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目的探索三维适形放疗定位技术于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本院诊治73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中应用三维适形放疗定位技术,观察本组患者摆位误差。结果本组患者摆位左右方向误差为(0.172±0.155)cm、头脚方向误差为(0.200±0.182)cm、腹背方向误差为(0.193±0.170)cm,均较小。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定位技术在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中具有实际临床应用价值,摆位误差小,可保证治疗精度。  相似文献   

2.
<正>现代头部伽玛刀(Gamma-knife)治疗技术是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技术、医学影像学和放射治疗学的有机结合。立体定向技术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伽玛刀治疗技术的进步。作为神经外科的一个分支,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系利用影像学定位和定向仪引导,将微电极、穿刺针等显微器械置入脑内特定靶点;通过记录电生理、留取组织标本、产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定位脑内血肿多靶点置管加侧脑室穿刺置管外引流治疗重症脑溢血的优点。方法 观察 33例CT定位脑内血肿多靶点置管加侧脑室穿刺置管外引流治疗重症脑溢血病人 ,与本院前期病人作比较。结果 自 2 0 0 2年 1月起我院应用立体定向仪在CT定位脑内多靶点血肿碎吸置管加侧脑室穿刺置管外引流治疗 33例 ,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 (ADL) (1 2 3)共 2 9例 ,占 89 9% ,死亡 3例 ,占 9 1% ,而2 0 0 1年ADL(1 2 3)占 5 5 6 % ,死亡病例占 2 2 2 %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CT定位脑内血肿多靶点置管加侧脑室穿刺置管外引流治疗重症脑溢血有明显优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经皮导管冷冻消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疾病,它对患者内皮不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对组织伤害小,不易形成血栓,靶点定位误差小,正因为它所具有的这些优点,被临床越来越广泛应用。本研究在此对经皮导管冷冻消融技术进行简要的介绍,并探讨其在心律失常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CT定位结合术中电刺激立体定向手术治疗30例帕金森病的效果以及6~10年的随访结果。方法手术靶点均选腹外侧核,由CT定位确定。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震颤症状均完全消失,肌强直及动作灵活度基本恢复正常,随访结果满意。结论 CT定位确定靶点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经济实用的立体定向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注射针头标记CT定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应用注射针头颅表定位标记CT定位技术对5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微创脑内血肿清除(微创组),与40例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进行临床疗效、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作对比分析。结果微创组在临床疗效、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开颅组(P〈0.05)。结论应用注射针头颅表定位标记CT定位技术进行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脑内血肿清除方法简单、靶点准确、直观、疗效好、安全性高.适合在基层医院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CT引导的立体定向下显微或直视手术在脑内或功能区小病灶切除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CT-脑立体定向靶点定位和导向技术,以及微创开颅技术,完成30例脑内小病灶手术,分析其临床诊疗效果。结果本组30例,病变部位:额叶8例,顶叶13例(其中运动语言功能区14例),颞叶7例,枕叶2例。所有病灶均定位准确病灶一次切除,术后症状改善明显,无遗留神经功能障碍,无手术并发症。结论CT引导的立体定向技术能对脑内小病灶进行精确的定位和导向,结合显微外科手术可以实现对脑内或功能区小病灶手术的微创化,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神经功能损伤。立体定向手术是一种定位准确、安全且疗效满意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硬脑膜网状切开术在急性脑肿胀患者中的临床运用。方法将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32例急性脑肿胀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和治疗组,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组患者实行大骨瓣开颅硬脑膜网状切开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病死率和残疾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和残疾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肿胀患者进行硬脑膜网状切开术能均匀、有效的降低颅内压,减少手术对患者脑功能的损伤,提高了急性脑肿胀患者抢救的存活率,降低了患者的残疾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范礼理 ,女 ,汉族 ,1936年 4月出生于上海市 ,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195 8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 ,196 6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理研究生毕业 ,1980~ 1981年任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心脏科访问学者。现兼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 ,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生理科学会理事 ,《药学学报》和《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编委。195 8年毕业分配到药物研究所 ,开始从事药理研究工作 ,曾参加抗肿瘤药、麻醉镇痛药与药物代谢等方面的研究。1970年起 ,与其他志共同创建心血管药理实验室 ,开展心血管病药…  相似文献   

