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基于国际联合委员会(JCI)标准推广执行术前Time out程序,确保正确的手术/操作、正确的部位和正确的病人。[方法]根据第5版JCI标准制定Time out程序的执行规范,应用PDCA循环对我院手术前Time out程序执行情况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提出更加规范、合理的手术Time out程序执行方案。[结果]自按照规范执行术前Time out程序以来,手术室未发生1例错误的手术事件。术前Time out执行率由执行PDCA循环前60.77%上升到100.00%,正确执行率由46.15%上升到96.15%。[结论]根据JCI标准制定的术前Time out程序,能确保正确的病人、正确的手术、正确的部位,减少甚至避免错误的手术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提高手术室Time out执行力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1日~6月30日(实施强化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前)抽查的106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7月1日~12月31日(实施强化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后)抽查的112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实施强化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前后手术室Time out执行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Time out执行内容准确率、填写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施后护理人员核心自我评价问卷(CSES)、中文版护士行为目标达成度评价量表(NPGA)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强化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在提高手术室Time out执行力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改善护理人员核心自我评价、行为水平,保障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3.
张忠兰 《全科护理》2011,(12):1092-1093
"Time out"即"术前暂停"期,是2004年6月由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CAHO)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认为,所有的错误手术都是可以且必须预防的,并制定了旨在预防错误手术的通用方案(Universal Protocol),强制要求通过其认证的医疗机构予以执行。  相似文献   

4.
"Time out"即"术前暂停"期,是2004年6月由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CAHO)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认为,所有的错误手术都是可以且必须预防的[1],并制定了旨在预防错误手术的通用方案(Universal Protocol),强制要求通过其认证的医疗机构予以执行[1,2].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双信铺垫联合超文本标记语言术前访视在胃癌腹腔镜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接受腹腔镜手术的60例胃癌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常规术前访视,观察组接受双信铺垫联合超文本标记语言术前访视,对两组病人干预后焦虑评分、心率、收缩压、术前访视内容知晓率及术前访视护理满意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焦虑评分及干预前后心率、收缩压波动值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访视内容知晓率与术前访视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双信铺垫联合超文本标记语言术前访视对胃癌腹腔镜手术病人施加干预,可改善病人的焦虑心理,有利于生理指标稳定,可提高病人术前访视内容知晓率与术前访视护理满意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内镜下纳米碳标记在消化道肿瘤外科手术中病灶定位、淋巴结示踪及术后淋巴结分拣的作用。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镜中心对50例胃癌及44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术前纳米碳标记,对所选病例内镜下标记情况、外科手术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术前一次性完成内镜下纳米碳标记,操作时间约5.0~15.0 min,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标记时间距离手术开始时间3 h~5 d。