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糖尿病小鼠小肠黏膜上胰岛素受体是否改变,为进一步研究糖尿病的消化系统并发症提供证据。方法分别选取3、5、6、8、10月龄db/db糖尿病小鼠及相应年龄段的db/+m正常小鼠,每组6只。标本用4%多聚甲醛灌流固定后,灌流固定后,从距Treitz韧带约10cm处切下一段空肠,用于免疫组化。结果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IR)在糖尿病组(DM)比同月份正常对照组(N)IR的表达量明显减少。结论糖尿病小鼠存在着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2.
葛志华  王春艳  高福禄  杜金凯 《河北医学》2006,12(11):1081-1083
目的:探讨db/db自发性糖尿病小鼠颌下腺神经生长因子、C-Fos蛋白表达与其形态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取3、4、6、8、10月龄db/db(单基因遗传自然发病)型糖尿病小鼠颌下腺(实验组)及相应月龄的db/ m正常小鼠颌下腺(对照组)。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颌下腺NGF、c-fos阳性表达的变化。结果:随着糖尿病发展,颌下腺实质组织萎缩,细胞缩小,形态不规则,排列不整齐,间质纤维增生,各月龄糖尿病小鼠颌下腺C-fos阳性细胞明显低于相应对照组(P<0.01),NGF阳性细胞明显低于相应对照组(P<0.01),且逐渐减少,呈下降趋势。且逐渐减少,呈下降趋势。结论:颌下腺颗粒曲管细胞合成和分泌NGF功能降低,与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db/db糖尿病状态下颌下腺细胞表达c-fos蛋白明显降低,c-fos低表达可能与颌下腺实质的萎缩性形态学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糖尿病小鼠小肠绒毛杯状细胞分泌的黏原颗粒是否改变,为进一步研究糖尿病的消化系统并发症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分别选取3,5,8,10月龄db/db糖尿病小鼠及相应年龄段的db/+m正常小鼠,每组6只,标本用4%多聚甲醛灌流固定后,从距Treitz韧带约10 cm处切下一段空肠,用PAS染色方法对小肠杯状细胞分泌的黏原颗粒进行观察。结果糖尿病组小肠绒毛易被破坏,糖尿病组中杯状细胞的分泌物比同月份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糖尿病组中3月龄的杯状细胞分泌物最多,8月龄最少,并且8月龄分别与3月龄、5月龄比较均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随月龄增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时杯状细胞分泌物增多可能对小肠绒毛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献彩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45(12):1127-1128,1231
目的 观察糖尿病小鼠小肠绒毛杯状细胞分泌的黏原颗粒是否改变,为进一步研究糖尿病的消化系统并发症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分别选取3,5,8,10月龄db/db糖尿病小鼠及相应年龄段的db/+m正常小鼠,每组6只,标本用4%多聚甲醛灌流固定后,从距Treitz韧带约10 cm处切下一段空肠,用PAS染色方法对小肠杯状细胞分泌的黏原颗粒进行观察.结果 糖尿病组小肠绒毛易被破坏,糖尿病组中杯状细胞的分泌物比同月份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糖尿病组中3月龄的杯状细胞分泌物最多,8月龄最少,并且8月龄分别与3月龄、5月龄比较均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随月龄增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糖尿病时杯状细胞分泌物增多可能对小肠绒毛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b/db(单基因遗传自然发病型)自发性糖尿病小鼠颌下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C-Fos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分别取3、4、6、8、10月龄db/db糖尿病小鼠颌下腺(实验组)及相应月龄的db/ m正常小鼠颌下腺(对照组),每组5只小鼠.S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颌下腺TGF-β1及C-Fos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糖尿病的进展,db/db糖尿病小鼠颌下腺TGF-β1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加,明显高于同龄对照组(P<0.01);各月龄糖尿病小鼠颌下腺C-Fos阳性细胞数逐渐减少,明显低于同龄对照组(P<0.01).结论:db/db糖尿病小鼠颌下腺TGF-β1的表达上调可能与糖尿病间质纤维增生密切相关,而C-Fos的低表达可能与颌下腺实质的萎缩性形态学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VEGF在db/db自发性糖尿病小鼠颌下腺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应用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转基因糖尿病小鼠颌下腺的形态学改变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cellgrowthfactor ,VEGF)在颌下腺表达的变化 ,旨在说明糖尿病时颌下腺功能损害与上述因子间的关系。