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卷丝苣苔三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卷丝苣苔Corallodiscus kingianu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从卷丝苣苔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castanopsol (1),3β-hydroxy-9(11),12-oleanadien-28-oic acid(2),2,3,7-trihydroxy-6-oxo-1,3,5(10),7-tetraene-24-nor-frie-delane-29-oic acid methylester(3),3-epicyclomusalenol(4),棕榈酸(5)和硬脂酸(6)。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勐醒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 mengxinensis叶醋酸乙酯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从勐醒芒毛苣苔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2α,3β,19β-trihydroxy-olean-12-ene-23,28-dioic acid(1),2α,3β,21β-trihydroxyolean-12-ene-28-oic acid(2),2α,3β,23-trihydroxyurs-12-ene-28-oic acid(3)和豆甾-5(6),22(23)-二烯-3β-醇(4)。结论:运用HMBC和HMQC,首次对化合物1碳谱和氢谱数据进行全归属,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3.
髯丝蛛毛苣苔和吊石苣苔抗菌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髯丝蛛毛苣苔和吊石苣苔的抗菌活性成分.方法 以小檗碱为阳性对照,利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活性研究,液体培养法进行活性成分筛选;采用各种色谱法对高活性部位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 从髯丝蛛毛苣苔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β-谷甾醇(1),E-3,4-二甲氧基肉桂酸(2),barbinervic acid (3),3β,19α-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4),28-O-β-D-glucopyranosyl pomolic acid(5).从吊石苣苔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 5,7-二羟基-6,8,4'-三甲氧基黄酮(6),5,6,4'-三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7),5-羟基-6,8,4'-三甲氧基黄酮-7-O-β-D-葡萄糖苷(8).化合物3,4,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和β-内酰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ESBLs-SA)具有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3(IC50 0.098 g·L-1)抑制SA活性最好;化合物4(IC50 0.130 g·L-1)抑制MRSA活性最好;化合物3(IC50 0.270mg·L-1)抑制ESBLs-SA活性最好.结论 化合物1~5为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7,8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具斑芒毛苣苔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璞玉  康文艺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9):2910-2912
目的:研究具斑芒毛苣苔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成分.方法: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筛选;采用各种色谱法对高活性部位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从具斑芒毛苣苔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羽扇豆醇(1),豆甾醇(2),熊果酸(3),豆甾-5,22(E)-二烯-3β-醇(4)和β-胡萝卜苷(5),3-hydroxy-12-taraxasten-28-oic-acid(6),齐墩果酸(7).化合物1(IC50 25.41 mg·L-1),3(IC50 4.42 mg·L-1),4(IC50 11.50 mg·L-1),6(IC50 14.17 mg·L-1)和7(IC50 2.88mg·L-1)的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高于阳性对照药物acarbose(IC50 1 103.01 mg· L-1).结论: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6为首次从该科中分离得到,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吊石苣苔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吊石苣苔(Lysionotus pauciflorus)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硅胶柱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的结构:D-(+)-棉子糖(Ⅰ),阿魏酸(Ⅱ),β-谷甾醇(Ⅲ),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酮(Ⅳ),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Ⅴ)。结论化合物Ⅰ-Ⅴ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长茎芒毛苣苔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陈林  康文艺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1):2758-2760
目的:研究长茎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 longicaulli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从长茎芒毛苣苔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柳杉二醇(1),4(15)-eudesmene-1β,6α-diol(2),2,5-bornanediol(3),异香草酸(4),香草酸(5),豆甾-5,22(E)-二烯-3β-醇(6)和β-谷甾醇(7).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得到,6~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卷丝苣苔三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康文艺  陈林  臧鑫炎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0):2607-2609
目的:研究卷丝苣苔Corallodiscus kingianu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从卷丝苣苔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castanopsol(1),3β-hydroxy-9(11),12-oleanadien-28-oic acid (2),2,3,7-trihydroxy-6-oxo-1,3,5(10),7-tetraene-24-nor-frie-delane-29-oic acid methylester(3),3-epicyclomusalenol(4),棕榈酸(5)和硬脂酸(6).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8.
