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491例消化性溃疡伴随胃溃膜病变的特点。结果:性别年龄因素对病变发生率无影响。粘膜炎症较之萎缩和溃疡关系更密切。十二指溃肥广泛粘膜炎症及体部慢性轻度炎症为特点;胃溃疡以广泛萎缩,窦部重度萎缩及重度慢性活动性炎症为特点。两者粘膜病变特点和现有关于两者发病机理的认识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下)(2006,上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五、慢性胃炎的转归、萎缩性胃炎的随访与癌变预防29.慢性胃炎可持续存在。由于绝大多数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而幽门螺杆菌自发清除少见,故慢性胃炎可持续存在。30.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窦炎易发生十二指肠溃疡。多灶萎缩者易发生胃溃疡。部分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20%)者可发生消化性溃疡:以胃窦炎症为主者易发生  相似文献   

3.
上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分析上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方法经内镜胃窦活检粘膜用快速尿素酶测定法及细菌学涂片法对3318例受检者检测Hp,而后对各种上消化道疾病Hp阳性率进行临床分析.Hp感染评判标准:上述二项检测法中凡有一项阳性即为Hp阳性;二项均阴性则为Hp阴性.结果3318例受检者中慢性活动性胃炎847例,慢性非活动性胃炎1213例,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597例,愈合期十二指肠溃疡198例,活动性胃溃疡187例,愈合期胃溃疡44例,复合性溃疡77例,胃癌34例,残胃53例,正常胃粘膜68例.其Hp阳性率分别为81.7%,22.3%,76.7%,61.6%,68.5%,50%,74%,41.2%,32%,29%.统计结果显示,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Hp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非活动性胃炎.X2检验P<0.05.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本文证实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与Hp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消化性溃疡、胃炎患者及正常人胃粘膜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探讨NOS和一氧化氮(NO)在消化性溃疡发病和转归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年龄因素对胃粘膜组织NOS活性的影响。方法共收集了78份胃粘膜标本,其中胃溃疡病人2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7例,浅表性胃炎17例,正常志愿者11例;采用高铁血红蛋白比色法检测NOS的活性。结果胃溃疡患者NOS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及浅表性胃炎患者NOS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组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炎患者胃粘膜组织中NOS活性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胃溃疡患者NOS活性升高,可能是机体为修复胃粘膜而引发的一种代偿反应,将有利于溃疡的愈合;年龄不是影响胃粘膜组织NOS活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消化性溃疡的病理表现和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晓宇 《胃肠病学》2004,9(1):34-35
消化性溃疡一般指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临床上以十二指肠溃疡较多见,但在病理检查标本中则以胃溃疡为多[1,2]。胃溃疡好发于胃小弯侧或胃窦部,特别是胃角处,胃底或大弯侧很少发生溃疡。老年人胃溃疡常发生于胃体前后壁,以后壁居多。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球部,其组织形  相似文献   

6.
目的证实消化性溃疡与阻塞性黄疸的相关性。方法经内镜证实的溃疡患者289例,从无溃疡患者中随机挑选290例设为对照组,进行去除混杂因素的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消化性溃疡各病种之间与阻塞性黄疸发生率的差异,消化性溃疡中的高位梗阻与低位梗阻发生率的差异,溃疡组与无溃疡组的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对比,黄疸的发生时间与消化性溃疡发生的关系,以及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溃疡组的阻塞性黄疸发病率及黄疸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低位梗阻与高位梗阻对比,低位梗阻患者的消化性溃疡发生率高(P〈0.01),十二指肠与胃溃疡发生率两组有显著差别,各病种间的溃疡发生率有明显差别,溃疡的发生率与黄疸持续的时间相关。结论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消化性溃疡与阻塞性黄疸有明显的相关性,梗阻性黄疸导致高胃酸在十二指肠溃疡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报道较少见的老年人十二指肠癌伴胃溃疡的内镜和病理检查,并探讨内镜下特殊表现及病理学分类.方法在1994-01/1995-10常规内镜检查590例患者中,发现其中3例老年男性的特殊病变.内镜下观察例1为十二指肠球部变形,小结节性溃疡并胃窦部溃疡,例2为十二指肠球部菜花样隆起溃疡并胃角、胃窦部溃疡,例3为十二指肠球部不规则溃疡并胃角、胃窦部多个溃疡.结果对病变组织活检多块,进一步做病理学检查,并送外院复检.例2,例3为十二指肠腺癌并胃溃疡,例1为十二指肠鳞癌并胃溃疡。结论十二指肠癌中以腺癌为主,鳞癌的发现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对老年患者不能凭经验或满足于胃部首发病的诊断,并对溃疡或糜烂病灶尽量进行活检,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探讨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选择消化性溃疡多发区--河北省黄骅市歧口镇的渔民为对象,对经胃镜证实的221例典型消化性溃疡患者,通过胃镜对溃疡周围胃粘膜的直观检查及活组织病理检查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消化性溃疡100%伴发慢性胃炎,其中93.15%伴发慢性萎缩性胃炎,6.75%伴发浅表性胃炎,无一例胃粘膜正常者,伴发胃炎者年龄偏低,女性患者相对多,消化性溃疡和伴胃炎程度均较重。这些渔民消化性溃疡患者伴发胃炎的特点与渔民特殊生活,饮食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9.
