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11例脊髓空洞症的诊疗经验。5例伴有枕颈区异常者做了枕下及C_(1~2)椎板切除术;6例空洞较大且无枕颈区异常者作了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所有病例都做过脊髓造影延迟CT,7例术中做了实时B超。本组的早期疗效比较满意,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导了1984年7月至1994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9例神经纤维瘤病(NF)中的髓内脊髓肿瘤病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4至31岁(平均21岁)。3例为NF—1型,5例为NF—2型和1例NF未定型。手术方法:所有病人根据适当定位水平行椎板切除椎管探查术,部分病人若颈髓延髓交界处受累行枕下颅骨切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颈椎椎管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与椎管骨性重建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颈椎椎管内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显微手术和椎板棘突复合体回纳固定进行椎管骨性重建。结果术后神经功能改善12例,改善不明显2例,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病人。随访14例,时间平均1年3个月,术后3个月行颈椎CT三维复查,14例椎板棘突复合体均固定确切,无移位,无椎管狭窄,13例颈椎生理曲度稳定性良好,1例术后3个月出现生理曲度下降。结论在电生理监测下行显微手术切除颈椎椎管内肿瘤以及椎板棘突复合体回纳椎管重建术能在切除肿瘤同时最大限度保护颈椎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4.
横韧带是上颈椎最大、最有力、最厚、没有弹性且相当坚硬的韧带。它稳定寰椎最强有力,但能被快速的力量或逐渐加大的力量弄断。横韧带断裂后,枕—C_(1-2)韧带容易被牵拉,后者的支持固定作用已不足以防止C_1发生显著移位。此后,即使很小的创伤也可能引起神经病学上的严重后果或引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寰枕融合时椎动脉入颅方式的解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先天性寰枕融合时椎动脉入颅方式的解剖学特征。方法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分析23例寰枕融合患者颅颈交界CT数据。患者经CT增强扫描后,CT数据传送至由Amira软件和UNIX操作系统构成的三维可视化工作站,于工作站虚拟环境下分析椎动脉走行的解剖学特点。结果23例患者的46支椎动脉中44支三维影像重建满意,其中43支的解剖学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Ⅰ型:经融合的枕骨髁与寰椎侧块之间的独立骨孔入颅;Ⅱ型:经融合或未融合的枕骨大孔后缘与寰椎后弓之间入颅;Ⅲ型:于融合后的枕骨大孔结构与枢椎关节间部之间入颅,同侧寰椎后半弓未发育或无明显残余后弓结构。另外1例特殊者,未经枢椎横突孔,于枢椎与C_3之间入椎管。结论寰枕融合时椎动脉多以几种有规律的方式入颅,入颅方式的不同与患者间骨性畸形的细节差别有一定关系,并且提示了寰枕融合胚胎期的病理变化过程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3例不伴随颅底压迹,开始怀疑肌蒌缩侧索硬化(ALS)、脊延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最后经MRI检查肯定为Arnold—Chiari畸形。例1:男,40岁。20年来左下肢力弱,但未发展。1972年曾被诊断“运动神经元疾病”。近半年出现4次头晕,每在低头或转头时出现,持续数秒钟。查体:智力好。左侧上、下肢发育较对侧差。四肢肌力Ⅴ级,左上肢肌张力增强,左上肢比对侧细2.5~3.0cm,下肢细5cm,左侧手和足均小于右侧。四肢肌腱反射亢进,左踝阵挛+。双侧病理反射(+),无感觉障碍。共济检查正常。行走呈痉挛步态。腰穿压力1.86kPa,压颈试验通畅,CSF蛋白1.63g/L。颈椎片:见2—4颈椎骨质增生。椎间孔变窄,颅颈交界侧位片未见骨畸形。颈椎CT3—5椎管狭窄(前后径1~1.1cm):头颅CT为梗阻性脑积水。头颅MRI示延髓下段及小脑扁桃体下疝、脑积水。例2:男,33岁。4年前左半身多汗,半年后变为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69例颅颈区病变选择6种远外侧颅颈入路进行手术治疗。通过12具尸头解剖确定各种入路的手术步骤和确切显露范围。 病人侧卧位,多数病人行“C”形切口,需枕颈融合者行“U”形切口。根据病变部位和性质采取如下不同入路:①经颈椎关节面入路(TFA):治疗4例颈髓上方或脊髓前外侧方的硬膜内或外的病变。显露椎动脉并内移,切除C_(1~2)半椎板,磨掉C_(1~2)后半部和枕髁至显露C_1~2)神经根袖为止,打开硬膜,将硬膜、齿状韧带、C_(1~2)神经根向后牵拉,即可显露脊髓前方。②枕髁后入路  相似文献   

8.
