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Th1/Th2类细胞因子在CHB患者PBMC表达,及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对患者Thl/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30例CHB患者给予干扰素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4、IL-10和IFN-γ的水平,同时选择15例健康人群作对照组。结果CHB组PBMC培养上清分泌IL-4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IFN-1水平则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HBVDNA水平与IL-4水平呈正相关,与IFN-γ水平呈负相关。治疗结束后IL-4、IL-10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P〈0.05),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CHB存在异常细胞免疫应答,干扰素治疗CHB可提高患者Th1型细胞因子水平、降低Th2型细胞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对难治性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外周血T辅助(Thelper,Th)细胞活化状态及其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用三色流式细胞分析法对AS患者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胞内细胞因子(IFN-γ、TNF-α及IL-4)和Th1、Th2细胞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FN-γ、TNF-α及IL-4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疗效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难治性AS患者外周血Th1细胞百分率及血清IFN-γ,TNF-α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BASDAI、BASFI、BASMI评分、夜间痛、血沉和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P〈0.05);Th2细胞百分率及血清IL-4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以上疗效评价指标呈负相关(P〈0.05)。甲泼尼龙治疗后Th1细胞百分率及血清IFN-γ、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h2细胞百分率和血清IL-4较治疗前升高。结论难治性A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存在Th1和Th2细胞平衡偏移,Th1细胞占优势。甲泼尼龙治疗可下调Th1细胞功能,抑制促炎因子IFN-γ、TNF-α分泌,并能显著改善AS患者的关节症状和疾病活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GILZmRNA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选择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ITP患者23例(病例对照组)、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患者22例(治疗组)及健康体检者22例(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RT—PCR法检测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GILZmRNA的表达,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IFN-γ、IL-10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病例对照组GILZ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IFN-γ表达明显升高(P〈0.01),IL-10表达明显降低(P〈0.01),而治疗组GILZmRNA、IFN-γ、IL-10表达差异则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可以上调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GILZmRNA表达;GILZmRNA表达上调可明显抑制Th1细胞因子分泌,增强Th2细胞因子分泌,纠正ITP患者血清中Th1/Th2的失衡。  相似文献   

4.
采集15例活动期皮肌炎(DM)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磁珠分离获得CD4+T细胞,RT-PCR检测其IFN-γ、IL-4 mRNA,观察IFN-γ和IL-4表达与血清肌酸激酶(CK)含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活动期DM患者的外周血CD4+T细胞的IFN-γ、IL-4 mRNA分别为0.698±0.468、1.028±0.54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的0.359±0.208、0.628±0.354(P均〈0.05)。活动期DM患者CD4+T细胞的IL-4 mRNA与血清CK含量呈正相关(r=0.584,P〈0.05)。认为活动期DM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Th1/Th2细胞因子显著升高,无明显极化现象,CD4+T细胞Th1/Th2细胞因子异常表达可能与DM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与细胞因子分泌模式的关系。方法检测40例SLE患者血清催乳素(RPL)、IL-2、IFN-γ、IL-4、血沉(ESR)、抗核抗体(ANA)及抗ds—DNA。结果1.SLE病情活动组血清高催乳素率明显高于病情稳定组;2.SLE高RPL组IL-4水平高于正常催乳素组,而IFN-γ、IFN-γ/IL-4水平低于正常催乳素组,两组间IL-2水平无显著差异;3.SLE高RPL组DAI、ESR、ANA滴度及抗ds—DNA高于正常催乳素组,且催乳素水平与SLE患者病情活动呈正相关。结论SLE患者细胞因子分泌模式呈Th2优势状态,高催乳素血症与细胞因子分泌模式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6.
