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机理,探究该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5年间我院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7例(观察组),患者监护救治采用亚低温治疗;选择我院同期相同脑损伤类型患者57例(对照组),患者监护救治行常规降温方式治疗;监测患者颅内压(ICP)、各项生命体征、血电解质、血气指标等,并对监测结果对比分析;按照GCS标准对疗效进行判定。结果:观察组患者颅内压较对照组低,且在术后7d更接近正常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预后情况对比,观察组死亡率低,良好率高(分别为3.5%,75.4%),较对照组(12.3%,45.6%)存在显著优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重型脑颅损伤患者采用亚低温治疗,具有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显著疗效,可对患者起到总有的脑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颅内压监测对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死亡率的作用。方法30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GCS评分〈9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2d内均给予降颅内压治疗,其中监测组加用颅内压监测,对比两组患者伤后14d的死亡率。结果监测组患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颅内压监测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死亡率(OR=0.63,95%可信区间:0.41-0.94,P=0.020)。结论颅内压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颅内情况变化及指导治疗,可能改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有创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颅内压监测,参考组患者接受心率、中心静脉压等常规术后监护,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相较治疗前两组患者GCS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 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给予患者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有助于观察患者术后颅内压变化情况,及早发现病变,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受伤至气管切开的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9例12小时内行气管切开术,对照组11例12小时后行气管切开术,观察2组患者术后恢复以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良好率(57.89%)明显高于对照组(45.45%),而昏迷时间10.48±2.72天明显低于对照组14.78±4.48天,且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治疗过程中早期实施气管切开,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对比标准大骨瓣减压与常规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行常规骨瓣减压治疗,观察组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术后监测2组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情况、术后的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第3、5、7天的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5例(12.5%)患者出现并发症,对照组13例(34.2%)患者出现并发症,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视野开阔,减压充分,预后良好,且并发症少,是一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预见性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促进患者康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预见性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对照组采用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比较二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颅内压相似(P>0.05),治疗后患者颅内压较治疗前均降低,但是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率及术后切口疝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总结1998年1月-2000年7月在34-35℃范围内亚低温综合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8例,并与同期常温下治疗同类患者20例作对照分析。观察比较其临床疗效,颅内压(ICP)、血糖、生命体征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恢复良好7例(38.9%),死亡5例(27.8%),对照组分别为4例(19.6%)和7例(35.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亚低温组伤后早期ICP、血糖显著下降(P<0.05)。两组病人生命体征,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高颅压,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和提高恢复良好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于2012年3月~2013年8月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进行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进行普通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术后疗效与并发症,探讨此病治疗的最佳方法。结果:观察组生存34例(75.56%),对照组生存22例(48.89%),P<0.05,观察组临床效果比对照组显著。对比颅内高压、外伤性脑梗死、脑积水、外伤性癫痫、脑切口疝4种并发症,,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6例(13.33%)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17例(37.78%)。观察组术后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办法治疗重度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瓣双开门大脑镰切开重建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不同治疗方案的结果进行了统计比较。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生存率、死亡率、清醒时间及并发症之间的差异。结果:冠状瓣双开门大脑镰切开重建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瓣双开门大脑镰切开重建术可以显著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存率及清醒率。死亡率由平均死亡率的34.92%,下降至16.1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30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5)和对照组(n=15),对照组按照脑外伤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大剂量冰盐水诱导亚低温治疗。观察到达目标温度(肛温34℃)的时间,计算降温速度,颅内压并于伤后3个月按照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定疗效。结果颅内压显著低于对照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3个月时治愈率54.5%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4.5%明显低于对照组;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配合有效的护理,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积极手术和应用尼莫地平在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脑外科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8例,根究研究需要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实验组患者早期实施去瓣膜减压术联合尼莫地平用药,对照组仅实施早期积极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昏迷的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手术联合用药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术后患者昏迷情况改善程度较对照组好,总有效率达97.