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国特GT-2000NV与RETIscan两套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对正常青年人检查的结果。方法:20例正常军校学员用国特和RETIscan两套系统进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视网膜电图(ERG)、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的检测,两套系统的各相应参数调整至相同或相近。结果:两套系统所检测各结果中除Max-ERGa波幅值外,PVEP和常规ERG的其余各值及mERG在两套系统中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VEPP100峰时、Rod-ERGa波幅值、Rod-ERGb波峰时、Cone-ERGb波峰时在两套系统的测量中,在α=0.05水准上无相关性,而PVEPP100幅值和常规ERG其余结果在两套系统中均表现为正相关,其中Rod-ERGb波幅值、Max-ERGb波幅值、峰时、Cone-ERGb波幅值、Flick-ERGP2波幅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9,0.832,0.702,0.756,0.766。mERG环形p波功率密度及各象限p波功率密度及峰时在两套系统中均为正相关,环形p波峰时在α=0.05水准上第1,2,3环无相关性,而第4、5环在α=0.05水准上为正相关。其中环形第1,2,3,4,5环功率密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43,0.627,0.591,0.592,0.739,其峰时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92,0.269,0.302,0.432,0.810。两套系统在mERG测量中,p波功率密度及峰时的变化具有相同的趋势。结论:国特和RETIscan两套系统在视觉电生理的测量中,其各结果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对昆明、BALB/C,C57BL/6J小鼠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phy,ERG)的影响,探讨小鼠ERG的似昼夜节律改变。方法:将各品系小鼠分为6组,每组5只,分别在4:00~8:00,08:00~12:00.12:00~16:00.16:00~20:00、20:00~24:00,24:00~4:006个时间区间,按照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标准化方案进行暗适应ERG(Scot ERG),最大混合反应(Max ERG),明适应ERG(Photo ERG)记录:结果:各品系小鼠视网膜电图表现较为规律的节律性,在20:00~24:00区间其ERG的b波幅值最高,在4:00~8:00区间开始下降,在12:00~16:00区间b波幅值最低。明适应ERG的b波幅和暗适应b波幅值有相反的节律性。结论:不同品系小鼠视网膜光敏感性有较规律的节律性,可能和小鼠的活动规律有关,时间节律的影响能严重的影响小鼠视觉电生理检查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镀膜镜片过滤蓝光对大鼠视网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婉卿  毛欣杰  李序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2):1813-1814
目的:探讨镀膜镜片蓝光过滤后照射和宽谱蓝光照射后对大鼠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只成年大鼠,记录左右眼视网膜电图(ERG)并测定b波峰值,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后,左眼给予镀膜镜片蓝光过滤后照射1h,右眼给予宽谱蓝光照射1h,照射后24h、2d、7d分别记录双眼暗视闪光ERG并测定b波峰值。结果:实验大鼠左右眼照射前ERGa、b波峰值无明显差异,照射后24h右眼ERGa、b波峰值均有下降.左眼ERGa、b波峰值无下降;2d和7d时右眼ERGa、b波峰值并没有升高,左眼ERGa、b波峰值也没有改变。结论:宽谱蓝光照射可以引起大鼠视网膜功能不可恢复性下降.镀膜镜片过滤蓝光后可对视网膜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周围神经损伤后,其神经电图会发生改变,但其损伤程度和神经电图各指标改变的相关性如何?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早期诱发神经电图变化以提供临床参考。设计:3组样本配对t检验。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材料:实验于2003—08/12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成年新西兰兔来源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中心,共8只,体质量约1.5kg,雌雄不限,SPF级。方法:采用8只家兔共16条胫神经,在同一条神经的同一水平上,手术显微镜下先后缝扎神经横截面的1/3及2/3,做成神经损伤模型.分为神经未损伤时、损伤1/3、损伤2/3共3组。主要观察指标:分别观察神经未损伤时、损伤1/3、损伤2/3时早期的诱发神经电图改变(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波负向波渡幅、M波负向波面积、M波最大波幅、M波最大面积),并将神经损伤程度分别与诱发神经电图的5个指标做相关分析。结果:5项指标在神经未损伤、损伤1/3、损伤2/3这3种不同方式处理下,每项指标数据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其中正常组均值分别为1.00&;#177;0.0,0.97&;#177;0.18,1.01&;#177;0.22,0.98&;#177;0.16,0.98&;#177;0.19.损伤1/3组均值分别为0.76&;#177;0.12,0.41&;#177;0.24,0.47&;#177;0.30.0.48&;#177;0.27,0.50&;#177;0.29,损伤2/3组均值为0.62&;#177;0.10,0.11&;#177;0.11,0.11&;#177;0.10,0.12&;#177;0.14,0.13&;#177;0.12;5项指标与胫神经损伤程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02,0.938,0.936.0.907,0.914。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早期诱发神经电图各项指标数值均与神经损伤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中,M波负向波波幅和负向波面积与神经损伤程度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视觉电生理检查病例,探讨该检查技术在视觉功能评定中的作用。方法:对2004年10月-2006年10月接受VEP及ERG检查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临床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结果:共1456例患者接受检查,年龄分布在4岁-87岁之间。疾病分类表明本组病例主要集中于白内障、眼外伤、视力下降原因待查、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视神经疾病及其他视网膜疾病等方面,占总数的91.28%。电生理检查结果主要表现为幅值降低或(和)潜伏期延迟。结论:视觉电生理学检查能够客观反映视觉功能,适用于临床诊断、术前预测、疗效评价、疾病预后、医学鉴定。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须联合检查多项电生理指标并结合临床情况才能够作出正确结论。  相似文献   

6.
