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芪注射液与常规输液配伍应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中药黄芪注射液与几各常规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按临床使用的配伍方案,制备黄芪注射液与几种输液配伍的溶液。仪器法测定配伍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量和配伍稳定性。结果:黄氏注射液与5%葡萄糖氯化钠,0.9%氯化钠,林格液对溶液配伍中,外观,PH及紫外吸收光谱无显著变化,不溶性微粒数量未超过药典规定标准,结论:黄芪注射能够与常规输液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疏血通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依据临床用量,将疏血通注射液分别加入到3种规格的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中,在配伍后0、1、2、4、6、8 h取样,测定次黄嘌呤含量、外观、p H值、渗透压摩尔浓度、不溶性微粒、粒径等指标以及进行蛋白质检查。[结果]疏血通注射液与3种规格的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8 h内颜色正常,溶液澄清。pH值、渗透压摩尔浓度、不溶性微粒、粒径均在合理范围内,蛋白质检查符合限度规定。疏血通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2 h内次黄嘌呤含量稳定,2 h后随时间呈缓慢降解趋势;疏血通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8 h内次黄嘌呤含量稳定。[结论]疏血通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在8 h内各指标基本稳定,可应用于临床,建议在临床使用中即配即用。  相似文献   

3.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氟氯西林钠在输液中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注射用阿莫西林钠/氟氯西林钠在10%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稳定性。方法:注射用阿莫西林钠,氟氯西林钠分别与10%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常温放置,观察配伍溶液的外观、pH值和含量变化。结果:注射用阿莫西林钠,氟氯西林钠在10%葡萄糖注射液2h内稳定.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4h内稳定。结论:注射用阿莫西林钠,氟氯西林钠可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亮菌甲素注射液在4种液体中的稳定性。方法 在25℃,模拟临床用药浓度,将亮菌甲素注射液加入4种液体中,用学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后24h内不同时间混合液的吸收度(A)并扫描,同时检查配全液的pH值及外观变化。结果 亮菌甲素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GS),10%GS两种液体配伍,在25℃放置24h其外观,pH值,亮菌甲素含量及图谱基本不变。亮菌甲素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NS)及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GNS)配伍,在25℃,放置24h其外观,pH值及亮菌甲素含量基本不变,图谱略有变化,但无意义。结论 亮菌甲素注射液与5%GS,10%GS 0.9%NS及GNS 4种液体配伍,在24h内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丹香冠心注射液同两种溶媒配伍的稳定性.方法 参考临床常用配伍比例,并在配伍后0、2、6、12h观察两种配伍液的外观变化,对其pH值和不溶性微粒进行测定;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0、2、6h时注射液的指标成分含量变化.结果 5%葡萄糖配伍液pH值在0~12 h内从7.09降低至5.79有较大变化;其他指标稳定性良好.结论 丹香冠心注射液同5%果糖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稳定性良好,建议与配伍液6h内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室温6小时内利巴韦林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和复方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利巴韦林注射液与3钟输液配伍后,6小时内利巴韦林的含量及有关物质,同时考察配伍液的外观和pH值。结果 在室温条件下,利巴韦林与上述3种输液配伍6小时后,外观、pH值、含量和有关物质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利巴韦林注射液可与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和复方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在不同温度(10度,25度,37度)条件下,胞二磷胆碱注射液与维脑路通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3种输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将胞二磷胆碱注射液和维脑路通注射液加入3种不同的输液中配成浓度均为1mg/ml的混合液,放置于不同温度下,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后不同时间混合液中两药的浓度,同时检查混合液的pH值,外观及不溶性微粒变化,结果:上述混合液放置在4小时内,其溶液均澄明,pH值,含量没有明显变化,所含微粒数符合标准要求,结论:胞二磷胆碱注射液和维脑路通注射液在3种输液中配伍4小时内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刺五加注射液与甲硝唑注射液、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外观变化,考察其在输液中的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24h刺五加注射液的配伍液中总黄酮的含量变化,同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PH值的变化。结果:刺五加注射液在甲硝唑注射液、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24h内稳定。结论:刺五加注射液可以与甲硝唑注射液、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9.
注射用奥硝唑与几种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在不同温度(25℃、37℃)下注射用奥硝唑与5%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以临床用药浓度,将注射用奥硝唑分别加入到3种注射液中,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放置,0—8h内观察外观、测定混合液的pH值、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混合液中的药物含量。结果在25℃与37℃条件下放置8h内,3种配伍液的外观、pH值、药物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奥硝唑与3种注射液配伍,在8h内配伍液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生脉注射液在5%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将生脉注射液按临床常规剂量与2种输液配伍,在室温条件下放置5 h,用HPLC法测定配伍后不同时间点的人参皂苷Rg1含量,并观察配伍溶液的外观形状,测定不溶性微粒数目。结果:生脉注射液与2种输液配伍后,其外观无显著性改变;配伍后注射液中的微粒数随放置时间延长而增多;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1 h后人参皂苷Rg1含量明显下降,与0.9%NS 250 ml注射液配伍5 h内人参皂苷Rg1含量基本不变。结论:与5%葡萄糖注射液相比,生脉注射液在0.9%NS注射液的稳定性更好,同时也适合糖尿病患者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注射用葛根素与3种常用大输液配伍后的稳定性。[方法]在自然光及常温环境下,考察注射用葛根素与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和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6h内混合液外观、pH值、不溶性微粒和葛根素的含量变化。[结果]注射用葛根素与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和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6h内其含量变化不大,溶液澄清,pH值基本稳定。[结论]注射用葛根素与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和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6h内性质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脉络宁注射液同2种溶媒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参考临床常用配伍比例,并在配伍后0、3、6、12 h时观察2种配伍液的外观变化,对其pH值和不溶性微粒进行测定;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0、3、6 h时注射液的指标成分含量变化。结果 5%果糖配伍液不溶性微粒数量明显高于5%葡萄糖配伍液;其他指标稳定性良好。结论脉络宁注射液同5%果糖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稳定性良好,建议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3.
