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烈的趋化作用,且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促进组织创伤愈合,然而有关两者与皮肤创伤愈合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皮肤创伤修复过程中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及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选取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PKH26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1周后于背部制作皮肤创伤模型,造模后于皮肤创伤处多点注射不同质量浓度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1,2,10,50 μg/L)。注射14 d后观察并记录大鼠皮肤愈合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创面组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分布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创面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创面组织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质量浓度为10 μg/L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肤创面的数量最多,创伤修复效果最好。同样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能够调节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在创面的表达,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质量浓度为10 μg/L时,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表达最高。结果表明适宜质量浓度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10 μg/L)能够更好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从而促进皮肤创伤愈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背景: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具有创伤修复作用,对其研究大部分集中于骨组织的修复,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修复作用研究较少。 目的: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创面迁移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方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CD44。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PKH26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1周后,于大鼠背部正中线划长为3 cm的切口,制备皮肤创伤模型。造模后即刻于皮肤创伤处多点注射不同质量浓度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干预药物,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注射14 d后留取皮肤创面组织进行相关指标检测。 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能够剂量依赖性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皮肤创伤组织处迁移和聚集,进而促进皮肤创伤修复。Masson染色结果显示,随着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干预质量浓度的增加,创面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胶原纤维数量不断增多。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能够抑制皮肤创伤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的表达,抑制胶原降解,发挥间接促愈合作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
难愈性皮肤创面是指在期望的时间内不能正常愈合的皮肤组织创面。本文以表皮干细胞(ESC)为靶点,对其在难愈性皮肤创面愈合中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首先介绍ESC的解剖位置和对创面愈合的调节作用。其次,总结难愈性皮肤创面的特点及共同的病理学机制。最后,归纳ESC在难愈性皮肤创面愈合中的作用:直接修复损伤皮肤组织;作为组织工程学构建人工皮肤的种子细胞;以及其基因修饰治疗用于皮肤创面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处于不同毛发生长周期的C57BL/6小鼠皮肤创伤愈合速度。 方法 制备小鼠皮肤创伤模型,计算术后0、3、7 d创面愈合率,愈合率=(原始创面面积-未愈合的创面面积)/原始创面面积×100%,比较毛发静止期(Hair telogen stages)小鼠和毛发生长期(Hair anagen stages)小鼠伤口愈合速度。采用HE染色比较伤口愈合的组织形态结构差异,利用BrdU检测伤口周围细胞增殖。 结果 毛发生长期的小鼠皮肤伤口愈合率显著高于毛发静止期的小鼠伤口愈合率。HE染色显示毛发生长期小鼠伤口周围表皮细胞层较多,且表皮细胞向伤口迁移增强;BrdU检测显示毛发生长期小鼠皮肤伤口周围表皮BrdU+ 细胞数多于毛发静止期小鼠。 结论 毛发生长期的小鼠皮肤创伤愈合率高于毛发静止期小鼠,这一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毛囊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研究基础,也为选择皮肤创伤愈合动物模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背景:表皮干细胞作为皮肤组织的特异性干细胞,具有强大增殖及多向分化潜能,与创面修复紧密相关。近期研究表明糖尿病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干细胞数量减少、活性降低是导致其创面难愈的重要原因。目的:观察表皮干细胞在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及鉴定SD大鼠表皮干细胞,并以BrdU标记。建立糖尿病SD大鼠创面模型,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表皮干细胞组创面移植羊膜负载BrdU标记的表皮干细胞;羊膜组创面移植羊膜;空白对照组创面未给予干预。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苏木精-伊红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创面愈合组织中BrdU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平均值。结果与结论:表皮干细胞组治疗后7d创面缩小明显,治疗后14d创面基本愈合,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羊膜组、空白对照组(P0.01)。表皮干细胞组创面及新生表皮中可见BrdU阳性细胞,而另两组皮肤创面组织中始终未见BrdU阳性细胞。各组创面组织中可见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表达,但表皮干细胞组的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平均值与羊膜组、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证实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干细胞与创缘表皮移行、创面的上皮化有直接关联,可有效促进其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6.