背景:闪光视网膜电图的单一时域分析方法在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视网膜功能评价的应用中存在局限性。目的:应用闪光视网膜电图时域、频域联合分析方法评价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的视网膜功能。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对照动物实验,于2009-01/03在首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选用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11只。方法:大鼠左眼经定量硅氧烷类油状液体注入前房以诱导慢性高眼压模型,右眼不作处理。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3周2个时间点,顺序记录大鼠左眼视杆反应、最大混合反应、振荡电位、视锥反应以及30Hz闪烁光反应;各波幅值、潜时由罗兰视觉电生理仪测量,通过matlab软件对视网膜电图波形进行频谱分析。主要观察指标:a波、b波、振荡电位及闪烁光反应的幅值、潜时;振荡电位频谱中主频率及其对应振幅值;各特征频率范围内的能量值(以振幅表示)。结果:术后大鼠左眼视杆反应b波幅值显著降低(P〈0.01);最大混合反应、振荡电位、视锥反应以及30Hz闪烁光反应各波幅值均较术前降低(P〈0.05);最大混合反应a波潜时较术前延长(P〈0.05)。振荡电位频谱中主频率对应的能量及在60~110Hz、140~170Hz、200~210Hz及230~250Hz频率范围内能量和显著下降(P〈0.05);大鼠造模前、后在60~300Hz能量总和显著降低(P〈0.01),但整个频段内能量的变化趋势一致。结论:对大鼠视网膜电图波形采用时域和频域联合分析的方法,可准确、客观地对慢性高眼压模型大鼠的视网膜功能损伤情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视觉电生理检查评估糖尿病患者早期眼底病变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玲  徐建伟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771-5771,5777
目的 通过视觉电生理视网膜电流图(electroretinogram,ERG)标准评估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眼底病变及预后。方法 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男23例,女37例,共60例120只眼,按发病时间分为1~5年组,5~10年组,10年以上3个组。结果 发病1~5年组,最大反应b波平均振幅376.9μV,峰时41.2ms。OPs平均总振幅386.4μV。5~10年组最大反应b波平均振幅278.8μV,峰时43.5ms。OPs平均总振幅265.9μV。10年以上组最大反应b波平均振幅176.7μVV,峰时56.8ms。视网膜振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平均总振幅216.8μV。1~5年组与10年以上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 最大反应b波如果降致正常值以下就可以认为视网膜功能下降;在视网膜循环障碍的视网膜疾病中,OPs明显降低或消失,而b波变化不显著,OPs的状态取决与视网膜循环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高度近视眼进行闪光视网膜电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m F-ERG)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的检测,通过不同屈光度之间比较分析,以探讨F-ERG和P-VEP在全面评价高度近视眼视功能方面的价值。方法:将高度近视眼按不同屈光度分为3组。屈光度-6.0D~-9.5D为高高度近视眼组;屈光度-10.0D~-14.5D为超高度近视眼组;屈光度≥-15.0D为极高度近视眼组。分别检测各组的F-ERG最大混合反应中的a波、b波的潜伏期和振幅,以及P-VEP中的N75.P100的潜伏期和振幅。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F-ERG的a波潜伏期,正常对照组与高高度近视眼组比较其时间基本接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083,P=0.764),而正常对照组和高高度近视眼组分别与超高度近视眼组和极高度近视眼组比较则时间明显延长(t=1.022,t=1.009;t=0.939,t=0.926,P均=0.000)。但后两组之间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013,P=0.957)。a波振幅随着近视眼屈光度的增加,幅度明显降低,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b波的潜伏期高度近视眼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但超高度近视眼组和极高度近视眼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015,P=0.981)。