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颌唇侧阻生尖牙的滑动直丝弓矫治方法。方法:选择17例患者21颗上颌唇侧阻生尖牙,使用滑动机制直丝弓矫治器初步排齐上颌牙列后,开辟上颌尖牙需要的局部间隙,采用外科手术助萌,暴露尖牙唇面及牙尖,即刻粘接舌侧扣,再用链状皮圈进行正畸牵引导萌。结果:21颗上颌唇侧阻生尖牙全部排入上颌牙列,牙周状况和牙髓活力均正常。...  相似文献   

2.
情况1,一些固定矫正结束后,四个第二磨牙萌出后锁(牙合),用活动矫治器附腭向牵引钩牵引颊向萌出的上颌第二磨牙,1-2周上颌第二磨牙腭向移动迅速解除(牙合). 情况2,上颌尖牙位于上颌侧切牙唇侧,严重的压迫上颌侧切牙的牙根,如果用固定矫治器,牵引方向很难控制不压迫上颌侧切牙的牙根.  相似文献   

3.
采用环托式活动矫治器附长拉钩,与尖牙牵引钩之间利用成品橡皮圈牵引,移动尖牙以探索一种利用口内软硬组织和牙弓作为安全支抗,并有效控制尖牙移动方式和方向的方法.临床初步应用显示,该法可最大限度增强支抗,对于尖牙唇向近中低位错位严重者更具优势.该法为固定矫治器的戴用作好前期准备,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4.
吴景梅  席容云 《安徽医学》2007,28(5):457-457
尖牙异位萌出是临床比较常见的错畸形,常见于拥挤型病例,一般是唇向低位萌出。其发病率在各类错畸形中所占比例国内报道为27%,但尖牙严重错位于第二双尖牙颊侧或其之后极少见。笔者自1998年至2006年收治6例上颌尖牙严重异位患者,4例上颌尖牙异位于第二双尖牙颊侧,2例位于第  相似文献   

5.
上颌唇向扩弓器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其鸣 《黑龙江医学》2005,29(7):503-503
目的探讨上颌唇向扩弓活动矫治器对上前牙拥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1例患者进行上颌唇向扩弓活动矫治器治疗。结果21例患者均达到良好疗效。结论采用上颌唇向扩弓活动矫治器可增加上牙弓前后向长度,排齐前牙,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上颌恒尖牙近中唇侧低位阻生 (俗称虎牙 )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错牙合畸形。在纠正此类畸形中 ,为使病人感到舒适和减少挖潜式骨吸收等相关组织损伤 ,要求所加之力柔和。为了减低弓丝弹性率 ,临床医师常常通过各种曲形来增加托槽弓丝的长度 ,或改变弓丝截面的方法 ,而近年来多采用低模量弓丝的手段导阻生尖牙就位。在拉尖牙就位的过程中 ,为了很好地控制支抗牙的位置 ,作者设计了用相对坚硬的方不锈钢丝作为主弓丝 ,再辅以低模量弹性弓丝拉尖牙就位。方法 :在低位部分萌出、或经导萌手术粘贴了牵引件的尖牙所在区域 ,在已排齐整平 ,开辟出足够…  相似文献   