徐雪  裘昊旻  薛愉  吕玲 《临床内科杂志》2010,27(10):669-671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IL-17、干扰素(IFN)-γ水平及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h)17和Th1细胞表达比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LE患者及对照组血浆中IL-17、IFN-γ浓度;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Th17、Th1细胞表达比例.进一步分析Th17/Th1细胞及其相关因子与SLE临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SLE患者PBMCs中Th17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且SLE活动期患者Th17细胞百分比高于非活动期患者(P〈0.05),而SLE患者Th1细胞比例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SLE患者血浆IL-17水平、Th17细胞数与SLE疾病活动性指数呈正相关.结论 SLE患者体内IL-17水平、Th17细胞比例显著升高,且与疾病活动性明显相关,提示IL-17/Th17细胞在SLE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免疫学机制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用ELISA法对IBS患者的外周血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12和Th2型细胞因子ID-4、IL-10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以探讨IBS患者体内免疫应答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IBS患者外周血PBMC体外培养上清液中Th1型细胞因子IL-12、IFN-γ及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结果 1.同正常组比较,腹泻型IBS患者外周血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12的水平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的水平较正常对照显著降低(P〈0.05);Th1/Th2的比值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P〈0.05)。2.同正常组比较,便秘型IBS患者外周血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12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的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Th1/Th2的比值较正常对照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 腹泻型IBS患者PBMC体外培养时Th1、Th2细胞因子产生了失衡,Th1/Th2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呈Th1优势反应。便秘型IBS患者Th1型细胞因子和Th2型细胞因子较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表明便秘型IBS患者Th1/Th2反应仍趋于平衡状态,Th1/Th2反应可能对其发病并无重要影响,亦进一步说明不同分型的IBS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与SLE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SLE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清IL-4和IFN-γ水平.结果 (1)SLE活动组血清IL-4水平和IL-4/IFN-γ比值明显升高,与非活动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2)血清IFN-γ水平三组(SLE活动组、非活动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SLE患者激素治疗后血清IL-4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SLE患者血清IL-4水平和IL-4/IFN-γ比值明显升高,且与病情活动性相关,IFN-γ水平无明显变化,活动性SLE患者存在Th2细胞优势活化状态,破坏了体内Th1/Th2正常平衡.  相似文献   

9.
肝脏疾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TNF-α、IL-4、IL-10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IL-10在肝病患者血中的浓度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体外检测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IL-10的浓度。结果IL-4、TNF-α、IFN-γ在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组患者外周血的浓度,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01-P〈0.05),而IL-10的肝病组与正常组之间、肝病组之间相比,均未有显著差别(P〉0.05);IFN-γ在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中的浓度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1)和重型肝炎组(P〈0.05);IL-4在重型肝炎组中的浓度显著高于急性(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结论细胞因子IL-4、IFN-γ、TNF-α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因子IL-4、TNF-α、IFN-γ分别参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促纤维化作用和抗纤维化作用;促炎因子 IFN-γ、TNF-α和抗炎因子IL-4共同参与重型肝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
张玉玲  朱芸  李明 《山东医药》2011,51(49):75-76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b2类细胞因子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SLE患者10例(SLE组)和查体健康者10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其外周血IFN-γ、IL-10,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结果SLE组IFN-γ、IL-10分别为(19.74±5.16)、(57.32±11.96)pg/ml,IFN-γIL-10为0.36±0.09;对照组分别为(13.87±4.08)pg/ml、(18.274-5.98)pg/ml、0.75士0.20;两组比较P均〈0.01。SLE组CD4+为(43.14±6.08)%、CD8+为(49.39±8.15)%、CD4+/CD8+为0.86±0.13;对照组分别为(52.89±7.65)%、(34.16±5.83)%、1.59±0.52,两组比较P均〈0.01。结论SLE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类细胞因子存在异常,这种变化可能是导致SLE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软肝冲剂治疗前后肝硬化(L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18(IL-18)的mRNA表达及分泌水平的变化。