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营养支持根据营养供给途径分为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两种,是临床危重症患者治疗不可缺少的措施。肠内营养分口服和肠内管饲两种途径,后者包括鼻胃管、双腔胃一空肠管、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及各种造瘘管。随着人们对营养及供给途径的深入认识,营养支持已由肠外营养为主的营养供给方式,转变为通过鼻胃管、鼻空肠管或胃(肠)造口途径的肠内营养支持为主。鼻胃管在临床管饲应用中最为普遍,一般经鼻插管,也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经口插入。现将鼻胃管应用于机械通气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临床营养支持根据营养供给途径分为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两种,是临床危重症患者治疗不可缺少的措施.肠内营养分口服和肠内管饲两种途径,后者包括鼻胃管、双腔胃-空肠管、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及各种造瘘管.随着人们对营养及供给途径的深入认识,营养支持已由肠外营养为主的营养供给方式,转变为通过鼻胃管、鼻空肠管或胃(肠)造口途径的肠内营养支持为主.鼻胃管在临床管饲应用中最为普遍,一般经鼻插管,也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经口插入.现将鼻胃管应用于机械通气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肠内营养与传统静脉补液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合理的营养治疗。方法:选择6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CRn=30)和肠外营养组(PN组n=30),两组均于术后第1日开始给予营养支持或静脉营养。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无吻合瘘发生。胃排空障碍1例。患者体重较术前无明显差异。肠外营养组患者发生吻合口瘘2例,体重较术前下降(4±1.3)kg。两组患者体重及并发症的发生等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支持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4.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疗效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蕾 《内蒙古中医药》2009,28(22):56-56
目的:比较肠内与肠外途径营养支持的营养疗效,探讨两种营养支持途径的临床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共行肠内外营养35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19例)和肠外营养组(16例),分析两组病人术后平均住院日、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肠内营养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肠外营养组.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较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且并发症少,是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5.
孙志华  黄淮 《中医药研究》2012,(9):1079-1080
目的比较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并发症的影响,探讨不同营养支持途径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将81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鼻胃管组、肠内营养鼻空肠管组。比较入院时及2周后各项营养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组患者营养指标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肠内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鼻空肠管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结论肠内与肠外营养途径均能满足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的营养需求,与肠外营养途径相比,肠内营养途径能减少并发症,尤以鼻空肠管组为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鼻肠管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对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费用(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营养支持时间),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ICU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68例,鼻肠管肠内营养组EEN组(治疗纽)与肠外营养组(TPN)组(对照组),在摄入同等热量与氮量的条件下比较两组撤机时间、住ICU时间、营养支持时间,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撤机时间、住ICU时间、营养支持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EEN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明显优于TPN组。结论机械通气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符合生理状态较肠外营养有更好的营养效果,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7.
魏明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0):160-161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配合肠外营养支持对机体营养情况的影响及相关护理。方法:我院神经内科高龄重症患者244例随机分组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并给于相关护理,观察组采用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单纯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感染情况、血糖、神经功能评价等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神经内科重症患者采用肠内营养配合肠外营养支持可有效提高全身营养并增强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全胃切除胃癌根治后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胃切除胃癌根治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要优于对照组,两纽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促进术后肠功能的恢复,有利于病人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9.
本组观察了胃肠道术后病人应用胃肠内营养支持的代谢效应及“枳术丸”煎剂的调理作用。30例病人随机分为静脉输液组(Ⅳ组),胃肠内营养组(BN组)及胃肠内营养加“枳术丸”煎剂组(研究组)。Ⅳ组术后用葡萄糖为主要成分的电解质液进行输液,至肠功能恢复后经口提取食物;BN组、研究组于术后第2 ̄10天给予肠内营养剂ENSURE支持。结果显示EN组、研究组在术后的氮平衡,体重等方面与IV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找胃肠术后的最合理胃肠内营养支持的时机与方法.方法:通过三组胃肠术后不同时间分别开始胃肠内营养组的对照,评估其多项临床指标.结论:胃肠术后宜适当及早地经鼻胃(肠)管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1.
沈景 《亚太传统医药》2013,(11):128-129
目的:评估ICU危重病人肠内和肠外的营养效果,并进行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对ICU中60例危重病人的营养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肠内营养组35例,肠外营养组25例。结果:60例危重病人中55例恢复正常,5例死亡。通过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血清前清蛋白含量有所增加,血清清蛋白、血红蛋白水平也有提升;通过肠外营养支持,患者上述指标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对比发现,肠内营养组病人的血清前清蛋白、清蛋白水平均高于肠外营养组。结论:在对ICU危重病人进行救治时,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营养支持方法,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2.
