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丹溪学说”对朝鲜、日本影响深远。在朝鲜,《医方类聚》和《东医宝鉴》编撰时参考了朱丹溪及其门人的医学著作,崇尚丹溪“气血痰郁四伤”理论,还引用了大量方药;在日本,田代三喜来华跟随朱丹溪私淑弟子虞天民的门人月湖学医归日后收徒行医,大力倡导“丹溪学说”,并根据朱丹溪的“气血痰郁四伤”理论,把疾病分为血病、气病、痰(水毒)病三类。其学生曲直濑道三建立“丹溪学社”,在日本传播“丹溪学说”,逐渐形成了独自的医学体系——“后世学派”。其亲传弟子曲直濑玄朔及再传冈本玄冶、长泽道寿、古林见宜等施术传学,使“丹溪学说”发扬光大,盛行日本医坛200余年。可证实“丹溪学说”对朝鲜和日本等海外传统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渗透。  相似文献   

2.
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世传丹溪著作较为杂乱,大多系丹溪门人所编,其中有部分系私淑者根据已经出版的丹溪著作及外面流传的各种所谓丹溪遗著整理而成.《丹溪手镜》的很多内容分别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太平圣惠方》《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格致余论》等书关系密切,或属转抄,或为同源.明确这些关系,可以为研究《丹溪手镜》的文献构成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带下病的辨证思路及治疗方法.方法:从诊断、病因病机、病位、证候兼加、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对带下病的辨证思路进行初步探讨.结果:将带下病分为脾虚证、肾虚证、湿热证.脾虚证:治宜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方选完带汤加减;肾阳虚证:治宜温肾培元、涩精止带,方选内补丸加减.肾阴虚证:治宜益肾滋阴、清热止带,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湿热证:治宜清热利湿止带,方选止带方加减.结论:带下病临床辨证时虽有一定难度,但也有规律可循,只要辨证准确,就能在临床治疗中收到良效.  相似文献   

4.
《傅青主女科》论述带下之病位、病因、病机及分型辨治,因带下色、质、气味不同,分为白、青、黄、黑、赤带,分别创完带汤、逍遥散、易黄汤、利火汤、清肝止淋汤;傅青主辨证详明、立法严谨、说理透彻、用药精当,对后世中医妇科影响深远,对治疗带下病颇具参考价值,值得潜心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何若苹教授治疗带下病的临证经验.[方法]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面论述何教授治疗带下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对其基本方药配伍及常用加减化裁的特色予以总结.[结果]何老师分别以固肾止带、补脾疏肝、滋阴清热、清热利湿为主要治法治疗肾阳虚、脾虚肝郁、心肾不交及湿热下注型的带下病,临床疗效佳.[结论]何老师认为,带下之病,临床单证少见,杂证颇多,故辨证乃临床遣方用药之精髓,此认识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体会.  相似文献   

6.
《傅青主女科》是中医文化宝库中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妇产科专著之一,带下病作为《傅青主女科》中首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对傅氏带下病治疗思想、辨证、用药特色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更好地辨证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证《宁坤秘笈》引用丹溪文献的情况,分析两者间的学术关联。[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宁坤秘笈》引用丹溪(包括丹溪学派)文献的情况进行摘录,并考证其出处,总结其学术观点。[结果]《宁坤秘笈》全文自言共引丹溪文献十一处,均在卷中《产后生化汤论》篇,其引用文献主要包括三方面:阐发产后治法及调护,包括产后宜大补气血,不可发表,多真虚假实证;引丹溪治方或医案三则;对丹溪之论提出补充和质疑两处。经考证,其出处确有可循,确引自丹溪文献的共八处,其余三处文献的出处有待进一步考证。阐发的学术内容主要为产后病的治则、治法、治方和禁忌等。[结论]《宁坤秘笈》在《产后生化汤论》篇多处引用丹溪文献,阐发其治疗产后病主张大补气血,同时重辨虚实、忌发表的学术观点,体现了其治疗产后病宗丹溪气血理论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吴一纯教授从医五十余载,擅治肿瘤及疑难杂病,学验俱丰。因其对带下病的诊治师古而又出新,颇具特色。故兹择吴老固利同用的学术经验整理成文,以飧同道。1.带下病的病因病机带下病临证常见,俗语云“十女九带”,言之不虚。自《傅青主女科》刊世以来,其诊治带下病的辨析思路与效验  相似文献   