10.
深部脑刺激主要用于治疗帕金森病﹑难治性强迫症﹑癫痫和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与手术和其他电刺激技术相比深部脑刺激具有靶点明确、可选择性、可调节性、可逆性、微创性和安全性高等优点。深部脑刺激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刺激靶点与疾病的相关性,只有在疾病相关的靶点施加深部脑刺激,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尽管最近在动物和人身上发现深部脑刺激能有效地干预治疗难治性药物成瘾患者,但是尚未有完全明确的脑区作为治疗靶点。因此,该文将近年来深部脑刺激在治疗药物成瘾研究中主要作用的靶点作一综述,并进一步探讨深部脑刺激作用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1.
双侧丘脑底核慢性电刺激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承章  曹胜武  赵春生 《江苏医药》2013,39(10):1166-1168
目的 探讨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PD)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头颅核磁共振及术中微电极记录电生理技术明确靶点定位,对14例原发性PD患者行STN-DBS手术.随访6个月-8年,评估手术对患者运动症状的改善及术后6个月患者服药剂量减少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患者统一用帕金森评分量表(UPDRS),运动检查评分有明显改善(P<0.05):“开”状态下平均改善率为41.8%,“关”状态下平均改善率为51.6%.患者术后通过调整刺激参数及药物剂量,均能获得满意的生活质量.于术后6个月左右评估,患者服用抗帕金森药物剂量平均减少55.6% (P<0.05).结论 STN-DBS术治疗原发性PD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简称脑立体定向术,是指利用空间一点的立体定位原理,先求出脑内某一解剖结构或病变,即目标点在颅腔内的坐标,定出它的精确位置,再用立体定向仪,将立体定向术专用的特殊器械与装置导入颅内,使之达到目标点,对该结构或病变进行外科处理,以达到进行生理研究、诊断或治疗脑部疾病的目的。神经外科医师在施行脑手术时,通常必须先切开脑皮层,才能发现其下方的病变,故常为可能造成严重的副创伤而困扰。如果病变很小、位置深在,手术直接寻找将十分困难;若病变位于重要功能区,开颅手术则难以避免造成损害;如果探查的靶点为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的方法探究养血清脑丸治疗偏头痛的潜在作用机制并对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 利用TCMSP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养血清脑丸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从NCBI GENE、OMIM、CTD、DisGeNET数据库获取与偏头痛密切相关的靶点,将其与养血清脑丸靶点取交集后获得养血清脑丸治疗偏头痛的潜在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结合Cytoscape 3.6.0软件筛选关键靶点;采用DAVID数据库对养血清脑丸治疗偏头痛的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采用Cytoscape 3.6.0软件构建“养血清脑丸–组方中药–活性成分–偏头痛–靶点–通路”网络和筛选关键成分,使用AutoDock软件对关键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采用硝酸甘油诱导的偏头痛大鼠模型,对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中的部分关键靶点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筛选获得养血清脑丸活性成分140个、作用靶点279个,其中与偏头痛治疗相关的靶点53个;通过网络分析,筛选获得白细胞介素-6(IL-6)、溶质载体家族6成员4(SLC6A4)、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NOS3)等靶点、异紫堇杷明碱、槲皮素、斯氏紫堇碱、球紫堇碱、山柰酚等成分可能是养血清脑丸治疗偏头痛的关键靶点和关键成分,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关键成分和关键靶点间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KEGG通路富集结果表明养血清脑丸可能通过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5-羟色胺能突触、钙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途径发挥治疗偏头痛的作用。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养血清脑丸能抑制偏头痛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O)、IL-6、TNF-α及脑组织中VEGF表达的升高,促进脑组织5-羟色胺(5-HT)水平的升高和5-羟色胺受体1B(5-HT1B)蛋白的表达,抑制SLC6A4和CGRP的表达,对硝酸甘油型大鼠偏头痛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结论 明确了养血清脑丸治疗偏头痛的潜在成分、靶点和通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5-HT水平和5-HT1B蛋白表达、抑制SLC6A4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有关,为深入开展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和隐球菌性脑(膜)炎(简称隐脑)的临床特点,为鉴别这两种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2例结脑和30例隐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结果隐脑患者HIV感染率、恶心呕吐发生率、视物模糊发生率均高于结脑。与结脑比较,隐脑患者脑压力升高更显著,脑脊液糖下降更明显,并且当脑脊液蛋白在401~1000mg/L、脑脊液白细胞数50×10~6/L时,隐脑更为常见。相反,与隐脑比较,当脑脊液蛋白 2000mg/L、脑脊液白细胞数在(50~500)×10~6/L时,结脑更为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可以结合临床表现、合并症、脑压力、脑脊液检查等来鉴别结脑和隐脑。  相似文献   

