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行腹膜外部宫产术时,在侧脐韧带与中脐韧带之间进行操作,不切断腹壁任何韧带,用撕拉、钝性剥离的方法分离膀胱与腹膜,子宫切口连续缝合两层,并将宫颈前筋膜与子宫切口浅层-并连续缝合,该方法不空短了手术时间,避免了新生儿Apgar‘s低评分、新生儿窒息的发生,而且维持了腹壁结构的完整性,可进一步降低后各种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报告新式全子宫切除术的方法和经验。方法:对40例子宫全切除术进行改进和简化,采用下腹横切口钝性撕开腹壁,集束法处理子宫韧带及附件,筋膜内切除子宫不处理主韧带和宫骶韧带,不缝合皮下脂肪及脏壁层腹膜,简化了手术步骤,皮内缝合切口。结果:该术式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伤口美观。结论:新式全子宫切除术优于传统术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新概念剖宫产术的改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改良式剖宫产术的临床价值。方法:于耻骨联合上2.5~3cm沿半月形腹壁横沟做横行切口,钝性分离脂肪层,剪开筋膜约15~17cm,腹直肌与腹膜同时钝性撕开,取子宫下段高位切口,羊肠线单层连续缝合子宫肌层,不缝合腹膜,可吸收线缝合腹直肌前鞘及皮下脂肪,同一根线折回皮内连续缝合。并与同期周氏剖宫产术及传统腹壁纵切口下段剖宫产术进行比较。结果:改良周氏剖宫产术时间短,术中组织损伤少,出血少,术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经腹腔腹膜外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再造膀胱腹膜反折,减少腹腔污染及术后腹腔脏器黏连的临床价值。方法常规进腹,于膀胱上2cm处打开腹膜进入腹腔,探查子宫及双附件,横弧形打开子宫膀胱腹膜反折下推膀胱,暴露子宫下段,用0~2可吸收缝合线将膀胱腹膜反折上缘与腹壁腹膜上缘连续缝合,隔离腹腔与手术野。切开子宫下段,按分娩机制娩出胎儿及附属物,缝合子宫,清洗切口,将腹壁腹膜下缘与膀胱腹膜反折下缘缝合3~4针于腹膜上缘。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6 .5min,术中出血平均240mL,术后排气时间平均19 .6h。结论改良经腹腔腹膜外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损伤小、排气早、术后病发率低、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5.
几年来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在开展腹膜外剖腹术的基础上,对术式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其方法及步骤是:取下腹部正中切口,分离腹直肌要充分,并向两侧拉开,充分暴露腹膜前区。在距离胱膀顶1~2cm处横行切开腹膜10~12cn,进入腹腔。再横行切开子宫下段腹膜反折,下推膀胱,显露出子宫下段。然后用1号肠线连续缝合腹壁腹膜与腹膜反折之缘上,并经过切口两端将下缘之腹膜各缝合2~3 cm,将腹膜反折之下缘用两把止血钳夹住拉至腹腔外,使其达到闭合腹膜囊之目的。然后横行切开子宫下段,取出胎儿及胎盘,清理宫腔。以1号肠线连续缝合子宫下段肌层,无出血,可拆除原缝合腹膜之肠线,再分别缝合腹膜反折及腹壁腹膜,恢复原来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不同缝合方法与盆腹腔粘连及子宫切口愈合的关系。方法选取两次均在我院行剖宫产术患者106例,根据前次术中不同缝合方法分为A组50例(术中子宫切口单层连续锁边缝合,不缝合膀胱腹膜反折及腹膜)和B组56例(术中子宫切口第一层连续缝合 第二层连续褥式缝合,膀胱反折腹膜连续缝合,腹膜连续缝合),比较两组盆腹腔粘连及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结果A组盆腹腔粘连发生率76%(38/50),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32%(16/50),子宫不完全破裂发生率16%(8/50),B组相应的为32.1%(18/56)、10.7%(6/56)及0。A组的各项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子宫切口双层缝合 脏壁层腹膜缝合法,可降低盆腹腔粘连和子宫破裂的风险,确保母儿安全。  相似文献   

7.
新式剖宫产术138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新式剖宫产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于下腹髂前上棘连线下 3cm行横行切开皮肤全层。钝性分离皮下脂肪 ,腹直肌 ,纵行撕开腹膜 ,Doxen线连续缝合于子宫肌层 ,不缝合腹膜 ,Doxen线连续缝合筋膜 ,皮肤切口用Doxen线皮内缝合。并与同期腹壁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进行比较。结果 :新式剖宫产手术时间 ,胎儿娩出时间 ,术中出血量 ,术后住院日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新式剖宫产胎儿娩出快 ,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少 ,术后住院时间短 ,切口美观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新式剖宫产手术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新式剖宫产术(theMisgavLadachmethod)与传统腹壁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Pfannenstiel)。方法:比较54例新式剖宫产与42例传统腹壁横切口,腹壁切口仅缝合2~3针,结果:观察组胎儿娩出的平均时间缝合膀腹膜反折与腹膜,一层缝合子宫下段切口,腹壁切口仅缝合2-3针。结果:观察组胎儿娩出的平均时间为(5±3)min,对照组为(10±4)min,P〈0.01;观察组  相似文献   