随着屈光度的增加,振幅也逐渐降低,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01)。P-VEP的N75波和P100波的潜伏期高度近视眼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时间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但是N75波和P100波在超高度近视眼组和极高度近视眼组之间潜伏期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717,P=0.645;t=0.375.P=0.826)。随着屈光度的增加,各高度近视眼组N75波和P100波振幅逐渐下降(P&;lt;0.05)。结论:F-ERG和P-VEP有助于高度近视眼的临床诊断。作为评价不同程度高度近视眼的视功能的一项观测指标,可为判断高度近视眼预后、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上腔静脉(SVC)血流频谱的特点及随呼吸运动的变化规律。方法健康成人志愿者均取平卧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经右侧锁骨上窝探测上腔静脉,记录平静呼吸时上腔静脉的频谱曲线,测量同一呼吸周期中频谱曲线各波峰值及速度时间积分(VTI),计算其呼吸变化率。结果经右锁骨上窝svc长轴切面获取svc多普勒图像较为清晰。所有所得svc血流频谱中,S波与D波的波幅均远大于心室收缩期反向波VR波和心房收缩期反向波AR波。平静呼吸时上腔静脉频谱主波变化明显(P〈0.05),吸气时增大,呼气时减小(P〈O.05),整个呼吸周期S波峰值大于D波,VR波与AR波变化不明显(P〉0.05)。主波速度时间积分的呼气相变化率小于吸气相变化率,差异明显(P〈0.05),D波速度时间积分的呼气相及吸气相变化率大于s波的变化率(P〈0.05)。结论经右锁骨上窝探测SVC血流频谱可获得清晰图像,自主呼吸对SVC血流频谱形态及各波峰参数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呼吸运动对健康成年人上腔静脉多普勒频谱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健康成年人上腔静脉(SVC)频谱各波峰值及速度时间积分(VTI)随生理呼吸变化的规律。方法 经右侧锁骨上窝切面探查44名健康成年人的SVC,记录呼吸周期中SVC主波流速最大的频谱曲线和流速最小的频谱曲线各波峰值及VTI,计算各波峰值及VTI随呼吸的最大变化率,结果 用统计软件Spss11.0行多组均数差别多重比较的方差分析。结果 健康成年人SVC频谱各波峰值及VTI随生理呼吸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S波与D波之间、VR波与AR波之间峰值速度的吸气变化率(ICR)及呼气变化率(ECR)无显著差异(P〉0.05)。S波、D波峰值速度ICR大于ECR(P〈0.05);VR波、AR波峰值速度的ECR与ICR无显著差异(P〉0.05)。S波与D波之间VTI的ECR与ICR差异显著(P〈0.05),D波VTI的ICR及ECR均比S波大;VR波、AR波的VTI之间差异显著(P〈0.05),AR波ICR大于VR波,VR波ECR大于AR波。S波、D波、AR波VTI的ICR均大于ECR(P〈0.05),VR波VTI的ECR大于ICR(P〈0.05)。结论 健康成年人SVC频谱各波峰值及VTI随生理呼吸出现规律性变化,对这种变化规律的认知,有助于SVC超声检查临床应用价值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应用比对试验评价肾功能测定结果的可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丽儿 《江西医学检验》2006,24(1):23-24,90
目的探讨本室两台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可比性及误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方法在日立7170A和Beckman CX3上。用质控血清进行BUN和Cr的重复性分析,用随机患者血清计算两系统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在进行偏差评估后用校准品校准,再分析相关性和线性同归。结果两系统CV值0.523%。4.892%之间.校准前相关系数BUN0.9933,Cr0.9828,低值时预期偏差不能被接受,校准后相关系数BUN0.9988,Cr0.9968,偏差明显减少。结论为保证实验室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一检测项目在不同检测系统分析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偏差超出允许范围时进行校正,以保证临床结果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2.
