑膜炎、软骨及软骨下骨板血管翳侵入、骨质破坏等病变。结论:核素骨显像及其放射性比值测定有利于AS骶髂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对其活动性监测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在产后骶髂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7例产后骶髂关节痛的MRI的影像学表现。17例双侧骶髂关节T1WI、T2WI、STIR序列扫描。结果 17例均为单侧骶髂关节受累,15例关节旁骨髓T1WI低信号、T2WI、STIR高信号;10例T1WI滑膜部关节软骨内出现混杂信号;13例T1WI、T2WI骨板信号增高;10例关节囊及附着点、周围软组织STIR呈高信号。结论结合病史及MRI影像改变,MRI能对产后骶髂关节炎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