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GCS≤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前规范救护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情况。分为治疗组45例,经过规范的院前救护措施,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等;对照组41例,未经过规范的院前救护措施。比较两组入院时血气分析结果。结果两组的氧合指数及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血气分析结果与其入院前救治密切相关。规范的入院前救护,特别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吸氧,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机械通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余莉  曾劲松 《护理研究》2002,16(3):134-136
为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及其护理,将98例颅脑损伤病人(GCS评分3分-8分)随机分成两组,A组(40例)入院时即刻使用机械通气;B组(58例)则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功能衰竭时才使用机械通气,监测机械通气前后呼吸指标(PaO2,R,PaCO2,SaO2)变化及两组预后情况。结果:B组有48例(82.8%)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并使用呼吸机;两组机械通气前后呼吸监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GOS预后判断,A组预后优于B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呼吸功能衰竭发生率高,早期机械通气能较早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缺氧症状,正确合理地应用呼吸机,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有助于纠正损伤后低氧血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总体病死率为38.7%,合并颅外器官损伤、早期低血压、早期低氧血症、高血糖以及高钠血症患者组死亡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合并器官损伤、早期低血压休克、早期低氧血症、高血糖、高钠血症是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入院低血压(收缩压≤90mmHg)和重症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99例重症脑外伤患者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将发生低血压者54例定为低压组,占18.1%,未发生低血压的245例定为非低血压组。结果:低血压组死亡45例,重残2例,中残1例,恢复良好6例;非低血压组死亡98例,植物生存状态2例,重残7例,中残9例,恢复良好129例。低血压组死亡率是非低血压组死亡率的2倍余,(p〈0.01)。结论:我们认为低血压可作为单独预测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一个指标,为减少这种继发性损害,应及早纠正低血压,可以改善重症脑外伤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脑灌注压(CPP)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与意义。方法选择伤后72 h内首诊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非监护组和监护组各60例。监护组其中伤后〈24 h内入院36例,伤后24~72 h入院24例,进行持续CPP和同步生理监护,以患者入院时的CPP值分为A组(CFP≥9.33 kPa)和B组(CPP〈9.33 kPa),根据监测指标的变化给予早期临床干预。结果伤后24 h内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BP)为8.33±1.08 kPa、血液PaO27.88±2.78 kPa,明显低于A组的MABP12.68±1.13 kPa和PaO212.22±2.33 kPa,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伤后24、72 h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颅内压(ICP)为4.04±0.12 kPa,较A组2.55±0.09 kPa明显增高(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早期动态CPP监护,有助于病情变化的正确判断,可为疾病的正确治疗、护理及判断其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救治与预后进行临床分析讨论。方法 对我院2004年5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48例急性重型开放性颅脑外伤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临床治愈32例(66.67%),好转11例(22.92%),死亡5例(10.42%)。在治疗过程中及时清创及颅内损伤的正确处理是治疗的关键。结论 提高院前救治水平,尽早彻底清创,纠正休克,防治并发症是提高急性重型开放性颅脑外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救治措施。方法:对2000-03/2008-10间收治的46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经确诊后予补液纠正脱水、应用胰岛素、补钾及防治并发症等综合治疗,死亡9例,重残植物生存9例,恢复良好28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预后不佳,早期诊治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提高基层医院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如何提高基层医院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率。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我科1996年1月-2000年6月收治的192例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救治情况。结果 按格拉斯哥结果分极法,Ⅰ级(死亡)45例,占23.44%;Ⅱ级(植物生存)6例,占3.13%;Ⅲ级(重残,生活部分自理)21例,占10.94%;Ⅳ(中残,生活能自理)39例,占20.31%;Ⅴ级(良好,恢复工作学习)81例,占42.19%。结论 院前正确处理,急症室及时诊断、急救(抢救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低氧血症、纠正休克等),积极术前准备,及时手术清除血肿,呼吸机辅助呼吸,早期应用亚低温等治疗可提高救治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呼吸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为中枢抑制和做肺通气功能障碍,由于脑组织对缺氧耐受性差,低氧血症与脑细胞继发性损伤之间的恶性循环成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成功应用,此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逐步提高。作者采用回顾性、分组对照方法,研究本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近5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呼吸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机械通气干预治疗的结果,探讨机械通气的时机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杨浩  程波  黄山 《华西医学》2010,(5):948-949