视觉电生理是应用电生理仪器测定视网膜被光照射或图像刺激时,在视觉系统中产生的生物电活动。其主要包括视网膜电流图(electroretinogram,ERG)、眼电图(electro—oculogram,EOG)和视诱发电位(visual evoker potential,VEP)三部分。由于视觉电生理检查具有客观性和无创性,目前已成为眼科重要的功能学检查项目之一,广泛运用于临床眼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判断和发病机制的研究等。现将我院开展该项检查的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EP)在眼外伤性视神经挫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临床诊断为外伤性视神经挫伤的患者进行VEP测定,并与自体健侧眼或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60例患者中单眼挫伤者56例,双眼挫伤者4例,共64眼,VEP检查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有2例3眼VEP波幅明显降低(4%),单纯波幅异常降低者48例40眼(71%),波幅降低伴有峰潜伏期延长者10例12眼(19%)。所有外伤性视神经挫伤与自体健侧眼和正常对照比较,P100波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而P100峰潜伏期仅有12例稍有延长,与正常值比较无明显差异伊〉0.05)。结论 VEP对眼外伤后视神经损伤的检出有较高的敏感性,因此对于眼外伤性视神经挫伤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盛豫  关娟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7):1053-1055
【目的】研究挫伤眼早期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与视力下降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52例早期眼外伤患者的视力和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峰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和流量(V)。【结果】与未伤眼组的比较,视力和V值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性(P〈0.05),外伤组的PSV、EDV及RI值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伤组的相关数据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视力仅与流量(v)呈现直线正相关(Y=0.273+0.03724x),差异有显著性(F=8.687,P=0.005)。【结论】眼外伤早期,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量下降明显,视力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量呈线性正相关。当PSV、EDV及RI值变化不明显时,血流量可作为另一个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两种无创血压测量仪血压测量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52例病人在同一时间内进行汞柱式血压计、多参数监护仪两种无创血压、脉率及操作时间的监测。结果经配对t检验,两种无创血压测量仪测量的收缩压、舒张压均值、脉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5);经相关性分析,汞柱式与监护仪其收缩压、舒张压及脉率相关系数均大于0.8,提示汞柱式与监护仪相关性好。测量时间监护仪较汞柱式每人次操作时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护仪所测的血压值完全可以代替汞柱式血压计所测血压值,抢救病人时为了节约抢救时间可直接用监护仪测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视网膜振荡电位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变化情况,分析两者在诊断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选择2002-01/2004-12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111例。按眼底改变将患者分为三组,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48例(96眼),背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41例(82眼),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22例(44眼)。健康体检者35例(70眼),为正常对照组。用眼底摄片或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病变.进行视网膜振荡电位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查:观察视网膜振荡电位总波及其子波波幅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和振幅在各组的变化情况。 结果:纳入患者111例和正常对照者3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视网膜振荡电位: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前期眼底尚未发现异常时视网膜振荡电位总波和子波2已出现振幅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正常对照组视网膜振荡电位总波分别为(186.86&;#177;43.15),(205.64&;#177;33.95)μV;子波2分别为(53.26&;#177;17.81),(61.89&;#177;19.38)μV,P〈0.051,子波1,3则在背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和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较正常对照组振幅明显下降[子波1分别为(11.07&;#177;7.20),(5.84&;#177;4.60),(16.85&;#177;8.97)μV。子波3分别为(24.51&;#177;10.88),(13.26&;#177;7.87),(30.81&;#177;15.13)μV,P〈0.051,子波4在各组振幅变化无明显差异。②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在背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和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分别为(118.72&;#177;9.00),(120.27&;#177;9.63),(112.45&;#177;6.99)ms,F=16.287,P=-0.000]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振幅在背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和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分别为(6.89&;#177;2.46),(3.65&;#177;1.96),(9.52&;#177;4.11)Ins,F=32.014,P=0.0001。并随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增加,潜伏期延长和振幅降低更明显。 结论:①视网膜振荡电位总波及子波2能较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前期改变,当然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②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及振幅能提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故可作为判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背景: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BAEP)和耳蜗电图(electrocochleogram,ECochG)两者综合波的新记录方法具有特殊临床意义.探讨体温升高和体温降低对其的影响对进一步明确ECochG-BAEP综合波的生理特性和指导其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体温升高和体温降低对ECochG-BAEP综合波的影响效应。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对象:实验于2002-07/09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进行,选择成年豚鼠(300~350g),雌雄不拘,由第一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随机分为体温降低组(20只)和体温升高组(20只)。