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医脉诊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音法总结《伤寒论》中脉诊的运用;结果脉诊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可以推测病因,探查病位,阐明病机,确定诊断,指导用药,判断病情的预后;结论脉诊是中医诊治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一、序言 医家诊病,譬如兵家侦敌,既不厌方法之多,亦不厌情况之详,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中医临床诊法,向为望、闻、问、切四诊,而切诊唯寸口脉走尚。至于腹诊国内使用者甚少,故腹诊乃盛行于日本汉医。脉诊虽是临床各科不可缺少的具有一般意义的诊法,但不可讳言脉诊亦有其局限性,故汪机有《矫世惑脉论》之作,李时珍有“上士欲会其全,非被四诊不可”之论,诊病的客观需要,要求诊法必须详而且备。所以,研究仲景腹诊,乃为发展中医诊断学不可缺少的一课。 中医腹诊,滥觞于《内经》,奠基于仲景约略计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道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医收集病理资料的方式依然是望闻问切,形式上与古人相同,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相差较大。现代中医过分依赖问诊,主要依靠病人陈述,望闻问切结束方开始分析病情;而古代大医却较重视脉诊,参考问诊,脉诊的过程即是诊断辨证的过程,相比之下,此法对医生的诊断水平要求较高,但诊断的准确性亦较高,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模式当为此诊法之肇端。"脉诊"乃"病脉证治"诊疗模式的核心内容。脉诊是对患者整个身体状态的把握,其作用主要表现在:推测病因,推测治疗经过,推测兼证,推测预后,指导治疗,其中,最关键是治疗作用。由此可见,较目前中医普遍应用的诊疗模式而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体现的"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模式临床的应用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4.
古人言"脉可通神",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中独特的诊断方式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从《黄帝内经》出发,追溯中医脉诊由遍身诊法到"独取寸口"的脉诊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探索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使用的诊脉方式及具体脉诊部位。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包括:仲景脉法是《黄帝内经》的遍诊法到《脉经》寸口脉法的过渡;历代医家对"少阳脉"的具体位置的提出与探讨;现代临床上"少阳脉"的诊断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历代医家的文献,认为张仲景"少阳脉"的具体位置为耳部颌厌部位的两额动脉;少阳脉对于小便不利、经水不通的水气疾病有诊断意义。遍身诊法在现代临床上依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脉诊是中医切诊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医圣张仲景继承了《内经》、《难经》的脉诊理论,并在临床实践中有所发挥,使脉象成为辨病、辨证、指导治疗和判断病势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6.
通过整理归纳《黄帝内经》中脉诊相关的文献记载,探析早期中医脉诊的独到之处。《黄帝内经》中多处记载了凭脉识病,根据其脉象出现的部位及情况,即可判定疾病的类型,并指出了许多疾病的常见脉象;确定病位,通过脉象浮沉以及搏动的大小对比等情况诊断疾病病位;推求病因病性,通过不同脉象搏动的特征,阐释相应病证脉象的形成机理以推求病因、阐述病机;以脉象指导治疗以及根据脉象搏动的程度及至数的变化,判断病情深浅轻重及预后善恶。这些记载内容都展现了《黄帝内经》脉诊方法的广泛、准确、巧妙等特点,进而强调其为当今中医脉诊理论与临床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医之舌诊学,肇始于《内经》,补充阐发于历代。时至今天,已日臻完备,与脉诊学并驾齐驱,成为中医诊断学中的一门独立分学科。其实用价值,有时甚于脉诊、尤其是表现在温病和统观《内经》中有关舌诊之论述,  相似文献   

8.
陈一江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2):722-723
《金匮要略》阐述了张仲景关于杂病诊断的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诊断学特色。在诊察方法上,张仲景四诊并用,但侧重于问诊和脉诊,较少用舌诊。在杂病的诊断上,注重脏腑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开创了辨证论治之先河。《金匮要略》在症状的诊察方法方面,在辨证方法上,在病证诊断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中医诊断学特色,现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历代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中医学特色的诊断方法,是中医认识和判断病和证的重要手段。中国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继承了前人传统的脉学思想,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在明·嘉靖甲子年间著成《濒湖脉学》一书,成为中医脉学的经典著作,为中医脉学的继承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归纳和总结《濒湖脉学》对《黄帝内经》、《难经》和《脉经》中脉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濒湖脉学》形成的自身学术特点进行系统性阐述,分析《濒湖脉学》对后世中医脉学思想的影响及对当代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为全面了解中医脉学的发展历程提供思路,对研究和解读《濒湖脉学》涵盖的学术思想和价值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步骤和方法,在中医诊断学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为了很好运用脉诊,谈点个人体会,共同道参考。一、认真领会,以常衡变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很早就发现了“心主血脉”这个科学道理。认识到五脏六腑之气,无不通于血脉。如《灵枢·脉度篇》说:“阴脉营其脏,阳脉营其腑……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  相似文献   