左氧氟沙星与五种抗菌药物的配伍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盐酸左氧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与五种抗菌药物的配伍及稳定性。方法: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盐酸左氧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及五种抗菌药物在25%,24h内的含量变化、用光阻法测定不溶性微粒变化,同时观察外观并测定pH值变化。结果:配伍溶液的外观及颜色均无明显变化。各样品溶液24h内pH值无明显改变;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的测定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盐酸左氧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甲硝唑磷酸二钠、头孢呋辛钠、头孢他啶在放置期间含量下降均少于10%;仅头孢曲松钠和头孢唑林钠2h和6h后大于10%。结论:盐酸左氧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与五种抗菌药物无配伍变化,配伍后的注射液应及时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呋塞米注射液与盐酸多巴胺注射液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的稳定性。方法通过对常温下临床常用剂量的呋塞米注射液(60mg)、盐酸多巴胺注射液(40mg)在250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后,4h内外观的观察、溶液pH值、微粒数量以及各组分含量的变化来考察这两种药物的配伍稳定性。结果混合溶液4h内,外观、pH值,含量测定均无显著变化,不溶性微粒无明显变化,且符合中国药典对注射液的相关规定。结论在实验剂量或低于实验剂量下,两药在250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4h内可稳定配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考察注射用血栓通与5种常用溶媒配伍后的稳定性,优选出最佳溶媒配伍方案,为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量,将注射用血栓通与5种常用溶媒配伍,定时考察配伍溶液的外观、pH值和不溶性微粒。[结果] 注射用血栓通与5种临床常用的不同溶媒配伍混合配制后,外观和pH值均无明显变化,但不溶性微粒均随着配伍时间的增加而增多,6 h后≥ 10 μm不溶性微粒数均超出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限度,且与0.9%的氯化钠注射液配合4 h后≥ 10 μm和≥ 25 μm不溶性微粒数均已超出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限度。[结论] 静脉滴注给药时,注射用血栓通最佳配伍溶媒是10%葡萄糖注射液,其次为5%葡萄糖注射液和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且配伍后的溶液应在6 h内使用完毕,若用于糖尿病患者,需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溶媒配制,配伍后的溶液应在4 h内使用完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在4种液体中的稳定性。方法:在25℃。模拟临床用药浓度,将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加入4种液体中,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后24h内不同时间混合液的吸收度(A),并扫描。同时检查配伍液的pH及外观变化。结果: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GS)、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GNS)2种液体配伍,在25℃放置24h,其外观、pH值、氢溴酸高乌甲素含量及图谱基本不变;与10%GS、0.9%氯化钠注射液(NS)2种液体配伍。在25℃放置8h,其外观、pH值、氢溴酸高乌甲素含量及图谱基本不变。与10%GS液体配伍,在25℃放置24h,其外观、pH值基本不变,氢溴酸高乌甲素含量、图谱略有变化;与0.9%NS液体配伍,在25℃放置24h,其外观、pH值、氢溴酸高乌甲素含量基本不变。图谱略有变化。结论: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与5%GS,GNS2种液体配伍,在24h内基本稳定;与10%GS,0.9%NS2种液体配伍,在8h内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全面考察头孢他啶与复方电解质葡萄糖(M3A、M3B、MG3、R2A和R4A)注射液、复方乳酸钠林格注射液(SLR)、复方乳酸钠葡萄糖注射液(SLG)和复方乳酸钠山梨醇注射液(SIS)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配伍溶液塑温放置8h后用HPLC法测定头孢他啶的含量变化,同时观察配伍溶液外观、不溶性微粒及pH值.结果:配伍溶液的外观和pH值无明显变化,不溶性微粒符合药典规定,药物含量下降值有所差异.结论:临床上头孢他啶与输液的配伍使用需根据情况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8.
郭冰 《中外医疗》2013,(36):19-20
目的 探讨观察头孢西丁钠与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和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配伍时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方法 模拟临床输液配伍,将头孢西丁钠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和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中,测定配伍液中6h内不溶性微粒的变化.结果 头孢西丁钠与以上输液配伍后6h内,各配伍液外观无明显变化,但配伍后≥10μm和≥25 μm的不溶性微粒均有明显增加,但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结论 对头孢西丁钠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增加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榄香烯注射液与常见4种溶媒配伍后其输液稳定性及活性成分含量变化的情况,为临床药物治疗选择合理溶媒配伍提供参考。方法:将榄香烯注射液分别与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室温下放置6h,然后观察溶液颜色与外观、pH值,以及使用HPLC测定β-榄香烯活性成分变化情况。结果:榄香烯注射液与4种溶媒配伍后6h内颜色外观、pH值和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榄香烯注射液与4种常见输液溶媒配伍6h内稳定。  相似文献   

20.
洛美沙星在常用输液中的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洛美沙里在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4种输液配伍中的稳定性。方法: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酸度计分别测定洛美沙里与4种输液在25℃和37℃的条件下配伍后,在24h内含量、pH值等变化情况。结果:在25℃、37℃条件下,洛美沙星与4种输液配伍后在24h内含量、pH值和外观无显著变化。结论:在25℃、37℃条件下,洛美沙星与4种输液配伍后在24h内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