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尤远玉  郑倩倩  于娜英 《全科护理》2016,(25):2602-2605
阐述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并发症、影响因素.综述偏头法、改良体位预防法、指压阻断法、指压联合体位改变法、深吸气后闭气法、按压器压迫法、B超引导下探头压迫法、B超引导下探头压迫联合双人指压法、心电图定位预防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方法,分析优缺点,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颌靠肩抽回血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误入颈内静脉中的应用。[方法]将96例PICC置管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44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将导管送至测量的长度后保留导丝及针套,再次下颌靠肩抽回血,对照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将导管送至测量的长度后拔出导丝及针套,常规抽回血(没有下颌靠肩)。观察两组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PICC置管术送管过程中采用下颌靠近肩抽回血法,可减少导管异位误入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颌靠肩抽回血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误入颈内静脉中的应用。[方法]将96例 PICC置管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44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将导管送至测量的长度后保留导丝及针套,再次下颌靠肩抽回血,对照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将导管送至测量的长度后拔出导丝及针套,常规抽回血(没有下颌靠肩)。观察两组 PICC 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 PICC 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PICC 置管术送管过程中采用下颌靠近肩抽回血法,可减少导管异位误入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4.
异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复位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头端异位的复位方法.方法 在X线引导下,根据异位的静脉采取改变体位、手法复位等方法,将异位导管重新置入上腔静脉.结果 本组680例PICC置管病人,56例发生导管异位,其中52例复位成功,复位成功率为92.8%.结论 临床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头端异位发生率高,且难以避免,多数异位导管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复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预防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有效方法。方法:将2012年10月~2014年3月我院160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患者上肢外展与躯干呈90°体位,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采用偏头法;试验组送管前对导管进行塑形、当导管头端送至肩峰时再采用举臂贴头体位。置管后比较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C置管时采用对导管塑形和举臂贴头法能明显降低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异位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 总结69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过程中出现送导管有阻力、导管头端过深、导管头端过浅、导管走行人颈内静脉、导管反折入锁骨下静脉、导管反折入腋静脉等导管异位的情况,并采取热敷,分散注意力,自行复位法,调整穿刺侧上肢位置等复位的相关护理措施。结果 61例置管复位成功,1例更换肘部头静脉置管成功,7例改行其他途径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结论 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时出现导管异位时,采用综合护理措施有助于减少因导管异位而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从而最大限度地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7.
姜晓丽  朱明芝 《护理研究》2014,(14):1734-1735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直观、有效的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方法。[方法]选择需行PICC的病人90例,按其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均采用耐高压导管,其中对照组采用转头法预防颈内静脉异位,观察组采用横断面按压联合血管超声仪预防颈内静脉异位。比较两组病人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结果]对照组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22.2%,观察组发生率为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横断面按压联合血管超声仪可有效预防PICC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从周围静脉导入且头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为肿瘤患者提供了安全、无痛、持续的静脉化疗通路。导管异位是指置管后摄胸片示PICC导管头端不在上腔静脉,进入颈内静脉等其他血管或心脏,可能与患者个体差异、血管解剖结构变异等因素有关。2010年11月,本院肿瘤内科为1例佝偻病患者行PICC置管,出现导管异位,现将原因分析及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异位部位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慧萍 《护理与康复》2010,9(2):153-154
对18例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异位部位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异位部位易发生在颈内静脉、右心房、胸壁外侧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针对不同异位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以延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0.
总结8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位至奇静脉的识别与处理方法。通过胸部正侧位片的影像对比、使用阅片工具"直线测量"法、送管过程异常的判断分析及再次置管患者与前次置管信息对照等方法识别导管是否异位至奇静脉。处理方法为将导管拉出15~20cm,改变患者体位或置管侧肢体位置,操作者边用等渗盐水冲管边缓慢送管,至预测量长度时抽回血通畅。8例患者经调整后导管头端均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理想位置。  相似文献   

11.
郑艳  李莉  秦碧勇 《护士进修杂志》2016,(21):1923-1928
目的对已发表的文献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估压迫法阻断颈内静脉预防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关于压迫法阻断颈内静脉预防PICC患者置管时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CI,并进行发表偏倚评估及敏感性分析。结果 Meta分析共有10项符合条件的研究纳入,共有1 263例通过B超引导下压迫法阻断颈内静脉配合PICC导管置入手术和1 261例通过传统的"偏头法"阻断颈内静脉配合PICC导管置入手术。Meta分析结果表明:压迫法阻断颈内静脉配合PICC导管置入比常规"偏头法"阻断颈内静脉配合PICC导管置入显著降低了PICC置管术中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发生率[OR=0.24,95%CI(0.14,0.42),P0.01]。结论通过B超引导采用压迫法阻断颈内静脉配合PICC导管置入,可降低PICC导管置入手术中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尤其是颈内静脉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在当前的证据下可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2.
