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比较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与显微外科夹闭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经16层螺旋CTA(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颅内动脉瘤患者89例,54例行DSA下弹簧圈栓塞治疗,35例行显微外科夹闭治疗,术后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中Barthel指数(BI)来评价两者的疗效.[结果]89例中,弹簧圈栓塞54例,外科手术夹闭35例.前循环动脉瘤59例,弹簧圈栓塞35例,外科手术夹闭24例,两者疗效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后循环动脉瘤30例,弹簧圈栓塞17例,外科手术夹闭11例,两者疗效对比有差异(P<0.05).53例动脉瘤直径<10 mm,弹簧圈栓塞32例,外科手术夹闭21例,两者疗效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36例直径≥10 mm,弹簧圈栓塞22例,外科手术14例,疗效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疗效从动脉瘤生长的位置、大小及病人的临床状态对比来看,弹簧圈栓塞疗效优于显微外科治疗.[结论]弹簧圈栓塞和显微外科夹闭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从总体疗效对比分析结果来看,可优先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但临床仍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分析、权衡利弊、正确的选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0):3880-3882
选取2010年1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12例PICA动脉瘤破裂患者,全部患者经介入栓塞术治疗PICA动脉瘤均无效,经医生全方位考虑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根据患者肿瘤的位置实施具体的手术方式。观察患者术后疗效,随访观察患者经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后日常生活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 12例患者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治愈8例,显效3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12患者治疗后发生感染1例,血管痉挛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对治疗破裂的PICA动脉瘤有显著疗效,并发症虽然发生率较高,但经治疗后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要点、远期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颅内动脉瘤行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术,其中19例第1枚球囊同时闭塞了动脉瘤口.结果 24例中21例病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全组术后并发脑缺血和脑梗死3例, 其中1例死亡;术中及术后均无动脉瘤破裂出血.结论以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某些不可手术夹闭或因故不能行瘤腔栓塞的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闭塞载瘤动脉后有可能导致脑缺血及其他并发症,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01月~2013年12月血管内治疗的3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40个动脉瘤)的临床治疗以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防治。结果该组颅内动脉瘤成功栓塞40个,其中100%栓塞34个,95%栓塞4个,90%栓塞2个。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术中血管痉挛12例,症状性血管闭塞2例,无术中死亡。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确切,具有微创、安全等优点;提高手术操作水平,减少和正确处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经翼点入路夹闭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及手术方式。结果:22例颅内动脉瘤均行瘤颈直接夹闭。恢复良好19例,轻残2例,重残1例。结论:精细的显微外科操作,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时正确的处理方法,对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破裂与未破裂小型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30例小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破裂组11例,未破裂组19例.所有患者均行支架辅助栓塞血管内治疗.分析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手术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预后.结果 破裂组吸烟率高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支架(LIVS、Enterprise和Solitaire-AB)术后即刻栓塞分级,LIVS支架辅助栓塞效果最佳,而Solitaire-AB支架辅助栓塞效果最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破裂组比较,破裂组脑血管痉挛率增高,住院时间延长,出院时预后不良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患者行影像随访复查,结果均为Raymond-Ⅰ级.结论 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小型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特别在未破裂患者中,其即刻栓塞效果好、手术并发症少及随访结果良好,且LIVS支架可能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栓塞治疗急性期微小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2001年1月~2003年1月我院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16例,均在3d内行脑血管造影及栓塞术。结果16例患者中,共发现破裂微小动脉瘤21个。行栓塞19个,手术2个;动脉瘤100%闭塞者15个,≥90%闭塞者3个,〈90%闭塞者3个。结论细致有效的观察与护理是微小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急性期栓塞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管栓塞术与显微手术夹闭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脑动脉瘤患者分为两组各31例,A组经血管栓塞术治疗,B组行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效果及预后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破裂率低于B组,治疗花费成本高于B组(P0.05)。结论血管栓塞术与显微手术夹闭治疗脑动脉瘤疗效相当,而显微手术夹闭术成本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栓塞术与显微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3-05—2015-05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分别给予血管介入栓塞术和显微手术夹闭术,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血管介入栓塞术组总有效率82.2%,显微手术夹闭组总有效率86.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管闭塞率、术中破裂率、死亡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介入栓塞术住院时间短,成本高,显微手术夹闭组住院时间长,成本低,两组成本、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相当,各有优缺点,临床治疗时需根据患者个体实际情况,选择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手术时机。方法颅内动脉瘤148例,94例开颅显微镜下夹闭手术,54例行血管内栓塞术。结果术后死亡8例。