目的总结5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整体救治经验,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方法。方法 2004年9月-2009年9月收治5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42例,女性10例;年龄11~75岁,平均年龄40.6岁。开放损伤8例,闭合损伤44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3~5分12例,6~8分40例。采用非手术12例,予以脱水、镇静剂、早期行气管切开、鼻饲及防治并发症等治疗。手术40例,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或去骨瓣减压,其中行单侧手术35例,双侧手术2例,后颅窝手术3例。二次手术1例,5例与其他专科同时手术。结果患者获随访2~24个月。手术治疗组死亡9例(22.5%),非手术组死亡8例(66.7%);本组总死亡率32.7%,存活35例(67.3%)。按GCS预后分级:良好20例(38.5%),中残9例(17.3%),重残6(11.5%)。植物人1例。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应提高院前现场救治措施,尽早开颅充分减压,维持循环、内环境稳定,尽早气管切开改善通气;控制感染,防治并发症,尽早(管喂)饮食,积极全身支持;尽早配合中医中药、理疗、体疗等,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氧气面罩雾化给氧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低氧血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 将收治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观察组采用氧气面罩接雾化器给氧方式进行给氧;对照组采用鼻塞导管湿纱布覆盖口鼻进行给氧.结果 观察组其动脉血氧饱和度、氧分压明显提高.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明显,而2组患者的心率、血压、pH、PaCO2比较差异不明显.结论 氧气面罩雾化器给氧能快速、有效纠正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缺氧状态,纠正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氧气面罩雾化给氧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低氧血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将收治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观察组采用氧气面罩接雾化器给氧方式进行给氧;对照组采用鼻塞导管湿纱布覆盖口鼻进行给氧。结果观察组其动脉血氧饱和度、氧分压明显提高。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明显,而2组患者的心率、血压、pH、PaCO2比较差异不明显。结论氧气面罩雾化器给氧能快速、有效纠正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缺氧状态,纠正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13.
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2年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 5 62例 ,其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46例。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伤后有低氧血症、低血压、低蛋白血症者 ,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 对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 ,应重视原发脑损伤及继发性病理生理改变的早期处理。法莫替丁对上消化道出血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救护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及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的重要性。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经急诊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有院前救护和无院前救护患者的愈后进行对比。结果:经院前救护32例患者中治愈率为50%、病死率为12%,无院前救护的28例患者中治愈率为29%、病死率为36%。结论:院前救护提高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率,可以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加强院前救护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救治方法.方法:对2001-07~2007-01我科收治的5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存活32例(55.2%),其中恢复良好和中残17例(29.3%),重残15例(25.9%),死亡26例(44.8%).结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尽早清除颅内血肿,纠正休克,脱水治疗脑水肿,早期亚低温治疗,改善脑循环,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前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患者103例,将患者由家属直接送往医院救治48例设为对照组,将由我院救护车送往医院救治55例设为研究组。对研究组患者施行入院前急救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医院反应时间和治疗预后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反应时间、医院反应时间均明显缩短(均P<0.01),患者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1),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入院前急救护理可最大限度地减缓患者的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7.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梗阻,导致患者缺氧窒息,从而加重脑水肿及颅内高压发生,致使患者死亡。上呼吸道梗阻是造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气不足而引起低氧血症的最常见的原因。造成梗阻原因有:(1)舌后坠;(2)口、鼻腔出血及气道分泌物阻塞;(3)因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所致呕吐物误吸。通气和给氧是早期救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低磷血症的发生率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10月-2012年3月收治的5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比较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和健康体检者低磷血症的发生率及其预后.结果: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低磷血症的发生率[17.2%(10/58)]高于健康体检者[5.0%(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颅脑损伤合并低磷血症患者的病死率为40.0%(4/10),高于重度颅脑损伤但血磷正常者[10.4%(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颅脑损伤低磷血症得到纠正者的病死率低于未得到纠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易发生低磷血症,合并低磷血症患者的病死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动态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的监测及其意义。方法选择伤后72h内首诊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非监护组和监护组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非监护组采取常规治疗;监护组中伤后〈24h内入院36例,伤后24-72h入院24例,进行持续CPP和同步生理监护,以患者入院时的CPP值分为A组(CPP≥9.33kPa)和B组(CPP〈9.33kPa),根据监测指标的变化(MABP.PaO2、体温、PaCO2等)给予早期临床干预。结果伤后24h内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BP)为(8.33±1.08)kPa、血液PaO2为(7.88±2.78)kPa,明显低于A组的MABP(12.68±1.13)kPa和Pa02(12.22±2.33)kPa,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72h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颅内压(ICP)为(4.04±0.12)kPa,较A组(2.55±0.09)kPa明显增高(P〈0.05)。监护组与非监护组疗效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早期动态CPP监护有助于病情变化的正确判断,可为疾病的正确治疗、护理及其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重型颅脑损伤(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8分者)是各种外伤中最严重的损伤,其死亡率一般为30%~50%[1,2],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救治.本文对120院前救治11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