38例患者行腹腔镜手术,56例患者行开腹手术,术中定位瘤体时间约0.5~2.5 min,手术时间60.0~135.0 min,手术过程中肉眼下均清晰可见纳米碳定位部位,所需清扫的区域淋巴结均存在可视及的黑染,术后标本淋巴结应用纳米碳显影联合动脉血管入路方法进行分拣,平均分拣时间15.0 min,50例胃癌患者平均分拣淋巴结数目43枚,44例结直肠癌患者平均分拣淋巴结数目29枚,均高于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标准。结论胃癌及结直肠癌术前内镜下纳米碳标记有助于术中对病灶的准确定位,尤其是小病灶或未侵及消化道浆膜层的病变;术前标记可使纳米碳充分扩散,有利于术中范围清扫,并使手术标本的淋巴结分拣简便快捷,获取的淋巴结数目更多,有利于病理分期和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并应用携体外膜氧合(ECMO)患者转运同质化管理策略,评价其实施效果。方法 2018年我院ECMO治疗团队通过基线调查与根因分析,制定了携ECMO患者标准化转运方案,并将方案应用于我院ICU、CCU和急诊科。在应用过程中逐步规范方案实施细则,并借助我院信息系统辅助,最终形成了携ECMO患者转运同质化管理策略。对比该同质化管理策略实施前(2016年1月—2017年11月)和实施后(2018年3月-2021年3月)携ECMO患者转运并发症发生率、转运时间;计算该策略实施后携ECMO患者转运前准备度、“Time out”执行率。结果 同质化管理策略实施后,携ECMO患者转运并发症发生率由32.26%降至13.73%(χ2=4.030,P=0.045);由ICU至CT室、急诊至ICU的转运时间均显著缩短(t值分别为2.541和8.663,P均<0.05);2018—2021年携ECMO患者转运前准备度与“Time out”执行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携ECMO患者转运同质化管理策略可降低转运并发症发生率,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前准备度及“Time ou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镜下钛夹标记联合腹部平片在大肠癌术前定位的应用。方法:经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肿瘤病灶,首先取活检,随后在瘤体旁组织放置钛夹,肠镜检查结束立即腹部平片检查了解钛夹位置确定病灶部位,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大肠癌结肠镜下钛夹标记联合腹部平片定位23例,与手术结果符合率100%。结论:钛夹联合腹平片对大肠癌术前定位准确,可为手术切口及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术前经肠镜浆膜下自体血标记定位法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0例需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术前1 d行肠镜检查,在肿瘤下缘0.5 cm处行浆膜下四点法自体血标记肿瘤定位,术中观察寻找标记位置,术后剖视标本确认定位是否准确,对操作时间、操作成功率以及有无并发症进行评估,术后病理评估切除标本的切缘情况。结果成功在58例患者中确定了自体血标记部位,顺利完成了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成功率96.7%,所有患者均无出血、穿孔和发热等并发症;2例未找到标记点,行术中肠镜定位后成功手术。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剖视标本,60例患者均显示定位准确,其中2例患者肿瘤位于脾曲,标记在背侧显示,腹侧无标记,导致术中无法辨认,标本病理回报显示切缘均阴性。结论经肠镜浆膜下自体血标记为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前定位提供了一种安全简便、经济有效的方法,可以成为新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CT导向下定位穿刺及术前标记的临床价值。方法18例患者,46个病灶,在CT导向下定位(激光灯)置入穿刺针或放硬币1枚作为术前定位标记。结果除考虑转移瘤只取1个病灶外,计算定位穿刺及术前标记总有效率100%,穿刺成功率为93.2%。结论CT定位穿刺临床价值大、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前标记准确度高,为手术提供极大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术前包皮外板目标切割标记定位在小儿包皮环扎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5例患者在麻醉前行包皮外板目标切割标记定位、在定位标记线的指引下完成包皮环扎术。观察手术时间、手术失血、术后疼痛、术后水肿、术后包皮形态等指标。结果135例患者均一次完成包皮环扎手术。手术时间4~10 min,平均(6.37±1.12)min,手术出血量0~3 ml,平均(1.13±0.48)ml,术后无继发性出血。套扎环脱落时间7~28 d,平均(16.87±4.32)d,均自行脱落。135例均一期愈合,切缘整齐,瘢痕平滑。结论术前包皮外板目标切割标记定位在小儿包皮环扎术中具有可操作性,有助于提高手术的精准切割。  相似文献   

12.
