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了3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治疗前血清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其中25例作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后的动态观察。结果表明APL患者治疗前血清G-CSF检出率为11.43%(4/35),18例正常人对照均未能检出G-CSF。25例APL患者ATRA治疗后第6天血清G-CSF检出率即明显升高,直至12天(P<0.05),15天后逐渐下降。外周血WBC出现高峰时血清G-CSF的检出率高达83.33%(15/18)。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血清G-CSF水平与外周血WBC、早幼粒或中幼以后粒系细胞绝对数呈相关性(P均<0.05)。并初步分析了血清G-CSF变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免疫学测定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hG-CSF的重要作用以及rhG-CSF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有必要进一步了解正常人和某些疾病状态下病人外周血液循环中G-CSF的浓度,利用两株针对不同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建立了双抗夹心ELISA方法。方法特异性较好,检测灵敏度为340pg/ml。用该法检测了12例细菌感染病人,有11例病人G-CSF检测阳性,阳性率91.6%,白血病病人血清G-CSF阳性率25%-35.7%,正常血清则均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粒系角度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通过自行制备抗bhG-CSF单克隆抗体,建立ELISA法,对54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男31例,女23例,平均年龄36岁)进行血清G-GSF测定与研究。结果:70.4%CAA患者血清G-CSF水平升高(272.76±58.39ng/L),其血清G-CSF水平与白细胞计于呈负相关(为17.92±10.28/2×10^5有核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粒系角度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通过自行制备抗rhG-CSF单克隆抗体,建立ELISA法,对54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男31例,女23例,平均年龄36岁)进行血清G-CSF测定与研究。结果:70.4%CAA患者血清G-CSF水平升高(272.76±58.39ng/L),其血清G-CSF水平与白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535,P<0.01),对其中的12例患者进行了CFU-GM的测定,结果CFU-GM较正常对照明显降低(为17.92±10.28/2×105有核细胞)。结论:CAA患者粒系造血祖细胞受损,G-CSF靶细胞及靶细胞受体受损;部分患者白细胞降低G-CSF并不升高,可能是由于微环境中内皮、成纤维细胞受损,或由于免疫缺陷产生某些因子抑制内皮、成纤维细胞的上调作用,因此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除应用G-CSF外,尚可应用免疫抑制剂及改善微环境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G-CSF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Ⅰ型(SAA-Ⅰ型)患者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SAA-Ⅰ型患者治疗前血清和治疗过程中G-CSF水平进行检测。结果:36例SAA-Ⅰ型患者中27例(75%)治疗前血清G-CSF水平高于正常,与血清G-CSF水平正常患者相比较,后者达到治疗有效所需疗程较短,且疗效较好;对7例患者进行动态观察显示,随着病情逐渐好转,患者血清G-CSF水平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检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G-CSF水平有助于判断患者的病情及预测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我福 《山西临床医药》1999,8(4):256-257
目的:探讨血清/脑脊液中磷脂酶A2活性变化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Zerve法测定对照组和中枢杂患儿治疗前因清/脑脊液(CSF)中PLA2活性。结果:治疗前化脓性脑膜炎组血清/脑脊液(CSF)中PLA2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但仍高于对照组。病脑组治疗前后血清/CSF中的PLA2活性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细菌性 膜炎患儿 表/CSF中PLA2活性增高,测定血清/C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及其A型受体(IL-8RA)的表达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动态检测APL患者18例ATRA治疗中血浆IL-8水平(ELISA法)取3例骨髓单个核细胞(MNC)加ATRA(10^-6mmol/L)体外诱导,流式细胞仪动态检测MNC膜L-8RA的表达。结果:MNC加入ATRA诱导72小时,上清IL-8水平明显  相似文献   

8.
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对42例原发性肝癌(PHC)、31例肝硬化(LC)及28例正常人的血清甲胎蛋白(AFP)、铁蛋白(SF)、β2-微球蛋白(β2-MG)和透明质酸(HA)进行联合检测。结果,PHC和LC组SF、β2-MG、HA单项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71.4%和25.8%(P〈0.01)、50.0%和38.7%(P〈0.05)、83.3%和83.8%(P〉0.05);SF、β2-MG、HA含量  相似文献   

