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评估替格瑞洛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老年患者在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查询诊断为ACS并行直接PCI的老年患者121例,按服用药物种类分为氯吡格雷组(61例)和替格瑞洛组(60例)。比较分析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围手术期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两组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行PCI术、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和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出血、呼吸困难、心动过缓)发生情况。结果替格瑞洛组治疗第7天hs-CRP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年内替格瑞洛组总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氯吡格雷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呼吸困难发生率较氯吡格雷组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不良反应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人群介入术后使用替格瑞洛抗血小板及抗炎作用明显强于氯吡格雷,需警惕有轻中度呼吸困难及出血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更换为替格瑞洛后其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方法本研究入选了63例经血栓弹力图结果证实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被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所有患者接受替格瑞洛(90 mg,2次/d)或氯吡格雷(75 mg,1次/d)治疗。治疗3天后复查血栓弹力图。评价两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情况。结果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更换为替格瑞洛后腺苷二磷酸(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抑制率(36.9%)较继续应用氯吡格雷(16.7%)明显升高(P <0.01)。替格瑞洛应用是安全的,并且替格瑞洛组未出现任何严重出血事件。但是有1例服用替格瑞洛患者因严重呼吸困难而停药。经过平均8.2个月随访后未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或支架内血栓事件。结论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接受替格瑞洛后能获得理想的抗血小板效果。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尤其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而言,替格瑞洛是安全、有效并且可以信赖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氯吡格雷为对照,评估替格瑞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自建库至2018年7月公开发表的关于应用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RCTs研究文献,依据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中的RCT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价后,对入选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并使用Rev MAN5. 3软件进行MATE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RCTs研究,共34 416名患者。①替格瑞洛对比氯吡格雷可以明显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OR=0. 71,95%CI:0. 60~0. 83,P 0. 001)。②替格瑞洛对比氯吡格雷出血风险无明显差别(OR=1. 08,95%CI为1. 01~1. 15,P 0. 05)。③替格瑞洛对比氯吡格雷增加呼吸困难事件的发生(OR=1. 86,95%CI:1. 70~2. 04,P 0. 001)。结论替格瑞洛组患者MACE发生率明显降低,且降低了出血风险,但存在较高的呼吸困难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替格瑞洛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435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行PCI的患者,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215例)、氯吡格雷组(220例),分别给予替格瑞洛(负荷剂量180 mg,此后90 mg,每日2次口服)和氯吡格雷(负荷剂量600 mg,此后每日75mg,每日1次口服)预防心血管血栓事件。观察两组30 d心血管事件及出血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替格瑞洛组STEMI直接PCI患者的30 d心血管原因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脑卒中、复发严重心肌缺血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均低于氯吡格雷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的主要出血发生率和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替格瑞洛组呼吸困难、窦性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均高于氯吡格雷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替格瑞洛组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30 d血管原因死亡率、心肌梗死和卒中发生率均低于氯吡格雷组,尽管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但已显现出抗血小板聚集的优势,同时不增加总体主要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对比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在AC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收集自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连续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76例的临床和出院1年内的随访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治疗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再发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率及出血、药物相关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两种药物抗血小板疗效指标的结果进行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结果:氯吡格雷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4.15%,高于替格瑞洛治疗组的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 5);氯吡格雷组患者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为5.70%,高于替格瑞洛治疗组的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 3)。氯吡格雷组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10%,高于替格瑞洛治疗组的0.5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吡格雷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为7.25%,高于替格瑞洛治疗组的7.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吡格雷组患者总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8.29%,略低于替格瑞洛治疗组的10.