患者 男,21岁。1988年5月骑自行车摔伤于外院诊断颈椎骨折1989年2月20日突发四肢痉挛性瘫痪,来我院治疗。查体:头强迫性后仰,四肢痉挛性瘫,肌肉萎缩,肌力零级。轻刺激呈角弓反张。C_2水平以下痛温觉减退,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消失,腱反射亢进,左侧巴氏征( ),踝震挛( )。椎管造影提示C_2水平梗阻。CT扫描示齿状突骨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根据寰枕畸形伴发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不同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采取不同手术方式组合对颈脊髓进行减压,并评价探讨其疗效和预后.方法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自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共收治22例寰枕畸形伴发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了解患者首发症状及病程演变情况后,以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体征进行分析比较,常规行X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一期以不同术式组合(枕颈减压、枕大池成形3例,枕颁减压、枕大池成形和空洞穿刺引流1例,枕颈减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5例,枕颈减压、局限性单侧椎板切除减压1例,枕颈减压、钛板内固定1例,枕颈减压+颈前路间盘摘除、植骨、钛板内固定1例,枕颈减压、枕大池成形+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3例,枕颈减压、枕大池成形+局限性单侧椎板切除减压4例,枕颈减压、枕大池成形和空洞穿刺引流+局限性单侧椎板切除减压3例)对两种病变造成的颈脊髓等神经系统压迫进行允分减压.术后全部患者均随访调查,并以改善、稳定、进展时患者术后中期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效果优6例(手术前后JOA分值差≥2),好13例(JOA分值差=1),一般3例(JOA分值差为0).随访2~48月,进一步改善20例,稳定2例.结论 根据不同临床表现、体征和影像学特点,采取不同术式组合一期手术治疗寰枕畸形伴发脊髓型颈椎病可获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1例以后背痛、四肢瘫、呼吸困难、出现麻痹性肠梗阻,从颈椎至腰椎涉及21个椎管的硬脊膜外脓肿,行椎板切除冲洗、引流脓液及应用大量广谱抗生素取得良好效果.患者男、47岁.5年前患糖尿病,1980年1月15日高烧40℃,3天后退热,出现背痛致卧床不起,7天后相继出现四肢麻木,项痛,双下肢无力,入院时(10天后)发展致排尿和呼吸困难.四瘫(双上肢肌力弱;双下肢近完全瘫痪),经腰穿抽出脓液,作小脑延髓池穿刺注入Myodil造影,从C_2下缘以下有后位脊髓受压,C_6以下完全梗阻,诊断C_2~L_4段  相似文献   

11.