7.
李立峰  戴娟  葛尚军  刘建林 《医学争鸣》2009,30(12):1141-1144
目的:分析成人上颌尖牙的阻生位置、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以期为治疗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提供临床数据.方法:调查了2001-01/2007-12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就诊的错胎畸形患者3390例,经全口曲面断层片和CT片确诊的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成年患者64例(汉族),共有上颌阻生尖牙80颗.经x^2检验分别比较患者性别、唇腭侧阻生以及相应治疗情况间的差异.结果:上颌尖牙阻生在正畸成年患者中约占1.89%,女性:男性为1.67:1,唇侧:腭侧为2.2:1.“开隙+导萌”的方式在治疗中占主导地位.“开隙+导萌”的治疗方式唇侧阻生多于腭侧阻生尖牙,而“外科手术拔除”的治疗方式腭侧阻生尖牙中的应用多于唇侧,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调查患者上颌尖牙埋伏阻生以女性、唇侧多见,治疗唇腭侧尖牙埋伏阻生的方法存在一定差异,治疗前准确定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将取得满意、稳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外科-正畸联合治疗.方法 17例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病例,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对上颌阻生尖牙精确定位,采用方丝弓矫治器排齐牙列、开拓间隙后,外科翻瓣开窗暴露尖牙牙冠并粘结托槽,结合正畸牵引导萌.结果 17例上颌埋伏尖牙经过1~2年的治疗,均牵引入正常牙列,牙髓活力正常,牙周情况良好,取得满意的矫治效果.结论 CT三维重建技术能精确地显示上颌阻生尖牙的位置及与临近组织结构的关系,为外科暴露和正畸牵引提供了可靠信息,外科暴露联合正畸牵引是矫治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上颌埋伏尖牙的常见位置及临近切牙牙根的吸收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曲面断层片上存在上颌埋伏尖牙的40例患者(49颗埋伏尖牙),拍摄口腔颌面锥形束CT(CBCT),分析上颌骨中埋伏牙的位置和临近切牙是否发生牙根吸收。结果 40例患者中,造成临近切牙牙根吸收的埋伏尖牙17颗,占34.7%;49颗埋伏尖牙中,唇侧34颗,占69.4%。埋伏尖牙所处颌骨矢状位置位于颌骨中央的临近切牙牙根吸收发生率依次高于腭侧、唇侧,2~4区切牙牙根吸收发生率高于0~1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上颌埋伏尖牙常发生于唇侧,临近切牙牙根是否吸收与埋伏尖牙所处矢状向和近远中向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0.
孟宏琳 《广西医学》2003,25(9):1787-1788
尖牙向后结扎法 (CanineLaceback)是直丝弓矫治技术中为防止前牙唇倾与覆加深而采用的方法之一。作者近年来将这一技术应用于方丝弓矫治技术中 ,用于将尖牙向远中移动 ,取得了预期的矫治效果。现对运用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对策加以分析。1 材料、方法与结果1 1 一般资料 :收集了作者应用方丝弓矫治器减数4 444 矫治的病例 2 5例 ,年龄 1 1~ 2 5岁 ,平均 1 4 8岁。其中男 1 1例 ,女 1 4例。1 2 方法 :在方丝弓矫治器初戴时 ,粘固带环并粘结托槽待硬固后 ,用 0 2 5mm的结扎丝从牙弓远端的磨牙颊侧牵引钩至双尖牙、尖牙托槽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测定浙江地区人群上颌尖牙至第二磨牙区腭侧咀嚼黏膜厚度的影响因素以及腭大孔的分布位置。方法: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门诊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146例受检者的CBCT影像资料,调整基准线进行重建,选取受测牙矢状面进行分析,分别在距离龈缘3、6、9、12?mm水平处测量上颌双侧尖牙至第二磨牙区的腭侧咀嚼黏膜厚度。同时测量腭穹窿的高度和宽度,确定腭大孔相对第二磨牙位置以及距腭中缝和牙槽嵴顶的距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究上颌腭侧各牙位黏膜厚度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LSD分析不同年龄组各牙位腭黏膜厚度的差异,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腭穹窿解剖形态的各牙位黏膜厚度以及腭大孔到腭中缝、牙槽嵴距离差异。结果:146例患者上颌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区平均腭侧咀嚼黏膜厚度分别为(2.94±0.48)、(3.28±0.49)、(3.43±0.53)、(3.01±0.55)、(3.49±0.70)mm。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区黏膜厚度随着距龈缘距离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尖牙区的黏膜厚度在距龈缘6?mm处最厚,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区在距龈缘9?mm处最厚。第一磨牙区黏膜厚度随着距龈缘距离的增加明显增加,第二磨牙区黏膜厚度在6?mm处最薄,之后随着距龈缘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受检者年龄和腭穹窿高宽比是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区黏膜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受检者年龄是第二前磨牙区黏膜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腭穹窿高宽比是第二磨牙区黏膜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变量间无明显共线性(VIF<10)。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上颌尖牙至第一磨牙区腭侧黏膜厚度与受检者年龄呈正相关,且45岁及以上人群黏膜增厚更显著;高腭穹窿组的尖牙黏膜厚度大于低腭穹窿组(P<0.05),第二磨牙区黏膜厚度小于低腭穹窿组(P<0.05)。腭大神经血管束多位于第二磨牙牙冠远中区域。腭大孔到牙槽嵴顶距离高腭穹窿组大于低腭穹窿组(P<0.05),而两组间腭大孔到腭中缝距离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自体软组织移植的供区部位以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区距龈缘3~9?mm处黏膜较合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Laceback或轻弹力牵引在口腔正畸排齐阶段对牙列的影响及正畸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病人44例,应用MBT直丝弓矫正器进行矫治,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轻弹力牵引尖牙,观察组应用Laceback牵引尖牙.对比2组牙列移动情况及疗程时间.结果:观察组尖牙牙尖远移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尖牙倾斜度变化明显小于对照组,疗程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尖牙间宽度均明显增加,仅对照组治疗后尖牙旋转度明显下降(P<0.01).结论:口腔正畸排齐阶段采用Laceback技术对尖牙的控制更稳定,但排齐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3.
杨铃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4):155+157-155,157
目的探讨拔牙过程中断根误人上颌窦时使用负压吸引法取出的方法。方法2005年8月~2011年10月8例患者在我院拔牙过程中断根进入上颌窦,其中男3例,女5例,平均年龄37.5(27~45)岁;1例为上颌第三磨牙,2例为上颌第二磨牙,5例为上颌第一磨牙。术前证实上颌窦内有高密度异物;经上颌窦前壁开窗负压吸引下取出断根。结果8例患者经上颌窦前壁开窗负压吸引下成功取出断根。术后创口均I期愈合,无任何并发症反应。结论经上颌窦前壁开窗负压吸引下取断根法是可行的,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操作时间短、有利于保持牙槽嵴的高度等优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超短波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短波辅助技术在加速正畸牙移动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从而为其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40例牙列拥挤,需做减数治疗的牙颌畸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将实验组患者的右上尖牙置于超短波磁场中心,每日30min,隔日测量右上第二尖牙颊尖顶与右上尖牙牙尖顶的距离直至第27天。结果:早期(21天前)二组患者牙齿移动的速度无显著性差异,21天后实验组明显快于对照组。结论:超短波可以加速牙齿移动,且对人体组织无毒副作用,尤其适用于初戴矫治器者,可以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程靖  朱祖武 《安徽医学》2008,29(4):408-410
目的观察人上颌第二前磨牙根管的颊舌向弯曲情况和程度。方法随机选择152颗离体的上颌第二前磨牙,拍摄近远中向的X线片,使用Photoshop 7.0软件分析根管,用Weine法测量根管的弯曲度,测量的角度大于18°时,则认为根管存在明显的弯曲,根管的构型采用Vertucci分类法。结果16%的上颌第二前磨牙在颊舌向存在明显的根管弯曲;单根管的牙齿无明显的颊舌向根管弯曲;大多数的颊舌向根管弯曲发生于双根双管的牙齿;36%的双根牙齿有根管弯曲;根管弯曲的发生部位多为牙根的近根尖部分。结论上颌第二前磨牙根管的颊舌向弯曲发生率为16%;多在根尖近1/3出现1个弯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透明牙技术观察不同性别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方法选择2010年8月~2012年8月口腔正畸患者100例的离体上颌第一前磨牙(100颗),根据患者的性别进行分组,其中男性组56例(56颗);女性组44例(44颗)。分析两组患者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形态分布;应用透明牙技术对牙根根管的形态及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本组100颗离体牙标本中,单根牙55颗,占55.0%;双根牙42颗,占42.0%;三根牙3颗,占3.0%。②男性组单根牙、双根牙以及三根牙分别为18颗、36颗以及2颗,构成比分别为32.14%、64.29%以及3.57%;女性组单根牙、双根牙以及三根牙分别为37颗、6颗以及1颗,构成比分别为84.09%、13.64%以及2.27%,两组牙根形态构成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③本组93颗透明牙标本中,Ⅰ型10例,占10.75%,Ⅱ型11例,占11.83%,Ⅲ型6例,占6.45%,Ⅳ型51例,占54.84%,Ⅴ型11例,占11.83%,Ⅵ型4例,占4.30%。结论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形态呈现多样性;应用透明牙技术以及解剖技术,可对牙根根管形态进行详细地了解。  相似文献   

