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6 毫秒
1.
希氏束电图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沛然 《山东医药》2000,40(7):47-48
希氏束电图 (HBE)是将多极导管插入心腔所记录的希氏束兴奋过程中微小的电位变化 ,其对确定房室传导阻滞 (AVB)部位、程度及指导临床医师采取有效治疗方法有重要参考价值。现将 HBE的检查方法、临床应用及适应症等介绍如下。1 检测方法正常的心脏兴奋传导为窦房结→房室束→房室结→希氏束内→希氏束远端→左、右束支→浦倾纤维→心室肌。从房室结到束支发生阻滞者称 AVB;阻滞部位在房室结者称希氏束上 AVB,阻滞部位在希氏束远端和束支者称希氏束下 AVB。希氏束电位变化很小 ,用体表心电图不能测出 ,只有用 HBE才能记录到。其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22例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希氏束电图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9例为完全性双束支阻滞,8例为完全性希氏束内阻滞,5例为完全性房室结阻滞。在17例希氏束及其以下的房室传导阻滞中,有13例安装了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效果均良好。提示希氏束电图对Ⅲ°房室传导阻滞的定位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常规心电图往往不能准确地判定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位置。本文报告自1973年以来对33例完全性心脏阻滞(CHB)者进行的希氏束电图(HBE)的研究结果,其中证实为完全性房室结(A-H)阻滞者15例(45.5%),完全性希氏束内(HB)阻滞者7例(21.2%),完全性双侧束支  相似文献   

4.
心房程序刺激配合希氏束电图证明:希氏束内不同步传导可产生束支阻滞或分支阻滞心电图形。从临床病例及实验资料观察,希氏束内不同步传导都为希氏束器质性损伤所致。隐性希氏束内传导障碍体表心电图正常,但心房程序刺激可显示H波增宽,H波分裂和QRS呈束支阻滞型。  相似文献   

5.
报告7例完全性希氏束内阻滞(病因以冠心病和心肌病变为多见),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33%.其诊断标准以记录到分裂的希氏束电位为主,结合逸搏节律的QRS时限和形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体表心电圈对其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患者一般预后较差,心脏永久性起搏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6.
自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MCDA-1041型多功能心脏诊断仪(国产),观察了15例传导阻滞患者体表希氏束电图的改变,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择我院住院传导阻滞病例15例,内有°房室传导组滞者10例(合并完全左束支组滞1例);完全右束支阻滞3例,°房室传导阻滞者2例。1.2 方法仪器:MCDA-1041型多功能心脏诊断仪(国产)。采用高通滤波的频带为40~250Hz,记录256~300次心动周期,进行叠加,控制噪音水平在0.1μV,叠加后的体表希氏束电图储存在计算机中,记录体表希氏束电图同时描记心电图作对照分析,描记速度200mm/sec,最后用手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不同房室传导阻滞(AVB)部位患者行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SP)的成功率, 为AVB患者HPSP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2016年3月至2021年9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治疗且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637例AVB患者, 依据心脏电生理检查判断AVB部位。其中前130例(20.4%)进行了希氏束起搏(HBP)的患者为HBP组;后507例(79.6%)进行了HPSP的患者为HPSP组, 包括HBP和/或左束支起搏(LBBP)。收集两组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临床信息, 分析不同AVB部位及QRS时限患者的HBP或HPSP的成功率。结果 HBP组年龄(66.4±15.9)岁, 男性75例(57.7%);HPSP组年龄(66.8±13.6)岁, 男性288例(56.8%)。637例AVB患者中, 63.0%(401/637)为房室结阻滞;22.9%(146/637)为希氏束内阻滞;14.1%(90/637)为希氏束远段或以下阻滞。总体上, HPSP较HBP的成功率高[93.9%(476/507)比86.9%(113/130), P&l...  相似文献   

