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对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以及相应的不良反应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在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这段时间我院接到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上报病例34例,对这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统计分析结果得出,这34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包括有药物的质地以及用药方法等.发生的不良反应包括有:皮肤以及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等.结论 应对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予以注意,要对适应证以及相关的用药原则予以掌握,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中药注射剂在解放军307医院门诊使用情况分析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医院门诊患者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情况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利用本院药剂科引进的"处方评价系统",提取2010年1-4月门诊应用中药注射剂的处方,对处方诊断、给药途径、单次用量、联合用药以及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与药品说明书相关项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本院不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情况主要包括给药剂量偏大、适应证不符、用药时间过长、联合用药不合理等,所涉及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皮肤及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等.结论 本院中药注射剂使用需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要为患者把好安全用药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9~2013年解放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3695例中药注射剂ADR共涉及112个品种,注射后30 min以内发生占54.28%,累及系统-器官的主要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33.42%)、全身性损害(20.26%)、心血管系统损害(12.07%)、及消化系统损害(10.19%)为主。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重点关注易导致严重ADR的中药注射剂品种。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资料。结果本组128例病例中,>60岁的年龄段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最多(83例),占比64.84%;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大部分是发生在用药后10~30 min内,占比39.06%;主要累及的身体器官系统损害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比33.59%)、循环系统损害(占比28.91%);临床主要的表现是患者全身或者局部出现皮疹、瘙痒、面色潮红、心悸与静脉炎等。结论应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不良反应,进一步规范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的使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患者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徐艳萍  王新  栾伟 《中国药业》2011,20(10):52-54
目的调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的CHKD期刊知识库,对1994年至2009年报道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24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文献有264篇,报道例数364例。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药品为葛根素注射液,主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和全身性损害,不良反应发生率以60岁以上患者最高。结论应加强对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和相关研究,重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质量再评价。  相似文献   

6.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上市后再评价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叶爱琴  王建平 《医药导报》2006,25(12):1338-1340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有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胃肠道反应、循环系统症状、肝肾损害及过敏性休克等。中药注射剂中未除尽的动植物蛋白、鞣质等杂质极易引起变态反应,药物本身在生产或贮存中又可能产生新的杂质,临床不合理配伍、配制操作过程中污染等因素都可诱发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的内容包括安全性再评价、有效性再评价、药物经济学评价、质量标准评价、中西药联合应用的评价等。  相似文献   

7.
李子琴 《中药与临床》2012,3(6):46-48,51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了解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探讨临床使用不当导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为合理用药、提高药品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12年5月中药注射剂使用发生不良反应的报告,采用用药频度(DDDS)分析法,按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情况、涉及器官、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中药注射剂ADR发生规律及特点.结果及结论:中药注射剂是诱发ADR的主要剂型,本组ADR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损害为主,应提倡中药采取口服途径给药,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ADR的检测和相关研究,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朱敏 《中国药业》2014,(4):64-66
目的 分析医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14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超过5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58.33%.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共37个品种,累及8个系统;活血化瘀类品种涉及不良反应最多,热毒宁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居首.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6.81%,其次为免疫系统损害,占21.53%.结论 中药注射剂应根据药品说明书严格规范操作,建议重视辨证施治,加强临床用药监护,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曾聪彦  梅全喜 《今日药学》2009,19(12):30-34
目的 探讨11种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的CHKD期刊知识库1994~2008年报道的刺五加、黄芪、参麦等11种常用中药注射剂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引起ADR的主要品种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注射剂.ADR在40岁以上的高年龄组发生率较高,多在用药过程中半小时内发生,且ADR类型以过敏性休克为最多,ADR累及器官系统以全身性损害为最高,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各种中药注射剂致ADR在性别年龄、ADR发生时间、ADR类型等又有各自规律与特点.结论 临床医务工作者应了解各种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的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6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丰  王锦燕  陈燕敏 《中国新药杂志》2006,15(23):2069-2070
为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我院2003—2005年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表明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表现对皮肤附件、胃肠道、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损害。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1.
15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了解合肥市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合肥市2007年1月113至2007年12月31日共收集到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126份,用Excel电子表和手工方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26份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到药品不良反应154例。主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一器官及其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涉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通报品种3种。结论应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确保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临床表现及成因,促进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结果:经过对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的统计分析可知,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人群是中老年人;不良反应以皮肤表皮出血点及全身性损害为主;引起不良反应的品种主要有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结论:中药注射剂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50种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不良反应,进一步分析其规律及特点。方法针对我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办公室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间,回顾性分析25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表,系统的对病例报告所涉及患者发生时间、ADR涉及药品等主要临床表现等分析统计。结果在250份的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结果表明,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不良反应率达到44.8%,位居各年龄段首位;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主要在用药11~30min之内,且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为明显。结论中药注射剂应用时要慎重,建立健全的中药注射剂用药标准,保证其质量与安全性是保障临床用药安全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5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芬丽  熊芬  罗骞  唐洪梅  席萍 《中南药学》2009,7(8):633-636
目的了解本院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本院2008年因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55例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涉及药物品种进行分类整理。结果55例不良反应涉及9类19种中药注射剂,临床表现以皮肤症状多见,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及用药部位损害。较严重的有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结论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使用时要加强监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合理规范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临床使用不当导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临床使用不当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方法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总结归纳临床使用不当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 临床使用不当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有药证不符、配伍不合理、超剂量使用等多方面.结论 必须加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使用,以避免或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信息,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本院2010~2012年收集的21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在21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药品19个品种,产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71%),儿科患者次之(27.1%)。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主要为七叶皂甙钠针,有180例,占86.1%,其次为抗病毒药物,如双黄连粉针、喜炎平针等,有24例,占11.6%。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寒颤居多,占(61.1%),其次为皮肤症状及附件损害。其中新的、一般的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18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及时对症处理,对原患疾病影响小。结论应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重视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加强监测,充分发挥中药注射剂的疗效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与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17.
苗苗  刘俊 《安徽医药》2012,16(10):1550-1552
目的 了解该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与特点,旨在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方法 对该院2010-2011年上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按照患者性别、年龄、药物名称、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名称、发生过程的描述及转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老年患者为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人群,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比例较高,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30~60 min,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以全身反应和皮肤及附件损害多见.结论 临床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指导下合理选择药物,采取低浓度单一用药、减慢输液速度、不可随意加大剂量,监测用药全过程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我院12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的12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结果 12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其中男57例(46.34%),女66例(53.66%),女性略高于男性;引发不良反应药品中参麦及生脉注射液所占比例最高均为19.51%;在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中,全身性损害最高,所占比例为35.97%,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结论 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应用的监护,科学、合理使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分析六安市人民医院中药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主要对2014-2017年六安市人民医院收集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的104份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104例,其中男58例,女46例;其中50~59、60~69岁年龄段的ADR例数最多,占比均为23.08%;ADR发生在用药后10~30 min较多,占35.58%;中药注射剂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和全身性症状,其中以皮肤损害比例最高,达57.69%,其次为全身性症状,占18.27%。较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剥脱性皮炎等。造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构成比最高的为生脉注射液,占比为19.23%。结论 临床应加强中药注射剂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程江虹  王怀生 《中国药房》2012,(31):2959-2960
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08-2011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6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对不良反应病例涉及的品种、给药途径、主要临床表现与转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6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升高,其中6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最高,占45%;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剂型以静脉注射剂型为主;不良反应损害涉及皮肤、中枢、胃肠和心血管系统等多器官、多系统。结论:提高医务人员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正确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