17.
张莉 《当代医学》2014,(32):1-4
目的:通过对隐裂牙患者诱发牙隐裂的危险因素研究分析,揭示隐裂牙相关危险因素,为牙隐裂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科学证据。方法168例符合隐裂牙诊断标准的牙隐裂患者,研究分析其上、下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隐裂牙发生的性别比、年龄分布、与牙体磨耗的分级的关系。另选上下颌第一、二磨牙,采用藻酸盐取印模,用超硬石膏灌工作模型,经螺旋CT断层扫描后,数据图像以DICOM格式输入Efilml.8.3软件进行三维重建,选取牙冠近远中序列断面近中及远中颊舌尖顶所在的断层片,测定牙的近中颊尖、近中舌尖、远中颊尖、远中舌尖的斜度,与30例健康体检者的牙尖斜度对照研究。结果168例患者隐裂牙的发生男56.59%,女43.41%。上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下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的发生率男、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82,P=0.07)。16~30岁、31~40岁、40~50岁、51岁以上患者隐裂牙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上、下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隐裂牙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体磨耗Ⅰ级、Ⅱ级、Ⅲ级、Ⅳ级隐裂牙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两两比较,上、下第一磨牙、第二磨牙隐裂牙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牙尖的近中颊尖、近中舌尖、远中颊尖、远中舌尖的斜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过168例患者182颗隐裂牙的发生部位、隐裂牙发生的年龄、性别分布、牙隐裂与牙体磨耗分级的关系、牙尖斜度对隐裂牙发生影响的研究显示,隐裂牙好发上、下第一、二磨牙,无性别差异,随着年龄增长隐裂牙发生  相似文献   