颈椎病的三维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三维CT(3DCT)在诊断颈椎病方面的价值。方法 采用3DCT技术检查了300例颈椎病患者。其中,神经根型145例,椎动脉型41例,脊髓型40例,混合型73例.食管压迫型1例。3DCT观察颈椎病患者的颈椎骨质增生、椎间孔大小、椎动脉和颈椎骨质增生的关系、骨性椎管狭窄的改变。结果 21.3%的惠者有颈椎椎体骨质增生.42.3%的钩突关节和16.2%的小关节突柱有骨质增生,另外有12个小关节突有错位改变。在1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惠者中,发现狭窄的椎间孔438个。其中,C6—7和C5—6椎间孔狭窄占81.3%。椎间孔狭窄的原因有钩突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体肥大、小关节突骨质增生/错位等。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骨赘压迫椎动脉(22.0%)和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65.9%),12.1%的患者未见异常。脊髓型颈椎病3DCT表现有颈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闻隙狭窄和颈椎问盘突出等。结论 3DCT能全面评价颈椎问盘退变及其产生的颈椎骨质增生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一种诊断颈椎病的实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颈椎2-3融合的形态特点与内固定技术解剖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先天性颈椎2-3(C2-3)融合的形态特点,为外科内固定技术的解剖学适用性提供依据.方法 17例先天性C2-3融合连续病例,经螺旋CT扫描后,三维重建C2-3结构,分析其形态特点,测量C2关节间部和C3椎弓根大小,评估螺钉置入的可行性.结果 典型的先天性C2-3融合的典型特征为椎体、椎板、棘突、关节突完全融合,而横突和椎弓根未融合;不完全的椎体、椎板、棘突和关节突融合可见于少数病例.本组17例,不适合3.5 mm螺钉置入者分别见于1例两侧C2关节间部狭窄;3例两侧C3椎弓根狭窄;4例一侧C2关切节间部狭窄;7例一侧C3椎弓根狭窄.结论 尽管先天性C2-3融合解剖形态与正常C2-3结构相异甚大,多数病例应用螺钉内固定技术仍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通常发生在C3水平以下,C2以上罕见。本文报告一例环椎水平的椎管狭窄,经椎板切除和枕骨大孔扩大减压而治愈。 患者男,55岁。无头痛和颈部创伤史,1991年1月感左手指和足趾麻木,步态紊乱。症状逐渐加重,1991年5月14日因屈颈时左侧肩部剧痛而入院。神经病学检查:呈痉挛步态,左侧偏身感觉过敏,双侧深肌健反射亢进(左>右),双侧chaddock征(+)。腰穿脑脊液清亮无色,初压15cm水柱,奎肯试验(-)。脑脊液检查白细胞皆为淋巴细胞2/mm~3,蛋白总量47mg/dl,糖61mg/dl,球蛋白反应(-)。颈椎平片示环椎水平椎管明显狭窄,体层照像示齿状  相似文献   

14.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由于颈部椎间盘中下段变性导致椎管和椎间孔狭窄而出现脊髓和神经根症状的一种疾病,国内学者多认为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是疾病发生和发展中最重要的原因和启动因素,另外可能与牵张性损伤及颈椎先天性椎管狭窄有关[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半椎板切除在上颈段椎管内神经鞘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5年手术治疗的15例上颈段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半椎板切除+颈枕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15例肿瘤均全切除。术后随访3~20个月,10例症状明显改善,4例部分改善,1例无改善;复查CT及MRI肿瘤无复发,无颈椎畸形。结论半椎板切除对上颈段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暴露及切除程度均较满意;术中应用合理的内固定方式,有助于确保颈枕部稳定性;术后患者恢复快,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半椎板-小关节突切除术后颈椎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半椎板-小关节突切除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后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后路患侧半椎板-小关节突切除入路治疗的25例颈椎哑铃形肿瘤患者(研究组)的资料。