临床营养支持包括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2种,肠内营养是指经胃肠道提供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它不仅能用口服或管饲方法提供人体全部营养需要,补充自然饮食及肠外营养支持的不足,还能有效地维护肠道黏膜的完整性,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我科2004年7月-2005年2月对17例胃肠道手术后患者进行术后6~24h早期肠内营养,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比较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危重病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98例危重病患者随即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EN)49例,给与常规治疗和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组(PN)49例,给与常规治疗和静脉营养支持,观察每位患者营养指标变化.结果:肠外营养组的氮平衡、血清白蛋白和臂肌围指标较肠内营养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危重病患者早期给与肠内营养或尽早由肠外过渡到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患者全身营养状况,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临床营养包括胃肠外营养(parenteranutritionPN)与胃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支持。这两种营养支持的内容,均包括平衡的多种氨基酸成份(目前的肠外营养液不含谷氨酸胺)、长链及中链脂肪、糖类、平衡的多种维生素、平衡的多种微量元素等成份。临床营养支持是外科医师在10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为补充和满足病人的热量、蛋白质和其它营养物质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回胃肠外营养的发展史1716年WilliamHarvey发现的血液循环系统是胃肠外营养支持的生理学基础、1831年ThomasLatta将盐水输液危重霍乱病人静脉内治疗成功。随后1…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病人肠内营养后胃潴留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养支持已经成为危重病人的重要治疗措施,它能降低危重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营养支持分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于具有胃肠功能的患者,推荐使用肠内营养,且有研究表明早期使用肠内营养能够降低患者的感染并发症和死亡率。但危重患者在肠内营养治疗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影响了肠内营养的实施,其中胃潴留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们使用中药四磨汤口服液配合西医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肠外营养是通过静脉供给患者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包括水、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而肠外营养混合液的配制与输注是实施肠外营养的关键步骤。我院于1997年7月开展了此项新业务,至2003年底,共有500余例接受此项治疗措施,合计输注5000余例次,其中20%通过中心静脉输注,80%通过周围静脉输注。由于掌握了良好的配制方法与选择了合适的输注途径,期间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自现代临床营养支持问世至今已有50年,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逐渐代替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成为了现代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方式。笔者对2017年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ASPEN)肠内营养指南进行了摘译及部分内容扩充,并对近来营养支持方面的中医药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经过上述分析认为中西医结合营养支持仍有待于使用系统生物学等方法进行进一步系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调查老年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营养不良发生率以及营养支持应用状况.方法 采用连续定点抽样,选择2011 年1 月至11 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老年(≥65 岁)住院患者,应用NRS2002 在患者入院后第2 天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调查患者3 周内或至出院时营养支持状况.NRS2002≥3 分有营养风险.NRS2002≥3 分且体质指数(BMI)<18.5 kg/m2 并结合临床状况判定为营养不足.分析营养风险和营养支持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有1130 例患者(≥65 岁)入选,并全部完成NRS2002 筛查,NRS2002 适用率100%.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6.3%(523/1130),营养不足发生率28%(316/1130).所有老年患者营养支持率为29.4%(332/1130)(无营养风险的患者营养支持率为17.8%(108/607),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营养支持率为43.2%(226/523),肠外(PN)与肠内营养(EN)支持方式比例接近4:6(133/199).结论 NRS2002 适用于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营养支持在老年住院患者的应用不够合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对食道癌病人康复的影响,探讨食道癌病人围手术期科学、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以提高疗效、减轻病痛、促进康复进程。方法:选择食道癌手术病人123例,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分为A组:术后肠内营养支持(22例),B组:术后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42例),C组:术前肠内营养5—7天加术后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59例),三组均于术后第一天开始给予营养支持,然后记录比较各组术后并发症及肠内营养适应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肠功能恢复时间、拔胸引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指标。结果:术后并发症及肠内营养适应性不良反应,C组发生率最低,其次为B组,三组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功能恢复时间C组略早于A、B两组;拔胸引管时间C组最早,其次为B组,三组两两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住院天数C组最短,其次为B组,三组两两相比均有统计意义(P〈0.05);住院总费用A组最少,B、c两组差别不大(P〉0.05),A组与B、C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道癌病人采用术前营养支持5—7天加术后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的方法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并能实现病人住院费用的最优效价比。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采用胃切除手术对患有胃癌的老年患者进行治疗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70例老年胃癌患者病例,采用胃切除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将其分为肠内组和肠外组两组,平均每组35例.肠外组患者在手术后进行场外营养支持护理;肠内组患者在手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结果:肠内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前清蛋白和清蛋白水平的改善幅度明显高于肠外组;手术后的排气和排便时间明显早于肠外组;出现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肠外组.结论:采用胃切除手术对患有胃癌的老年患者进行治疗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