9.
带下病,是以带下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妇科常见病、多发病,而女子以肝为先天,肝的疏泄功能在带下病的病机转化中占重要地位。通过对中医古典医籍及近年中药治疗带下病文献的回顾,了解疏肝法在带下病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带下病,是以带下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妇科常见病、多发病,而女子以肝为先天,肝的疏泄功能在带下病的病机转化中占重要地位。通过对中医古典医籍及近年中药治疗带下病文献的回顾,了解疏肝法在带下病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秘珍济阴》是清代医家周诒观所著的一本妇科专著,周诒观师从周于纶、陈树蕙,以妇科见长,为湘中妇产名医。书中有关带下病的论治部分特色鲜明,与明清时期多数医家对带下病的发病机制认识不同,周诒观并未从“湿”论治带下,而是秉承带下病多为“因虚致病”的观点,指出其病位在下元,治疗上以补益下元为法则,创制了以调理冲任、补肾涩精为主要作用的益智天冬四物汤。除此之外,书中还对带下病与白浊、白淫的鉴别,崩带的四种危重症候有详细的论述。后附带下病用药歌部分采用诗歌体裁,用药去繁化简,便于初学者诵记,也反映出作者本人汰繁存要的学术特点。本文通过研阅本书中有关带下病的内容,对周诒观治疗带下病的治疗思想、辨证及用药特色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带下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姚岚 《中外医疗》2010,29(7):129-129
本文叙述了带下病的概念及带下过多的病因病机,重点论述了止带方内服结合蛇床子散外用治疗带下病的典型案例及体会。  相似文献   

13.
施仁潮应用丹溪痛风方治疗痛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施仁潮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长于诊治痛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临床运用"丹溪痛风方"治疗痛风取得显著疗效。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元代名医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设有"痛风论"专篇,《丹溪心法》设有痛风专论,对痛风有深入阐述。丹溪说:"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胥受天教授治疗带下病的经验,认为带下病的主要病机为湿邪流注下焦,损伤任、带二脉以致任脉失约、带脉失固,本虚标实是带下病的病机特点。治疗以燥湿为主,少佐利湿,且根据年龄不同治法各异,选方以四妙丸加减为主,善用药对。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对《内经》中关于痹病的内容进行收集、梳理和归纳,以期形成对痹病的病因病机、诊法、辨证和治疗方法的系统认识。《内经》认为痹病的发生一方面除了风寒暑湿等外邪侵袭机体外,另一方面还由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阴阳失调逆乱而生病,强调先由脏腑内伤,阴阳失调以及营卫不和,然后感受风寒湿、雾露所伤、治疗不善他病转变及五运不及而致病。《内经》对于痹证的辨证运用了多种辨证方法,指出了可采用针刺、砭石的方法、汤液、草药、汤熨(热敷)及火罐、艾灸的治疗方法,这些丰富的治疗方法,对指导现代医生对于痹证的治疗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金匮钩玄》一书中朱丹溪治疗杂病的养阴思想,为临床应用提供思路。[方法]通过研读丹溪《金匮钩玄》治疗杂病的内容,并对附录六篇大论进行重点分析,从“气属阳动作火论”和“血属阴难成易亏论”这两大论中分析气血失调和阴不足的关系,并对《金匮钩玄》中丹溪养阴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探讨其临床价值。[结果]《金匮钩玄》书中“气属阳动作火论”和“血属阴难成易亏论”的气血阴阳论是对丹溪养阴思想的进一步完善;该书中丹溪治疗杂病的养阴思想主要体现在降火以滋阴、补阴血以润燥、健脾以养阴血、补血以生阴、补阳以生阴等五个方面;丹溪继承历代养阴观点并进行发展创新,对后世治疗杂病时应用养阴法有重要价值。[结论]《金匮钩玄》体现了丹溪养阴思想在杂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并丰富了丹溪的养阴学术思想,促进了中医养阴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内经》是中医较早对不寐的病因病机和治则做出论述的医籍,且提出了治疗的方剂以及针灸等方法,尤其通过脏腑辨证,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不寐的病因病机,是现代医家研究不寐的治疗方法不可或缺的瑰宝。文章通过对《内经》中关于不寐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通过脏腑辨证来浅谈不寐的病因病机,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理论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辨病辨证并治是中医经典的诊疗模式,由《伤寒杂病论》确立。病因病机是疾病的本质,辨病治疗是围绕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立法处方用药治疗。证是疾病的症状,可以单个出现,也可以多个同时出现。辨证治疗即是应用方药针对症状的直接治疗,辨病辨证并治强调辨病治疗与辨证治疗同步进行。现代中医界确立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实质上是辨病因病机治疗,在中医学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文章提出中医学的发展应该回归经典,传承精华,从恢复“证”的本义做起,提倡辨病辨证并治精神。   相似文献   

19.
《孙氏医案》5卷,是明代著名医学家孙一奎的门人搜集孙氏部分临证医案编纂而成,体现了孙一奎一生的主要临床经验与学术成就。《孙氏医案》所记录的医案均为精心挑选的验案,其病证与治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书中所记述的内容非常详尽,不仅包括患者的症状表现、辨证与病机分析、治法与方药的选择等内容,还详细描写了患者患病及诊治过程的诸多细节,极具文学观赏性。从《孙氏医案》中体现出孙一奎临证最大的特点是其辨证之精准与用药之灵活,有着极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医病机理论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医诊治疾病的过程可以分为收集症状,辨析证候,识别病机,确立治疗原则,制定治疗方案等。其中最能体现中医诊疗特色的是辩证、识机和立法三个方面,而辨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识别病机的过程,制定治法和方法又是根据病机设计确定的,因此,中医辨证过程中,审识病机乃是关键的环节。中医历来强调辨证中辨识病机的重要性,早在《内经》就倡导“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