9.
丙型肝炎病毒RNA非结构区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引物对HCVRNA检出率的影响,立敏感的NS5区基因扩增技术。方法选择不同引物,采用非结构5(NS5)区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及联合式[HC非编码区(5′NCR)与NS5联合]PCR技术检测10例抗HCV阳性献血员及37例输血后丙型肝患者的血清HCVRNA。结果10例抗HCV阳性献血员应用联合式PCR,以NS5-3+NS5-4、SF2+NS5-4、K1+NS5-4、NS5-1+NS5-4引物及套式NS5-1+NS5-4引物扩增时,其RNA检出率分别为5/10、6/10、7/10、8/10和9/10;而37例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中35例RNA阳性,检出率为95%,其中18例1b型和19例2a型样品的检出率分别为100%和89%。结论HCVNS5区的RNA检出率与引物的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及其A型受体(IL8RA)的表达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动态检测APL患者18例ATRA治疗中血浆IL8水平(ELISA法),取3例骨髓单个核细胞(MNC)加ATRA(10-6mmol/L)体外诱导,流式细胞仪动态检测MNC膜IL8RA的表达。结果:MNC加ATRA诱导72小时,上清IL8水平明显下降,MNC膜表达IL8RA增高;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前血浆IL8异常升高(达1010~2000ng/L),较体温及白细胞数量变化更敏感;感染时血浆IL6、IL8水平均明显升高[分别为(112.34±57.31)×103U/L,234.16±7218ng/L];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恶化时IL8与D二聚体异常同步上升。结论:ATRA抑制APL细胞分泌IL8,加强IL8RA的表达;监测IL8水平可预测RAS及感染发生;IL8与D二聚体异常同步上升提示DIC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脑脊液中β2—微球蛋白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44例急性缺血性脑梗塞(AICI)患者和24例正常对照者脑脊液(CSF)β2微球蛋白(β2MG)的含量。结果:AICI组CSFβ2MG的含量(1.50±0.38mg/L)明显高于正常组(1.14±0.32mg/L);8例严重偏瘫的大片梗塞患者CSFβ2MG含量升高更著(1.91±0.34mg/L);AICI组中20例患者治疗后CSFβ2MG含量(1.18±0.30mg/L)明显低于治疗前(1.46±0.39mg/L)。作者推测AICI患者CSFβ2MG含量升高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内发生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放射受体分析法测定了18例无先兆型偏头痛(MWA)患者脑脊液(CSF)中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变化,发现MWA发作期CSF中GABA含量(34.48±2.89pmol/ml)显著高于间歇期(30.94±3.01pmol/ml),提示GABA参与了MWA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3.
抗心磷脂抗体与反复自然流产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105例反复自然流产患者血清中的抗心磷脂抗体,同时对ANA、扩ds-DNA、抗-Sm,抗-RNP、RF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RSA组ACA阳性率为28.6%,明显高于其他自身抗体及对照组(P<0.01),ACA与RSA患者的孕龄及流产次数无相关性(P>0.05),三种类别Ig中,以IgG、IgG、IgM型ACA检出率较高,中等或高水平的阳性结果占33.3%(10/30),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放射受体分析法测定了18例无先兆型偏头痛(MWA)患者脑脊液(CSF)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变化,发现MWA发作期CSF中GABA含量(34.48±2.89pmol/ml)显著高于间歇期(30.94±3.01pmol/ml)提示GABA参与了MWA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治疗和预防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后的继发感染,44例初治AL患者被分成惠尔血联用静脉丙种蛋白组(rhC-CSF-IVIG)、惠尔血组(rhG-CSF)和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结果显示:(1)rhG-CSF-IVIG组和rhg-CSF组的发热持续天数,周转血白细胞数(WBC)〈2.0×10^9/L以及中性粒细胞数(ANC)〈0.5×10^9/L的持续天数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值均小于0.0  相似文献   

16.
应用流式细胞仪(FCM)对94例急性白血病(AL)骨髓单个核细胞(MNC)进行了DNA含量测定。在47例初诊/复发AL中,50%(17/34)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38.5%(5/13)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VLL)检出DNA异倍体;47例AL完全缓解(CR)期患儿异倍体检出率为10.6%。14例非白血病患儿无异倍体检出。AL初诊病例的C_0/G_1%高于CR及对照组,S%及(S+G_2)/M%低于CR及对照组;复发病例(S+G_2)/M%高于初诊组;在AL-CR组,S%和(S+G_2)/M%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20例AL的自身对照发现,11例初诊、复发时的异倍体在CR期消失。  相似文献   

17.
急性胰腺炎病人血清G—CSF和CRP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垦  汤斌 《急诊医学》2000,9(2):95-97
目的 测定急性胰腺炎(AP)病人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春临床意义。方法 对41例AP病人和40例正常对照组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G-CSF,快速免疫消浊比浊法测定CRP。结果 AP病人血清G-CSF和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又轻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病人血清G-CSF和CR)P水平增高(P〈0.05)。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中期荧光原位杂交(M-FISH)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诊断及其微小残留病(MRD)检测中的价值,应用17号全染色体彩涂探针对10例初诊时按细胞形态学诊断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未治疗患(初治APL5例,复发APL3例,AML-M1和AML-M5各1例)和10例治疗后获完全缓解(CR)的APL患作耻M-FISH检测,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  相似文献   

19.
205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报告205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诱导缓解期采用强烈CODP+L-ASP和COAP+L-ASP方案,联合大剂量氨甲喋呤(HD-MTX)及头颅放疗(18Gy)进行庇护所预防。使5年无病生存率(EFS)达到74.4%,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复发率降至1.5%,睾丸白血病复发率降至3.4%。治疗效果表明:早期强烈化疗及有效的庇护所预防是减少骨髓及髓外复发,提高EFS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G—CSF对化疗后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1例急性白血病患单独化疗与化疗后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对比,动态观察了G-CSF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的动员作用。发现化疗后加用G-CSF比单用化疗的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增加5.1倍,红系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增加4.5倍。G-CSF还可使CFU>100/ml和BFU-E>200/ml的持续时间延长;化疗后CFU-GM的最高值提早出现,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