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观察去甲肾上腺索治疗肝移植术中新肝期的高血流动力效应。方法:10例肝硬化施行肝移植患者,分为治疗.且和对照组.每组5例。治疗组在新肝期之初,给予去甲肾上腺素溶液持续静脉泵注治疗,直至术毕.观察并记录有创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MAP和外周血管阻力(SV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均未超出正常范围;心输出量(CO)、HR、肺血管阻力(PVR)和尿量在两组均未见显着性变化。结论:在肝移植新肝期应用适宜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持续静脉泵注,对“高排低阻”血流动力学状态具有治疗作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原位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成年原位肝移植术病人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内环境变化和麻醉管理方法。方法52例晚期肝病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病人,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血气、生化指标、凝血功能、体温、尿量及出血量等。根据成人原位肝移植术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的特点及术中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结果52例行肝移植术病人无术中死亡。围手术期血液动力学基本平稳。pH值和BE等代谢性指标变化较大;所有病人手术期间血游离Ca^2 均偏低。术中体温变化不大。结论肝移植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凝血因子、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变化复杂,应加强麻醉管理和监测,并积极实施血液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原位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麻醉处理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患者无肝前期、无肝期和新肝期血流动力学、内环境变化和麻醉处理。方法 6例终末期肝病患者,5例接受肝移植术,1例接受肝、肾联合移植术。观察术中诱导期、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不同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糖(Glu)、体温和尿量。结果 无肝期开始及进入新肝期MAP明显下降;HR变化增快,pH和剩余碱(BE)等代谢性指标变化较大,尤其是在新肝期BE平均下降4.4,呈代谢性酸中毒表现;2例患者在无肝期和新肝期开始的10min内,血K^ 升高;无肝期后血糖明显升高;所有患者在手术期间血Ca^2 均偏低。结论 肝移植手术期间,尤以无肝期和新肝期早期,血流动力学、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血糖等变化突出。应采取及时补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纠酸、补钙,降低血糖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病人肝移植后内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展期肝硬化病人行原位肝移植术后,病人特有的内脏高动力血流动力学状况非但不能立即恢复正常,且可持续存在数月至数年。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移植肝本身因素、术前导致高动力循环的因素、术后高心输出量、侧枝循环及脾脏肿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等待肝移植的晚期重症肝硬化患者常出现门肺分流、肺血管扩张以及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等肝-肺综合征的表现,使患者在术前肺功能就处于临界状态。在围肝移植术期,血管内容量的剧烈变化、输液液体类型选择不当、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等因素,均可加剧临界状态肺功能的损害,导致术中和术后潜在肺水肿、术后呼吸机的带机时间延长、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升高甚至患者死亡。因此,充分理解晚期肝硬化的病生理学特征,有助于围肝移植期患者的肺功能干预和保护,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体外静脉转流下肝移植术的麻醉处理一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于1993年对1例晚期肝硬化的病人在体外静脉转流下进行了同种异体肝移植手术,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现将麻醉方法和术中处理报告如下。麻醉经过和术中处理患者入室后先建立静脉通路,再作右侧桡动脉穿刺测压,连接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仪等,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猪辅助性部分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及其术中麻醉处理特点。方法 选10头健康3月龄猪,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静脉-静脉转流,建立辅助性部分原位肝移植模型;经颈内动,静脉置管监测ABP,CVP;于无肝其,再灌注期抽取血气,血生化,观察血流动力学,内环境变化。结果 实验5例,成活4例;无肝期,再灌注期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并伴有代酸;再灌注期血钾升高明显,体温下降明显,结论(1)本模型成功率高,可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值得推广;(2)即使在良好的静脉转流下,无肝期,再灌注期血流动力学,内环境变化仍明显。  相似文献   

8.