细胞因子与胚胎皮肤无瘢痕愈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71年Burrington首次发现孕中期的羊胎皮肤创伤后没有瘢痕形成,而妊娠晚期和出生后机体皮肤创伤后伤口愈合常为有瘢痕愈合的现象,并确立了“无瘢痕愈合”(Scarless Healing)的概念以来,这一概念就用于描述哺乳动物胚胎创伤愈合后不留瘢痕的特殊现象。有实验表明无瘢痕愈合是胚胎皮肤固有的特性。因此,学者们试图通过对胚胎的创伤愈合研究,了解无瘢痕愈合机制,而这一变化的内在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至今几乎所有的无瘢痕愈合现象还只在胎儿身上发现。以往的研究表明,皮肤无菌、湿润和低氧的生长环境对皮肤创面的修复结局影响较小,而胎儿皮肤伤口处的细胞因子的浓度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加速皮肤创伤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ed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hEGF)对大鼠皮肤深Ⅱ度烫伤以及家兔皮肤切割伤愈合有无促进作用。方法:建立约10%的大鼠烫伤面积和长约10cm家兔切割伤后,测定给不同剂量的rhEGF治疗后不同时间的烫伤创面愈合面积,创伤组织的病理组织学以及测定愈合时间来观察rhEGF对皮肤创伤的治疗作用。结果:rhEGF小、中、大剂量(每cm2创面200IU,400IU,800IU)可以缩短大鼠皮肤深Ⅱ度烫伤和家兔皮肤切割伤愈合的时间,同一时间内大鼠烫伤愈合面积高于对照组,同时还可以增加表皮细胞和毛细血管的增生,三个剂量之间未见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局部应用rhEGF可以促进实验性皮肤创伤愈合。  相似文献   

8.
皮肤创伤愈合涉及到复杂的细胞、分子网络调控,愈合障碍导致的慢性难愈创面和增生性瘢痕是棘手的医学难题。转录组学是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特定时空细胞中全部基因转录本种类、结构和功能及转录调控规律的学科,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为研究皮肤创伤愈合不同阶段、不同结局的分子机理和调控网络提供了有力工具。本文就转录组学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应用情况、取得成果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背景:皮肤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对于创伤和创伤后感染等引起皮肤难愈合的研究一直是临床创面修复的难题,对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基础研究相对较多,临床应用研究较少。 目的: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研究的文献资料趋势进行多层次分析,探讨在小儿烧伤创面愈合中的应用疗效。 方法:以电子检索方式对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2002-01/2011-12收录有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采用检索词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创面愈合”,运用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和Excel软件图表的功能分析数据特征。 结果与结论: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2002/2011收录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研究的文献共228篇,文献数量处于平稳发展趋势。《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收录的文献数量最多为26篇。解放军第304医院产出的文献最多。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研究文献的基金资助项目有16项,基金资助项目的文献共76篇,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文献最多。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小儿烧伤创面愈合中应用的文献虽然较少,但实验结果均显示治疗效果较好,有促进小儿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作用,而且无不良反应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PEI-SPIO标记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移植对小鼠创伤愈合的影响.方法 酶消化法分离hAMSCs后PEI-SPIO标记,普鲁士蓝染色检测hAMSCs的标记率,WST-1检测标记细胞增殖能力,透射电镜观察标记细胞内铁离子的分布,建立小鼠全皮层创伤模型,皮内移植PEI-SPIO标记的hAMSCs,观察创面愈合及移植的hAMSCs的迁移情况.结果 PEI-SPIO标记对hAMSCs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标记率99%,PEI-SPIO标记浓度小于10μg/ml时,对hAMSCs的增殖无影响.体内实验证明PEI-SPIO标记的hAMSCs皮内移植能促进小鼠皮肤创伤愈合,普鲁士蓝染色可示踪移植的PEI-SPIO标记的hAMSCs.结论 PEI-SPIO可以作为hAMSCs治疗创伤愈合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1.