方法 :引进日本C5 7BL/ksj—db/ m表型正常隐性基因小鼠 ,近亲交配 ,其纯合子后代 ,即为db/db(单基因遗传自然发病型 )糖尿病小鼠。取 3、4、6、8、10月龄db/db糖尿病小鼠及相应年龄段的db/ m正常小鼠 (对照组 )颌下腺 ,常规固定包埋 ,切片 ,行HE及SP免疫组化染色 ,图象分析仪计数颌下腺内VEGF免疫阳性的细胞数。结果 :随着糖尿病进展 ,颌下腺组织萎缩 ,但间质增生 ,可见血管增多。在db/db糖尿病小鼠VEGF阳性细胞数随着糖尿病进展有一明显增多趋势 ,且与各同龄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强 (p <0 .0 5 )。结论 :VEGF在糖尿病颌下腺表达增强,可能与缺氧有关 ,进而导致间质血管增生 ,新血管形成 ,这也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食物过敏动物模型中小肠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卵蛋白致敏Nc/Jic雄性小鼠建立食物过敏动物模型,探讨食人过敏原后小肠黏膜的形态学及免疫学的变化。【方法】选取Nc/Jic雄性28只,分为两组,实验组小鼠21只,用卵蛋白(OVA)致敏,OVA(2mg/mL)经肠道攻击1h、6h、24h后分别采血及小肠,对照组7只,用生理盐水代替OVA,处死小鼠取小肠。对小肠样本进行染色,在高倍镜下观察小肠的形态学和细胞学变化,计数100个细胞并对肥大细胞、嗜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进行分类: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ABC法)检测小肠黏膜细胞因子IL-4、IL-6,分析小肠黏膜免疫学的变化。【结果】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小鼠小肠黏膜H&E染色可见小肠黏膜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1h以肥大细胞为主(P〈0.05),6h在小肠黏膜可见到大量嗜酸性细胞浸润(P〈0.05).而24h则以淋巴细胞为主(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OVA致小鼠的小肠黏膜中,IL-4及IL-6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比较对照组,在食物过敏时Nc/Jic雄性小鼠小肠黏膜不仅在形态学呈现免疫炎症反应及损伤,而且在免疫学方面出现Th2细胞因子占优势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建立急性辐射损伤动物模型,研究小鼠小肠黏膜急性辐射损伤后的形态学改变及其机制。方法将健康C57BL/6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和照射组,建立急性辐射损伤模型。照后观察记录小鼠的生存情况,绘制生存曲线;观察小肠黏膜的形态学改变及计数杯状细胞数量;透射电镜观察杯状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检测小鼠小肠黏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结果建立急性辐射损伤模型成功;照后小鼠在3d内小肠绒毛被严重破坏并且肠绒毛上杯状细胞显著增多(P〈0.01);照后杯状细胞出现了典型的坏死特征;小肠黏膜中TNF-α的含量在照后2 d、3 d后较正常小鼠有显著的下降(P〈0.01)。结论小鼠急性辐射损伤后,随着病程的进展,肠道功能受损严重,小肠黏膜中的杯状细胞逐渐增多,同时杯状细胞因照射出现坏死。肠道TNF-α的减少可能加重肠道的辐射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卵蛋白致敏Nc/Jic雄性小鼠建立食物过敏动物模型,探讨食人过敏原后小肠黏膜的形态学及免疫学的变化。【方法】选取Nc/Jic雄性28只,分为两组,实验组小鼠21只,用卵蛋白(OVA)致敏,OVA(2mg/mL)经肠道攻击1h、6h、24h后分别采血及小肠,对照组7只,用生理盐水代替OVA,处死小鼠取小肠。对小肠样本进行染色,在高倍镜下观察小肠的形态学和细胞学变化,计数100个细胞并对肥大细胞、嗜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进行分类: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ABC法)检测小肠黏膜细胞因子IL-4、IL-6,分析小肠黏膜免疫学的变化。【结果】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小鼠小肠黏膜H&E染色可见小肠黏膜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1h以肥大细胞为主(P〈0.05),6h在小肠黏膜可见到大量嗜酸性细胞浸润(P〈0.05).而24h则以淋巴细胞为主(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OVA致小鼠的小肠黏膜中,IL-4及IL-6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比较对照组,在食物过敏时Nc/Jic雄性小鼠小肠黏膜不仅在形态学呈现免疫炎症反应及损伤,而且在免疫学方面出现Th2细胞因子占优势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人类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C57BL/KsJ db/db(db/db)小鼠肾上腺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糖尿病组为6周龄C57BL/KsJ(db /db )小鼠10只,尾静脉空腹血糖高于11.1 mmol/L,且肥胖.对照组为非糖尿病小鼠C57BL/KsJ(?/ )5只,尾静脉空腹血糖低于6.0 mmol/L,体质量正常.于30周龄及54周龄(成模第6月末和第12月末)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肾上腺皮质束状带超微结构.