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付劲松  谢程阳  李岚  闻琛 《江西医药》2014,(11):1291-1293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联合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我院10例10只眼药物不能控制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先行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观察7-10d,待虹膜表面新生血管消退或萎缩后行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Lucentis及引流阀植入后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术后眼压及视力的变化。结果玻璃体腔注射未出现与操作有关并发症,注射Lucentis药物后约5-7d后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可见萎缩或消失,行引流阀植入术后患者均感眼部疼痛好转,术后3个月复查,矫正视力提高6例,不提高者4例,植入引流阀3个月后眼压平均(13.6±4.2)mmHg,9例眼压控制在21mmHg以内,2例用2种抗青光眼药物眼压恢复正常。结论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联合青光眼引流阀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减少虹膜新生血管,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减少手术炎症反应,提高手术成功率,有利于保护残留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光眼引流阀与综合性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39例(39眼)NVG患者随机分3组进行治疗。A组行Ahmed青光眼阀植入加视网膜光凝术,B组行Ahmed青光眼阀植入加丝裂霉素加视网膜光凝术,C组行小梁切除加丝裂霉素加虹膜烧灼加睫状体冷冻加视网膜光凝术。术后随访10~24个月,观察术前与术后的眼压、视力、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前眼压平均(62.58±1.34)mm Hg,术后各组眼压均明显较术前下降(P<0.01),A、B组术后长期眼压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视力20例提高,14例无变化,5例下降,无视力丧失;虹膜表面新生血管B、C组全部消退;A、B组患者术中、术后早期均有前房积血,C组4例前房出血,无前房消失、角膜内皮失代偿等并发症。结论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和综合性小梁切除术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效的两种手术方法,后者具有简单易行、并发症少、更经济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陈姚若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6):1007-1008
目的 探讨氩激光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选择确诊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共20人20眼。先应用氩激光对患者的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及虹膜的新生血管进行光凝治疗。前者采用全视网膜光凝,后者对虹膜新生血管进行局部性光凝。结果 20眼术后2周眼压为10~19mmHg,平均15mmHg,术后6个月眼压〈21mmHg为15眼,占75%。术后6个月视力情况:〉0.1共5眼(25%),0.1~0.05共9眼(45%),指数~光感共6眼(30%)。术后6个月滤过泡情况:多囊泡7眼,囊状泡8眼,瘢痕泡5眼。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全部萎缩9眼,大部分萎缩6眼,仍残留有新生血管5眼。结论 氩激光联合小梁切除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全视网膜光凝术联合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对35例(36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全视网膜光凝联合睫状体光凝术,随访6-12个月,观察术后眼压、视力、虹膜、房角新生血管。结果术后1年,复查平均眼压(17.69±.59)mmHg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视力提高19眼(52.78%);35眼新生血管均完全消退。结论全视网膜光凝联合睫状体光凝能有效降低眼压,保护残存视力,是治疗早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经小梁切除术、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视力和眼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7月—2020年8月就诊的NVG 104例104眼,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51例和研究组53例,对照组给予小梁切除术治疗,研究组给予小梁切除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Trab)在伴玻璃体积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85例伴玻璃体积血NVG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均接受视网膜光凝术,对照组(42例)予以复合式Trab治疗,研究组(43例)予以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复合式Trab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成功率、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眼压与视力水平.结果 研究组治疗成功率93.02%高于对照组76.19%(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眼压低于对照组,视力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复合式Trab治疗伴玻璃体积血NVG患者,可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眼压,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和干扰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15例(18眼)给予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和干扰素治疗。结果 15例患者术后6个月眼压控制正常,眼压从术前的(37.5±5.6)mmHg降至(15.7±2.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17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1眼为非功能性滤过泡。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和干扰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能保持滤过道通畅,促使新生血管消退,能较好地控制眼压,保留有用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56例(56眼)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施行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术后观察眼压,结膜滤过泡及眼前段反应等。随访6~12月。结果随访时50例术后眼压6~21mm Hg(89.28%),5例用1~2种降眼压药物治疗眼压<30mm Hg;1例手术失败。本组病例形成功能性滤过泡50例。占89.28%。术中有4例前房少量积血,术后浅前房2例,无眼球萎缩。结论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为一种较安全而有效的综合性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贾云 《中国实用医药》2011,6(9):107-108
目的 探讨睫状体冷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睫状体冷冻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20例(20眼),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等.结果 手术成功17眼(85% ),17眼眼压从术前平均57.23 mm Hg降至22.56 mm Hg.术后视力:无光感4眼,光感8眼,数指3眼,0.01~0.05者4眼,0.1者1眼.11眼(55% )无变化,9眼(45%)视力有所提高.结论 采用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NVG,既眼压降低显著(P<0.01),又改善了视网膜缺血、缺氧状态,对保护患者残存视力,特别降低眼压、维持眼压稳定有明确效果,不失为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手术方案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将208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4例。对照组给予患者睫状体光凝术治疗,研究组给予患者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视力、平均眼压变化情况、并发症率及手术成功率。