背景:干细胞能够分泌多种伤口愈合相关因子。 目的:总结并分析干细胞分泌的创面愈合相关因子治疗难愈性创面的可行性,及其可能的调控及修复机制。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Google、Pubmed及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chronic wound,refractory wound,cutaneous,wound healing,wound repair,diabetic wound,stem cell-derived conditioned medium,cellular cytokine solution”。中文检索词为“创面修复,创伤修复”。选择论点论据可靠且分析全面的与干细胞分泌的促进伤口愈合因子密切相关的文章,排除内容重复文献,最终纳入34篇文献进行总结综述。 结果与结论:多种干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富含创面愈合相关因子,可作为细胞因子制剂治疗难愈性创面。然而由于干细胞来源不同,体外培养条件不同,其因子分泌状况也有所差异,因此应用何种来源的干细胞分泌因子,如何在体外最大限度地刺激干细胞产生创面愈合相关因子以及其未来在临床应用中的使用时机、频次和剂量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背景: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难愈,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①选用SD雌性大鼠3只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细胞生长至第5代,DAPI标记细胞,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②选3月龄清洁级SD雌性大鼠47只,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应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β射线(45 Gy)单次照射大鼠臀部皮肤40 mm×30 mm,建立急性深Ⅱ度β射线皮肤损伤动物模型,创面出现后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注入大鼠创面皮下及真皮层;对照组β射线照射同治疗组,创面出现后注射安慰剂,用法同治疗组。正常组为正常大鼠。光镜下观察治疗后1,2,3,4周各组大鼠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31、CK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含量的动态变化。 结果与结论: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加快(P < 0.05)。治疗组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悬液后1-4周CD31、CK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阳性细胞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促进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的愈合,缩短创面愈合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正常和糖尿病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移植促进皮肤创伤愈合疗效差别。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正常小鼠及糖尿病小鼠的ADSCs,应用流式细胞术对3代细胞表面抗原CD34、CD45、CD90、CD105进行表型鉴定。应用WST法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迁移情况。应用ELISA对正常小鼠及糖尿病小鼠的ADSCs条件培养液中VEGF、HGF和IGF-1蛋白含量进行检测。建立小鼠皮肤创伤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分别以皮内注射方式将3代正常小鼠或糖尿病小鼠来源ADSCs的细胞混悬液移植到小鼠创面四周,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于伤后14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Western blot检测伤后14d创面组织Bcl-2蛋白表达。结果小鼠ADSCs表达CD90和CD105,不表达CD34和CD45,与正常小鼠相比,糖尿病小鼠来源的ADSCs增殖和迁移能力下降,条件培养液中VEGF、HGF和IGF-1蛋白含量明显降低。糖尿病小鼠ADSCs移植组于创伤后第14d伤口愈合率为(79.6%±6.2%),均显著低于正常小鼠移植组14d的(97.1%±4.1%),两者均高于对照组14d的(64.6%±2.9%,0.05)。与正常小鼠移植组相比,糖尿病小鼠移植组伤后14d创面组织Bcl-2表达水平降低,高于对照组创面组织Bcl-2表达水平。结论正常小鼠来源ADSCs较糖尿病小鼠ADSCs更能促进小鼠皮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4.
背景:表皮干细胞作为皮肤组织的特异性干细胞,不仅是维持皮肤新陈代谢的主要功能细胞,而且与创面修复紧密相关,是皮肤及其附属器发生、修复的基础。现在表皮干细胞凭借其特有的生物学优势在基因治疗、细胞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目的:对表皮干细胞的特性及临床应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PubMed数据库以及进行Google学术搜索,检索词为"表皮干细胞,临床应用,干细胞分裂;干细胞培养;epidermal stem cells,stem cells division,stem cells culture,clinical application"。排除较陈旧的理论观点以及重复性研究,最后纳入41篇文献。结果与结论:表皮干细胞作为皮肤组织的特异性干细胞,是维持皮肤新陈代谢的主要功能细胞和皮肤及其附属器发生、修复、改建的基础。表皮干细胞研究已显示出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对烧伤、创伤等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治疗以及组织工程皮肤、基因治疗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目前在表皮干细胞研究领域里仍有很多问题需解决,例如如何筛选公认的具有表皮干细胞特异性的表面标志物,如何诱导表皮干细胞朝着特定的皮肤结构进行分化等。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已有研究证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目的: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效果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 方法:应用文献检索的方法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相关研究文献,对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文章选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进行分析,实验研究中,建立大鼠糖尿病足溃疡模型,给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观察创面溃疡的愈合情况,并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临床应用研究中,对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患者进行观察随访,观察创面溃疡的愈合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实验研究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创面溃疡的愈合快于常规治疗,但是与正常足溃疡愈合相比仍较慢,且移植治疗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升高,但是低于正常足溃疡对照的水平。临床应用研究显示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创面溃疡基本均可完全愈合,且无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损伤以及出凝血时间改变等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6.