8.
目的 阐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时希 -浦系统不应期的变化及可能机制。方法8例 AVNRT病人在射频消融前于高位右房 (HRA)常规行程序电刺激诱发心动过速并实时记录。结果 所有病人心动过速起始时均表现为房室 2∶ 1传导 ,其中 2例 2∶ 1阻滞点在希氏束以下部位 ,5例在希氏束以上部位 ,1例不明。房室 2∶ 1传导持续平均 14.0 3± 10 .0 3秒后转为房室 1∶ 1传导伴束支传导阻滞 ,其中 3例为右束支传导阻滞 ,3例为左束支传导阻滞 ,2例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为左束支和右束支传导阻滞。 1∶ 1房室传导伴束支传导阻滞平均持续 6 .87± 11.2 6秒后束支传导阻滞消失。结论  AVNRT起始时希 -浦系统的不应期自动缩短使结室传导易化 ,这一机制是电重构机制 ,且常在 30~ 6 0秒之内完成。  相似文献   

9.
束支或分支传导阻滞一向被认为是相应束支或分支传导障碍所造成,但近年来电生理研究发现,希氏束内阻滞也可产生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今将我院1例报道如下。患者男性,60岁,因高血压、眩晕入院。体检:BP218/90mmHg(29/12kPa),心率43次/min,律齐无杂音,余阴性。体表 ECG(图Ⅰ)示:Ⅱ导联 P 波直立,P-P 间距720ms,P 波后 QRS呈2∶1脱落,下传 P-R 间期220ms,QRS 呈完  相似文献   

10.
希氏束起搏是唯一能够模拟正常心脏激动和传导的起搏方式,可最大限度地实现心室电和机械同步性,是目前最生理的起搏方式.本文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例因为心房颤动伴难以控制的快速心室率,行房室结消融联合永久希氏束起搏,另1例因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行永久希氏束起搏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2位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起搏器参数稳定.  相似文献   

11.
位于希氏束上、下0.5cm以内的右侧间隔旁路称为希氏束旁旁路,为避免射频消融时损伤希氏束,大头导管标测定位应在窦性心律,心室起搏及诱发心动过速三种方式以确定.消融时应密切观察体表QRS波形态及逸搏情况.需在心室起搏下消融时,确信旁路中断后应停止或间歇心室起搏,以观察逸搏情况确定是否希氏束受损.如果自然发作和诱发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均为旁路下传,心内标测为多旁路间折返,房室结构均为旁路者时测不能确认患者房室结传导是否正常,应首先消融其逆传旁路,对正传旁路消融应慎重,以避免消融后的房室传导障碍.  相似文献   

12.
<正>希氏束电图的导管记录技术的问世奠定了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成为心脏病学一门新的亚学科的基础,本文将回顾希氏束电图记录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该技术的基础上,直到最近出现的希氏束起搏用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的进展。这些新技术基于良好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基础,因应用导管技术实现永久性希氏束起搏是可行的。快速涌现的大量证据已显示永久性希氏束起搏不仅是CRT(双室起  相似文献   

13.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简称Ⅲ°AVB)的心电图较难准确地判断阻滞部位,予以合理治疗。希氏束电图(简称HBE)则可明确病变部位及逸搏心律起搏点的位置,为心脏起搏器的安置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用HBE诊断的5例Ⅲ°AVB病例。一、资料和方法:本文5例均经心电图诊断为Ⅲ°AVB,然后作HBE检查。二、HBE检查方法:在X光室内进行。患者取平卧位,采用经皮穿刺右股静脉法将7F  相似文献   

14.
<正> 1960年Giraud第一次在一位房间隔缺损的病人身上记录下HBE(His Boundle Electrocardiography).1969年Scherlag和Damato分别报导用电极导管在右心腔记录到房室结、希氏束和右束支的电活动.他们将心腔内记录心电活动的技术发展成为一种简单、全全而可靠的方法.1973年,我国首都阜外医院首先报导了HBE的检查结果.该技术现已成为临床电生理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每次测定都要将电极插  相似文献   

