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护理方法。方法对144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采取及时吸痰、良好气道湿化、正确套管护理、加强皮肤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144例患者无1例因护理不当出现痰痂堵塞气道而被迫拔管等不良后果。结论正确的护理措施能有效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顺利排痰,促进早期拔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6例气管切开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GOS预后评估标准,25例预后较好(33%),其中恢复良好13例,中残12例;预后较差35例(45%),其中重残21例,植物生存13例;死亡16例(22%).抢救成功率78%.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扣背吸痰,有效的气道湿化,减少呼吸道损伤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作用。方法对48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从防误吸、吸痰护理、气道湿化、非计划性拔管的预防、及时堵管与拔管、心理干预等方面实施系统化有效护理干预。结果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保证了呼吸道通畅,减少并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结论正确合理的护理干预是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预防肺部感染并获得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76例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6例气管切开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COS预后评估标准,25例预后较好(33%),其中恢复良好13例,中残12例;预后较差35例(45%),其中重残21例,植物生存13例;死亡16例(22%)。抢救成功率78%。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扣背吸痰,有效的气道湿化,减少呼吸道损伤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涛 《天津护理》2010,18(1):52-54
重型颅脑损伤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障碍,致使患者缺氧窒息,颅内压升高,病情进一步恶化。因此行气管切开术,建立人工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救治的关键。气管切开后患者自主湿化及排痰能力减弱,易导致人工气道内痰痂形成,甚至堵塞,且由于气道湿化不足及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等因素易导致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合理的气道湿化可保持气道湿润、稀释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临床上采用的湿化方法多种多样,现就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护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重型颅脑损伤(SBI)患者长期昏迷,常伴有舌后坠、咳嗽反射减弱甚至消失、排痰困难,及时气管切开开放气道对于维持呼吸道通畅和改善呼吸有重要的作用[1]。气管切开后并发症较多,其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呼吸道感染。本文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我们对150例人工气道患者施以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95例,女55例,14~80岁,平均47岁,气管插管45例,气管切开105例,经人工呼吸机治疗给患者的潮气量10~12ml/kg,吸氧浓度25%~95%,呼吸频率5~20次/min,吸痰管直径3~5mm。由于操作不当导致患者吸氮后缺氧占15%,气道损伤占8%,其它不良后果占3%。2护理2.1按需吸痰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首要措施。应用人工气道的患者会厌失去功能,咳嗽反射减弱,肺功能下降,呼吸肌无力,往往不能自行排痰,且人工气道本身易引起肺部感染,痰量明显增多,患者痰鸣音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
<正>气管切开术是重型颅脑损伤后建立人工呼吸道的一项重要手段,安全、有效的呼吸道管理至关重要。经气管切开吸痰是气道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同时吸痰也会存在感染、低氧血症、肺不张、气道黏膜损伤、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同时,吸痰操作还可能会影响病人颅内压力(intracranial pressure,ICP)[1]。为此,国内外学者对重型颅脑损伤经气管切开吸痰方法进行了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深部吸痰法在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3年6-10月解放军第309医院神经外科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早期非机械通气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研究组采取改良深部吸痰法,即在吸痰管尖端超过套管末端0.5cm时减慢插入速度,直至患者出现呛咳反射或感觉到气管隆凸阻力时吸痰。观察两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情况、吸痰时患者屏气时间、人工气道通畅程度及临床肺部感染积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结果两组患者气管切开后3、7d时的CPIS均高于气管切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个时间点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吸痰时患者屏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人工气道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深部吸痰法可以降低传统气管切开吸痰造成气管黏膜损伤的发生率,缩短吸痰时屏气时间,能够达到预防和减少肺内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吸痰技术(tracheostomy suction)指对气管切开人工气道的患者实施的涵盖支气管卫生学管理、机械通气和机械吸引气管内分泌物的综合技术,是气管切开术后气道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组织有效供氧的重要手段[1].气管切开人工气道建立后,由于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和过滤作用的消失,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可能干燥、黏稠,甚至黏附在人工气道内径表面,使患者对呼吸道分泌物清除能力下降[2-4].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及治疗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措施,吸痰是气管切开术后的重要护理措施,而导管的反复插入,容易刺激气道黏膜而产生出血、溃疡,使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等并发症和临床风险增加.不必要的吸痰可增加风险发生的几率,但若不及时吸痰,则可发生痰液堵塞,会使肺通气量降低,影响通气效果[5-7].尤其对颅脑损伤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咳嗽反射可能减弱或消失,呼吸道阻塞和肺内感染的发生率和致死率较高[8].同时,由于人工气道直接开口于颈部环状软骨下,气道长期处于开放状态,增加了气道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安全、有效的气道管理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至关重要,本文就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时机及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徐鹏  黄丽君  毛瑞 《天津护理》2007,15(6):312-313