9.
术式选择 一般选择改良式剖宫产,即腹壁横切口,切口在耻骨联合上3cm,皮下组织采用撕拉式,腹直肌前鞘横行剪开,钝性分离腹直肌,腹膜切开一小口后撕开,子宫全层切开,娩出胎儿后子宫切口全层缝合一道,加强一道,清理腹腔,腹膜连续缝合,前鞘连续缝合,皮肤缝合3针,或可吸收线皮内缝合。  相似文献   

10.
报告改良下腹部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106例,于两髂前上棘连线下2~3cm处做横行直切口,撕拉式分离脂肪层及腹直肌,钝性撕开腹膜,连续锁边缝合子宫肌层,不缝合膀胱腹膜反折及腹膜,连续缝合筋膜,全层间断缝合皮肤、皮下脂肪3针。术后7天B超监测腹壁及子宫切口。并与腹部横弧形切口剖宫产术80例比较。结果,新式剖宫产手术时间短、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开始排气时间缩短、疼痛轻、术后病率低、切口愈合好,住院时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因此新式剖宫产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探讨巨大胎儿腹膜外剖宫产术 (extraperitoneal cesarean section,EPCS)的临床应用。方法 :用笔者施行的EPCS2 3例与随机抽取同期巨大胎儿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40例做对照 ,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胎儿体重及术后病率差异不显著。切皮至取儿时间 EPCS比下段剖宫产术延长极明显。两组剖宫产儿全部存活 ,均无手术副损伤 ,产妇腹壁切口均 期愈合。母儿平安出院。结论 :巨大胎儿可以作为 EPCS的相对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分析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Apgar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脐动脉血pH值在评价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窒息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从2007年11月~2008年5月于我院阴道分娩的新生儿中随即抽取108例正常新生儿(对照组)及51例窒息新生儿(窒息组),对其脐血血气pH值及Apgar评分进行分析,并对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新生儿窒息的发生随脐血pH值降低而升高,正常评分的发牛率随pH值降低而减少,两者呈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Apgar与新生儿窒息无显著相关性;但脐血血气分析pH值能更客观、更灵敏地反映胎儿缺血缺氧程度及新生儿出生时状态,对窒息新生儿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分离、培养、SPIO标记,SPIO对EPCS的标记效果及其对细胞存活、增殖以及凋亡的影响,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SD大鼠体重120~150 g,采用梯度密度离心法和贴壁法获取大鼠EPCS,采用25μg/ml SPIO对其标记,比较标记和未标记的EPCS。普鲁士蓝染色观察铁标记率,台盼蓝检测细胞活力,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力,Calcein-AM/PI染色检测细胞活性及细胞膜完整性,AO/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分离培养EPCS 7~10 d,细胞集落相互连接,呈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普鲁士兰染色显示SPIO(25μg/ml,24 h)对细胞的标记率接近94%;比较SPIO标记及未标记的EPCS,细胞活力分别为(94.34±0.25)%和(95.33±0.31)%;MTT法检测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意学义(P〉0.05);Calcein-AM/PI染色检测细胞的活性和膜完整性,存活率分别为96%和97%;AO/PI染色两组细胞的凋亡率均为5%。结论:采用梯度离心法从骨髓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经诱导培养可实现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25μg/ml浓度的SPIO细胞标记率高,对细胞毒性小,且不影响EPCS的活力、增殖及凋亡。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4):142-144
目的探讨对新生儿选择两种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完成干预后在预防新生儿感染方面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8年7月收治的104例新生儿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抽签法分组后进行新生儿脐部护理方式的研究;对照组(52例):选择一般脐部护理方法完成;观察组(52例):选择强化脐部护理方法完成;对比护理结果。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脐部感染发生率(1.92%)以及败血症发生率(1.9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3.08%)、(1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家属满意度(98.08%)明显高于对照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人员对于新生儿选择强化脐部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同一般脐部护理方法比较,对于脐部感染发生率以及败血症发生率降低,新生儿家属满意度提升可以获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全腹腔镜下移植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处理移植肾输尿管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总结腹腔镜下寻找移植肾输尿管的操作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2017年11月收治的1例行腹腔镜下移植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移植肾输尿管狭窄的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女性,54岁,主诉“肾移植术后肾积水5年”入院。查体:移植肾区略膨隆,无压痛。磁共振尿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urography,MRU)示移植肾及输尿管明显扩张,肾盂扩张最宽处约5 cm,肾盂肾盏均明显扩张,输尿管末段可见狭窄,输尿管内未见异常充盈缺损信号,初步诊断为移植输尿管末段狭窄。既往行两次多镜联合内镜下输尿管狭窄扩张术,拔除支架后移植肾积水无改善。入院后完善术前准备,在全身麻醉下行全腹腔镜下移植输尿管膀胱再植术。首先切断脐正中韧带、脐外侧韧带及腹膜返折,向远端游离膀胱前间隙,逐步游离膀胱左侧壁与耻骨间隙、膀胱前壁与耻骨间隙;其次,膀胱右侧壁游离从头侧至尾侧,仔细辨认周围结构,避免损伤移植肾的输尿管,在膀胱右侧壁与移植肾下极之间寻找移植肾输尿管,剪开输尿管末端,确认切开处近侧输尿管管腔无狭窄,采用Lich-Gregoir法(膀胱外法)行移植肾输尿管膀胱吻合术;最后,将吻合处周围表面膀胱组织与右侧盆壁固定,以减小张力。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10 min,术中出血量约30 mL,无手术并发症。患者术后肌酐稳定,术后第1天肌酐68 μmol/L,较术前下降(术前血清肌酐94 μmol/L), 术后5 d出院。术后随访3个月,KUB(kidney ureter bladder radiography)提示输尿管支架位置良好,拔除输尿管支架后移植肾功能稳定,复查肌酐79 μmol/L,无发热、腰痛等症状,复查移植肾超声示移植肾肾盂略增宽0.7 cm,较前明显改善,移植肾血流正常。结论:报道采用全腹腔镜移植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处理肾移植术后输尿管狭窄的病例,该术式是治疗移植肾输尿管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对肾移植患者影响更小,具有恢复快、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疼痛轻,以及伤口微创、美观的优点。该术式手术难度较大,对术者腹腔镜技术要求较高,需要经验丰富的泌尿外科医生操作。  相似文献   