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经济学角度,患者使用替格瑞洛的成本高于氯吡格雷。结论:在ACS临床治疗中,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疗效优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能减少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且不增加严重出血发生率,但成本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影响及替代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0例,采用PCR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患者CYP2C19基因型分布,散射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将氯吡格雷抵抗(CR)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150mg/d,1个月后减量为75mg/d)和替格瑞洛组(90mg/d,每日2次),观察两组治疗后血小板抑制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90例患者中,CYP2C19~*1/~*1患者28例,CYP2C19~*1/~*2患者48例,CYP2C19~*2/~*2患者8例,CYP2C19~*2/~*3患者6例;野生型组CR发生比例为21.43%,明显低于非野生型组的66.13%(P0.05);替格瑞洛组术后12个月血小板抑制率为(55.03±9.10)%,明显高于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P0.05);替格瑞洛组术后12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0.00%,明显低于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的24.0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有关;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应用替格瑞洛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替格瑞洛对氯吡格雷低反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应用氯吡格雷75 mg/d治疗的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493例,用血栓弹力图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根据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173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氯吡格雷组(n=87)和替格瑞洛组(n=86)。氯吡格雷组继续服用氯吡格雷(75 mg/d),替格瑞洛组将氯吡格雷替换为替格瑞洛(90 mg,2次/d)。主要终点事件为治疗3天、7天、30天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情况,次要终点事件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替格瑞洛组3天、7天、30天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56.7±12.5)%、(54.1±12.3)%、(53.2±15.3)%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87.7±14.3)%、(85.4±12.7)、(84.9±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替格瑞洛组MACCE及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而两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接受替格瑞洛治疗后能获得理想的抗血小板效果,且替格瑞洛是有效、安全可信赖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正替格瑞洛是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在部分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常需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但在临床应用中,个别患者反映在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期间会出现呼吸困难,这是替格瑞洛的不良反应吗?呼吸困难确是替格瑞洛的常见不良反应,可能与血浆腺苷浓度升高有关。PLATO研究中,替格瑞洛组呼吸困难发生率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ACS患者281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140例和氯吡格雷组141例,替格瑞洛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前口服负荷剂量替格瑞洛180mg,PCI术后给予替格瑞洛90 mg/次,2次/d,口服;氯吡格雷组PCI前口服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mg,PCI术后给予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口服.比较2组术后24 h血肌酐、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MB水平,并随访8个月观察2组终点事件、支架内再狭窄、出血、呼吸困难、造影剂肾病等发生情况.结果 替格瑞洛组术后24 h血肌酐水平((119.41±22.10) μmol/L)高于氯吡格雷组((99.03±19.14)μmol/L)(P<0.05),肌红蛋白水平((15.67±5.61)μg/L)低于氯吡格雷组((20.22±7.31)μg/L)(P<0.05),2组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替格瑞洛组终点事件发生率(5.71%)低于氯吡格雷组(10.64%),支架再狭窄率(2.14%)低于氯吡格雷组(3.55%),轻度出血发生率(5.71%)高于氯吡格雷组(2.13%)(P<0.05),2组严重出血、呼吸困难、造影剂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替格瑞洛可有效降低ACS患者再发心肌梗死或心绞痛等终点事件发生率,并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和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CI)患者血小板聚集率、C反应蛋白(CRP)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差异。方法:将64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n=34)与氯吡格雷组(n=30)。在行PCI术前,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分别口服180mg替格瑞洛和600mg氯吡格雷,然后行PCI治疗,术后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分别口服维持剂量的替格瑞洛90mg(2次/d)和氯吡格雷75mg(1次/d)。测定2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2h、24h及7d时血小板聚集率和术前及术后24h、7dCRP值变化,观察2组患者术后30d内MACE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组PCI术后2h、24h及7d血小板聚集率较术前均显著下降,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替格瑞洛组术后各时间点血小板聚集率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PCI后24h及7dCRP值较术前均显著下降,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替格瑞洛组术后各时间点CRP值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替格瑞洛组30d内MACE(包括心源性猝死、非致死性急性再梗、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住院期间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STEMI患者行PCI术前及术后应用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能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冠状动脉血管内炎症反应,显著降低30d内MACE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或者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DAPT),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冠脉搭桥手术(CABG)术后早期桥血管通畅率的影响。