成人活体部分肝移植与全肝移植麻醉管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成人活体部分肝移植与全肝移植麻醉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5月-2007年4月进行的34例肝移植麻醉,其中成人活体部分肝移植11例,全肝移植23例.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血气、生化指标、凝血功能、体温及出血量等.结果:活体部分肝移植患者术前MELD评分明显高于全肝移植患者;与全肝移植相比,活体部分肝移植无肝期和新肝期略延长,出血量增多,死亡率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全肝移植,活体部分肝移植的麻醉管理难度更高.  相似文献   

9.
背驮式原位肝移植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背驮式原位肝移植 (Piggybackorthotopiclivertransplantation ,PBOLT)与经典式原位肝移植 (Standardorthotopiclivertransplantation ,SOLT)术式比较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我院近年成功地为 8例晚期肝脏疾病病人施行了PBOLT的手术和麻醉 ,并观察了肝移植三个阶段 (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恢复灌注期 )血流动力学及血生化等的变化 ,现将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8例接受原位肝移植的病人 ,男 7例 ,女 1例 ,年龄 16~ 5 3岁。其中Wilson病 3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在移植肝术后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肝移植术后患者行床旁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超声检查,观察移植肝实质及周围回声变化及肝动、静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变。结果38例移植肝中3例(7.8%)肝实质回声增强或肝包膜下见部分大小不一的低回声灶。血流动力学变化:2例(5.2%)肝动脉血流流速减慢,呈低速高阻型,;5例(13.1%)门静脉流速增快;1例(2.6%)肝静脉呈单向波。5例(13.1%)胆总管腔显示不清;11例(28.9%)先后发生排斥反应;1例(2.6%)肝动脉血栓形成(HAT);6例(15.8%)门静脉吻合口狭窄;3例(7.8%)门静脉血栓形成;30例(78.9%)于肝周及胸腹腔有少量积液。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应用于移植肝术后检测其物理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对早期发现肝移植排异反应及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芬太尼—安氟醚麻醉行二尖瓣置换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8例在芬太尼-安氟醚麻醉下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显示:本组术前心功能损害明显,麻醉后血流动力学各指标无明显改变,大血管插管时MAP,CI,SI,LVSWI均显著低于诱导前(P〈0.05),脱离体外循环后,MAP,SVR显著降低。氢此认为,此类患者术中以大血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干扰最显著,有关处理方法还有待探讨。停机后血管明显扩张,提示血量应用兼有α,β受体兴奋作用的多巴胺可…  相似文献   

12.
复杂的肝脏手术,如肝切除、肝移植等,术中常需要阻断肝脏血流,从而导致肝脏缺血、缺氧,恢复血流后则会引起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不仅会影响肝脏本身,而且对远隔脏器也会产生组织损伤。目前,关于如何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报道很多,其中大多数是关于缺血-再灌注对移植肝本身影响的报道,关于如何减少肝移植手术中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心肌影响的问题,国内外尚无相关报道。本研究观察肝移植手术中静脉泵人不同剂量美心力对血流动力学及心肌酶的影响,旨在探索肝移植手术中减轻肝再灌注损伤和心肌损伤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3.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前后肝硬化病人肝脏血流灌注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肝脏阻抗血流图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的肝脏血流灌注改变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脏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2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分别在术前1周、术后2周检测肝血流阻抗改变,同时用Doppler检测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阻抗血流图表明,和对照XEG相比,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的肝动脉、门静脉向肝血流灌注明显下降,总肝灌注量降低;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术后门静脉向肝灌注增加,肝动态的向肝灌注无显著改变。Doppler测定表明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的门静脉直径增加,血流量增加,但血流速度无显著差别;术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与术前无差别。结论:肝硬化病人肝动脉、门静脉向肝有效血流灌注都降低,肝脏总血流量下降;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增加大部分病人的门静脉向肝血流灌注,但对肝动脉的向肝灌注无显著影响;肝脏阻抗血流图作为反映肝脏动态血流灌注的无创性检查,对于评价肝硬化病人的肝脏血流及评价手术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丙泊酚应用于高血流动力病人的麻醉效果。方法: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对高血流动力病人,进行全身麻醉诱导,维持和血压控制。