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为主要病理变化的非退行性骨质疏松症。分为青少年、成年和妊娠哺乳期三种。多种原因可致,诊断应特别注意排除其他各系统疾病导致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甚至骨肿瘤等。发病机理尚未十分明了,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目前西医治疗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药物无明显差别,钙制剂、骨活性剂等;中医药补肾健骨生髓优于单纯运用西药。期待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的不断进展,深入研究,对骨衰老原因有更明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吴群海 《光明中医》2014,29(12):2684-2686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被破坏、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疾病.现阶段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措施主要是药物治疗.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主要采取复方及单味中药治疗,复方如:六味地黄丸加减方、左归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方、补肾健脾活血汤等;单味如:黄芪、杜仲、蛇床子总香豆素等.此外,对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疼痛可辅以外治法,如针灸、中药外敷、离子导入、熏洗等.西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有:促进骨形成药物:主要有氟化物、甲状旁腺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等;抑制骨吸收药物:主要有雌激素、降钙素、双磷酸盐类等;改善骨质量药物:主要是骨矿化类药物,有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类.然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独特的疗效,可明显减少单纯服用西药导致的副作用,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中、西医药物作用,临床实验等角度探讨补正续骨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数据库中补正续骨丸组成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文献,按照补正续骨丸中药物成分分别阐述,总结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结果:国内外对于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及补正续骨丸相关报道呈逐年增多趋势,但对于补正续骨丸治疗骨质疏松症作用机制的探讨仍欠缺。结论:补正续骨丸中组成药物对骨质疏松症疗效较好,具有增强ALP活性及ALP mRNA的表达、抑制IL-1、IL-6等因子活性、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异常升高的骨转换率、抑制骨吸收、补充雌激素等作用,但仍缺乏相对科学、准确的数据,有待进一步研究,为补正续骨丸治疗骨质疏松症有效性及科学性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1]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在骨质疏松中,骨组织代谢平衡失调是其病理基础,主要表现为骨质吸收的增多、骨量减少,这就使得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代谢处于负平衡,即破骨细胞的成熟分化多于成骨细胞的成熟分化。因此,对于骨质疏松的治疗一直以来都是围绕调整骨代谢,纠正骨代谢平衡失调而进行。目前临床上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  相似文献   

5.
目前,骨质疏松症的药物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开发目前已有药物的新品种,新剂型,减少不良发应或者增加患者的依从性;二是研究目前已有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三是在深入了解骨重建调控机制的基础上,研发新型的改变细胞功能和基因表达的药物。目前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药物主要有:①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包括雌激素、降钙素、双膦酸盐等;②增加骨形成的药物包括甲状旁腺激素、他汀类等;③抗骨吸收并促骨生成活性维生素D3等。现就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全世界约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骨质疏松症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除根据临床医师的药物治疗方案,家庭的护理是长期的工作,中医也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护理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1临床治疗1.1西医治疗主要用骨吸收抑制药、骨形成促进药和骨矿化促进药等。骨吸收抑制药有双膦酸盐、降钙素、雌激素等;骨形成促进药有甲状旁腺激素(PTH)及PTH类似物、活性维生素D等;骨矿化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特征是骨微结构退化及骨量减少,西医主要采取钙剂、降钙素、性激素、氟化物、双膦酸盐等治疗,但长期服药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部分药物疗效不尽确切。笔者根据中医学辨证论治原则分析骨质疏松症的病机及补肾方药的作用机制,探讨补肾方药辨治骨质疏松症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为主的一种代谢性骨病。随着当今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逐渐增高,防治骨质疏松症已成为重要的医学研究课题。目前西医治疗骨质疏松症多应用雌激素、降钙素、钙剂、维生素D、二磷酸盐类及氟化物等。由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服药时间长,西药有明显的副作用,因而目前尚无一种能有效和安全治疗该症的理想药物。中医认为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根据“肾主骨”的理论,应用补肾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展示了美好的前景。本文就目前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治法及临床应用,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谈谈…  相似文献   

9.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丽红  胡辉 《新疆中医药》2006,24(5):105-107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结构改变,骨脆性增加甚至骨折为特征的疾病。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目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称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在世界常见病多发病中居第7位,现患者人数超过2亿人。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已经受到各国政府及医务界的高度重视。它的病理生理与破骨吸收功能活跃,成骨细胞骨形成功能衰退密切相关。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包括药物疗法、营养疗法、运动疗法、物理疗法及手术疗法等,其中以药物疗法为主要手段。药物治疗的原则是:当骨密度高于骨折阈值时,可选择抗骨吸收类药物以防止骨量…  相似文献   