方法 我科接受CABG手术患者77例,随机纳入A组(阿司匹林+替格瑞洛)与B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A组35例,B组42例。术后1年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评估桥血管通畅性。并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期间7例失访。70例完成CTA检查,A组32例,B组38例。静脉桥血管通畅率A组显著高于B组(46/51 90.2% vs 42/56 75.0%,P=0.024)。小型出血事件发生率A组高于B组(P=0.022)。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替格瑞洛+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降低桥血管狭窄风险(OR=0.193, 95%CI=0.043 0.861,P=0.031)。结论 在CK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后,DAPT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可能更好地维护静脉桥血管的通畅率,并未增加主要出血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表明,支架内血栓直接影响了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近远期疗效。目的:观察分析不同时间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Firebird支架置入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置入Firebird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的患者1107例,分为阿司匹林+硫酸氯吡格雷3月以内、3~6个月、〈6~12个月组,记录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材料宿主反应。结果与结论:实际随访例数为1059例(共置入支架1431枚),随访时间由7~59个月不等,临床随访率为95.7%。3月以内、3~6个月、〈6~12个月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分别为8.9%,7.7%,4.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组患者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和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6~12个月组发生率最低。各组患者均未发生材料宿主反应。提示,国产Firebird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置入后延长口服氯吡格雷时间至12个月甚至更长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且不增加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局部和全程支架植入术对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弥漫性病变患者106例,其中63例接受全程支架植入治疗(支架覆盖全程病变,全程支架组)。另43例接受局部支架植入治疗(支架只覆盖弥漫性病变中狭窄≥70%管腔,局部支架组);根据靶血管的血管直径分为弥漫性小血管病变(血管直径2.5~3.0 mm)、弥漫性大血管病变(血管直径≥3.0 mm)。随访1年,比较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术后心绞痛、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以及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对于弥漫性小血管病变,与局部支架组比较,全程支架组的术后心绞痛、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和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21.1%vs.15.8%,5.3%vs.0.0%,21.1%vs.10.5%,21.1%vs.10.5%,31.6%vs.21.5%,P均<0.05);对于弥漫性大血管病变,与局部支架组比较,全程支架组的术后心绞痛、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较低(8.8%vs.16.7%,2.9%vs.4.2%,5.9%vs.12.5%,5.9%vs.12.5%,P均<0.05),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20.5%vs.20.8%,P>0.05)。结论全程支架植入治疗能降低冠状动脉弥漫性大血管病变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而局部支架能更好降低弥漫性小血管病变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不同性别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住院期间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 686例(男1 224例,女462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女性STEMI患者年龄[70.43(63.69,76.39)岁]较男性[61.21(50.90,70.22)岁]大,吸烟比率(3.03%)较男性(55.07%)低,前壁心肌梗死比率(60.17%)、合并心律失常比率(23.16%)、心率>100次/min比率(12.99%)及合并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比率(56.71%、12.34%、22.08%)较男性(55.07%、17.08%、8.91%、43.06%、6.78%、13.81%)高(P<0.05)。女性患者保守治疗比率(57.36%)较男性(37.75%)高,溶栓治疗、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发病12 h内再灌注治疗比率(20.35%、17.10%、27.27%)较男性(30.23%、24.92%、43.14%)低(P<0.05),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入院至溶栓药物注射时间、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等与男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6.28%)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13.85%)均高于男性(2.37%、8.25%)(P<0.05)。广义线性混合模型调整年龄与中心效应后,女性为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OR=2.32,95%CI:1.30~4.14,P=0.004)、发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6,95%CI:1.25~2.47,P=0.024)。结论与男性患者比较,女性STEMI患者住院病死率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可能与年龄较大、合并较多的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多采取保守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5.
《Clinical therapeutics》2019,41(10):2090-2101.e1