内镜检查幽门螺杆菌的检测94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内镜检查中的感染率.方法对有消化道症状而做内镜检查的患者943例,男692例,女251例,年龄21岁~89岁,平均45.6岁.常规检查内镜,在胃窦部及病变处取材,分别进行快速尿素酶及组织学诊断.结果943例病例中Hp阳性563例占59.7%,慢性胃炎479例,Hp阳性241例占50.3%,轻度炎症Hp阳性率为14.7%,中、重度炎症Hp阳性率为69.9%,轻与中、重度炎症比较差异显著(P<0.01),说明炎症愈重,Hp感染率愈高.消化性溃疡336例,Hp阳性276例占82.1%.胃溃疡Hp阳性率为80.4%,十二指肠溃疡Hp阳性率为87.6%.溃疡部位及分期与Hp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胃窦部炎症,消化性溃疡伴胃粘膜中,重症炎症Hp阳性率为94.8%,说明Hp相关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有密切关系残胃27例,Hp阳性11例占40.7%,息肉26例,Hp阳性10例占38.5%,胃癌75例,Hp阳性25例占33.3%.结论Hp阳性率以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最高,其次是残胃和息肉,胃癌最低.  相似文献   

10.
背景:愈来愈多的迹象表明胃溃疡(GU)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相关,而十二指肠溃疡(DU)则与胃癌的发生负性相关.目的:研究DU与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对DU、GU和复合性溃疡(CU)患者胃窦、胃窦胃体交界处和胃体黏膜以及慢性胃炎(CG)患者胃窦黏膜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统计各自胃黏膜的萎缩、肠化、慢性炎症、活动性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结果:DU患者胃窦、胃窦胃体交界处和胃体黏膜的萎缩发生率分别为54.2%、9.5%和12.4%,肠化发生率分别为18.9%、2.5%和1.5%.其胃窦黏膜肠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相应的GU、CU或CG者.3种消化性溃疡和CG患者均存在胃窦部慢性炎症,且消化性溃疡患者胃体部炎症的发生率较高,其胃炎活动性以胃窦部为主,且均较CG者高(P<0.05).DU、GU和CU患者胃窦部Ⅰ型肠化的发生率分别为68.1%、43.8%和45.0%;而其Ⅲ型肠化的发生率则分别为6.4%、25.0%和20.0%(P<0.05).结论:DU患者的胃窦部可有灶性萎缩和肠化发生,其胃窦黏膜肠化发生率和Ⅲ型肠化的发生率最低,这可能是DU患者罹患胃癌危险性较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急性活动期)、胃癌患者血浆内皮素-1水平的变化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溃疡9例治疗前后及胃炎15例(急性活动期),胃癌15例空腹血浆内皮素-1水平,并与16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胃溃疡(6296±2001ng/L),十二指肠溃疡(4558±1657ng/L),慢性胃炎(4576±1874ng/L)及胃癌(4982±1368ng/L)患者血浆内皮素-1水平较对照组(2970±927ng/L)显著升高(P<001).胃溃疡组(活动期)血浆内皮素_1水平又明显高于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胃炎组(P<005).治疗后胃溃疡组血浆内皮素_1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血浆内皮素_1可能参于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幽门螺杆菌 (Hp)是消化道感染率最高的细菌 ,大量研究证明 Hp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胃粘膜病变及溃疡)发生率高,其发病机理异于一般人群的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本研究旨在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与 Hp感染的相关性。   一、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自 1997年 10月至 1999年 10月间,接受胃镜检查的有胃粘膜病变及溃疡,而并无心、肺、肾功能不全,近 2周内无服药史的患者的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 306例,其中男 178例,女 128例;年龄 24~ 78岁,平均 47.5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在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NO和Hp感染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对正常对照者6例,慢性胃炎56例及消化性溃疡患者16例的胃粘膜标本进行检测,观察iNOS表达强度.并用改良Giemsa法同步检测Hp感染状况.结果iNOS染色定位于胞质,在正常人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细胞和腺体均有表达.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呈过度表达,其平均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组(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平均表达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胃炎组iNOS表达强度与其Hp分级间呈明显正相关(P<005).消化性溃疡组平均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增强(P<005),其iNOS表达强度和Hp分级间相关性不明显(P>005).结论iNOS活性增强和过度表达可能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并可能是Hp感染导致慢性胃炎的相关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odenalulcer,DU)是消化系统多发病,其发病因素较多;自1983年Warren及Marshall从胃粘膜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以来,经多年研究,目前多数学者已公认HP是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的重要致病因子;DU患者Hp检出率为73%一100%,并发现由于Hp主要定植在DU患者球部的臂上化生区,进一步证明Hp是引起DU的致病菌;临床来看Hp感染与DU发生确有一定的关系,是否为HP直接作用于十二指肠球而引起溃疡?还是通过其他途径引起溃疡?尚值得研究;本文通过对经内镜确诊的DU患者所取之球…  相似文献   

15.