18.
<正>口腔种植义齿因具有不伤及健康牙齿、美观舒适、咀嚼功能良好等优点,成为牙列缺损与缺失的重要修复方法之一[1]。在进行种植体植入的过程中,某些生理部位由于解剖结构的特殊性,不易把控种植方向、深度,影响种植成功率。上颌骨前壁在前磨牙区根方存在生理性骨凹陷,骨质结构相对薄弱[2],临床上常常忽略其倒凹的存在,造成植体颊侧穿孔,导致潜在的种植失败。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数目和根管形态。方法:制备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透明牙标本,记录牙根数目,并在牙科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其根管形态。结果:共获得268个透明牙标本,其中单根牙201个(75.00%)、双根牙62个(23.13%)、三根牙5个(1.87%)。单根管、双根管和三根管的发生率分别为3.06%、83.58%和1.87%,其他类型根管发生率为1.49%。侧支根管发生率为25.00%,根尖孔大多位于牙根的侧方。结论:上颌第一前磨牙的形态从多到少依次是单根双根管、双根双根管、单根单根管和其他。  相似文献   

20.
We studied the fracture resistance of maxillary premolars restored with recent restorative materials. Fifty maxillary premolars were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Group 1 were unprepared teeth; Group 2 were teeth prepared without restoration; Group 3 were teeth restored with tetric ceram HB; Group 4 were teeth restored with InTen S; and Group 5 were teeth restored with Admira. The samples were tested using a universal testing machine. Peak loads at fracture were recorded. The teeth restored with Admira had the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