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则:逆传与陷入温病的传变有逆传和顺传。温邪入于肺卫,可传阳明胃经,即见气分热盛症状;肺胃相系,易见卫气同病。但也有肺热炽盛入心,出现心包症状,“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心肺同属上焦,邪毒极盛,正气亏损,病变易于由肺入心,由气及血。前者是顺传,后者谓逆传。故叶氏开首即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至于“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又是怎样理解逆传呢?叶氏分析得很清楚:“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如何入营?有从风热陷入,也有从温热陷入。也就是说气之后,病仍不解,  相似文献   

2.
耗血动血与凉血散血对皮肤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耗血动血”与“凉血散血”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为后世医家提出的温病病因学和治疗学的理论核心。叶天士首创的“卫气营血”理论使温病学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温热论》对温病清晰地划分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并明确地确立了治疗大法:“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相似文献   

3.
<正> 温病试题选[题一]清代温病学家以哪些医家为代表?他们在温病学术方面有哪些重要著述?答:清代温病学家以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为代表。他们对温病学术的发展都有重要的贡献。叶天士:在根据他口授整理而成的《温热论》中,对温病的病因病机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卫之后方言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创卫气营血之说,提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揭示了温病的浅深层次和传变规律,奠定了温病学的理论基础。但是,卫气营血的理论并不能解决温热病的全部问题。比如温病后期热烁真阴、阴精欲竭和水不涵木、虚风内动等  相似文献   

5.
关于“卫气营血辨证”的表述,自有《温病学》教材以来就存在着与叶天士《温热论》原文相悖之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温病学》(以第五版、六版教材为例)指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的。叶氏根据温病病机演变的规律性,病程发展的阶段性,以及自己的实践观察,结合《内经》及前辈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的论述,将其引申发挥,形成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病的病理变化及证候类型进行了高度概括,以指导温病的治疗。”继而分别论述了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概念和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6.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桂,突破《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框框,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法,开温病辨证施治之先河,为温病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叶氏将外感温热病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概括其发展过程中四类不同的证候与治法,揭示外感温热病由浅入深的发展传变  相似文献   

7.
认为逆传心包是指邪入营血,非指窍闭神昏的证候而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对温病卫气营血顺次传变规律的高度概括。所谓逆传只是相对于伤寒足六经顺传而言,温病本身并无顺传、逆传之分。  相似文献   

8.
<正> 卫气营血,是清代叶天士划分温热病情传变的个四不同层次。实际上是标志温热病变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证候类型。用卫、气、营、血判断病邪毒热之浅深轻重,为治疗用药及预后提供依据。《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又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可见,温热病由卫入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也逐渐加重。具体地讲,卫分证主表,病在肺与皮毛;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膜、肺、胃、肠、胆  相似文献   

9.
用温病学卫气营血理论指导银屑病的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用以分析温病病变的层次,概括温病的病理变化及证候类型,从而有效地指导温病的治疗。银屑病与温病病因都是温邪,传变特点都是初起邪在卫分,温邪由表入里,传入气分,进一步内传深入营分,并进而进入血分,因此可应用卫气营血理论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0.
温热论浅释     
前言《温热论》是叶氏留在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他所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为中医诊断传染性与感染性疾病的纲领。清代名医吴鞠通在“卫气营血”辨证基础上,又补充提出“三焦辨证”贯穿其中,写出巨若《温病条辨》。使温病学独成体系,更趋完善。因此,要学习祖国医学对发热性疾病包括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就必须首先学习叶氏《外感温热篇》。本书可谓中医温病学的总论篇。叶氏在仅三千余字的小篇论著里,应用“卫气营血”四法辨证体系,归类证候,划分病机浅深,作为论治依据。这是叶天士《温热论》的重要创说。《温热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卫气营血成为一种辩証論治的法則应用于临床,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創始的。叶氏在仲景《伤寒論》六經辨証的启示下,运用了卫气营血进行对温热病的辨証,創立了“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轉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学說,这在当时温病流行而用《伤寒論》治法无效的情况下起了极大作用,同时也丰富了被国医学的辩証内容。从各地临床报道看来,卫气营血辨証法是最能反映外感热性病的发病規律。几年来各地对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急性肺  相似文献   