鹿蹄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蕾  陈玉平  万喆  李安良  李若瑜  屠鹏飞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7):1762-1765
目的:研究鹿蹄草Pyrola calliath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等分离化合物,运用波谱学方法确定结构;并对化合物1~4,6~9进行抗真菌活性测定。结果:从鹿蹄草全草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梅笠草素(1),熊果醇(2),熊果酸(3),2β,3β,23-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4),胡萝卜苷(5),2α,3β,23,24-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6),大黄素(7),没食子酸(8),水晶兰苷(9),腺苷(10)。结论:化合物2,4,6,7,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4,6,8对新生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红色毛癣菌等真菌生长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1的抗真菌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9.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对小鱼眼草Dichrocephala benthamii全草的三萜类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并运用质谱、核磁等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从小鱼眼草中分离得到9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香树脂醇甲酸酯(1),β-香树脂醇乙酸酯(2),β-香树脂醇(3),β-香树脂酮(4),3β-羟基, Δ11,13(18)-齐墩果二烯(5),Δ12-齐墩果烯(6),木栓酮(7),达玛烷二烯醇乙酸酯(8)和表木栓醇(9)。化合物 1~8 为首次从鱼眼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9 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 1 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伏康树树皮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反相硅胶、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 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及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 结果: 从伏康树中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分别为3-OAc,Δ7,bauerenyl acetate(1),β-谷甾醇(2),伏康京碱(3),8-hydroxy-6-methoxy-3-pentylisocoumarin(4),voacristine(5),voacamine(6),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acetate(7),voacristinehydroxyindolenine(8),voacryptine(9),熊果酸(oleanolic acid)(10),β-香树脂醇(β-amyrin)(11),(22E)-3β-羟基-5α,8α-桥二氧麦角甾-6,22-二烯(12),豆甾-4-烯-6β-羟基-3-酮(13),棕榈酸(14)。 结论: 除化合物 3,5,6,9 外,其余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4,7,12,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的第1个香豆素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白苞蒿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白苞蒿的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去氢吐叶醇(1)、3-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2)、chrysindin D(3)、山茶皂苷元A(4)、4’-O-甲基高山金莲花素(5)、5-羟基-3’,4’,6,7,8-五甲氧基黄酮(6)、狭叶墨西哥蒿素(7)、3β-hydroxy-5α,6α-epoxy-7-megastigmen-9-one(8)、假虎刺酮(9)、(E)-3β,4α-二羟基-2-(2’,4’-己二炔亚基)-1,6-二氧杂螺[4,5]癸烷(10)。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蒿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10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白刺花的花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纯化,用IR、NMR、MS方法鉴定结构。结果 从体积分数7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得到7个化合物,其结果鉴定为染料木素(1),5-羟基-7,3′,4′-三甲氧基-二氢黄酮 (2),5,4′ -二羟基 - 7,3′-二甲氧基 -二氢黄酮 (3),三叶豆紫檀苷(4),齐墩果酸-28-O-β-吡喃糖葡萄糖苷(5),β-谷甾醇(6),胡萝卜苷(7);从正丁醇部分得到2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槐果碱(8),9α-羟基槐果碱(9)。结论 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毛茛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毛茛科植物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95%乙醇提取后分别以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石油醚和醋酸乙酯部位用硅胶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从毛茛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滨蒿内酯(scoparone,1)、小麦黄素(tricin,2)、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3)、木犀草素(luteolin,4)、白头翁素(anemonin,5)、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6)、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5-hydroxy-6,7-dimethoxyflavone,7)、5-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5-hydroxy-7,8-dimethoxyflavone,8)、小毛茛内酯(ternatolide,9)。结论: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和8为首次从毛茛属植物中分到。  相似文献   

14.
