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在病毒性脑炎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对78例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了脑电图描记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在78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中,68例为脑电图异常,异常率87%。其中轻度异常脑电图36例(46.1%),中度异常22例(28.2%),重度异常10例(12.8%)。结论:EEG作为一种临床辅助检查手段,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表现和预后判断相关性,分析脑电图检查在病毒性脑炎患者临床症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者90例,对比分析9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临床和脑电图检查资料,探讨脑电图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以及脑电图与患者预后情况的关系。结果:9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正常脑电图有7例,轻度异常脑电图33例,中度异常脑电图患者37例,重度异常脑电图患者13例;与预后实际情况相比较,高度吻合。结论:脑电图诊断异常率及准确度显著高于脑脊液检查、CT检查和MRI检查,对于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病症诊断及预后评估意义重大,临床推广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3.
吴莹 《亚太传统医药》2010,6(10):113-114
目的:探讨脑电图诊断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诊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61例行脑电图检查的结果。结果:首次描记脑电图表现的异常率为85.26%(52/61),其中轻度异常24例,中度异常17例,重度异常11例。临床症状越重,脑电图改变越明显。结论:脑电图诊断小儿病毒性脑炎异常率高,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在病毒性脑炎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对78例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了脑电图描记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在78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中,68例为脑电图异常,异常率87%.其中轻度异常脑电图36例(46.1%),中度异常22例(28.2%),重度异常10例(12.8%).结论:EEG作为一种临床辅助检查手段,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诊断及预后判定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江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者69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7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并按照患者病情将其分为轻、中、重型三组。结果:观察组患者患轻、中、重型病毒性脑炎分别为23、33、13例。在所有观察组患者中有61例出现脑电图异常,异常率为88.4%。所有健康受试者中有2例表现为脑电图异常,比例为2.8%,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脑电图异常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中轻型组异常总数为18例,异常率为78.3%;中型组异常总数30例,异常率为90.9%;重型组13名患者全部出现脑电图异常,异常率为100%。中、重型组患者的脑电图异常率与轻型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随着病情的恶化,患者脑电图异常程度也逐步增加。痊愈组患者的脑电图异常率明显低于致死或后遗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患者的预后康复效果越好,则发生脑电图异常的概率越低。结论: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辅助诊断与预后判定分析中的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首发精神障碍症的病毒性脑炎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16例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脑脊液、脑电图和脑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呈急性或亚急性发病,主要早期表现为发热、头痛、意识障碍、精神行为异常、抽搐发作和智能减退。常规脑脊液检查异常率43.6%,早期脑电图检查异常率75.0%,脑MRI检查异常率62.5%。结论精神障碍可以是病毒性脑炎的首发症状,常伴有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抽搐发作和智能障碍,结合脑电图和脑CT,MRI检查可以作出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化湿解毒通窍法治疗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医辨证属湿(痰)热范畴的病毒性脑炎患者82例,从主要症状体征、相关辅助检查项目(脑脊液指标、脑电图)的变化,评价化湿解毒通窍法的临床疗效,疗程2周。结果:结果表明,化湿解毒通窍法能明显改善病毒性脑炎患者预后,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比较,其有效率在80.0%以上。治疗后患者脑脊液指标、脑电图明显改善或转为正常。结论:化湿解毒通窍法治疗岭南病毒性脑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与岭南炎热潮湿的气候环境,人群体质以"阳热质"、"湿热质"有一定关系,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分析病毒性脑炎的诊治方法。方法:对416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呕吐为主,脑脊液和脑电图及CT检查阳性率高。416例中,治愈403例(96.87%),好转11例(2.64%),无效2例(其中死亡1例)(0.48%)。结论:儿童病毒性脑炎准确诊断后及时对症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分析病毒性脑炎的诊治方法。方法:对416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呕吐为主,脑脊液和脑电图及cT检查阳性率高。416例中,治愈403例(96.87%),好转11例(2.64%),无效2例(其中死亡1例)(0.48%)。结论:儿童病毒性脑炎准确诊断后及时对症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电图(EEG)和脑电地形图(BEAM)对病毒性脑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患者进行EEG,BEAM检查,分析其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出现异常的机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7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EEG及BEAM异常,异常率为89.1%,其中度或重度异常脑电图的发生率为34.4%。结论 EEG及BEAM检查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病情估计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止嗽散化裁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喉源性咳嗽患者120例分为中药止嗽散加减(观察组60例)和西药头孢呋辛酯片加非那根糖浆(对照组60例)治疗两组,疗程为10d。比较两组药物对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8.3%(5/60),对照组为30%(18/6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止嗽散化裁治疗喉源性咳嗽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在缓解症状方面有较好的疗效,无不良反应,并可有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矩阵针法联合针刺三阴穴治疗l陵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口服舍尼通片,1片/次,2次/d,4周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0天后评估治疗结果。观察组采用矩阵针法联合针刺三阴穴治疗,10天1个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2天,接续下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NIH—CPSI症状评分、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和卵磷脂小体计数改善情况及I临床疗效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矩阵针法联合针刺三阴穴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吴玲  赵彦萍 《中国中医急症》2014,(10):1885-1887