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总有效率为94.1%,均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积极手术和应用尼莫地平在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探讨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伤效,方法,将4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成二组:选择性脑来低温组22例,采用新型制冷剂为介质的密切贴敷式降温帽及降温带在眠状态下将脑温降至33-35℃,降温3-5d,另设常温对照组23例,予常规治疗,二组均予监测脑温,肛温,颅内压,血压,心率及静脉血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与丙二醛(MDA),结果:经治疗后选择性脑亚低温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54.5%(12/22),死亡率22.7%(5/22),与对照组相比较(良好率26.1%,死亡率47.8%)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选择性脑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明显优于常温对照组,未见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黄巧华  戴兵  覃占势  邓超 《吉林医学》2015,(10):2004-2005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在颅内压监测指导下进行治疗,并选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未实行颅内压监测指导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并发症以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重型颅脑损伤后液体疗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朝晖  叶湛 《浙江医学》2001,23(6):332-33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液体疗法的应用,方法:将14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限制液体与钠入量,B组根据进出量调整液体入量,应用不同补液方法,同时监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OS)变化,比较肺部感染,低血压发生率及颅内压的变化。结果:B组患者伤后GCS、GOS优于A组(均P<0.05),B组低血压、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A组(均P<0.05),两组颅内压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不限制液体与钠入量而保持液体进出平衡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铝碳酸镁联合奥美拉唑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后急性胃黏膜病变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71例。A组给予铝碳酸镁联合奥美拉唑预防急性胃黏膜病变,B组仅给予奥美拉唑,观察治疗7d内2组患者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7d内,A、B2组患者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5.6%(4/71)、19.7%(14/71),A组患者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生率较B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铝碳酸镁联合奥美拉唑可明显降低患者重型颅脑损伤后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亚低温联合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将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20例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采用亚低温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采用亚低温联合肠外营养治疗。观察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三角肌皮褶厚度、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糖(bloodglucose,BG)、乳酸(1acticacid,LAC)、血浆白蛋白(albumin,ALB),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发生率以及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死亡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Hb与ALB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LAC与BG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BMI和三角肌皮褶厚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实验组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实验组MODS发生率以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疗法联合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对比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入 ICU监护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急救门诊接收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2组患者在进行紧急开颅手术之后,观察组患者立即入住ICU病房进行监护观测;而对照组患者则进入普通病房进行观察检测,当有剧烈不良现象产生时再转入ICU病房进行监护观察。统计2组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以及死亡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死亡率为32%相对观察组的死亡率16%,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恢复率为32%,而对照组恢复率为16%,2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入ICU监护治疗对病情早日恢复具有促进作用,能够减少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尽量争取入住ICU病房以得到更好地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合适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降颅压,观察组根据颅内压监测结果应用脱水剂,比较二者预后情况等。结果:术后1周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P<0.05)。观察组患者电解质紊乱、应激性溃疡、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死亡率10.00%、预后良好率53.33%,对照组死亡率26.67%、预后良好率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有助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愈后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郑艳梅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6):46-47,50
目的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在救治双侧不对称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4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双侧不对称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1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治疗患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患者31例为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患者均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颅内压均明显降低,观察组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率、术后切口疝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良好率(35.5%)明显高于对照组(13.3%),观察组病死率(9.7%)明显低于对照组(40.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1%)明显低于对照组(4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在救治双侧不对称性重型颅脑损伤中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及预后情况,降低患者颅内压、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率、术后切口疝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组使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监测,对照组根据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调整甘露醇使用,必要时复查cT及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愈率,甘露醇使用情况及天数。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预后比较,观察组55例中治愈46例(83.6%),致残7例,无效2例。对照组40例中治愈25例(62.5%),致残12例,无效3例。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6,P〈0.05)。(2)甘露醇使用天数及总量比较,观察组使用(5.8±0.84)天,对照组使用(8.4±1.14)天,两组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0.05)。观察组使用剂量(750±79)g,对照组使用剂量(1360±74)g,两组比较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创颅内压监测能发现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的变化,有助于及时调整甘露醇用量和使用时间,对指导临床治疗计划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