佛手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佛手中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 ,SephadexLH 20凝胶柱色谱对佛手中化合物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佛手中分离得到的10个化合物,分别为5,7-二甲氧基香豆素(柠檬油素)(Ⅰ);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莨菪亭)(Ⅱ);7-羟基香豆素(伞形花内酯)(Ⅲ);7-羟基-5-甲氧基香豆素(Ⅳ);香豆酸(Ⅴ) ;6 ,7-二甲氧基香豆素(Ⅵ),柠檬苦素(Ⅶ),诺米林(Ⅷ),豆甾醇(Ⅸ)和β-D-葡萄糖(Ⅹ)。结论 化合物Ⅱ~Ⅳ,Ⅹ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化合物Ⅸ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三花假卫矛的有效成分。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分离三花假卫矛的化学成分,通过理化常数和MS,1D和2D-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三花假卫矛中分离并鉴定了5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栓酮(friedelin,1),3-氧-木栓烷-28-羧酸(3-oxo-28-friedelanoic acid,2),29-羟基-3-木栓酮(29-hydroxy-3-friedelanone,3),大子五层龙酸(salaspermic acid,4),直楔草酸(orthosphenic acid,5)。结论: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三花假卫矛中分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野葛 [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藤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相及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共分离鉴定了 12 个化合物,分别为:9-hydroxy-2′,2′-dimethylpyrano[5′,6′:2,3]-coumestan (1)、butesuperin A(2)、corylin(3)、7-羟基-2′,5′-二甲氧基异黄酮(4)、7,2′,4′-三羟基二氢异黄酮(5)、liquiritigenin 7-methyl ether(6)、香草醛(7)、4-羟基-2-乙氧基苯甲醛(8)、葛根苷 D(9)、(-)-puerol(10)、hydroxytuberosone(11)、胡萝卜苷(12)。结论 化合物1,4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 1 ~ 8 为首次从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周思祥  姚志容  李军  屠鹏飞 《中草药》2012,43(3):444-447
目的研究枸骨Ilex cornut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凝胶等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枸骨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光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R,3S,4S)-4-(4-hydroxy-3-methoxybenzyl)-2-(5-hydroxy-3-methoxyphenyl)-3-hydroxymethyl-tetrahydrofuran-3-ol(1)、大黄素甲醚(2)、11-酮基-α-香树脂棕榈酸酯(3)、羽扇豆醇(4)、30-醛基羽扇豆醇(5)、乌索醇(6)、3β-羟基-乌索-11-烯-13β(28)-内酯(7)、乌索酸(8)、β-谷甾醇(9)、胡萝卜苷(10)、坡模酸-28-O-β-D-葡萄糖苷(11)、长梗冬青苷(12)。结论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冬青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和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我国南海丛柳珊瑚(Paraplexaura sp.)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反相半制备HPLC等方法分离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确定其结构。结果 从南海丛柳珊瑚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鉴定为:胆甾-4-烯-3β,6β-二醇(1)、24-亚甲基胆甾-5-烯-3-羟基-7-酮(2)、神经酰胺(E)-N-2-(1,3-二羟基-4-十八烯基)-十六酰胺(3)、胸腺嘧啶脱氧核苷(4)、尿嘧啶核苷(5)、咖啡因(6)、氨茶碱(7)、胸腺嘧啶(8)、鲨肝醇(9)。结论 化合物2~8均为首次从该种属珊瑚中分离得到,其中6、7在植物中较为常见,从丛珊瑚中分离得到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藤梨根(Actinidia chinensis root)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法进行分离, 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藤梨根的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酚类成分, 分别鉴定为(-)-表儿茶素(1)、(+)-儿茶素(2)、秦皮素(3)、秦皮乙素(4)、原儿茶醛(5)、(-)-表儿茶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6)、erythro-1, 2-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1, 3-propanediol(7)、threo-1, 2-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1, 3- propanediol(8)。结论 化合物3~8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莲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莲须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溶剂法进行提取,采用硅胶柱色谱和聚酰胺柱色谱方法分离和纯化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6 个化合物,分别为1-癸醇(Ⅰ)、二十四烷酸(Ⅱ)、棕榈酸(Ⅲ)、环阿尔廷醇(Ⅳ)、环阿尔屯烷-23-烯-3β, 25-二醇(Ⅴ)、金色酰胺醇酯(Ⅵ)、β-谷甾醇(Ⅶ)、胡萝卜苷(Ⅷ)、棕榈酸-α, α′-甘油二酯(Ⅸ)、二十六烷酸-α-甘油酯(Ⅹ)、对苯二酚(Ⅺ)、对羟基苯甲酸(Ⅻ)、丁二酸()、山柰酚( )、山柰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ⅩⅤ)、异鼠李素(ⅩⅥ)。结论 化合物Ⅰ、 Ⅳ~ Ⅵ、Ⅸ~Ⅻ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Ⅱ、Ⅲ、Ⅶ、Ⅷ为首次从莲须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