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在PICC置管时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阻断颈内静脉的方法对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的作用。方法将118例PICC置管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在送管时让助手采用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照组在送管时采用传统的偏头法以阻断颈内静脉。置管后通过胸片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异位率。结果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PICC异位颈内静脉的复位方法改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探索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后复位至中心静脉的改进方法,提高复位成功率。对18例PICC置管时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的患者,通过X线荧光屏,根据数字化胃肠造影机的测量工具或定位片上的比例尺,测得患者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长度,先行退管,使导管头端至锁骨下静脉入口处,采用带支撑导丝,通过调整肢体角度,使穿刺侧肢体上举与颈部角度30°时复位。18例均一次成功复位至上腔静脉,复位成功率1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观察末端开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内水柱流向初步判断导管是否发生异位的可行性。[方法]267例病人置管至预定长度后在导管头端连接充满生理盐水、透明的输液延长管,使导管与大气相通,指导病人深呼吸,同时观察延长管内水柱流向。若水柱向心脏方向流去,说明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若水柱在管口波动,或溢出管外,说明导管异位,尖端逆行在血管内,将判断结果与胸部 X线片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置管267例,异位31例,水柱流向法判断结果与胸部 X线片结果一致(P〈0.05)。[结论]观察末端开口PICC导管内水柱流向,可早期判断是否发生导管异位,及时调整,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行颈内及锁骨下静脉探查预防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效果。方法 对472例患者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时,当导管送达预定长度后探查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结果 472例置管患者中发现异位26例,其中颈内异位16例,锁骨下异位10例,异位发生率为5.51%,立即在超声引导下调整异位导管尖端位置,24例经调整后复位,1例送管困难,将导管拔至锁骨下静脉使用,另有1例患者出现了导管异位至对侧锁骨下静脉。结论 运用超声探查同侧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方法,能及时对异位导管进行处理,有效降低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发生率,已向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有效的预防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方法,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科行PICC置管的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转头法预防颈内静脉异位,观察组采用横位按压颈内静脉,送管成功后回抽血,再次横位按压,回抽血,判断导管是否误入颈内静脉。比较2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结果对照组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28.13%,观察组发生率为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横位按压联合送管成功后回抽血,再次横位按压,回抽回血,再次判断可降低PICC导管异位至颈内内静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导管漂浮原理预防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颈内静脉。方法将2012年9月到2014年1月400例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按照单双号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200例。采用体表定位结合超声实时观察,确认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后,试验组(200例)即从末端分离导丝和导管,撤出导丝3cm,继续送至预测量长度。对照组(200例)采用传统方法置入PICC。比较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无颈内静脉异位,对照组颈内静脉异位率为1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导管漂浮原理可以有效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18.
金瑛  吴玉琴  苏琴 《护士进修杂志》2013,(24):2267-2268
目的探讨低半卧位联合指压颈内静脉阻断法在神经外科患者PICC置管时预防导管异位的作用。方法将2012年6~12月收治的7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偏头法阻断颈内静脉;2013年1~4月收治的79例患者为观察组,在置管前取低半坐卧位(床头抬高20°~30°),送管至肩膀时,让助手采用指压颈内静脉阻断法。置管后,通过床边超声探测或胸片结果,比较两者导管异位率。结果观察组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低半坐卧位(抬高床头20°~30°)联合指压颈内静脉阻断法,对预防神经外科患者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在恶性肿瘤静脉化疗患者中广泛应用.常规置管操作时,为了防止导管异位颈内静脉,让患者头转向穿刺侧手臂45°~60°,下颌靠近肩部,但在临床上对于体弱消瘦或肥胖的患者,其头偏向置管侧时不能完全压迫颈静脉区,造成置管异位.鉴于此,我们对PICC置管操作方法进行了改进,2010年10月~2011年1月,我们对36例PICC置管患者采用新的操作方法,导管均一次性成功置入上腔静脉,方法简单适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端坐位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异位调整正位中的作用。方法对18例PICC导管异位的患者,采取端坐位进行调整正位。结果18例患者PICC导管异位均成功正位。结论取端坐位可有效纠正PICC导管异位,此方法操作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