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体外膈肌起搏治疗顽固性呃逆王慧敏,段淑琴(包头医学院附属医院)呃逆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见于正常人,亦可见于某些器质性疾病。顽固性呃逆系指呃逆经一般治疗无效的临床类型。我院从1989~1993年应用体外膈肌起搏(EDP)治疗13例顽固性呃逆者,收效...  相似文献   

2.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由于情绪而引起呃逆发作属于心身疾病。呃逆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内经》称为“哕”,《丹溪心法》称为“呃”。《证因脉治·呃逆论》谓:“呃逆者,胃气不和,上冲作声,听声命名,故曰呃也”。呃逆病位主要是膈、胃,与脾、肝、肾、大肠有关。凡能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者,均可致呃逆。由此可知,胃气上逆是呃逆发病的病机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呃逆,俗称打嗝,是一种膈肌痉挛性爆发性异常呼吸运动。它是由于膈肌局部、膈神经或3~5颈髓以上中枢神经受到刺激引起一侧或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伴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出特别的声音。其产生的原因分为外周性和中枢性。临床上如呃逆的发作超过48h未停止者称为顽固性呃逆。  相似文献   

4.
呃逆是由于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或颈髓3~5节段以上中枢神经等受到刺激引起膈肌的阵发性痉挛。呃逆发作超过48h未停止者为顽固性呃逆。古代中医称作“哕”,指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声连连,声音短而频,不能自止病症。可见,受寒与食积可致肺胃气机逆乱、胃气上逆而发生呃逆;呃逆也可能是病情较重的一种表现,需要及时治疗。笔者采用针刺华佗夹脊穴为主治疗顽固性呃逆35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吴长生  刘冰 《吉林医学》1993,14(4):229-229
<正> 凡呃逆经常规应用镇静剂、解痉剂、针刺、中药和屏气等反复治疗无效者为顽固性呃逆。我们在体外膈肌起搏器(EDP)通过刺激膈神经,改善慢阻肺通气功能的启发下,自1991年起采用EDP治疗顽固性呃逆30例,疗效满意。本文就EDP对顽固性呃逆的治疗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呃逆,俗称打嗝,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由于膈肌不自主的阵发性痉挛收缩,气流突然流向肺内,声门突然关闭,声带震动所发出的短促响亮声音。呃逆中枢在脊髓颈段,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或中枢神经等受到刺激后,经传出神经支配膈肌而发生呃逆。呃逆持续时间达到48 h以上者称为顽固性呃逆,多并发于胃神经官能症、胃炎,甚至肝硬化、重型肝炎、急性脑卒中、尿毒症等严重疾病。针对原发病的治疗是基础,但是某些疾病如陈旧性颅内病变、肿瘤等的治疗时间很长,持续呃逆会严  相似文献   

7.
呃逆是由于膈神经、迷走神经受刺激导致膈肌、肋间肌的不自主的同步剧烈收缩[1,2],持续呃逆3 d以上者称为顽固性呃逆.脑卒中患者由于病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呼吸中枢,常可出现顽固性呃逆,它是脑血管疾病病情危重的信号.笔者所在科室采用山莨菪碱联合维生素B1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呃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耳压法治疗呃逆证102例王秀兰,陈升智(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233000)关键词:呃逆;耳压疗法呃逆证是指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一种病证。现代医学称为“膈肌痉挛”,是由膈神经受刺激而引起的膈肌间歇性收缩。本证多因受寒、食滞、...  相似文献   