成都区域性老年性消化性溃疡内镜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根据我院老年性消化性溃疡的检出情况及内镜下特征,探讨老年性消化性溃疡的特点。方法总结我院2004.8—2008.7间经胃镜确诊的455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比较老年组和中青年组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大小、部位、并发症、Hp阳性率及老年性胃溃疡与溃疡型胃癌的发生部位和大小。结果 老年组和中青年组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分别为5.98%和4.86%(P〈0.01),且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复合性溃疡在两组的检出率均有差别(P〈0.01);两组胃溃疡的发生部位没有差别(P〉0.05),平均溃疡面积分别为1.479±3.737和3.209士7.914(P=0.015);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3%和0.89%(P〈0.005),不同类型溃疡的Hp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性溃疡型胃癌在胃底的发生率高于胃溃疡(P=0.0005),面积大于胃溃疡(P〈0.005)。结论老年性消化性溃疡的发病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胃溃疡多好发于胃窦和胃角,并发症发生率高。溃疡性胃癌则好发于胃底,且溃疡的面积大。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十二指肠溃疡胃年龄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胃底腺区与幽门腺区腺境界的改变。分三组:老年人十二指肠溃疡(溃疡组)和老年人慢性胃炎(胃炎组)各20例,青年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对照组)5例。用刚果红染色后注射五肽胃泌素,并对胃各部位进行活检。结果显示:溃疡组的腺境界几乎不上移,发生萎缩性胃炎少而轻,属中度萎缩者占25%,无重度萎缩;而胃炎组几乎全部(19例)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度和重度萎缩者分别占25%和50%。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证实溃疡组与对照组的腺境界相似。说明老年人患十二指肠溃疡者具年轻人的胃年龄代。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讨内镜检查对小儿上消化道疾病症因诊断价值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OlympasGIF-Q10型纤维内缓、GIF-rQ230型电子内镜对61例有反复上腹痛、消化不良及黑便等症状的患儿行内镜检查,对其中30例慢性残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患儿进行胃粘膜活检作病理学Hp检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61例患儿内镜及清理检查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33例.胃溃疡1例,复合性溃疡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9例,十二指肠球部息肉1例,慢性残表性胃炎伴食管下段炎、贲门炎2例,胃粘膜脱垂并胃炎3例,食管异物1例,球部蛔虫1例.11例消化性溃疡患儿病理切片查见Hp及尿素酶试验均为阳性,19例慢性残表性胃炎胃粘膜病理切片查见Hp及尿素酶试验均为阳性,19例慢性发表性胃炎胃粘膜病理切片查见Hp16例,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17例,平均Hp感染率为90%,所有有Hp感染的患儿均经快速抗Hp等治愈.结论小儿内镜检查安全、方便,是小儿上消化道疾病病因诊断最准确的方法.有反复上腹痛、消化不良等上消化道症状者.提示Hp感染达90%,快速抗Hp治疗可收良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病理改变与淋巴组织增生关系及Hp根治后淋巴滤泡消失情况。方法:光镜观察124例Hp阳性的慢性胃炎三联药物治疗前后和胃溃疡6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98例、残胃胃炎24例及Hp阴性正常胃粘膜25例的淋巴滤泡发生率和聚集强度。结果:Hp阳性胃病淋巴滤泡发生率为,胃溃疡90.6%,十二指肠球部溃疡84%,慢性胃炎72.5%,残胃胃炎54.2%,而正常胃粘膜为4%。抗菌治疗后,慢性胃炎的淋巴滤泡明显减少。淋巴滤泡发生率与炎症程度和活动性明显相关。结论:胃粘膜淋巴组织消长与Hp感染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内镜了解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组成.方法对1000例因上消化道出血入院的患者,在距首次出血72h以内进行内镜检查.男603例,女397例,年龄16岁~87岁,平均年龄40.9岁.部分病例诊断经手术或内镜活检后确诊.所有患者均作Hp检测.结果食管癌14例,食管炎10例,食管溃疡8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52例,责门粘膜撕裂症11例胃溃疡189例,胃癌102例,胃炎91例,出血性胃炎50例,残胃炎25例,胃异位胰腺2例,胃底血管畸形5例,吻合口溃疡1且例十二指肠溃疡227例,复合性溃疡45例,出血性十二指肠炎31例,肠蛔虫症7例,十二指肠憩室5例,十二指肠脉瘤样息肉6例,荨麻诊6例,肝胆胰疾病17例(胰头癌3例,胆管胆囊结石8例,肝癌4例,肝脓疡2例).不明69例.镜检阳性率93.1%.Hp阳性率62.1%.结论出血病因依次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炎(慢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胃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其他.消化性溃疡为出血首位病因.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通过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观察其对患者血浆内皮素(ET)含量的影响及其临床作用。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治疗组消化性溃疡患者23例,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40.4(20~79)岁;其中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9例,均由胃镜检查确诊并排除其他系统疾病。正常对照组16例,性别、年龄与治疗组无差异。经检查排除胃粘膜病变及其他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