15.
传导阻滞的部位对房室传导阻滞的预后起有重要的影响,但在常规心电图上难以区分是房室结还是结下传导阻滞,尤其在希氏束病变时大多数QRS波并不增宽的情况下.然而,通过观察常规心电图上房室传导阻滞对颈动脉窦按摩和注射阿托品的反应,有助于确定传导阻滞的部位.颈动脉窦按摩可使房室结内病变所致的传导阻滞加重,使希氏束-浦顷野系统内的传导阻滞减轻;而注射阿托品的结果正好相反.本文评价颈动脉窦按摩和注射阿托品对于QRS波不增宽的长期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从常规心电图确定阻滞部位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希浦传导系统起搏已成为在心力衰竭需要心室起搏的患者中替代传统右心室起搏的一种可行方法.在术中,术者需要将电极精确定位在希氏束或左束支区域,而能否成功植入起搏电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者对希浦传导系统解剖分布特点及其心脏结构变异的了解.本文旨在分析房室结区、希氏束及左束支近端的解剖特点,以及传导系统不同解剖结构与传导系统病变发生的关系,为指导希浦传导系统起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阵发性高度及阵发性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及心脏电生理特点,明确传导阻滞位置,指导起搏器植入治疗。方法34例因阵发性高度及阵发性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住院行起搏器植入患者,根据心脏电生理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房室结阻滞组(16例)和希蒲传导系统阻滞组(1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和电生理特点。结果两组患者体表心电图PR间期无统计学差异,体表心电图提示宽QRS波及合并束支传导阻滞者容易发生希蒲系统传导阻滞[(96.50±12.59)ms vs.(131.28±30.18)ms,P<0.001;12.5%vs.83.33%,P=0.001],2型糖尿病、合并瓣膜或瓣环钙化者更易发生希蒲系统阻滞(0%vs.38.9%,P<0.05;12.5%vs.83.33%,P=0.001);同时希蒲系统阻滞在临床上常以晕厥为首发症状(0%vs.66.67%,P<0.001)。结论阵发性高度及阵发性完全房室传导阻滞者合并2型糖尿病、束支传导阻滞及瓣膜或瓣环钙化时的阻滞点多位于希蒲系统,晕厥发生率更高;阵发性高度及阵发性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通过心脏电生理检查明确阻滞位置,及早起搏器植入治疗可避免晕厥甚至猝死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Carto系统指导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 ,RFA)治疗希氏束附近间隔部心动过速 (septaltachycardia ,ST)的价值。方法  2 1例ST患者 ,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12例、间隔部房室旁道(SAP) 4例、房间隔下部房性心动过速 (AT) 5例 ,应用该系统 ,建立三维电解剖图 ,标识希氏束及放电部位 ,并测量两者之间的距离 ,消融时实时观察导管位置、方向。结果  2 1例均消融成功 ;试放电部位、有效靶点与希氏束之间的距离分别为 (8 9± 3 5 )mm、(8 7± 3 3)mm ;AVNRT12例有效放电过程中均出现间歇性结性心律 ,1例AT心动过速终止后偶见结性逸搏 ;无房室传导阻滞 (AVB)并发症 ;随访 3~ 16个月 ,无心动过速发作。结论 应用Carto系统指导RFA治疗ST ,可清楚显示靶点与希氏束之间的距离 ,实时观察导管的位置及方向 ;通过标识有效放电部位 ,避免出现无效放电 ,降低发生AVB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希氏束起搏是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新方法。希氏束起搏的电激动沿心脏正常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心室电激动顺序和心室收缩同步性,是相对生理性的起搏模式。对于心衰、左束支传导阻滞等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希氏束起搏和双心室起搏有着相同的临床意义。本文就希氏束的解剖结构、希氏束起搏的定义,及其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临床适应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应用心内膜心肌活检和电生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新近发生的房室传导阻滞(AVB)12例患者的病因、阻滞部位及去自主神经影响药物实验的意义。12例中有半数诊断为心肌炎。3/4(9/12)的病例阻滞部位在房室结,希氏束内或室内束支者3例,有2例病因为非心肌炎。去自主神经影响药物试验阳性仅能反映有无迷走神经张力的影响,而不能确定同时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变存在。由心肌炎导致的AVB多具有动态变化特点。其它心脏疾患所致者治疗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