目的:通过对1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回顾性调查,以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是否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分为两组:常规吸痰组50例,均采用一次性吸痰管吸痰;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组100例,间断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结果: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组肺部感染率为11%,常规吸痰组肺部感染率为34%,而气管切开率分别为38%与20%,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费用及住院总费用显著低于常规吸痰组。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可显著提高气道及人工气道的管理效能,降低患者气管切开率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严重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后人工气道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方法]对3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后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病人,5例因病情转重死亡,仅5例发生肺部感染,且经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后治愈,其余病人均未发生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建立人工气道后行有效的气道湿化、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了52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的护理措施,包括密切观察病情,环境消毒、气管切开后及时有效的气管套管及切口护理,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正确的吸痰,防止误吸等.认为精心细致的护理是气道切开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25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后患者,给予环境消毒、早期密切观察病情、消毒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吸痰、充分湿化气道、加强口腔护理,并于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后第5天做痰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本组76例并发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真菌感染12例.结论: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的自然屏障,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可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25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后患者,给予环境消毒、早期密切观察病情、消毒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吸痰、充分湿化气道、加强口腔护理,并于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后第5天做痰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本组76例并发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真菌感染12例。结论: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的自然屏障,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可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机械辅助通气患者至关重要,而吸痰护理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最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其主要目的就是将气道内的分泌物及时吸出,保持呼吸道的通畅,以维持患者的通气功能,在预防肺部并发症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吸痰方法不当可造成诸多不良后果,如气管黏膜损伤、肺不张、支气管痉挛、低氧血症、感染、血流动力学改变、心律失常、颅内压增高、人工气道阻塞等。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吸痰的护理对策,包括选择粗细适宜的吸痰管;吸痰前给高浓度氧;吸痰时机的选择;加温湿化气道;吸痰时压力适中;动作规范轻柔等。认为改进的吸痰方法有效清除了呼吸道分泌物,解除了呼吸道梗阻,解决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处于长期缺氧状态的问题,无脑水肿发生,患者提前进入清醒期,提高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重型颅脑伤昏迷状态时,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管内的痰液及呕吐物流入气管内,极易造成痰堵塞而致窒息,加重脑缺氧而危及病人生命。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呼吸道管理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成功的关键。我科自1989年至1991年,收治重型颅脑损伤23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昏迷,其中18例因呼吸道梗阻行气管切开,占77%左右,治愈15例,占65%;死亡8例,占34%。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对重型颅脑损伤的呼吸道护理应注意以下几点。一、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呼吸道管理。病人一旦入院,首先清除口腔血凝块、呕吐物,头偏向一侧,取除义齿,张口困难及抽搐患者放开口器以利口腔及咽部分泌物吸出,然后加压给氧。遇有呼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行呼吸机辅助治疗按需吸痰的改良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3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设分为对照组,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4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护理,观察组依据按需吸痰指征行改良吸痰护理,干预1周后,比较2组患者血气指标[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动脉氧分压(PaO 2)和氧合指数(OI)]及气管黏膜损伤、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2组护理后血气指标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PaCO 2低于对照组,PaO 2、OI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气管黏膜损伤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行呼吸机辅助治疗按需吸痰的改良效果良好,可更好地维持呼吸功能,减少气道黏膜损伤,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工气道吸痰管插入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直接置入气管或经鼻 (口腔 )插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 ,用以清除气道分泌物 ,辅助通气及治疗肺部疾病 ,人工气道已成为老年呼吸衰竭病人主要的抢救治疗手段。常见的人工气道为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实施人工气道的患者依靠气管内吸痰 ,以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证良好的肺通气和肺换气。本文回顾性分析 1 5 3例老年人工气道患者发生 6 4 2例次吸痰管插入困难的原因 ,旨在探讨其处理及预防措施 ,确保人工气道病人的护理质量 ,提高抢救成功率。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我院监护室 1 999年 1月~ 2 0 0 3年 1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