选取同期经半椎板椎管内肿瘤切除病例30例为对照组。对手术前后的临床及医学影像进行复习,评价患者疗效及脊柱生物力学的变化。结果 本组25例哑铃形肿瘤、对照组30例椎管内肿瘤均获全切,患者近期疗效满意。随访7个月-10年,平均4.28年,颈椎总运动度两组均无变化;颈椎曲度恶化发生率研究组为8%,对照组为10%(P>0.05);颈椎不稳定性发生率研究组为4%,对照组为3%(P>0.05)。远期疗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良性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经后路半椎板-小关节突入路切除,手术对颈椎运动度、生理曲度影响小,手术后不稳定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架桥式"椎管扩大成型术式治疗颈椎管狭窄脊髓压迫症的优点。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采用"高架桥式"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的颈椎管狭窄脊髓压迫症16例,其中狭窄节段为3节段5例,4节段9例,5节段2例。所有病例均呈发育性椎管狭窄,或伴有不同成度的后纵韧带骨化,生理曲度无明显异常。采用俯卧位,头架固定头部,后正中入路,两侧显露至小关节突外缘,用超声切骨刀离断双侧椎板根部,将椎板连同黄韧带一块从硬脊膜剥离并取下。将长度为5~7 mm的"Z"型双孔钛连接片用钛钉固定在椎板断端及侧块上,使椎板架高3~5 mm。椎管扩大的范围应跨越狭窄部位上下各一个节段,这样就防止脊髓在扩大节段处形成的"弯折"。结果术后所有病例复查颈椎CT椎管扩大前后径约3~5 mm。复查MRI示病变节段硬脊膜受压明显改善,术后JOA(日本矫形学会)评分提高2~5分,改善率大于60%。结论 "高架桥式"椎管扩大成型术式避免了单开门或双开门术式门轴侧的神经根刺激症状,且可使肌肉重新获得附着点,不破坏脊柱的稳定性;它可保持颈椎运动的正常生理功能。对发育性椎管狭窄,或伴有不同成度的后纵韧带骨化,生理曲度无明显异常,病变累及3个以上节段的病例是一种很好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8.
颈椎病和颈椎解剖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观察了62例颈椎病(神经根型34例、椎动脉型3例,其中推动脉和神经根的混合型18例、椎间盘突出25例)和14具颈椎标本,探讨了颈椎病发病机理和CT表现,CT表现为:(1)钩突骨质增生;(2)椎间孔狭窄;(3)颈椎失稳;(4)椎间盘突出;(5)椎体周缘骨赘和韧带骨化。  相似文献   

19.
改良椎板成形术在颈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经改良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手术疗效及手术后颈椎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自2001年6月至2006年1月,16例颈椎管内肿瘤经后路切除。手术中,整体取下所累节段之椎板及相应后方结构,待肿瘤切除后再将此结构回置,以钛钉-钛板固定,将椎管扩大成形。分析此术式对肿瘤的显露与切除效果,评价手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随访患者远期颈椎生理曲度、颈椎运动度及稳定性。结果16例患者中髓内室管膜瘤5例,髓外-硬膜下神经鞘瘤9例、脊膜瘤2例。椎板成形2~5节段(平均3.5节段),肿瘤全切率100%。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平均19.5个月),JOA评分从术前的(9.21±3.28)分提高到(15.38±1.29)分。颈椎管矢状径较术前增加3.8mm(P=0.004)。颈椎曲度恶化发生率为12.5%;颈椎不稳定发生率为0;颈椎总运动度减少2°,与手术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结论经改良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入路,手术对椎管内病变显露及切除效果满意,同时扩大了椎管前后径。由于部分保持了颈椎后方张力带,对脊柱的生物力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胸腔内脊膜膨出二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女,39岁。右侧胸闷气短2年,伴右下肢麻木3个月,CT及MRI示胸椎管内占位病变并向胸腔膨出,T_(4-6)椎体骨质部分吸收,T_6右侧椎弓孔破坏,椎间孔扩大,呈喇叭口状,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最大径16cm×10cm,全脊髓MRI未见多发性神经纤维瘤,考虑为囊性神经鞘瘤可能性大,入院诊断为后纵隔肿瘤。术中见囊内充满清亮脑脊液,无神经组织,T_6椎间孔扩大,直径约3cm,从椎间孔探查椎管内见脊髓受压被推向左前方,结构尚正常。囊壁病检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