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P-选择素(P-selectin)及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抗体测定在鉴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伴血小板减少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40例ITP患者,36例pSS伴血小板减少患者及40名正常人血浆中的抗P-selectin及GPⅡb/Ⅲa抗体。结果 pSS伴血小板减少组、ITP组抗P-selectin及GPⅡb/Ⅲa抗体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SS伴血小板减少组抗P-selectin抗体水平及阳性率显著高于ITP组(P<0.01);而pSS伴血小板减少组抗GPⅡb/Ⅲa抗体水平及阳性率与IT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P-selectin及GPⅡb/Ⅲa抗体测定在ITP和pSS伴血小板减少鉴别诊断中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淑云  宋阳  刘颖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1):2752-2752
2010-02-2010-12共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S)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6例,通过细致的护理,获得满意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男2例,女4例,年龄10~53(平均32)岁.病程1~12 a.所有患者均符合ITP的诊断标准,均经过激素和(或)免疫抑制等治疗,表现为激素无效或激素依赖型.入院时血小板计数均低于20×109/L,平均10× 109/L,经短暂内科治疗转肝胆外科.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1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激素、切脾、免疫抑制剂是基本疗法。1983年Salama等报告用抗Rh(D)抗体治疗。本文作者应用该药治疗1例ITP。患者35岁,女性,因紫斑、月经过多(血小板6×10~9/L),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血清抗血小板抗体阳性而诊断ITP。先后经输血小板、激素及免疫球蛋白大剂量静注(400mg/kg,5天)、脾切除等治疗,血小板升至20×10~9/L。切脾1个月后,抗Rh(D)250μg肌注(此时强的松已减至25mg/d),肌注后血小板成倍增加,2个月后升至100×10~9/L(此间激素逐渐减量)。现认为多数成人慢性型ITP患者很难自发缓解。ITP患者静注抗Rh(D)增加血小板数,其作用机理也  相似文献   

4.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ITP疗效观察及实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临床上以激素、脾切除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笔者对10名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进行了血浆置换治疗,作为该病治疗的一种尝试和经验积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血小板、使血小板破坏为特征;是一种较常见的血液病.慢性ITP在儿童少见,30-40岁的妇女发病者最多,男女病例比为3-4∶1.慢性ITP的诊断为排除法.患者既可无临床症状,也可有与血小板减少相关的症状,如紫癜或粘膜出血.查体仅发现因血小板减少而致的出血点、紫癜,或粘膜出血.肝脾肿大或淋巴结肿大提示为其它的诊断.实验室检查显示单一的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压积正常(除非因出血而致贫血),由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正常;骨髓检查正常或巨核细胞数增高.血片检查显示血小板数减少,但巨大血小板数目增多.大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nic purpura,ITP)也称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该病是由于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导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破坏加速所致.  相似文献   

7.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概述 (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机制 ITP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TP),是儿童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是该病出血的主要原因。1975年Dixon应用补体溶解抑制试验首次检出了结合在血小板上的抗血小板抗体(PAIgG),并发现血小板抗体的靶抗原是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或Ⅱb/Ⅲa,并且PAIgG的效价与病情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24岁,因反复皮肤出血点、牙龈出血12年,畏寒、发热、咳嗽1个月于1995年3月7日入院。患者于12年前因皮肤紫癜、牙龈出血于本院及外院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约4万至9万之间,血涂片见红细胞碎片,尿胆原(+),coomb's试验阳性,两次骨髓象示各系增生,巨核细胞分别为44个及47个。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并溶血性  相似文献   