干预:体温降低组,体表物理降温法逐步降低豚鼠体温;体温升高组,体表物理升温法逐步升高豚鼠体温。主要观察指标:ECochG-BAEP综合波的波形、波峰潜伏期(PL)、波峰间潜伏期(IPL)和波幅随体温发生的变化。结果:随体温降低(36~25℃)和体温升高(36~42℃),E-CochG-BAEP综合波波形始终兼具BAEP和ECochG两者的特点,有十分明显突出的1波;各波PL和IPL随体温降低而逐步延长,但随体温升高而逐渐缩短;1,2,3波波幅在体温降低至30~29℃时开始出现显著降低,1,2波波幅也在体温升高至40℃后开始出现显著降低。结论:体温降低和体温升高对ECochG.BAEP SW的PL,IPL和波幅均有显著影响,但其波形始终兼具BAEP和ECochG两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可用来监测术中视神经及后视路的功能.也可以了解视觉传导通路上脑组织的血供情况。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2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生理实验室完成。选择中华大耳白兔30只,雌雄各半。按性别分为雌兔组和雄兔组,各15只。选用Viking-Ⅳ型术中监护仪和专用闪光刺激器。采用肌肉注射复方氯胺酮进行麻醉。记录电极置于枕外粗隆前方3mm(onion,Oz),参考电极置于同侧耳根部。刺激频率1.9Hz,放大器50μV。滤波范围:高通5Hz,低通100Hz。叠加平均次数200次,分析250ms。结果:纳入动物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波形比较:兔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的波形表现为PNP型(阳性-阴性-阳性)。左眼光刺激和右眼光刺激的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表现极为近似,双眼光刺激的波幅则明显升高。②兔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和波幅测定:两组兔视觉诱发电位各波的潜伏期、波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30只兔左右两眼PNP各波进行分析,发现其左右两侧各波的波幅、潜伏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左眼PNP三波的潜伏期分别为P1(32.59&;#177;2.01)ms,N1(43.85&;#177;4.35)ms,P2(66.20&;#177;8.13)ms;左眼PNP的波幅分别是P1(16.45&;#177;10.22)μV,N1(7.93&;#177;3.56)μV,P2(17.62&;#177;8.18)μV。兔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的变异较小且稳定,而波幅的变异较大。结论:①兔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波形稳定、重复性好。②雌雄两性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左右两眼的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表现无显著差异,可用于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早期症状往往局限于某部位,与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表现极其相似,但两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截然不同。此时肌电图和神经电图的多部位检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特别是胸段棘旁肌肌电图可作为区别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客观指标。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的电生理改变差异。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单位: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1—12/2004—11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30例患者和脊髓型颈椎病30例患者。方法: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30例和脊髓型颈椎病30例进行常规肌电图、神经电图检测。肌电图检测包括三肢体肌+胸锁乳突肌+胸段棘旁肌,观察静息状态时自发电位,测定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大力收缩时的募集相。神经电图测定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的末端潜伏期、波幅。主要观察指标:①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肢体肌、胸锁乳突肌与棘旁肌的肌电图检测结果。②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结果:6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肌电图检测结果: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肌电图均呈神经源性损害改变,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损害更为广泛,尤其胸段棘旁肌自发电位的异常率高达93.3%(28/30);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胸段棘旁肌自发电位异常率仅占3.3%(1/30)(P〈0.001)。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波幅增高异常与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有明显的差异,但在两病的鉴别诊断中并不具有特征性。②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下降率明显低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5.6%,86.7%;X^2=7.25,P〈0.01)。运动传导速度减慢率也低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4.4%,23.9%,X^2=5.18,P〈0.05)。⑧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未受到影响。结论:①两组患者的肌电图均呈神经源性损害改变,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胸段棘旁肌自发电位异常率明显高于脊髓型颈椎病。②神经电图显示两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未受到影响。⑨神经电图还显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波幅下降的运动神经数均少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相似文献   

20.
彭华  郭洪志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5):3453-3455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对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a,LA)的临床诊断价值及与血管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5例经颅脑CT或MRI证实的单纯LA患者及部分伴有脑梗死的患者,并以60名正常健康老年人作对照,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脑干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测。结果:LA患者中,SEP总异常率95.6%,其潜伏期和波幅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lt;0.05);BAEP总异常率71.1%,其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lt;0.001);VEP总异常率64.4%,其各波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显著(P&;lt;0.001)。3种诱发电位的时间参数及波幅的异常率及异常程度均随:LA的病损程度的加重而增加。LA并脑梗死患者3种诱发电位的异常率及异常程度明显高于单纯LA组。结论:在LA的临床早期,虽然还未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脑电生理已出现异常,诱发电位的检测可以作为早期诊断该病的一个敏感的辅助检测方法。LA并脑梗死患者诱发电位的异常率及异常程度明显高于单纯LA组。提示LA与血管因素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