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眼压和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6个月眼压和视力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恢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能显著改善病情,提高手术成功率并降低并发症率,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5例(35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予以控制眼压、血糖等措施后采取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进行治疗,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并针对患者的眼压及滤过泡来决定可调节缝线的拆除时间。并对35例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眼压、滤过泡、视力、前房深度及新生血管情况进行随访。结果35例患者(35眼)术后当日高眼压的症状及体征均消除。术后6个月,35例患者平均眼压为(15.8±7.2)mmHg,与术前的平均眼压(53.3±9.7)mmHg比较,眼压显著降低(P〈0.01);功能性滤过泡约占88.6%;29例患者(29眼)视力较术前均存在程度不一的提高。35例患者(35眼)均保持良好的前房深度;虹膜新生血管全部消退约占31.4%,消退在50%以上约占48.6%,消退在50%以下约占20.0%。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能有效重建房水循环路径,使患者的症状大大减轻,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联合青光眼引流阀(AGV)植入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人民医院眼耳鼻咽喉科收治的NVG患者70例,依据其AGV植入术前玻璃体腔注射药物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AGV植入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对照组则注射康柏西普,对比2组患者虹膜形成新生血管(NV)消退情况、手术总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经治疗后,共31只眼(88.57%)术后2~7 d房角及巩膜NV全部消退,4只眼(11.43%)房角及巩膜NV部分消退。对照组经治疗后,共32只眼(91.43%)术后2~7 d房角及巩膜NV全部消退,3只眼(8.57%)房角及巩膜有少许残留NV,并明显萎缩。2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的手术总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联合AGV植入手术治疗NVG安全有效,手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用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27例(27眼),其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1眼、葡萄膜炎性青光眼3眼、无晶体眼青光眼7眼、外伤性青光眼6眼。其中有5眼曾行小梁切除术后失败。结果术后随访1~3年。术前眼压36~70mmHg,平均(41.12±10.04)mmHg,末次随访时平均眼压(20.04±9.15)mmHg,手术前后眼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术后不用药物治疗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者15眼,联合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者7眼,总有效率为81.48%。术后9眼视力较前有不同程度提高,最好视力达0.2。结论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操作简便,疗效满意,是目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小粱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手术方法以及临床效果。方法 82例(82眼青光眼患者,均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前房、眼压、视力、并发症情况。结果 82例(82眼)患者术后1 d前房开始形成,术后1~5 d, 14例患者出现Ⅱ度浅前房,经调整缝线后恢复。术后1周内眼压≥21 mm Hg(1 mm Hg=0.133 kPa) 10眼,眼压11~20 mm Hg 50眼,眼压6~10 mm Hg22眼,行眼球按摩, 77眼眼压维持在12~18 mm Hg, 5眼眼压≥21 mm Hg。术后视力保持不变29眼,提高1~3行50眼,视力下降2~3行3眼。术后前房出血5眼,虹膜睫状体炎3眼,经药物保守对症治疗1周内消退。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操作简便,创伤小,安全性高,临床疗效较好,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同时保证了手术的成功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60例(60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30眼).对照组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引流阀植入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眼压、视力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1、3个月,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多次发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表面麻醉下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例(5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人联合小梁切除术,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手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0.1者47眼(90.39%),≥0.5者29眼(55.77%)。术后6月眼压为11~26mmHg(1mmHg≈0.133kPa),平均眼压为(14.56±4.12)mmHg。48眼(92.31%)眼压维持在正常范围,4眼需要联合降眼压药物才能控制正常眼压水平。结论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6例(52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其中26例(30眼)前房角粘连<1/2分为A组,施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将20例(22眼)前房角粘连>1/2分为B组,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两组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前房加深,房角增宽,眼压控制满意。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能获得满意效果,两种手术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8.
杨旭  方晏红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0):3052-3053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持续状态下手术的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对52例54只眼,使用局部和全身药物治疗,眼压不能良好控制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进行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54只眼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其中2眼出现前房出血,2眼出现脉络膜脱离,6眼出现浅前房经过相应的处理后稳定。术后1个月随访时,视力提高或保持不变的有47只眼占87%,眼压≤21mmHg者44只眼占81.5%。结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持续状态下施行改良小梁切除术是可行、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睫状体冷凝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凝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药物不能控制或已行其他抗青光眼手术失败而接受睫状体冷凝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凝手术治疗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48例(48眼)。观察眼压、视力、虹膜新生血管改变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28眼眼压<21mm Hg,19眼联合降眼压药物点眼眼压<30mm Hg。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31眼(64.58%),新生血管较术前明显减少17眼(35.42%)。术后视力提高14眼(29.17%),视力不变27眼(56.25%),视力下降7眼(14.58%)。术后并发症:早期多数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出现眼球萎缩1例。结论睫状体冷凝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凝能有效降低眼压,使部分患者得以保留原有视力,少数有所提高,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