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老年期痴呆的另一个主要类型,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V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高[1,2],VD占欧美老年期痴呆的15%~20%。亚洲国家如中国和日本VD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AD)与血管性痴呆(VD)是老年人痴呆的两种主要类型。神经功能影像学是使用最多的评价痴呆的临床影像方法,其中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逐渐成为核医学、神经精神医学界研究痴呆的热点。我们用脑葡萄糖代谢成像(FDG—PET)研究AD及VD的PET成像规律。  相似文献   

3.
目前血管性痴呆(VD)已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痴呆类型,也是目前唯一可以预防的痴呆类型。血液流变学在医学各个领域也得到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且目前已是脑血管病重要指标之一,VD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并发展而成,血液流变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医药在防治VD方面具有整体施治、辨证调理的优势。本文主要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红细胞流变性变化特点和中药防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是脑血管病后的主要并发症。在欧美,VD患者占痴呆总患者的10%~20%。VD在亚洲的发生率较高,在日本VD患者大约占老年性痴呆患者的50%,这主要与卒中高发率有关。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加,VD发生率呈指数增长,根据我国痴呆流行病学统计资料,随人口的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VD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因此有必要对近年来国内外药物治疗VD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维生素B12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34例卒中后血管性痴呆(VD)患者及30例卒中后非痴呆患者血清中维生素B12的水平,以探讨维生素B12与VD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痴呆(VD)系指缺血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损害所致的痴呆,VD在60岁以上老人中患病率为3.96%,占全部痴呆的2/3。VD中以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为最多见。MID每年发病率占人口的0.7%~1.6%,是威胁高龄人群生  相似文献   

7.
痴呆是一种获得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综合征,老年期痴呆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A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痴呆类型,根据尸检病理研究,60%~70%的痴呆为此种类型[1].VD是第二大常见痴呆类型,约占痴呆类型的10%~20%[2],AD和VD病理过程不完全相同,但临床表现、危险因素、病理学所见、影像学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3],在临床上难以准确区分,鉴别诊断的困难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又称多发梗死性痴呆,VD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老年期痴呆的两个主要类型。随着人群老龄化及脑血管发病率逐年上升,血管性痴呆己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最常见的痴呆类型[1-2]。本文应用血塞通粉剂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轻中度血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观察盐酸多奈哌齐(安理申)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系2006年1月~2008年7月住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VD患者56例,脑血管病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VD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8-01武汉市第一医院治疗的脑梗死后痴呆(VD组,40例)和非痴呆患者(非VD组,40例),采用智能状态筛查精神状态简易速检表(MMSE)对VD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采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对痴呆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比较2组血清Hcy和SOD水平,分析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2组Hcy与SO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痴呆程度的加重,MMSE评分逐渐降低,Hcy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MMSE评分与Hcy水平呈负相关(P0.05),但SOD与痴呆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与VD患者的认知功能呈负相关,VD患者SOD水平较非VD患者明显降低,临床对两项指标的检测可有助于VD的诊断与防治。  相似文献   

11.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是指血管因素导致的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包括血管性非痴呆性认知功能障碍( VCI-ND),血管性痴呆(VD)和混合型痴呆(MD)[1].VCI概念的提出弥补了VD概念的滞后性,体现了早期预防和早期干预的新观念.VD是迄今为止惟一可以预防的痴呆,早期治疗具有可逆性,在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前进行干预,可避免发展到不可逆的VD晚期阶段[2,3].并且,近年来研究[4-6]发现,VCI与Alzheimer病(AD)具有许多共同的病理基础、危险因素和可能的相互作用机制,因此,有关参与VCI进展的危险因素的资料对于痴呆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现就近年来VCI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痴呆与事件相关电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特点,及P300用于鉴别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性。方法选用听觉oddball诱发范式对24例血管性痴呆(VD)、25例阿尔茨海默病(AD)和22例正常老年人(NC)进行P300测试。结果VD的P300特点为靶P3潜伏期延长,靶N2潜伏期延长并与认知障碍程度密切相关。VD与AD相比,AD的靶P2及靶P3波幅明显下降。结论靶N2潜伏期是VD的P300研究中一项重要指标,靶P2、P3波幅在VD与AD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血管性痴呆的可能心理社会危险因素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目的探索血管性痴呆(VD)可能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方法在城市社区中分层整群抽样,10年间完成两次二阶段法调查的55岁及以上人群共5055人。工具为“上海市老年研究访问卷”中有关内容。1987年第一次调查非痴呆4896名老人多方面的心理社会因素资料,以及进行MMSE和ADL量表评定。10后复访,按DSM-Ⅲ-R和Hachinski缺血指数作出痴呆和VD的临床诊断,计算VD年发病率,以Logistic回归法分析VD老人10年前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对10年后VD疾病发生产生可能的影响。结果10年后访到1206名老年人中有新发痴呆124名,其中VD36名。经统计分析相对危险度(RR),发现VD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主要有不参加集体活动、对生活不满意、有不良生活事件和抑郁等4项(RR>1);此外,ADL总分有较好预测VD的作用。结论心理社会危险因素在VD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痴呆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大脑功能及认知能力的全面衰退和紊乱。随着年龄增长,痴呆的发病率明显上升,60~65岁人群约为1%,而90岁人群则高达40%以上。由于人类寿命不断延长,社会上痴呆患者将越来越多,对痴呆的研究,尤其是作为治疗基础的病因研究,有迫切而深远的意义。 痴呆有很多种类,包括Alzheimer病(AD)型痴呆、血管性痴呆(VD)及同时具有AD及VD特征的混合型痴呆(MIX),以及分别伴有帕金森症、匹克病、亨汀顿病或弥散性Lewy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口老龄化脑血管病发病率不断提高,血管性痴呆(VD)发病率也逐渐增加,目前对VD治疗无突破性进展。血管性痴呆一半左右是由血管性认知障碍(VCI)发展过来,早期识别认知功能损害,进行有效的干预,可延缓或预防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现将我科近5年来收治VD患者的诊疗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老年期痴呆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期痴呆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老年期的痴呆,最常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此外还有额颞痴呆(包括Pick病)和路易体痴呆等。近些年,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老年期痴呆在诊断和治疗上取得了很大进展。现主要对对老年期痴呆(主要是AD和VD)的生化指标、电生理检查、神经影像学表现及新药物的治疗效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血管性痴呆6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占我国全部痴呆的30%-65%。我们从1999—09-2004—09,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VD6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各种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获得性、持续性智能障碍综合征,在西方国家,VD成为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第二种导致痴呆的病因,而在亚洲某些地区,VD则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构成部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也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药物,因此建立合理的VD动物模型对评价和研制有效的药物至关重要。国内应用的动物模型主要有完全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和不完全性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19.
血管性痴呆与细胞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主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关,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类型之一。近年来的研究提示,免疫和炎症机制参与了VD的发病过程,其中细胞因子(cytokine,CK)在此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血管性痴呆(VD)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循环酶法检测37例VD患者的血浆Hcy浓度,并与39例非痴呆脑梗死患者作为同龄对照组血浆Hcy浓度进行比较,同时测定血浆叶酸及VitB12浓度,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划分VD患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20~24分),中度(10~19分),重度(10分以下)。结果:VD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非痴呆脑梗死组(P<0.05),VD组血浆叶酸水平显著低于非痴呆脑梗死组(P<0.05),两组间VitB12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程度VD患者血浆Hcy、叶酸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VitB12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VD发病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