探讨软肝冲剂对肝硬化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RT—PCR检测20例正常对照组和25例肝硬化患者软肝冲剂治疗前、治疗2、4、6月后PBMC中TGF-β1、IFN-γ和IL-8的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PHA体外诱生PBMC培养上清中TGF-β1、IFN-γ和IL-18分泌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PBMC中的TGF-β1 mRNA表达水平及TGF-β1分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O.01)。而IFN-β1和IL-18的mRNA表达水平及IFN-γ和IL-18分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经软肝冲剂治疗后,TGF-β1 mRNA表达水平及分泌水平逐渐下降,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IFN-γ和IL-18的mRNA表达水平及IFN-γ和IL-18分泌水平逐渐上升,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但仍低于对照组。结论:软肝冲剂能通过下调PBMC中TGF-β1 mRNA和上调IFN-γ和IL-8 mRNA表达,对肝硬化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0例ITP患者药物治疗前后干扰素γ(IFN-y)、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水平,分析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并结合疗效作相关性分析。以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结果:药物治疗有效的ITP患者治疗后Th1细胞因子IL-2、IFN-1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1)。而Th2细胞因子IL-4及IL-10水平在3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Th1/Th2比例升高。ITP患者Th1细胞因子IL-2、IFN.叮水平在治疗显效组表达均明显高于良效及进步组和无效组(P〈0.05),良效及进步组与治疗无效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相关性分析,患者的疗效与IFN-γ、IL-2均呈正相关。结论:ITP患者药物治疗后Th1细胞因子IL-2、IFN-γ表达升高,且Th1与ITP患者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α干扰素(IFN-α)、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B(TGF-B)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98例SLE患者(SLE组)及55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中的IFN—α、IL-10、TGF—β,采用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IFN—α、IL-10、TGF-β mRNA。结果SLE组血清中的IFN-α、IL-10及PBMCs中的IFN—α、IL-10 mRNA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活动期高于稳定期(P〈0.05);SLE组血清中的TCF—β及PBMCs中的TGF-β mRNA低于对照组(P〈0.05),且活动期低于稳定期(P〈0.05);SLE组血清及PBMCs中的IFN-α、IL-10及其mRNA呈正相关(r=0.80、0.75,P均〈0.05),IL-10、TGF-β及其mRNA呈负相关(r=-0.45、-0.25,P均〈0.05),IFN-α、TCF-β及其mRNA无相关性。SLE组血清及PBMCs中IFN—α、IL-10、TGF-β与其相应的mRNA呈正相关(r=0.90、0.82、0.91,P均〈0.05)。结论SLE患者外周血中IFN-α、IL-10高表达,TGF—β低表达;三者相互作用参与SLE的发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 Runx3过表达对 CHB 患者 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重组慢病毒载体pGC-FU-Runx3与阴性对照慢病毒载体 pGC-FU 分别转染29例 CHB 患者外周血 CD4+ T 细胞,收集培养3 d、5 d 和7 d的细胞培养上清液,应用 ELISA 检测 Th1型细胞因子 IFN-γ、IL-2和 Th2型细胞因子 IL-4、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与pGC-FU 转染组比较,pGC-FU-Runx3转染组 Th1型细胞因子 IFN-γ的表达水平在3 d(P <0.05)、5 d(P <0.01)和7 d (P <0.01)时均明显升高;IL-2的表达水平在3 d 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5 d(P <0.05)和7 d(P <0.01)时均明显升高。与 pGC-FU 转染组比较,pGC-FU-Runx3转染组 Th2型细胞因子 IL-4的表达水平在3 d 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5 d(P <0.01)和7 d(P <0.05)时均明显降低;IL-10的表达水平在3 d 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5 d(P <0.05)和7 d(P <0.05)时均明显降低。与 pGC-FU 转染组比较,pGC-FU-Runx3转染组 IFN-γ/IL-4比值在3 d(P <0.01)、5 d(P <0.01)和7 d(P <0.01)时均明显增大。结论 Runx3过表达可以促进 CHB 患者 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抑制 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使其 Th1/Th2失平衡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治疗老年喘息性支气管炎(喘支)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布地奈德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00例住院老年喘支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布地奈德佐治组(n=50)和常规治疗组(n=50)。常规治疗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治疗;布地奈德佐治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注射液静脉滴注。同时设立体检健康老年人对照组(n=50)。