15.
<正>脑梗死有许多常见综合征,其中闭锁综合征(locked-insyndrome,LIS)是其中较重,且有典型定位意义的一种综合征。1875年Dorolles首先报道1例双侧桥脑腹侧病变后,表现为假性无动性缄默的病例,1966年Plum和Posner将其命名为闭锁综合征。临床上较易被误诊。近几年来,  相似文献   

16.
我科自2006年参照筛板定位尺定位、CT片三维定位、头皮画弧线定位法等多种定位法相互印证利用游标卡尺的原理,自行设计了卡式颅内血肿穿刺体表定位尺,用于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使穿刺针或引流管能准确地进入血肿靶点,以最大限度清除血肿,保护脑功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冷冻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眼、耳鼻喉、口腔、皮肤、外、妇、脑等科。液氮沸点为-196℃,利用液氮液相变为气相(气化)大量吸热的效应致冷,最低温度能达到-196℃。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温度在-120℃以下即可造成组织细胞内外冰晶形成,细胞膜损伤、破裂、细胞脱水,致使电解质浓度骤变,并使小血管收缩,血栓形成,组织缺血,细胞死亡。临床应用这些作用治疗各种肿瘤等疾患。  相似文献   

18.
乔青  卢国元  徐德宇  周晓俊  李琳 《江苏医药》2012,38(23):2812-2814
目的 比较常规外科手术与腹腔镜手术腹膜透析(腹透)置管的疗效.方法 首次置管并接受腹透治疗的患者116例,随机均分为常规手术组(A组)和腹腔镜组(B组),随访2年,记录术后并发症及临床结局.结果 A、B组1年技术存活率相仿(84.5% vs.94.8%)(P>0.05),A组2年技术存活率明显低于B组(65.5% vs.86.2%)(P<0.05).A组发生腹膜炎5例,B组1例;A组发生机械并发症17例,多于B组的6例(P<0.05).结论 腹腔镜下腹透置管患者技术存活率高,并发症少,尤其适合于腹部情况复杂的肾衰患者.  相似文献   

19.
<正> 随着脑立体定向外科的发展,我院于1986年以来,采用两安黄河机械厂EY—80—3型并作了适当改造的脑定向仪,施行脑立体定向脑腹外侧破坏术治疗30例震颤麻痹,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30例中,男性24例,女性6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立体定向苍白球腹后内侧部切开术(posteroventral pallidotomty,PVP)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疗效、并发症及其对策。方法 应用CT引导立体定向技术进行PVP治疗32例帕金森病患者,分析其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其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结果 PVP对帕金森病患者僵直改善率为93.0%,运动迟缓改善率为85.0%,震颤改善率为82.3%,步态改善率73.5%,平衡改善率70.2%,“关”状态改善率73.0%,Hoehn-Yahr分级显著改善,术前术后UPDRS评分“开”状态下降47.0%,“关”状态下降58.2%。左旋多巴引起的并发症基本消除,无严重及永久并发症。结论 CT引导立体定向苍白球腹后内侧部切开术治疗帕金森病比丘脑切开术治疗效果更加全面,尤其对僵直、运动迟缓和左旋多巴引起的并发症具有治疗优势,副作用少。选择适宜病例、精确定位生理靶点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严密的术前准备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