背景: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异体异种皮肤移植局部免疫与排斥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组织工程人工皮肤移植过程中局部皮肤组织内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情况目前尚不清楚。目的:采用表皮干细胞联合脱细胞真皮构建人工皮肤并移植修复兔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观察创面修复效果和局部皮肤组织白介素10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表皮干细胞或角质细胞接种到脱细胞真皮支架中,构建组织工程人工皮肤;取新西兰白兔常规制作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随机分为4组,表皮干细胞组、角质细胞组用含表皮干细胞或角质细胞的组织工程皮肤移植于皮肤缺损创面;脱细胞真皮组移植单纯脱细胞真皮;对照组创面空置。观察创面修复情况,局部炎症反应,创面愈合时间。各组分别于术后7d在部分创面取材观察组织形态和白细胞介素10与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结果与结论:含表皮干细胞的人工皮肤移植后创面愈合良好,局部炎症反应轻微,无出血、积脓、坏死,创面愈合时间较角质细胞组明显缩短。白细胞介素10在各组均有表达,其中表皮干细胞组表达最强,角质细胞组次之,脱细胞真皮组和对照组最弱。肿瘤坏死因子α在各组也均有表达,其中角质细胞组表达最强,表皮干细胞组次之,脱细胞真皮组和对照组较弱。说明以表皮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联合脱细胞真皮构建人工皮肤可用有效促进皮肤缺损创面的修复治疗,创面修复过程中局部皮肤组织内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变化可能是其取得较好效果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背景: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组织工程学的快速发展,探寻组织工程化皮肤创面覆盖物的“种子细胞”的研究逐渐增多。 目的:总结表皮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其在皮肤创面修复过程中的再生作用与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2002-07/2011-12关于表皮干细胞修复皮肤损伤研究的文章,以“表皮干细胞,创面修复,组织工程,皮肤”或“epidermal stem cells,tissue engineering skin,wound surface”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表皮干细胞修复皮肤损伤研究进展有关的文章,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129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8篇文献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与结论:表皮干细胞是表皮发生、分化和创面修复的基础,其正常增殖分化是维持皮肤正常组织结构和细胞内环境稳定的基本要求,也是皮肤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对烧伤、创伤等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治疗,对皮肤疾病的细胞疗法、基因治疗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表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是复合人工皮肤组织工程学研究的先决条件。随着对表皮干细胞分离、纯化和培养技术的不断完善,可达到迅速构建表皮层的目的。但表皮干细胞的应用研究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周围神经或末梢血管病变合并感染和损伤常导致足溃疡的产生,严重者可因下肢坏疽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糖尿病足的高患病率和低治愈率给糖尿病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再生医学是一种通过干细胞移植、组织工程化皮肤等方法,有效地促进糖尿病足创面愈合,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治疗方法.组织工程皮肤和干细胞移植是再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工程皮肤是一种通过运用细胞和生物材料等生物替代品有效地促进糖尿病足创面愈合.运用不同的干细胞移植可以增强糖尿病足创面愈合,增加新生血管生成,能改善下肢缺血.对再生医学中的组织工程皮肤和干细胞移植领域治疗糖尿病足取得的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并发创面致病机制复杂,缺乏有效治疗措施。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与骨髓MSC比较,脐带来源的MSC生物学特性优势明显。Wnt是干细胞转归和皮肤再生的强效调节信号分子,而糖尿病创面Wnt信号通路功能低下。Wnt/β- catenin信号介导脐带MSC修复糖尿病创面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低强度电磁场对皮肤表皮干细胞的分化与调控和对创面表皮再生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皮肤深Ⅱ度烧伤的动物模型(共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及实验组(3组频率分别为1Hz,10Hz和50Hz脉冲磁场输出5mT,每组各10只)。收集创面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β1整合素及角蛋白14(K14)免疫组化,观察皮肤表皮干细胞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分布情况。并对比两组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创面感染率、毛囊数量。结果: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提前(P〈0.01)。实验组间对比以50Hz组创面愈合时间缩短较明显(P〈0.05),实验组创面愈合率与对照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1),实验组间对比,以50Hz组创面愈合率数值较大(P〈0.01)。β1整合素和K14表达于基底细胞和毛囊细胞,实验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50Hz频段效果最为显著。结论:低强度电磁场能促进烫伤创面愈合,其机制可能是促进创面表皮干细胞增殖与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