9.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28岁。因发现血小板低1a,发热,水肿7d就诊。患者于1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大片状瘀斑,无其他伴随症状,就诊于我科门诊,查血常规:WBC4.7×10^9/L,PLT18×10^9/L,Hb120g/L。行骨穿术,骨髓象结果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系及红系比例正常,细胞形态未见异常,巨核细胞增多,产板巨不良,血小板少见。当时建议患者入院治疗,除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但患者拒绝,。因患者无其他不适症状,患者不同意行进一步检查,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患者在家口服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0.
我科1973年2月~1984年5月共收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11个月~11岁;治疗前病程1天~3年;11例为初治,10例曾单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无效。 诊断依据:1.有典型的出血征象,无其他原发病;2.周围血中血小板显著减少;3.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血小板生成显著减少,余正常。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伊文综合征、Evans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同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ITP、AIHA、Evans综合征均可以是SLE的首发表现,我院自1980~1990年8月收住院Evans综合征7例,其中以Evans综合征为首发表现的SLE 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Ⅱ b/Ⅲa(GPⅡb/Ⅲa)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方法,比较该方法和改良间接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抗人血小板GPⅡb/Ⅲa单抗(CD41a)包被微球.分离血小板,将血小板裂解后与包被过的微球孵育,再加入PE标记的羊抗人IgG多克隆抗体,流式细胞术分析.分别用该方法和改良间接MAIPA检测血小板表面和血浆中的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并将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将样本的平均荧光强度值(MFI)与正常对照MFI的均值比较,计算比率.该比率均值及范围在ITP组为3.36(0.84~22.94),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为1.16(0.67~5.59),正常对照组为1.08(0.72~1.76).非参数检验得ITP组荧光强度比率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及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若将正常对照组上限作为界值,比率大于1.76定为阳性,则流式微球技术诊断ITP的敏感性为71.43%,特异性为94.28%,阳性预测值为95.24%,其敏感性高于改良间接MAIPA的测定值(51.79%)(χx2=4.57,P<0.05)。由ROC曲线得流式微球法区分ITP患者与正常人的鉴别效度为0.916。结论 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耗时短、重复性好,敏感性高于改良间接MAIPA,对提高ITP的实验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小板自身抗体(PAIgG)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疾病中的变化,探讨其在ITP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检测52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20例健康志愿者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ITP患者中,FCM检测阳性率为87.5%,ELISA检测阳性率为74%。同时检测12例ITP患者在通过3个月的激素治疗,FCM检测其平均荧光强度由65.23±18.12降低至31.25±12.23,血小板计数均升高。结论FCM检测血小板自身抗体较ELISA方法更具有灵敏度高、简单、快捷的优点。应用FCM对ITP进行疗效评估,对提高ITP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变化,评价其对诊断ITP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疾病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及改良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固相化检测技术(MAIPA)分别检测58例ITP患者、33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及31名正常对照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频数、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GPⅡb/Ⅲa抗体)表达的变化.结果 ITP患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频数[(6.6±4.2)/105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明显高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2.2±2.0)/105个PBMNC](P<0.05)及正常对照组[(1.3±0.5)/105个PBMNC](P<0.05),而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频数在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ELISPOT法检测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对ITP诊断的敏感性为70.69%,特异性为90.91%,高于改良MAIPA法的敏感性(χ2=7.03,P<0.05).根据ROC曲线,ELISPOT区分ITP患者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鉴别效度为0.886.结论 通过检测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能够较好地反映ITP的发病机制.应用ELISPOT方法检测ITP患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具有较高敏感性及特异性,可提高ITP的实验窒诊断水平,对指导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过25年的研究,目前已无疑问: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血小板减少是由于抗体破坏血小板所致。但亦有可能抗血小板抗体是作用于巨核细胞成熟过程中所产生的自身抗原,影响到血小板的生成而造成的。从形态学的改变以及免疫荧光检测证实血小板与巨核细胞有共同抗原。有人应用免疫荧光进一步证实12例ITP患者中5例和2例正常人的巨核细胞能与抗球蛋白抗体结合。  相似文献   

16.
两文作者用静脉滴入丙种球蛋白法(IVIG)分别对儿童、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近期疗效明显,经验可鉴。病人、方法:儿童组,均确诊为原发性ITP,无切脾者,11/13例有类醇激素治疗史,疗效不好。成人组,除4例为继发性ITP,均确诊为原发性ITP,13例已切脾,激素治疗史不详。所用IVIG制剂为人血浆提纯物,未经化学改造,浓度5%,pH4.25,每针剂50ml。5日疗法:400mg/kg/日×5;2日法:1000mg/kg/日×2。间歇期及总疗程依病情而定,观察治疗前、中、后全血细胞数及血小板相关抗体、血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实验室检查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点,本文以35例ITP病人的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进行了测定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误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青年女性,1999年底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出血点,查血常规示PLT 5×109/L,血小板抗体阳性(lgG或lgM不详),抗核抗体(+),骨髓象检查示:颗粒性巨核细胞增多,超声示脾稍大,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丙种球蛋白以及激素治疗,效果不佳.2000-08行脾脏切除,术后血小板维持在80×109/L左右,至2005年初病情平稳.2005-04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皮肤出血点,月经量大,伴有低热,体温37.8℃.急诊入我院,查血常规示WBC 15×109/L,PLT 6×109/L,Hb 52 g/L,尿蛋白定性试验(+),考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复发,失血造成血红蛋白降低,给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4d,血小板无明显改变,一般状况恶化,并出现头痛伴癫痫发作,急诊行头颅CT检查未发现出血等异常表现.进一步完善检查,网织红细胞30%,血总胆红素33.4 μmol/L,间接胆红素26.5 μmol/L,乳酸脱氢酶1039 U/L,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酸溶血试验阴性,游离血红蛋白160 mg/L.外周血破损红细胞占15%.骨髓象检查,红系增生极度活跃,巨核系以及粒系无异常,ESR27mm/h.综合分析:患者有血小板减少,溶血,伴发热,以及精神症状,结合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急诊给予血浆置换同时给予潘生丁抗血小板聚集,后缓解出院.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获得性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血小板过多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1].脾切除术是治疗ITP的主要手段之一,腹腔镜下脾脏切除(LS)术相对于传统的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切口美观、术后疼痛轻、平均住院时间缩短等优点.苏北人民医院微创外科2006年2月~2008年7月为20例ITP患者成功地实施了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术.经过精心细致的护理,患者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体内的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与临床严重程度和临床疗效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改良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法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 bⅢa、GPIb)特异性自身抗体. 结果 ITP组(40例),10例为单一抗GPⅡ b Ⅲa抗体阳性.6例为单一抗GPIbα抗体阳性,20例为双抗体阳性,4例为双抗体阴性.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与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抗GPⅡbⅢa抗体(b=-0.071,P<0.01)、抗GPlbα抗体(b=-0.092,P<0.01)均与采血时血小板计数呈显著负相关.治疗后,双抗体阳性组8例治疗无效,单抗体阳性组(16例)1例治疗无效(χ2=6.09,P<0.05). 结论 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对鉴别特发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一定价值.抗体种类与临床疗效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