结果 糖尿病小鼠超微结构发生显著改变包括线粒体变性,脂滴减少,细胞核变型、染色质边集等.病变程度与病程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所致肾上腺超微结构改变可能与糖尿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研究db/db 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肠道多形拟杆菌(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实时荧光定量PCR 2种标准品制备方法。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小鼠db/db模型组和db/m对照组肠道内容物,同时以多形拟杆菌ATCC29148为标准菌株,提取微生物DNA,用16SrRNA V6区多形拟杆菌引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品制备中标准菌株法和正常组高阳性法2种标准品制备方式进行定量检测,比较2种方法的差异性。结果标准菌株法与正常组高阳性法测定db/m对照组和db/db模型组小鼠肠道多形拟杆菌的数量分别为(5.23×106±2.30×106)、(1.52×107±3.23×106)和(5.23×106±2.25×106)、(1.45×107±3.39×106),与db/m对照组相比,db/db模型组多形拟杆菌数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菌株法与正常组高阳性法对检测多形拟杆菌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标准品制备中标准菌株法与正常组高阳性法均可检测出较多的多形拟杆菌,并且2种检测方式都可以对肠道菌群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探氯吡格雷对小鼠小肠黏膜的损伤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20 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 BALB/c 雄性小鼠,随机分为2 组:空白对照组、氯吡格雷组,空白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氯吡格雷组灌服氯吡 格雷,2 周后处死小鼠,观察小鼠小肠黏膜大体变化及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法检测小 肠黏膜组织中Occludin 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氯吡格雷组小鼠小肠黏膜大体损伤、组织病理学损伤高于空 白对照组(P <0.05);免疫组化测得氯吡格雷组小鼠小肠黏膜Occludin 蛋白表达低于空白对照组(P <0.05)。 结论 氯吡格雷可造成小鼠小肠黏膜损伤;可能通过降低Occludin 蛋白表达造成小肠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db/db自发性糖尿病小鼠颌下腺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方法: 选取3,4,6,8,10月龄db/db糖尿病小鼠及相应月龄的db/ m正常小鼠颌下腺,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及TUNEL原位标记后进行图像分析,统计EGFR及凋亡细胞在颌下腺组织内表达(分布)的细胞阳性率. 结果:EGFR及凋亡细胞在对照组及糖尿病组颌下腺中均有表达(分布). db/db糖尿病小鼠颌下腺EGFR及凋亡细胞阳性率随病程延长均呈增高趋势,且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EGFR表达增多,说明糖尿病时EGFR作为多效应受体,被激活后可能诱导了颌下腺的细胞凋亡. 凋亡细胞阳性率的显著增高,提示糖尿病是加剧颌下腺腺体萎缩,功能受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黄连、黄芩、黄柏和栀子等四种单味中药颗粒剂按传统黄连解毒汤配方制成的黄连解毒组方颗粒剂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用4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和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只灌胃生理盐水,高、中、低剂组量用不同剂量的黄连解毒颗粒剂组方灌胃,观察各组小鼠饮食、运动、体重等情况,灌胃14天后,对各组小鼠的淋巴细胞数、细菌移位现象、肠道菌群和肠道病理切片等进行分析.结果:黄连解毒组方颗粒剂高、中剂量组小鼠在试验期间体重增长缓慢,灌胃14天后其肠道益生菌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球杆菌比大于1/3,出现了菌群结构失调;回肠黏膜变薄,绒毛显著萎缩变短脱落,细菌移位频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淋巴细胞数明显少(P<0.05).低剂量组体重增加明显,肠道菌群比例正常,淋巴细胞数未见变化,无细菌移位现象,回肠黏膜和盲肠均正常.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数量增加,条件致病性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较正常组减少.结论:高、中剂量的黄连解毒组方颗粒剂在用药一段时间后,对肠道益生菌有抑制作用及对肠道粘膜有损伤作用.低剂量使用时有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糖尿病小鼠创面miR-26a的表达和局部应用miR-26a抑制剂对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制作糖尿病小鼠和C57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设为C57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检测局部miR-26a的表达.