10.
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单位体积骨量减少 ,易骨折的一种代谢性骨病 ,亦称 型骨质疏松症。尤其多发于绝经二年以上 ,年龄70岁以下的妇女。在祖国医学中 ,并无骨质疏松症病名 ,但根据骨与骨质疏松症的相互关系、病理变化、症状描述等 ,骨质疏松症当属祖国医学之“骨痿”、“骨枯”等范畴。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一般采用性激素、补钙、活性维生素 D等 ,但长期应用激素会带来严重的副反应 ,钙和维生素的补充 ,在剂量上又难以控制。因此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与西医药相比有其明显的特点和优势 ,现将近几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方法目前并不确切,目前西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并不理想,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逐渐作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淫羊藿也是被研究的众多中药之一。骨质疏松症主要表现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异常、成骨细胞活力的降低、破骨细胞的异常以及骨折后的愈合难度增加。本文总结并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实验研究,就淫羊藿分别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以及骨折后愈合的影响进行综述,为日后淫羊藿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益肾壮骨合剂联合钙尔奇D对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空腹血糖变化和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病例随机平分为3组。A组:单纯降糖;B组:单纯使用钙尔奇D;C组:使用益肾壮骨合剂联合钙尔奇D。观察比较3组患者骨密度、血钙、血磷、骨碱性磷酸酶、空腹血糖的变化。结果单纯降糖治疗不能有效治疗骨质疏松,加中医补肾壮骨治疗可以更有效的辅助骨质疏松的治疗;C组骨密度值升高较快,血糖降低较快(P<0.05),且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和糖尿病可在后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此外,C组治疗9周后血糖差值和骨密度差值成负相关(r>0.05),骨质疏松治疗和糖尿病治疗间存在协同作用,中西补肾治疗骨质疏松时可以辅助血糖的控制。结论在西医降糖和减少骨吸收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肾壮骨合剂可有效缩短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糖、骨密度的改善时间,并在后期治疗中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骨骼微结构改变和骨质脆弱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由于老龄化问题的逐渐加重,OP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中药在预防和治疗OP中表现出极好的前景和临床效果,然而传统动物模型具有耗时长、费用昂贵、无法准确概括骨疾病复杂性等缺点,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临床前OP疾病的研究进程。而斑马鱼模型可有效模拟人类骨质减少和OP表型,通过对斑马鱼模型在治疗OP研究中的优势和适用性及该模型在中药抗OP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斑马鱼模型的广泛使用及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36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取中医、西医单独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各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检测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骨密度值,治疗前3组的骨密度值差异不显著,具有进一步统计意义,而治疗后发现3组患者的骨密度值均有明显升高。比较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高达95.0%,中医组86.9%,西医组79.2%。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具有明显优势,可大大改善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水平,非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杨真  侯建明 《中医临床研究》2013,(1):119-120,122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iabeticOsteoPorosisDOP)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中医对DOP的主要治则总归滋补肝肾、补肾强骨、益气温阳,兼以健脾、祛瘀、通络等,采取中药内服、针灸等方法。现代医学对DOP的治疗上是要以控制血糖为前提,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等方法。目前对DOP的治疗已逐渐趋于多元化的,多在严格控制血糖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取得了显著疗效。本文就近年来DOP的治疗及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骨质疏松症脾肾两虚型动物模型,为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提供工具。方法:采用雌性大鼠卵巢切除法建立肾虚型骨质疏松模型,在此基础上灌胃给予200%大黄浓煎液以建立脾肾两虚型骨质疏松模型,并采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方法检测大鼠胫骨的骨量、骨形成及骨吸收情况以对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脾虚模型组和脾肾两虚模型组大鼠均毛色不光、食量减少、体重下降、行为迟缓、喜聚堆、弓背蜷缩、稀便等与临床脾虚证相似的证候特征。与假手术组相比,肾虚及脾肾两虚模型组大鼠胫骨TBV%显著降低,TRS%、TFS%、OSW、MAR和mAR显著增高,而脾虚模型组则无明显差异。与肾虚模型组相比,脾肾两虚模型组TBV%的降低,TRS%和TFS%的升高更为明显。结论:去卵巢能够造成大鼠肾虚型骨质疏松症,而单纯给予大黄浓煎剂可造成大鼠脾虚但不能导致骨质疏松症。若将去卵巢和灌胃给予大黄2种方法合用,可造成大鼠脾肾两虚型骨质疏松症,且发病程度较单纯去卵巢明显加重。该模型有明显的脾虚证候特征,且其骨质疏松的病理过程与人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相似,能反映脾肾两虚型骨质疏松患者的发病特点,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补肾活血方联合阿仑膦酸钠(ALN)、钙尔奇D综合治疗与单纯钙尔奇D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骨密度变化。方法: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70例,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35例,给予补肾活血方(每天l剂)、ALN(每周70mg)和钙尔奇D(每天600mg);钙尔奇D组35例(每天600mg),总疗程6个月。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XA)测定治疗前后腰椎、股骨颈及Wards三角骨密度。结果:7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治疗后各部位骨密度均有增加。但中药补肾活血方联合ALN、钙尔奇D综合治疗组比单纯钙尔奇D组骨密度增加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ALN主要为上腹部不适,钙尔奇D则以便秘为主。结论:中药补肾活血方联合ALN、钙尔奇D综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缓解患者疼痛,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直接导致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并且本病容易引起骨折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并带来巨大经济负担。目前DOP的治疗,主要以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为主,然而此类药物治疗效果仍存在争议,且价格昂贵,有些患者对其不良反应不能耐受。目前急需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进行研究,并寻找更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由此,中药的抗骨质疏松作用逐渐受到重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肯定了中医药的疗效,中药或中西药结合已经在临床上非常普遍应用。现从糖尿病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中药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子钰  刘素香  陈常青 《中草药》2017,48(4):803-807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该病发病率高,并有逐年增加趋势,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重要疾病,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西医治疗小儿FD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但目前尚未得到满意的疗效,且有诸多的毒副作用,长期服用化学药,会产生一定不良反应。中药治疗FD疗效确切,且能有效改善病人的机体状态,同时副作用也较少,在治疗该病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中药单体、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中西医结合治疗FD进行综述,并分析探讨治疗小儿FD的中药开发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是一种渐进性的代谢性疾病,中医认为肝脾肾的亏虚和血瘀均可诱发骨质疏松。其最主要病因是肾虚累及肝脾导致气血不足而血瘀,加上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致使筋脉失养骨枯髓减而致骨痿。本文详细地分析了中医对骨质疏松病因病机的认识,探索了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药的药食同源性和骨质疏松病程的长期性决定了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科学研究中医药,合理评价其安全性,是中医药发挥其临床治疗优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