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珍珠层人工骨复合成骨细胞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成骨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珍珠层/消旋聚乳酸(N/P)人工骨复合同种异体成骨细胞(OBs)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能力,研究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手术造成15 mm桡骨缺损模型,将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新西兰白兔OBs分别种植到N/P人工骨和消旋聚乳酸(PDLLA)人工骨材料上.以复合OBs的N/P人工骨为实验组,以复合OBs的PDLLA人工骨和未复合OBs的N/P人工骨作对照组,移植修复兔桡骨缺损.分别于植入后4,8,12 wk取材,经大体观察、X线、组织学检测,观察细胞-材料复合物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结果: 复合OBs的N/P人工骨修复兔桡骨缺损术后8 wk材料中形成大片板层骨,12 wk骨痂桥接缺损,骨皮质连续,部分髓腔再通,珍珠层材料降解成粉末状,新骨周围材料降解明显;复合OBs的PDLLA组术后8 wk时形成部分板层骨,但以类骨质多见,材料已大部分降解,12 wk已完全降解,骨痂与断端界限消失,骨痂呈连续的窄条状修复骨缺损,但骨髓腔轮廓不清,骨痂形成的数量较实验组明显减少;未复合OBs的N/P组12 wk时仅在材料与宿主骨两断端连接部有片状成熟新骨形成,但在材料中央处有少许成骨.N/P人工骨材料亦部分降解成粉末状,但降解速度慢于实验组.结论: 珍珠层人工骨复合OBs能很好地修复兔桡骨临界性骨缺损,是一种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脱钙骨基质和骨形成蛋白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于脱钙骨基质,以骨形成蛋白进行成骨化诱导。日本大耳白兔45只,随机分为3组,A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脱钙骨基质+骨形成蛋白;B组:脱钙骨基质+骨形成蛋白;C组:空白组。行兔15 mm桡骨缺损修复。术后12周取桡骨标本,大体观察并手法评估3组桡骨缺损修复情况,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测定植入材料融合情况。结果:术后12周,大体可见A组基本骨性愈合,融合组织质地硬,形态不规整;B组见少量骨痂形成,尚有部分缺损未愈合。C组骨缺损处见肉芽组织充填,未见骨痂形成。组织学观察Masson染色示A组大量软骨形成,靠近连接处可见新生骨小梁形成且处于成骨活跃期,软骨与骨组织之间过渡自然。B组可见部分新生骨小梁形成,材料骨小梁变细较少,断裂明显。C组未见新生骨小梁形成。生物力学测定A组的最大载荷、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87.8±9.8)N、(8.4±0.9)MPa及(187.5±8.2)GPa,均低于健侧组([112.3±11.2)N、(9.5±0.2)MPa及(210.5±15.9)GPa],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脱钙骨基质和骨形成蛋白修复兔桡骨缺损,优于应用脱钙骨基质和骨形成蛋白,早期生物力学强度低于正常骨组织。  相似文献   

3.
王岩松  刘丹平  梅晰凡 《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30(5):400-402,409,478
目的研究聚乳酸聚乙醇酸复合物( Po ( yclactic - co - glycolic acid ), PLGA )支架作为组织工程骨支架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在成骨诱导荆地塞米松等的诱导下,向成骨细胞转化,并使之与修饰后PLGA支架复合,植入兔桡骨缺损模型,作为实验组。对照组a为PLGA材料对照,对照组b为空白对照,通过影像学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地塞米松等诱导组细胞形态向类成骨细胞转化,碱性磷酸酶表达明显增高,并表达I型胶原。应用多聚赖氨酸修饰的PLGA与成骨诱导的BMSCs复合植入骨缺损后,与对照组相比影像学显示明显促进骨缺损的愈合。结论适当浓度成骨诱导剂可成功的将免骨髓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诱导后细胞与PLGA支架联合应用可较好修复兔桡骨缺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聚乳酸聚乙醇酸复合物( Po ( yclactic - co - glycolic acid ), PLGA )支架作为组织工程骨支架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在成骨诱导荆地塞米松等的诱导下,向成骨细胞转化,并使之与修饰后PLGA支架复合,植入兔桡骨缺损模型,作为实验组。对照组a为PLGA材料对照,对照组b为空白对照,通过影像学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地塞米松等诱导组细胞形态向类成骨细胞转化,碱性磷酸酶表达明显增高,并表达I型胶原。应用多聚赖氨酸修饰的PLGA与成骨诱导的BMSCs复合植入骨缺损后,与对照组相比影像学显示明显促进骨缺损的愈合。结论适当浓度成骨诱导剂可成功的将免骨髓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诱导后细胞与PLGA支架联合应用可较好修复兔桡骨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早期组织学结果.方法 将来源于自体骨髓的EPCs与经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及脱钙骨基质(DBM)共同构建的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通过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术后2、4周时骨缺损区的组织学改变.结果 实验组(EPCs+BMSCs+DBM)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数量更多,功能更活跃,骨小梁更成熟,并可见较多梭形的血管内皮细胞,新生血管更丰富.结论 EPCs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能在骨愈合早期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并进一步促进成骨,加速骨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应用生长因子促进骨移植材料血管化的方法,检验血管化对新骨形成及移植物降解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复合bBM P+bFGF及单纯复合bBM P的聚酯/钙磷盐载体材料(PLGA/TCP)修复兔桡骨15mm缺损,通过量化评价、影像学、组织学、材料降解及骨密度评价血管化对聚酯/钙磷盐载体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效果的影响。