制作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设为miR-26a抑制剂组和对照组,对创面愈合速度、肉芽组织厚度、表达CD31的新生血管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创面模型建立后3天,db/db组miR-26a表达水平是C57组的2.0倍(P<0.05).术后第10天,miR-26a抑制剂组创面肉芽组织厚度为对照组的2.3倍(P<0.05).每张切片内CD31阳性新生血管数分别为47.8±13.2和30.5±6.6(P >0.05).结论 糖尿病小鼠创面miR-26a表达增多.miR-26a抑制剂能诱导创面血管新生和肉芽组织形成,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小肠动力改变与小肠肌间神经丛胆碱能和氮能神经元之间的关系。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STZ-糖尿病组、胰岛素组和正常对照组,造模后16周处死。测定大鼠肠动力,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小肠肌间神经丛胆碱能和氮能神经元的形态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糖尿病组和胰岛素组大鼠肠动力均明显减弱(P均<0.05);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元数目均显著减少(P均<0.01),氮能神经元数量均有减少的趋势(P均>0.05)。胰岛素组肠动力显著高于糖尿病组(P<0.05),但肠神经元计数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TZ-糖尿病大鼠肠动力减弱与肠道肌间神经丛胆碱能和氮能神经损伤有关,胰岛素强化治疗可延缓糖尿病胃肠动力障碍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小鼠轻、重度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方法建立缺血时间分别为90min和180min的小鼠轻度肠I/R损伤模型(模型1)和严重肠I/R损伤模型(模型2)。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1对照组和治疗组、模型2对照组和治疗组,共六组(n=10)。模型1和模型2治疗组小鼠均于缺血结束后再灌注前即刻尾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6IU/g,相应对照组于缺血结束再灌注前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再灌注2h后于下腔静脉采血。观察小肠黏膜的大体损伤情况;采用Chiu氏评分法对小肠病理损伤程度进行评分;检测黏膜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d(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小鼠肠黏膜结构正常,其余各组小鼠均有明显肠黏膜损伤,并伴有黏膜MPO活性增加及血清TNF-α和IL-6水平升高。与相应对照组比较,模型1治疗组小鼠的肠黏膜损伤显著加重,Chiu氏评分显著升高(P〈0.01);但模型2治疗组小鼠的小肠损伤明显减轻,Chiu氏评分显著降低(P〈0.01)。模型1和模型2治疗组小鼠的血清TNF-α、IL-6水平及MPO活性均明显低于其相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乌司他丁治疗可减轻严重肠I/R损伤但加重轻度肠I/R损伤,这一作用可能与其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肠道B细胞的变化。 方法 将12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实验组喂以45%高脂肪饮食诱导发生NAFLD,对照组喂以正常饮食。16周后处死小鼠,留取两组肝脏、小肠黏膜、结肠黏膜、肠系膜淋巴结(MLN)、派氏结(PP)及小肠内容物。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确认实验组发生NAFL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小肠及结肠黏膜中B细胞的分布和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MLN和PP中B细胞比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小肠内容物sIgA的水平。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MLN中的B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加入脂多糖(LPS)或抗CD40和抗IgM(BCR)刺激,采用细胞因子流式技术法检测培养液上清白介素-6、白介素-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小肠及结肠的B细胞散在分布于固有层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MLN和PP中B细胞比例增多(PMLN-B细胞=0.025,PPP-B细胞=0.004)。实验组小肠内容物中sIgA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42),并且其PP中IgA+B细胞比例升高(P=0.023)。体外实验显示,实验组MLN中的B细胞接受刺激后分泌IL-6增多(PLPS<0.001,PBCR=0.003)。 结论 NAFLD小鼠PP及MLN中B细胞比例增多,不仅小肠内sIgA含量增多,并且其MLN中B细胞接受刺激后分泌促炎性IL-6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