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消化内科2008年6月~2010年8月间收治的58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与胆总管复发相关的一些因素。结果结果显示58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随访32~72个月后,有68例复发胆总管结石,复发率为11.6%,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后复发有关的因素有年龄、胆总管扩张、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囊结石以及十二指肠乳头大切开等。结论65岁以上老年患者、胆总管扩张、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胆囊结石以及十二指肠乳头大切开等因素易引起胆总管结石后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老年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1年5月45例老年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临床资料。对44例老年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和(或)气囊扩张术,并行网篮取石或机械碎石后网篮取石。结果所有病例插管造影成功均显示胆总管结石,结石直径在0.6~3.0 cm。其中单发结石27例,2枚结石12例,三枚以上6例。网篮直接取石34例,碎石后取石7例,3例胆总管放置塑料支架,1例因乳头太小无法行切开同时结石较大转手术治疗。一次取尽结石35例,放置鼻胆管引流后二次取石6例。3例术中乳头肌切开渗血,给予电凝、局部喷洒去甲肾上腺素或气囊压迫出血停止,1例24 h后乳头切口涌血,给予钛铗止血。2例出现术后轻症胰腺炎,5例出现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给予相应处理痊愈。对其中36例随访6~12个月未见结石复发,3例放置塑料支架患者半年后结石明显变小,再次内镜治疗。结论老年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是相对安全有效,内镜治疗应根据憩室位置和结石大小选择合适的乳头切开长度,结合气囊扩张、碎石等方法,可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治疗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175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85例采用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取石,作为观察组,90例行常规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作为对照组,观察取石成功率、术中碎石率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取石成功率为96.5%,对照组9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碎石率分别为14.1%和31.1%,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无出血,明显少于对照组的6.7%。术后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和胆管炎两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治疗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可以减少术中碎石率和出血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结石的关系探讨(附16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憩室在胆结石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的167例患者,其中合并乳头憩室31例(憩室组),无合并乳头憩室136例(非憩室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胆结石的发病率、结石发生部位及结石成分方面的差异。结果 本组167例患者中,合并乳头憩室31例,占18.56%。憩室组平均年龄62岁,明显高于非憩室组的52岁(P<0.01),且憩室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本组发现的86例胆结石患者中24例合并十二指肠憩室,胆结石并憩室发生率27.9%;而非结石组81例中仅7例合并十二指肠憩室,占8.6%。结石组并十二指肠憩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结石组(P<0.05)。本组中乳头旁憩室胆结石发生率(100%)明显高于乳头周围型憩室者(46.2%),有显著性差异(P<0.05)。乳头旁憩室患者的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及胆囊结石,且结石成分主要为胆色素结石。结论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胆结石发病率显著增高,且主要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及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22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86例):行十二指肠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SEST)+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二组(142例):行SEST。对比两组效果。结果216例成功取尽结石,其中SEST+EPBD 83例,成功率为96.51%, SEST 133例成功率为93.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组并发症少于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穿孔,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对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治疗有效、安全、经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联合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在肝外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实施EST+EPBD78例,所有病例最大结石直径均大于1.0cm(其中憩室旁乳头14例,憩室内乳头12例,余52例),52例直径小于1.5cm结石均一次性取石成功;直径大于1.5cm结石经碎石网篮碎石后13例一次性取石成功,余13例经再次取石后清除全部结石。结果78例病例全部取石成功,3例出现高淀粉酶血症,2例出现轻症急性胰腺炎,无出血、穿孔等其他并发症。结论EPBD联合EST取石安全、有效,尤其对于结石大、乳头条件差的患者可提高取石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分析本院12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56例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74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术。结果EST取石组治愈率和术后结石残留发生率明显低于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ST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与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相比具有创伤小、结石残留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3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进行护理.结果 39例胆总管结石第1次被清除31例,经ENBD后再次被清除6例,2例ENBD后取石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术前充分准备、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术中医护默契配合及术后密切观察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经十二指肠镜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微创、疗效显著及安全、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仍是较复杂技术。现将我科近两年来在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中所遇到特殊困难性十二指肠镜乳头切开病例的结果和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疏东升  汪全红 《安徽医药》2006,10(4):287-288
