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已建立热习服但停止训练三个月达到退化状态的受试者再次进行高温高湿环境下系统训练,观察再次建立热习服的时间,并与本研究之前建立期实验建立热习服的时间进行比较,探讨晕动病习服消退与再建立的规律。方法:挑选本研究建立期实验中已建立热习服的29名受试者,在经过停止高温高湿环境训练三个月后,再次在39℃高温与85%湿度的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与建立期实验相同项目,相近强度的晕动病转椅吊转训练。结果:与建立期实验中受试者要经过30天才能达到热习服相比,在同样的频次和强度下,27名(2人退出)受试者仅经过19天即达到建立期实验训练后的热习服水平,晕动病热习服退化后再建立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受试人员热习服退化后想再次建立热习服所需的训练时间比建立期建立所需的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大鼠运动病前庭习服模型,探讨前庭习服行为过程中神经细胞可塑性和学习记忆的参与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以条件性厌食症作为大鼠运动病评价指标,通过持续锻炼获得大鼠前庭习服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正常组、模型组和习服组鼠脑内前庭核与海马部位c-Fos表达的情况。结果:采用Crampton旋转刺激装置进行连续锻炼,隔日1次,每次30min,连续28d的旋转刺激后,可明显提高大鼠对运动病的耐受力,产生习服。免疫织化学法结果显示,旋转刺激可以引起前庭区c-F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增多,习服后下降。但海马脑区c-Fos免疫标记阳性细胞数目习服后仍然维持在高水平。结论:海马脑区细胞和前庭核团的可塑性变化参与了大鼠对前庭刺激的耐受。  相似文献   

3.
噪声习服预防噪声性听力损失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噪声危害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主要的职业危害之一,噪声污染已被认为是世界七大公害之首,噪声性听力损失的防治成为各国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报道指出,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程度部分取决于受试者既往的噪声接触史,并观察到以下现象:(1)反复的中等强度噪声暴露所产生的暂时性听阈偏移(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TTS)逐渐被削弱;(2)低强度非损伤性噪声暴露可使听觉系统对其后的高强度噪声性听损害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这两种现象统称为耳蜗韧化或噪声习服,即由于非创伤性条件化噪声的锻炼,耳蜗对噪声的损害产生了缓冲和抵抗作用。在豚鼠、沙鼠、栗鼠、小鼠以及人类等多个物种中均发现了这一现象[1]。习服现象产生的条件包括暴露方式、暴露的声强度、暴露声音的频谱以及暴露持续的时间,在不同的动物种属之间这些条件存在着差异。研究报道的实验动物习服性暴露强度大多在较窄的范围内(85~100 dB),目的使动物的听觉系统经受习服锻炼而不致听力损伤,强度越大,所保护的频率范围越宽。也有研究报道,习服暴露方式并不是习服效应产生的决定因素,无论采用哪种暴露方式,习服效应都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近年来,有关噪声习服发生机制的报道较多,研究人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国外对热习服过程中心血管功能与体液变化的关系、体热调节与内啡呔的关系进行了一些研究。国内杜桂仙等观察到热习服家兔脑脊液中具有降体温效应的神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鼠经热习服及后续热环境运动刺激后血浆中代谢产物的变化特征,筛选热习服特异性的指示标志物.方法 将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热习服组和对照组(n=8),热习服组大鼠经每日2h热习服训练,对照组大鼠不做相应处理,连续14d,结束后次日采集两组大鼠眼眶血.休息4d后所有大鼠均经热环境运动刺激30 min,麻醉后取腹主动脉血并离心取血浆.使用Bruker 600 MHz核磁共振谱仪检测两组大鼠血浆中代谢产物的1 HNMR谱,分析热习服及热环境运动刺激后大鼠血浆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热习服组大鼠在热习服后血浆中不饱和脂肪酸、谷氨酸、脂质和二甲胺的含量升高,而葡萄糖、肌醇、牛磺酸、苏氨酸和三甲胺氧化物含量均下降(P<0.05);而在热环境运动刺激后,热习服组大鼠血浆中三甲胺氧化物、谷氨酸和脂质的含量均下降(P<0.05).结论 经热习服和热环境运动刺激后,大鼠血浆中代谢物质发生了明显变化.三甲胺氧化物有可能作为热习服的指示性标志物,为制定热习服客观评价体系提供有意义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已建立热习服但停止训练3个月达到退化状态的受试者再次进行高温高湿环境下系统训练,观察再次建立热习服的时间,探讨晕动病习服消退与再建立的规律。方法 29名已建立热习服的受试者,在经过停止高温高湿环境训练3个月后,再次在39℃与85%湿度的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与建立期实验相同项目、相近强度的晕动病转椅吊转训练。结果 与建立期实验中受试者要经过30 d才能达到热习服相比,在同样的频次和强度下,27名(2人退出)受试者仅经过19 d即达到建立期实验训练后的热习服水平,晕动病热习服退化后再建立所需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受试人员热习服退化后再次建立热习服所需的训练时间比首次建立所需时间短。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阐述了高原脱习服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对机体的影响及其防治方法,旨在引起对高原脱习服的重视,使研究者从更深更全面的角度对高原脱习服进行研究,从而采取措施,减少和防治高原脱习服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L 精氨酸干预的小鼠热习服模型 ,以探讨精氨酸对热习服建立过程及对小鼠热习服模型高温应激时的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 :72只小鼠随机分为灌水组和两个精氨酸剂量 (1.0mg/ g .bw、1.5mg/ g .bw)的灌胃组 ,再将各组分为常温对照组和热习服组两组 ,连续灌胃 10天 ,第 11天将各组小鼠置于 4 2℃进行高温热应激 5 0min。结果 :(1)建立了L 精氨酸干预的小鼠热习服模型 ;(2 )两个精氨酸剂量组小鼠体重增加显著高于灌水组 ;(3) 4 2℃高温应激后 ,热习服组小鼠的肛温升高值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体重的下降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1)补充L 精氨酸能使小鼠的体重增加 ;(2 )L 精氨酸不能缩短小鼠的热习服形成时间 ;(3)热习服对小鼠高温应激后体重的减少值和肛温的上升值的影响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9.
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药耐药(muhidrug resistance,MDR)现象指肿瘤细胞如果对一种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那么对其它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化疗药物也产生交叉耐受的现象。肿瘤细胞的MDR现象是肿瘤治疗中最常见、棘手的问题,因此要提高恶性肿瘤化疗的有效性,就必须深入研究MDR的机制以及寻求有效逆转MDR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热习服与未习服人员血清中小分子代谢物差异,揭示人体热习服相关血清小分子代谢物特征。方法:以70例由温到热跨域作业人员为研究对象,以跨域后暴露于自然高温高湿环境作业或人工空调舒适环境作业为标准分为热习服组(n=40)和未习服组(n=30)。收集他们跨域后60d时清晨空腹血样,标准处理后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进一步使用Progenesis QI软件和ropls R包筛选两组人员的差异小分子代谢物,并进行KEGG通路富集度分析。结果:两组间年龄和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清代谢组学检测共发现小分子代谢物1320个,未监督聚类分析能显著预测热习服组和未习服组。两组血清样本间浓度差异在1.5倍(p<0.05)以上的小分子代谢物89个,其中57个在热习服组升高、32个在热习服组下降;进一步发现差异小分子代谢物主要富集于氨基酸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等13条代谢通路,涉及色氨酸、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等通路。结论:热环境暴露下的热习服训练改变了人体血清小分子代谢物的组学特征,表现为氨基酸代谢水平增强,其可能和热耐力的维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