9.
顽固性呃逆(intractable hiccup)是脑卒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呃逆发作的持续时间长,可达1个月以上,常因影响患者的饮食和睡眠而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呃逆的发生机制目前不十分明确,普遍认为呃逆的反射中枢位于颈髓3—5节段,传入神经是迷走神经、膈神经和第6—12胸交感神经的向心纤维,传出神经主要为膈神经,此外还有声门神经和副神经。呃逆是一种反射活动,兴奋传导至延髓呼吸中枢,一方面沿网状脊髓束到达膈神经,使膈肌产生强烈节律性收缩,同时呼吸暂停;另一方面自迷走神经运动纤维传至咽喉肌肉,产生喉头痉挛。此反射弧上的任何病变均有可能引起呃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28例重型颅脑外伤病人顽固性呃逆的护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呃逆是由膈肌和肋间肌不自主地间歇性收缩引起。可发生于健康人,也可由于机体严重病变引起。其临床意义主要取决于引起呃逆的病因性质。持续呃逆3天以上临床诊断为顽固性呃逆,主要见于迷走神经与膈神经受到刺激的疾病。重度颅脑外伤的患者常出现顽固性呃逆频繁发作,可导致颅内压增高,且膈肌和肋问肌痉挛将消耗大量能量,引起呼吸性碱中毒、缺氧而加重脑损害。如不积极治疗会引起不良后果。笔者就28例重型颅脑外伤病人发生顽固性呃逆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呃逆在临床上时有所见,多因膈神经受刺激引起膈肌痉挛所致。顽固性呃逆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影响患者的休息和健康,而且加重了患者的心理精神负担。我们用氯丙嗪注射液滴鼻治疗顽固性呃逆20例,疗效显著,现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神阙贴敷脐治疗呃逆作用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呃逆病机为气逆动膈,治疗以解除膈肌痉挛,调和胃肠功能为主。神阙贴敷治疗呃逆疗效确切,其治疗原理可能为神阙贴穴位给药刺激局部的神经末梢,再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与传导,反馈性调节胃肠及膈的植物神经功能,抑制膈肌痉挛,从而起到降逆止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杨琳  陈世国 《四川医学》2004,25(9):1023-1023
呃逆是因膈神经或迷走神经受刺激引起膈肌阵发性痉挛,多见于饮食不当,恶性肿瘤,脑血管意外,脑外伤,手术后,肝脏疾病,肺部疾病等病人,危重病人常有顽固呃逆,并可危及生命。笔者于1985~2003年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4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针刺翳风穴治疗顽固性呃逆20例第三临床学院中医科方美善冯桂梅第一临床学院中医科富琦关键词翳风呃逆中图号R246.1R256.31呃逆是多种原因引起的症状,是膈神经受刺激或受压而致膈肌痉挛。轻者不治自愈,重者呃逆昼夜不停,延续数日、数周,甚则数月,影响...  相似文献   

15.
顽固性呃逆是指膈肌不自主的,持续间歇性痉挛,并经常规抗呃逆药物及针灸治疗不能缓解者.笔者采用穴位注射法配合中药及护理支持,治疗顽固性呃逆108例,疗效满意.现将108例久呃不止的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医认为,呃逆常因饮食不当、情志不遂、正气亏虚等引起,病位在膈,与胃、肝、脾、肺、肾等脏腑有关。治疗需辨证选穴,如因胃寒积滞、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引起的呃逆可选取胃经穴位和八脉交会穴的内关、公孙以降胃气,调腑气;因肝气郁结者选取太冲等疏肝理气;因肾不纳气者选取太溪、涌泉等补肾纳气。顽固性呃逆多见于肿瘤或卒中后等中气不足的患者,应用背腧穴、足三里等补益调气。针刺治疗呃逆可解除膈肌痉挛,调和胃肠功能,起效快,疗效好,是治疗呃逆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呃逆是一种神经反射动作 ,由于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性收缩运动 ,空气被突然吸入呼吸道内 ,同时伴有吸气时声门突然关闭 ,从而产生的一种特别声响 ,俗称打嗝儿。病理性反射性呃逆发作常较持久或为顽固性 ,多见于膈肌疾病、下食管、胃疾病以及其他膈上、隔下疾病 ,可分为中枢性、代谢障碍性及精神性呃逆[1] 。本症如为偶然发作 ,大多轻微 ,可以不用药物治疗而愈 ;若持续不断或反复发作者 ,则需要治疗。久病体弱而呃逆不止者 ,常为病情危重的征兆。 1994年 1月~ 2 0 0 2年10月 ,我们采用缓慢静注麻黄碱 (ephedrine,麻黄素 )的方法治疗门诊顽固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联合膈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30例经一般治疗方法无效持续48小时以上顽固性呃逆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15)行星状神经节阻滞。B组(n=15)行星状神经节联合膈神经阻滞。观察用药后呃逆情况及呼吸抑制情况。结果 A、B两组都有良好的疗效,B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膈神经阻滞在顽固性呃逆的治疗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无呼吸抑制情况。  相似文献   

19.
呃逆是一种间歇不自主的吸气肌痉挛;其发作呈节律性、阵发性、持续性、周期性特点。其病因分为反射性、中枢性、代谢障碍性和精神性四类。呃逆超过48h或对某些疗法无效者称顽固性呃逆(intractable hiceecp,IH)。多考虑由迷走神经或膈神经受刺激引起。本文就临床上考虑由胃管及鼻饲所引起呃逆的原因及护理措施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0.
一侧或双侧膈肌阵发性痉挛并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所引起的一种临床症状称呃逆,健康人因某种刺激或快速吞咽进食发生呃逆,一般自行缓解,但对腹部手术后或重症患者的呃逆常属病情严重的表现,凡昼夜发生呃逆并超过1周不能自行缓解者,称顽固性呃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