16.
J M Kaufman  S Pai  T L Austin  R I Macpherson 《JAMA》1983,250(21):2968-2970
Umbilical artery catheterization is a widely used technique for monitoring sick neonates. When it is performed by cutdown, the proximity of peritoneum, urachus, and bladder makes these structures vulnerable to injury. Three neonates experienced bladder perforation that resulted from umbilical artery catheterization by cutdown. The diagnosis was aided by measuring electrolyte levels in the umbilical fluid and was confirmed by cystography. Conservative treatment was successful in one neonate, but two required operative repair of the bladder laceration.  相似文献   

17.
杨赞红 《中外医疗》2014,(18):160-161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原因,并且研究不同护理方法对新生儿脐部感染的护理效果。方法选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该院出生的新生儿110例,对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将这110例新生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5例新生儿,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55例新生儿采取常规护理的方法,对观察组55例新生儿进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新生儿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55例新生儿进行常规护理,临床感染率为27.3%。观察组55例新生儿进行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临床感染率为12.7%。两组新生儿的临床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分析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原因,并且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能够减少新生儿脐部感染率,提高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断脐时间对新生儿血红蛋白及黄疸的影响。方法用随机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研究分析不同断脐时间对新生儿血红蛋白及黄疸的影响。结果在顺产组中,等待脐带血管搏动消失后断脐组的血红蛋白值高于快速断脐组,而剖宫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不同断脐时间组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剖宫产组等待脐带搏动自然消失的时间短于顺产组。结论顺产接产时,等待脐带血管搏动消失后断脐可增加新生儿的血红蛋白值,减少贫血的发生;但对剖宫产的新生儿,此方法不增加也不减少血红蛋白值,而且不同断脐时间对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方燕飞  肖群  韩珺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189-190
目的探讨头位脐带绕颈与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窒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足月单胎头位脐带绕颈产妇715例,并与同期815例无脐带绕颈者进行对照研究,记录、比较两组的分娩方式、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脐带绕颈组的剖宫产率、胎儿窘迫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率脐带绕颈组(11.05%)较无脐带绕颈组(9.69%)高,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带绕颈可使剖宫产率及胎儿窘迫发生率增加,但不增加新生儿窒息率。选择最佳的分娩方式和时机是降低新生儿窒息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脐带异常的血气分析结果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延泽  郑喜  金正一 《吉林医学》2003,24(3):212-213
目的:探讨脐带异常及脐带异常性新生儿窒息的血气分析结果。方法:胎儿娩出后穿刺脐动脉,并进行血气分析。结果:在脐带异常和无脐带异常两组间、脐带异常有窒息和无窒息间,pH,PCO2,BE等值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而PO2,HCO-3,SO2%等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脐带异常性窒息中的血气分析中,pH,PCO2,SB和BE等值比PO2,HCO-3和SO2%等值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