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时间、有效率等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各取患者和健康老年人晨外周血2mL,分离淋巴细胞,用ELISA法检测淋巴细胞上清液中IL-2、IFN—γ、IL-4、IL-10的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布地奈德佐治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喘息、咳嗽、肺部哮鸣音和湿哕音等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均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布地奈德佐治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上清液IL-2和IFN-γ水平都明显下降(P〈O.011,但治疗后均显著升高(P〈0.01、P〈0.05);而治疗前IL-4和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布地奈德对老年喘支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的辅助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布地奈德使Th2免疫反应优势向Th1逆转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机体细胞免疫状态变化,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01年5月-2009年1月住院手术的胃癌患者78例(胃癌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对照组),两组均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3ml(胃癌组术前),分离血清,-20℃冻存。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2、IFN-γ,IL4、IL-6、IL-10、IL-12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胃癌组血清IL-2、IFN-γ及IL-12均显著降低,IL-4、IL-6和IL-10均显著升高(P〈0.05、0.001);胃癌分化程度越低IL-2、IFN-γIL-γ2降低幅度及IL-4、IL-6、IL-10升高幅度越明显。结论胃癌患者处于Th2型细胞占优势的Th1/Th2细胞漂移状态,并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纠正Th1/Th2细胞漂移、诱导Th0细胞向Th1细胞增殖分化,有望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恢复、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进而提高肿瘤综合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张雷家  张金萍  胡冰 《山东医药》2005,45(31):21-22
对95例乙肝病毒(HBV)感染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其IL-10、IL-12和IFN-γ血清水平,同时检测HBV—DNA和HBVM。结果HBsAg携带(ASC组)和慢性乙型肝炎患儿(CHB组)的IL-10、IL-12和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P值分N〈0.05,〈0.01,〈0.01)。ASC组高病毒载量者IL-10和IFN-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CHB组高载量者IL-10、IL-12和IFN-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ASC组和CHB组IL-10与IL-12、IFN-γ均呈显著正相关,IL-12与IFN-γ呈显著正相关。HBV感染患儿存在异常细胞免疫应答,与HBV—DNA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NF-γ)的水平,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与SLE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SLE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清IL-4和INF-γ水平。结果:(1)SLE活动组血清IL-4水平和IL-4/INF-γ比值明显升高,与非活动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2)血清INF-γ水平三组(SLE活动组、非活动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SLE患者激素治疗后血清IL-4水平明显降低。结论:SLE患者血清IL-4水平和IL-4/INF-γ比值明显升高,且与病情活动性相关,INF-γ水平无明显变化,活动性SLE患者存在Th2细胞优势活化状态,破坏了体内Th1/Th2正常平衡。  相似文献   

19.
哮喘患者IL-18、IL-12及IFN-γ水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哮喘患者血清中IL-18、IL-12及INF-γ水平的变化及糖皮质激素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中度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30例)口服强的松治疗1周前后和健康对照组者(20例)血清中IL-18、IL-12及INF-γ水平,并同时测1秒钟用力呼吸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和气道阻力占预计值的百分比(R5%)。结果IL-18水平急性发作期治疗前较治疗后、健康对照组为高(P〈0.01)。IL-12,IFN-γ水平分别在急性发作治疗前较治疗后、健康对照组为低(P〈0.01)。FEV1%下降和R5%升高(P〈0.01)。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血清中IL-18与FEV1%、IL-12、IFN-γ呈负相关,与R5%呈正相关,血清中IFN-γ、IL-12与FEV1%呈正相关,与R5%呈负相关。结论哮喘患者血清IL-18水平升高,IL-12、IFN-γ水平下降,糖皮质激素可使IL-18水平下降,IL-12、IFN-γ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和Th1/Th2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胸腺素α、地塞米松的干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建立哮喘模型,给予胸腺素及地塞米松。用ELISA法测BALF上清液中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IL-4、IL-5和IFN-γ的水平,用免疫组化方法测支气管肺组织中NF-κB的活性。结果哮喘组BALF中的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IL-4、IL-5及肺组织NF-κB的P65、P50与正常组水平相比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素干预组的嗜酸粒细胞、IL-4、IL-5、IFN-γ、NF-κB的P65、P50与哮喘组水平相比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组的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IL-4、IL-5、IFN-γ、NF-κB的P65、P50与哮喘组水平相比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素组与地塞米松组间IL-4/IFN-γ相比,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IL-4、IL-5的水平与NF-κB阳性率有显著相关(r=0.96171、0.97393,P〈0.01)。结论Th2优势反应及NF-κB的激活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胸腺素α可抑制NF-κB的活性,明显提高IFN-γ的水平。地塞米松可以抑制NF-κB的活性,明显降低IL-4、IL-5细胞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