12.
在温病学说传承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少浙籍医家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孟英、雷少逸等更是其中佼佼者。兹将有关医家在这方面的主要业绩和成就,概述如下。章楠,字虚谷,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代医家。著《医门棒喝》,其对温病学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将叶天士温病论治和薛生白湿热病辨治的著述加以整理研究,收入其《医门棒喝》二集中,名日《叶天士温病论》、《薛生白湿热条辨》,以后王孟英编入《温热经纬》中的《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和《薛生白湿热病篇》,即以此为依据。章氏对叶、薛两家的观点阐发多多,如对叶氏“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条文,注释日:“所以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者,由卫分而人肺经也。以卫气通肺,营气通心,而邪自卫人营,故逆传心包也”;“风寒先受于足经,当用辛温发汗;风温先受于手经,宜用辛凉解表。  相似文献   

13.
一首先让我们温飞一下中医温病学说的主要内容。温病学说的宗师叶天士曾在他的温热论中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难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在治法上,他也曾作出原则性的指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后世温病学家莫不以此属准绳。下面是温病学家根据「卫、气、营、血」的纲领,具体地进行辨症与治疗的基本内容:(一)辨症: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 ,一些医学工作者为中医的“辨证论治”缺乏明显的量化标准而困惑。其实不然 ,不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或《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及其他辨证 ,都有一个先后、浅深和轻重的演变阶段或过程 ,且辨证量化指标明确 ,用药严谨有分寸。现就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剖析于后 ,供同道参考。“卫气营血”辨证 ,是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在前人经验基础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 ,总结出的温病治疗纲领 ,也是今天我们对温病辨证施治的主要理论依据。叶氏谓“卫之后方言气 ,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 ,到气才可清气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  相似文献   

15.
<正> 叶桂《温热论》,总结了治疗温病的经验,发展了新感温病的理论体系,在病机、辨证、治则的认识上,突破了河间“双解”吴氏“邪伏膜原”的成规,使新感温病的辨治法则,得以完整地体现出来,对温病学的发展,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叶氏阐述新感温病,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理论核心,以察舌、齿、斑疹、白(疒部)为辨证重点,既灵活又具体,确为理论结合临床实际的珍贵著作。在重读《温热论》云余,就其卫气营血辨证,寻绎叶氏原文遗意,并推及叶氏口  相似文献   

16.
陈玉霞 《吉林中医药》2009,29(10):833-834
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其特点是热势较高,易化燥伤阴。温邪侵入人体,由浅入深,从卫分入气分再进入营血分,主要损伤人体的阴液,所以在温病各阶段的治疗中,清热养阴与顾护津液是非常重要的。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阐明了卫气营血病机的递进关系。根据邪气进入卫气营血的不同特点,在治疗中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把清热养阴和保护津液有机地结合起来,处处以顾护津液为重,不可滥用苦寒之药,使阴液更伤。  相似文献   

17.
吴春光 《中医研究》2012,25(3):57-59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温病学奠基人.通过对其温病医案的研读并列举出叶氏的典型案例.从中总结出其治疗温热类温病以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为体系,而治疗湿热类温病用"三焦治法".这些集中体现了叶氏在温病方面的学术思想、独到经验、辨证规律及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8.
叶天士《温热论》开首即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其中“逆传”多被认为是与温病另一种渐进发展的传变形式相对而言的。如《温病学》曰:“逆传是与顺传相对而言,前者是指病情之急剧变化,后者是指病情渐进发展”。杨达夫云:  相似文献   

19.
叶天士系清代名医,温热大师。其所创的卫气营血论治体系“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高度概括了温病不同发展阶段的治疗大法。本文仅就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温病卫气营血不同阶段治疗用药上具有“透”“散”的特点浅析如下。 1 温邪在表,汗以散邪温邪在表,侵犯肺卫,叶氏多以“汗之”为手段,以达到解表散邪的目的。所用药物均属辛凉、微苦、味薄之类,如连翘、薄荷、牛蒡子辛凉质轻,合以香豉增其解表散邪之力,佐  相似文献   

20.
范薇 《四川中医》2000,18(7):2-3
叶天士所著《温热论》中关于“卫气营血”的理论,使温病学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辨证施治体系。叶氏在阐述温病的治法中说:“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这已成为后世温病学者从事临床与理论研究共同遵循的原则。后人对叶氏理论注解颇多,认识又不尽相同,因此造成学习温病学的一些难解之处。本文就“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谈谈自己的认识。1 “入营”与“透热转气”的含义“入营”是指热邪深入阴分,消耗血中津液,导致营阴不足,心神受扰而产生的证候。营分证多由卫、气分证传来,也有起病即为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