结果:术后12W时各组骨缺损均有不同程度的愈合,但复合bBM P+bFGF组与单纯复合bBM P组相比较,各检测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加入血管化因素bFGF可明显提高骨缺损部位的血管化程度,加快骨缺损修复速度及材料降解速度。结论:加入bFGF作为血管化影响因素后,用PLGA/TCP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骨缺损处的血管化程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并相应的加速了骨修复速度及材料降解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药柚皮苷结合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兔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影响,评价修复效果。方法: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增殖,植入到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并以中药柚皮苷汤灌胃,并设立单纯柚皮苷汤组、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单纯关节缺损组、复合应用组。于第8周后对修复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8周,在形态学观察及组织学检查上,单纯柚皮苷汤组、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均取得了一定的修复效果,但是复合组的缺损修复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口服中药柚皮苷汤均能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复合应用能促进软骨的修复,且提高修复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水凝胶材料复合物对兔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的修复。方法35只(70个关节)青紫蓝兔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A组(n=20):纤维蛋白凝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生民因子-β1;对照组B组(n=20):纤维蛋白凝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CgH(n=20):纤维蛋白凝胶+转化生长因子-β1;空白对照组D组(n=10):单纯钻孔。自大转子处抽取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并行体外培养扩增,依分组将复合物分别填充到软骨缺损处,12周后取标本,进行大体及HE染色组织学观察,行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鉴定修复组织的性质,并行改良Pineda法半定量评分后统计学处理。结果12周后见:实验组缺损由类透明软骨或透明软骨修复,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甲苯胺蓝异染性明显,修复面较平整光滑;而对照组则以纤维软骨及纤维组织修复,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改良Pineda法半定量组织学评分实验组总分平均为6.50,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水凝胶材料复合物移植到兔关节软骨缺损处,能够生成透明软骨而修复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β-磷酸三钙/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β-TCP/PLGA)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高压氧修复海水浸泡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复苏和传代的BMSCs接种于pTCP/PLGA支架上,构建组织工程骨.60只新西兰兔在双侧桡骨制作1.5cm的骨缺损,经海水浸泡3h后,分成4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单纯BMSCs组;C组:BMSCs+高压氧组;D组:β-TCP/PLGA+ BMSCs高压氧组.分别于术后4、8A2周分别X射线摄片处死后取桡骨.通过X线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评价各组海水浸泡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 影像学检查,术后12周A组骨缺损未完成修复,断端硬化;B组骨缺损部分修复;C组骨缺损基本完成修复,髓腔未通;D组骨缺损完成修复,髓腔再通.各个时间点骨痂灰度值D组>C组>B组>A组(P<0.05).组织学观察,术后12周,A组少量板层骨;B组少量板层骨形成,少量骨小梁生成;C组大量板层骨形成,骨小梁排列欠规则;D组大量板层骨形成,骨小梁排列规则.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表达骨钙素(OCN)强度,术后4周最强,术后8周减弱,术后12周达到最低.术后4周和8周,OCN表达强度D组>C组>B组>A组(P<0.05),术后12周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TCP/PLGA复合BMSCs联合高压氧是修复海水浸泡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成骨蛋白-2(hBMP-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胶原刮膜对兔股骨髁松质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应用影像学、组织学、形态计量学和生物力学等方法,观察未经诱导、OS液诱导和hBMP-2基因转染BMSCs胶原刮膜植入兔股骨髁部直径6 mm、深12 mm松质骨缺损后的修复情况.结果未经处理的兔股骨髁缺损不能自行愈合; 细胞刮膜植入对股骨髁松质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在8和12周时hBMP基因转染BMSCs组>OS液诱导BMSCs组>未诱导BMSCs组(P<0.05),12周时hBMP基因转染BMSCs组的骨缺损区生物力学强度接近正常松质骨.结论hBMP基因转染BMSCs胶原刮膜是治疗大块松质骨缺损的理想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