目的探讨经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经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共35例,其中行EST及取石术32例,行EPBD及取石术3例。EST胆总管取石时根据结石大小决定切开大小,不宜EST或结石较小者可选择EPBD后取石。结果35例均成功取出胆总管结石,取得较好的疗效。EST术中局部渗血4例,当时予电凝或喷洒止血药物即迅速止血,术后急性胰腺炎1例,经适当处理后1周痊愈,EPBD及取石术后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SEST)联合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胆管结石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住院治疗的127例结石直径大于10mm的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四组,SEST+EPBD组33例,先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切开范围小于乳头肌三分之一),然后球囊扩张,再碎石取石;EPBD+SEST组32例,先行球囊扩张术,再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再碎石取石;EST组32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大切开(切开范围大于乳头肌三分之二)取石;EPBD组30例行球囊扩张碎石取石。比较四组的疗效和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SEST+EPBD组术后结石取净率为93.93%(31/33),EPBD+SEST组为93.75%(30/32),EST组为96.77%(30/31),EPBD组为67.67%(20/30),EPBD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SEST+EPBD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45%,EPBD+SEST组为10%,EST组6.67%,EPBD组为21.42%,EPBD组与其他三组分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0.05)。结论:SEST与EPBD联合治疗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可以有效降低经内镜治疗胆管结石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胆管结石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ERCP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ERCP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40例;ERCP/EST术后3~7 d 行LC。结果40例均取石成功,其中32例行EST,患者均顺利行LC手术。结论 ERCP/EST联合LC治疗部分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有价值,而且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胆总管结石ERCP与EST并发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有效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29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与EST取石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299例患者,术中少量出血52例,明显出血50例,其成功插入乳头时间经方差分析(F=3.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5);出血病例中,存在憩室21例,出血量与憩室的关系经卡方检验(x2=5.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5);术中出血患者分别采用内镜下电凝止血与钛夹止血处理,经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法,提示内镜下钛夹止血治疗的止血有效率高于电凝止血治疗(P=0.464,P〈0.05),并发术后出血8例,其中3例行内科保守治疗有效,1例无效,3例行内镜下止血治疗有效,1例行介入止血治疗并发重症急性胰腺炎。结论 胆总管结石ERCP与EST并发出血与成功插入乳头时间,有无憩室等因素相关,内镜下干预治疗是防治术中术后出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李富国 《北方药学》2011,8(4):52-53,10
目的:评价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在我院经ERCP检查者152例,将ERCP检查结果与B超、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对发现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结果:83例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检测正确率显著高于B超、CT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05,X2=26.38,P〈0.05)。内镜取石成功率为93.8(76/81),结石一次性清除率为81.6(62/76),并发症发生率为6.2(5/81);其中急性胆管炎1例,急性胰腺炎3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1例。结论:ERCP是一种诊断和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方法,其可作为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大口径气囊扩张治疗大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治疗价值。方法对比分析2005年6月至2012年2月我院胆总管结石直径≥10mm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大口径气囊扩张取石与传统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的治疗效果与近期并发症。结果 159名入选病例中一期成功清除结石130例(81.8%);其中A组为110例(89.4%),B组为120例(88.2%),A组中机械碎石30例(24.4%),B组为32例(23.7%),两组间一期结石清除率和机械碎石率没有差异(P〉0.05);但A组平均操作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A组术后出血11例(8.9%),B组2例(5.9%);A组3例(2.4%)出现穿孔,B组1例(0.7%),A组术后胆管炎8例(6.5%),B组有2例(1.5%),A组出血、穿孔和胆管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术后胰腺炎,A组高淀粉酶血症35例(28.5%),B组42例(30.9%),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 sEST+EPLBD和传统EST相比,在治疗胆总管大结石方面同样有效的,但操作时间更短,更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食管型柱状大气囊扩张十二指肠乳头治疗既往曾行EST术的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安全性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9月~2011年7月我院16例既往有EST史的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EPLBD使十二指肠乳头扩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治疗。结果 16例患者中,6例患者(37.5%)伴有乳头旁憩室,3例患者(18.8%)有高血压,1例患者(6.3%)有肝硬化,其中3例患者应用了碎石器碎石,13例患者仅一次就取净结石,其中单发结石7例,多发结石8例,术后合并有胰腺炎1例,合并有穿孔1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治愈,未合并有消化道大出血、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气囊的大小为12~15mm,扩张的持续时间为30~40s。结论对于既往曾行EST术的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患者,EPLBD是有效而安全的,尤其是多发及较大的胆总管结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