11.
<正>萧汉玺主任为我国著名名老中医,出身于六世中医世家,而萧氏素以脉诊闻名,著有《萧氏脉诀》传世。萧老认为,"脉法为施治之本,善诊者,首先求本,而脉为求本之法也。盖五脏六腑具其位,气血之循行,诸病必现于脉,或内伤,或外感,脉皆应之,识其脉而知其病,内伤外感概不混杂,细心推求之,不致误病也。"笔者曾有幸随萧老临证,深感萧老脉诊之精深,兹介绍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2.
脉诊是中医基本理论和诊察疾病的特色。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说:“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跌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强调了脉诊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同时论中六经病皆以“脉证并治”名篇,证,脉并重,把脉象与病因,病机,治疗,予后有机地结合,使之成为辨证论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属脉学上的一份宝贵遗产。笔者仅就《伤寒论》中有关脉诊的主要内容略叙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脉诊,又叫做切脉、按脉、诊脉等,是中医临床诊病的核心技术,亦是中医临床中最难懂、最难学的部分,属望、闻、问、切四诊之一,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功。脉诊是传统中医标志性的诊断方法,在百姓心中是中医的象征。但目前临床上,能真正熟练运用者已日渐稀少。现就本人临床脉诊体会,谈谈感悟。1功能脉法也称为传统脉法,即通过诊脉了解患者五脏的功能状态。具体来说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人体的疾病大体分为外感和内伤杂病,张仲景的《伤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医典》脉诊与中医脉诊的异同,通过对相关文献跟踪,对《医典》脉诊与中医脉诊的定义、取脉部位、脉诊技巧、脉象特征、特殊脉象、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医典》脉诊的内容与中医脉诊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与现代医学系统研究紧密相关,这一发现对临床脉诊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腹诊法是中医临床诊察手段之一,源于《内经》、《难经》,至《伤寒杂病论》集成而规范,历代医家各有发挥. 《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条文,有腹部状描述者约占28.6%,其中,《伤寒》占30%,《金匮》占27.2%.鉴于目前中医临床多重舌脉而轻腹诊,从而降低诊断可靠性的情况,本文拟就仲景腹诊法,结合自己的临床心得,梳理成文,以切磋于同道.腹诊法是通过医生运用望、闻、问、切、触等方式全面观观察患者腹部体征的一种方法,可以说是中医四诊体系中的子系统.运用此法可了解腹部之色泽形态、软硬张力、腹壁厚薄、胀凹疼痛、振水腹鸣、动悸症瘕、寒温不仁等,推知淤、血、气、水之病变及寒热虚实之  相似文献   

16.
日本《伤寒论》派腹诊与中医辨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源于《内经》、《难经》及《伤寒杂病论》,在《伤寒杂病论》中,腹诊的内容较为丰富,已初具规模。日本汉方医腹诊的流派之一——《伤寒论》派腹诊即由此而发展形成,延用至今,在日本汉方医的临床诊断治疗中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中医腹诊在我国中医临床辨证中所占比重较小,为总结整理出较为完整实用的中医腹诊法,笔者按日本《伤寒论》派腹诊的理论和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是中医标志性诊法,是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转归、预后的重要依据。自古脉诊研究著作甚多,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之叹。清代旴江医家黄宫绣是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之一,学识渊博,精通医理,通晓各家,熟谙岐黄,尤善脉学,著脉学专著《脉理求真》,主张治病必先明脉理、识药性,提出“持脉之道,贵在活泼”的诊脉原则。围绕黄宫绣主张诊脉应灵活变通这一思想对黄氏脉学进行了探讨,在对黄宫绣其人、其书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文献研究法对其著作中关于脉诊的部分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系统地从诊脉部位、胃气的判别、脉象主病3个方面分析了黄宫绣的“活泼”脉法,从而阐释了黄氏脉诊主张诊脉部位的多样性,判别胃气的灵活性与脉象主病的机动性。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黄宫绣在诊脉部位上提倡以临床实际为准,对脉诊中胃气有无的判断,认为既不能固守《脉经》以关脉候胃气的主张,也不能固守时令生克,而应以脉象的和缓从容为依据;在临床运用中应将脉象进行分类归纳,注重相兼脉象及独见脉,脉真从脉,症真从症,不宜拘泥;在重视脉诊的同时强调四诊合参。  相似文献   

18.
妊娠脉辨析     
诊妊娠脉之法肇始于《内经》,一直沿用至今天。如邓铁涛主编的《中医诊断学》中“诊妊娠脉”即说:“‘身有病而无邪脉。’就是指身体虽有症状反映,而三部脉浮沉大小正等,无弦、芤、涩等现象,便是有孕之征。《素问·平人气象论》又说:‘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是说月经...  相似文献   

19.
诊脉,这是中医特有的一种诊病手段。《内经》谓“按其脉,知其病”、“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后世医家都将脉诊做为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甚至把诊脉做为中医的代名词,所谓“大方脉医生”、“小方脉医生”。自《难经》首创“独取寸口”诊脉法以来,历代医家对脉诊也多有创见。仅据《中国医籍提要》载自晋·王叔和《脉经》始,至清·周学海的《脉简补义》止,仅脉学专著就有16部之多。可见,前人对脉诊的重视。但由于“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历代医家对脉诊的认识也多有不同。现就个人的学习体会,试对脉诊略做探析。  相似文献   

20.
<正>腹诊之术,是中医临床诊察疾病的特色方法之一,源于《黄帝内经》《难经》,发挥发展于《伤寒杂病论》。然自宋代以后,中医腹诊在临床的应用明显减少。清代绍派伤寒名家俞根初推崇腹诊,并提出“腹诊”之名[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