随访134例5~36个月,108例恢复良好,10例偏瘫,5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癫痫。1例植物生存,2例患者复发再次手术。结论 Hunt-Hess I级~Ⅲ级的患者显微外科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疗效相似,并发症发生率接近,应选择术者最熟练,操作最简单的治疗方式。Hunt-HessⅣ级、V级患者,尽早血管内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护理。方法对50例患者在出血72h内进行血管栓塞治疗及疗效观察。护理重点在于适当镇静、防躁动,术中积极配合医生操作,术后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50例患者中动脉瘤完全闭塞36例,大部分闭塞14例(死亡1例)。结论介入治疗创伤小,可重复性强,并发症低,恢复快。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临床效果。方法对近半年来收治的Ⅱ.Ⅳ级破裂动脉瘤10例,均在急性期(3d内)行血管内治疗。结果对于急性期破裂出血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可根据瘤体的部位,性状采用血管内治疗与综合治疗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能明显降低动脉瘤患者的死亡率和病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可靠,创伤微小,适应症更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6月~2012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进行血管内栓塞手术,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夹闭治疗手术,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行血管内栓塞手术后,38例治疗成功,1例有好转,1例出现一次性偏瘫。栓塞后立刻行脑血管造影表示动脉瘤腔填塞满意,手术无死亡病例。对照组行夹闭手术后,8例完全康复、14例手术后恢复良好,2例因手术后出血再次手术,2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症,2例死亡。结论血管内栓塞手术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上存在一定优势,可以广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颅内动脉瘤在破裂出血后72h内行血管内治疗临床资料.结果74例患者发病后均行CT检查,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共检出92枚动脉瘤,其中单发57例,2枚10例,3枚以上7例.72h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中根据动脉瘤的形状、大小选择合适的支架及微弹簧圈栓塞.92枚动脉瘤中,致密填塞81枚,瘤颈残余4枚,填塞不充分2例,未作栓塞处理(非重要动脉瘤)5枚.结论血管内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可作为其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对72例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破裂性动脉瘤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动脉瘤腔闭塞100%的30个,闭塞95%的36个,90%的10个;1例栓塞术后早期再出血,再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分级:I级15例,Ⅱ级48例,Ⅲ级4例,V级3例。结论:术前主要防止要出血及严重脑血管痉挛,术后主要防治继发的神经功能损伤及改善症状,正确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降低动脉瘤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提高手术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手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期动脉瘤实施夹闭手术对提高生存质量与降低致残率的影响。方法 对43例颅内动脉瘤施行急性期显微神经外科动脉瘤夹闭术.结果 死亡4例,死因分别为肺感染、脑血管痉挛、多发动脉瘤未能完全夹闭再出血,2例致残,37例恢复良好。结论 动脉瘤破裂出血如有条件应尽可能行急性期动脉瘤夹闭术。但应注意:①有效降低颅内压利于显露;②急性期手术术中易发生动脉瘤破裂,应充分解剖蛛网膜,暴露出血点,夹闭动脉瘤;③术后持续蛛网膜下腔灌洗,可有效降低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对破裂颅内动脉瘤行早期夹闭手术患者再次出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68例行早期显微夹闭手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82例.观察组患者实行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再次出血情况.记录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电解质紊乱以及肺部感染病例数.出院时按格拉斯哥(GOS)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再次出血、脑血管痉挛、电解质紊乱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79.1%患者恢复良好,对照组为63.4%,2组差异显著;观察组严重残疾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 围手术期护理降低了破裂颅内动脉瘤行早期夹闭手术患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系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为颅内动脉局部的异常扩张,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微创的手术治疗方法已经逐渐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主要手段[1].颅内动脉瘤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与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颈相比,因其有效率高,致残率和病死率相对较低,已越来越被医患双方所接受和认可.而术中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是这种治疗手段最可怕的风险之一.本院2007~2009年在施行颅内动脉瘤经血管微弹簧圈(MCS)瘤腔栓塞治疗中发生4例术中动脉瘤再破裂出血,这类患者病情危重,随时有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脑血管痉挛及脑梗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全方位的术后护理,除1例患者术后10d死于多发性脑梗塞外,其他3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未留下后遗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1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效果.方法:我院2008年9月~2009年2月收治10例Ⅰ~Ⅴ级颅内动脉瘤,均在急性期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回顾分析临床资料.结果:10例按Hunt-Hess分级标准分级:Ⅱ级2例,Ⅲ级4例,Ⅳ级4例.均于入院后3天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3例行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7例采用3-D"网篮"技术.术中维持静脉滴注尼莫地平预防血管痉挛.采用支架治疗者术后肝素抗凝3天,继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10例术后行腰椎穿刺置换血性脑脊液,常规静脉滴注尼莫地平.4例栓塞术当时动脉瘤腔即完全闭塞,4例栓塞达90%以上,2例栓塞在70%~90%.3个月后随访患者无头痛及肢体活动不利.结论:对于急性期破裂出血的颅内动脉瘤可根据瘤体的部位、性状采用血管栓塞治疗与综合治疗相结合的方法,疗效可靠,创伤微小,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开颅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我院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开颅显微手术夹闭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预后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住院时间、动脉瘤残留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