结果:麻醉效果好,麻醉手术中生命体征较平稳,血压易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循环剧烈波动发生率低,术毕病人苏醒及时、完全,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瑞芬太尼、丙泊酚应用于高血流动力病人的麻醉,使麻醉药物与血压控制融为一体、方法简便、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手术中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直接影响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同时也是患者转归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1].肝移植手术创伤大,围术期对肝脏的治疗措施和手术处理,增加了麻醉管理的复杂性[2].本研究目的是观察在现用的肝移植麻醉方法下,患者机体应激反应情况,为进一步完善肝移植的麻醉方法及规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及Swan-Ganz导管技术。对2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检测麻醉手术期间血浆儿茶酚胺(CA)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提示,这类患者麻醉前血浆CA增高,可反映血流动力学的受累程度;由于心肺转流(CPB)期间和 CPB后的影响因素较多,血浆 CA水平不能完全反映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循环功能的维持有赖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肝移植术是治疗晚期肝病最有效的措施。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可分为无肝前期(从切皮开始至阻断门静脉、下腔静脉为止),无肝期(从门静脉、下腔静脉阻断开始至开放门静脉或下腔静脉为止),及新肝期(即开放门静脉或下腔静脉,使供肝得到血液灌注)。不同时期的血流动力学及内环境变化部各有特点。根据本院多年的实践,我们对此类手术的麻醉管理宗旨是:提前干预、良性循环、目标管理,维持内稳态及重要器官功能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Ⅱ型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阻滞和全身麻醉下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46例患者实施连续硬膜外阻滞或全身麻醉,其中24例Ⅱ型糖尿病患者,22例非糖尿病患者,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四组,比较麻醉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麻醉后糖尿病患者:(1)硬膜外阻滞组麻醉全血低切和高切粘度、低切和高切还原粘度较麻醉前降低;(2)全麻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麻醉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3)硬膜外阻滞组的全血高切粘度比全麻组低。结论:连续硬膜外麻醉使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粘滞性降低,有益于患者脏器的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和分析我院18例活体肝移植受体围术期体液和循环变化的麻醉管理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08年10月我院18例活体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例;肝癌9例,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9例。所有受体均接受右半肝移植(Ⅴ—Ⅷ段),采用背驮式术式。结果18例肝移植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为(10.5±1.6)h,无肝期较长(100±15)min。术中出血量(3240±268)ml。活体肝移植新肝期血流动力学参数恢复较快;无肝期末和新肝期凝血功能明显改善。手术开始至新肝期出现低钾血症5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恢复灌注后,3例出现高钾血症,手术开始至新肝期,6例出现低钙血症,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5)。术中易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无肝期末及新肝期1。5min更为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体肝移植无肝期时间较长,水、电解质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显著,新肝期要注意纠正长时间缺血后的再灌注损伤,要努力纠正血流动力学、内环境和凝血功能的紊乱。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患者原位肝移植术后的内脏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背驮式原位肝移植 (PBOLT)术后 1年内内脏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15例因肝硬化行PBOLT患者 ,分别于术前和术后 1~ 3d ,7~ 15d ,3~ 6个月 ,1年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 (CDFI)测定门静脉血流平均流速 (PBV)、门静脉血流量 (PBF)、肝动脉搏动指数 (HA PI)、脾动脉阻力指数 (SA RI)、脾脏纵向直径 (LDS)、肠系膜上动脉搏动指数 (SMA P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 ,并与 1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PBV ,HA PI ,SA R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在肝移植术后 1年内基本恢复正常 ( P >0 .0 5 ) ;LDS明显缩小 ,但仍高于正常值 ;PBF于术后 1年仍较正常对照值高 ( P<0 .0 5 ) ;SMA PI于术后 1年较术前有所恢复 ,但仍低于正常对照值 (P <0 .0 5 )。结论 肝硬化患者的内脏循环血流动力学紊乱在原位肝移植 1年内绝大部分得到恢复。说明肝移植术本身并不导致术后高血流动力学的发生 ,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的早期内脏血流动力学紊乱可能与移植前已存在的病理生理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