目前大肠癌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仍是手术治疗,而快速准确的定位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既往采用结肠镜检和钡剂灌肠造影等方法定位由于受检查医师技术和经验的影响存在一定误差[1],近年我院应用结肠镜下金属钛夹标记联合腹平片进行大肠癌术前的定位,获得了满意的手术定位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由于近年内镜技术的发展及普及,结直肠息肉和早期结直肠癌肿等病变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对预后的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局限在黏膜和黏膜下的病变可以被早期发现并在内镜下切除,但浸入肌层后内镜下往往不能切除,需要经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切除。然而术前肠镜定位不准确时有发生(该院病例统计术前肠镜检查报告与术中病变描述符合率不足30%),并且微小病变肠壁缺乏特异性的表现,术中定位困难,手术的难度比较大;而腹腔镜手术因为缺少手的触感,使得手术时间更长,难度更大。因此,术前如何精确定位结肠的微小病变是目前外科界的一大难题,国内外学者为此尝试了许多方法,有术中内镜检查、碳染料标记及金属夹标记等,该文对这些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阑尾炎术前超声定位和体表标记法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 选取68例经超声检查已明确显示病变阑尾的患者,在超声观察下用防水色笔描记阑尾在腹壁相应体表投影的整体形态,手术切口3cm限定于阑尾的体表投影处,将超声定位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 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68例,术前超声对病变阑尾的定位均与手术所见相符,其中阑尾盆位14例,盲肠下位13例,盲肠后位11例,回盲前位14例,回盲后位11例,异位阑尾5例。术前超声定位使阑尾切除手术操作方便,明显缩短了术中寻找阑尾的时间,患者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结论 术前超声定位为症状典型和非典型急性阑尾炎诊断及外科处理提供了客观的影像依据,有助于手术医师在阑尾切除术中快速找到阑尾顺利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精细化和微创化外科手术创造条件,方便术前切口的精准定位而设计一种精准定位工具并转化为无菌产品。方法 该定位工具为一次性无菌产品,主要包括2部分:显影部和固定部。从上层到下层依次为显影部的保护层、标记层、基底层、固定部的黏性层和衬垫层共5部分组成。使用时将切口定位工具的黏性层薄膜贴附在患者手术部位的皮肤表面;通过做C臂 X线透视即能在黏性层薄膜上画出手术切口的标记符号,术者依据薄膜上的切口标记线做手术切口。结果 该定位工具已于2015年4月取得器械注册证标号,其转化产品是目前手术前切口定位有效的辅助工具。结论 该定位工具无菌、柔性、有多条显影线,方便了术前定位目标节段,能准确、简单无创地确定手术切口线,避免了术前多次C臂透视给患者及手术相关人员带来的不必要伤害,实用性强,应用前景广。  相似文献   

16.
兰宝惠 《天津护理》2009,17(2):86-86
手术室术前及术后访视工作在我院早已实施,但在术前访视过程中我们对于病人的手术部位一直没有确认和标记,2006年我们借鉴美国密歇根大学附属医院的作法,将手术部位确认图表引用到的术前访视工作中,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手术病人核对表在预防手术错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柳英  戴红霞  张石红 《护理研究》2006,20(14):1294-1295
[目的]了解应用“手术病人接送卡”和“手术病人术前核对表”预防手术错误的效果。[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手术病人接送卡”和“手术病人术前核对表”对术前病人进行核对。[结果]无一例发生手术错误。[结论]“手术病人接送卡”和“手术病人术前核对表”的应用能有效预防手术错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缩短达芬奇机器人接台手术术前准备时间,检验其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对2022年3-5月达芬奇机器人接台手术术前准备时间进行现状调查,6-8月应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比较PDCA干预前后术前准备时间。结果 应用PDCA循环管理后达芬奇机器人接台手术术前准备时间由(76.32±7.15)min缩短至(60.31±5.9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提高了手术室医护人员对达芬奇机器人的认识,加强了对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配合的培训,改善了术前用物准备不全、操作不熟练等问题,有效缩短了达芬奇机器人接台手术术前准备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桡动脉穿刺专用支具在高龄开胸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高龄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于术前1 d由术前访视护士正确选择桡动脉穿刺点并作标记,入手术室前在标记处涂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外层覆盖输液胶贴,穿刺时使用桡动脉穿刺专用支具;对照组采用传统操作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穿刺成功率和穿刺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穿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正确的表面麻醉方式和有效的体位摆放支具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病。大隐静脉高位结扎顺行大隐静脉剥脱是传统的手术方法。我们采用逆行大隐静脉剥脱高位结扎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临床应用15例,效果较好。现将手术方法和临床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32~65岁,平均49岁。其中双侧同时手术者2例。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进行下肢深静脉通畅试验,并对曲张静脉的轮廓和走行进行标记。手术从肢体远端开始,先将小腿曲张的静脉团从远向近逐一剥脱,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