PurposeMany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may experience recurr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although they are receiving optional therapy, but they are still associated with poor clincial outcomes.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different antiplatelet strategies in these patients.MethodsThis retrospective trial compared ticagrelor (180-mg loading dose, 90-mg BID maintenance dose) and clopidogrel (300- to 600-mg loading dose, 150-mg daily maintenance dose) for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1083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recurr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FindingsAt the 24-month follow-up, a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 (MACCE) occurred in 10.5% of patients receiving ticagrelor compared with 13.2% in the clopidogrel group (P = 0.023). Meanwhile, ticagrelor caused a higher rate of minor bleeding (18.1% vs 15.3%; P = 0.008). A surviv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icagrelor decreased the incidence of MACCE (log-rank test, P < 0.001) and all-cause death (log-rank test, P = 0.001). The advantage of ticagrelor was also presented according to analysis of 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 scores.Implications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ticagrelor antiplatelet strategy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MACCE rate without increasing the risk of major bleeding, although patients did have a higher risk of minor bleeding.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结果、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探讨影响氯吡格雷抵抗发生、发展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并进行过基因检测的346例冠心病患者资料,分析其CYP2C19基因型和代谢型分布特征,筛选出251例使用氯吡格雷的PCI术后冠心病患者,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检测,根据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分为氯吡格雷敏感组(MAR<50%)和氯吡格雷抵抗组(MAR≥50%)。利用荧光PCR法进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根据基因型结果分为快代谢型(*1/*1)、中代谢型(*1/*2、*1/*3)和慢代谢型(*2/*2、*2/*3、*3/*3)。比较氯吡格雷抵抗组与氯吡格雷敏感组不同代谢型的患者比例、相关危险因素情况及临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慢代谢型患者的MAR较中代谢型、快代谢型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的251例患者中,氯吡格雷抵抗组CYP2C19代谢型分别为快代谢型38例(34.5%)、中代谢型57例(51.8%)、慢代谢型15例(13.6%),氯吡格雷抵抗组与氯吡格雷敏感组在快代谢型中的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抵抗组的高血压患者比例(91.8%)与氯吡格雷敏感组(6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抵抗组临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94.5%)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组(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YP2C19基因突变和高血压可能是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并且氯吡格雷抵抗增加了PCI术后冠心病患者临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调脂联合抗栓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栓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他汀类降脂。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血脂水平、炎性因子水平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0%比76.7%,P<0.05),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3%比13.3%,P<0.05);2组治疗后血脂与炎性因子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脂水平与炎性因子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调脂联合抗栓治疗冠心病能够降低炎性因子对心肌的损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改善患者的预后。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与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左主干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BM、CNKI、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IVUS与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的PCI治疗左主干病变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3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研究,包括7 77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的PCI相比,IVUS指导的PCI心源性死亡[OR=0.45,95%CI(0.34,0.61),P<0.000 01]、心肌梗死[OR=0.67,95%CI(0.53,0.84),P=0.004]、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OR=0.46,95%CI(0.34,0.61),P<0.000 01]、总死亡[OR=0.54,95%CI(0.44,0.67),P<0.000 01]、支架内血栓[OR=0.28,95%CI(0.18,0.45),P<0.000 01]的发生率均更低。两组靶血管再血管化[OR=0.80,95%CI(0.40,1.61),P=0.54]、靶病变血运重建[OR=0.68,95%CI(0.36,1.27),P=0.23]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证据显示,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IVUS指导的PCI治疗左主干病变可降低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支架内血栓形成、总死亡的发生率,但对靶病变血运重建和靶血管再血管化发生率无影响。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情景式健康教育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便秘预防的作用.方法 将511例心血管内科监护室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51例和干预组260例,对照组按心血管内科常规健康教育方式进行预防便秘的指导,干预组除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方式外,针对冠心病患者便秘发生的相关因素,给予情景式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者便秘和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组第1~3天、第3~5天和第5~7天便秘发生率分别为0.76%,0.38%,0.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8%,4.38%,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717,8.901,8.901;P <0.05);1个干预周期内,干预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为0.38%,低于对照组的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90,P<0.05).结论 系统的情景式健康教育可有效地预防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便秘的发生,并减少因便秘而引发的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