目的 观察参苓白术散对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60例ICU需营养支持的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与观察组28例,对照组给予成品肠内营养剂营养支持,观察组在此营养支持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两组疗程均为7~10 d.结果 观察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其中总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0.05),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肠内营养支持时加用参苓白术散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控制感染,进一步增强营养支持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Th9细胞在乙肝病毒感染炎症过程中的变化及健脾补肾法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HBV携带者、慢性乙肝患者ALT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重度异常各50例,测定Th9水平,观察Th9在慢性乙肝不同炎症程度过程中的变化;从以上病例中选择符合抗病毒治疗病例60例,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健脾补肾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对照组仅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治疗前后观察Th9、肝功能、HBV-DNA等指标,疗程为24周。结果:随着ALT水平的升高,Th9细胞比例逐渐升高,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h9与ALT呈正相关(r=0.804,P<0.05),与HBV-DNA无相关性。观察组Th9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h9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Th9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功能复常率、HBV-DNA的转阴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功能复常时间、HBV-DNA转阴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9细胞与乙肝病毒感染炎症程度密切相关,健脾补肾中药可以通过调节Th9细胞,提高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传统康复对脑中风患者的功能改善,以及患者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至2013年期间收治的脑中风患者134例,依据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74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临床常规治疗,其中,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增加针灸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FMA和MBI评分有所改善(P<0.05),观察组FMA评分和MBI评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6%(70/74)。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7%(52/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中风患者康复过程中加入传统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FMA评分和MBI评分,增加临床有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补肾益智颗粒联合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效果。方法: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治疗组用补肾益智颗粒联合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对照组单用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简易智能量表(MMSE)、阿尔兹海默病评价量表—认知量表(ADAS—Cog)、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精神神经科问卷评估(NPI),评价各量表治疗前后分数及监测治疗前后两组血液流变学、血脂、脑脊液乙酰胆碱浓度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增高,ADAS—Cog、ADL、NPI评分降低,与治疗前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血脂、脑脊液乙酰胆碱浓度等改变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血脂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后脑脊液乙酰胆碱浓度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78.13%),对照组(60.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肾益智颗粒联合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老年性痴呆疗效优于单用盐酸多奈哌齐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祛痛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祛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颈复康颗粒治疗,观察组则采用自制祛痛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症状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显著低于观察组(93.33%)(P〈0.05);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颈部不适、头痛、视物模糊、倦怠乏力、健忘、步态不稳、舌暗、舌苔白及脉沉细等症状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症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祛痛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祛痛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临床症状发生率也显著降低,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讨利培酮与氯氮平对脑电图的影响及差异。方法:符合CCMD-3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服用利培酮85例和氯氮平73例治疗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4、8、12周进行脑电图检查,并记录用药剂量进行观察。结果:利培酮组脑电图异常率16.47%,氯氮平组脑电图异常率68.49%,两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1)。结论:利培酮引起脑电图异常远轻于氯氮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sysmex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430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4h内外周血WBC总数,分组为WBC计数正常组(4—10×10^9/L)及WBC计数增高组(〉10×10^9/L)。分别观察其预后评估:入院时、治疗后病程一周末、根据改良爱丁堡一斯堪的那维亚评分MESSS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I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入院4h及治疗一周末时,高WBC计数组MESSS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BI评分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2月正常组MESSS评分与WBC异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其病情及预后相关,可作为病情及预后的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斑蝥酸钠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效果。方法:72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用5-氟尿嘧啶加顺铂化疗方案(FP方案),3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组在FP方案的同时加用斑蝥酸钠注射液,宽蝥酸钠注射液20ml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点滴,每目1次,3周为1个周期,2个周期为1个疗程。根据WHO实体瘤客观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根据KPS评分(KarnofskyPerformanceStatus,KPS)评价生活质量评定,采用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评价骨髓的毒性评价。结果:观察组缓解率高于对照组,恶化率低于对照纽(P〈0.05);治疗后观察纽生活质量提高稳定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无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降低(P〈0.05)。结论:斑蝥酸钠注射液联合FP化疗治疗中晚期肝癌具有改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化疗毒副反应等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