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了解1~5月龄婴儿听性稳态反应(ASSR)阈值.方法 26例(52耳)1~5月龄婴幼儿在10%水合氯醛催眠下分别进行短声听性脑干(cABR)和ASSR测试.根据ABR测试结果,将其分为ABR正常组17例(30耳)和ABR异常组9例(16耳),另有6耳因ABR未引出或测试未能完成而剔除.分析两组的ASSR与ABR测试结果.结果 ABR正常组ABR平均反应阈值为28.10±3.01 dB nHL,0.5、1、2、4 kHz ASSR的平均反应阈分别为42.19±5.22、34.76±6.98、33.57±6.92和36.90±8.14 dB HL.ABR异常组ABR平均反应阈为56.92±9.02dB nHL,ASSR 0.5、1、2、4 KHz的平均反应阈值分别为65.08±13.93、61.52±13.90、58.46±11.97和62.30±8.07 dB HL,结论 1~5月龄ABR正常婴儿0.5、1、2、4 KHz的ASSR反应阈分别为≤55、50、50、60 dB HL.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3~5岁正常听力儿童短声听性脑干反应(cABR)的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将132例(224耳)3~5岁正常听力儿童按年龄(1岁为1组)分为3组:3岁组74耳,4岁组78耳,5岁组72耳,对三组儿童进行短声听性脑干反应检测,对各组 ABR 反应阈、波潜伏期及波间期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之后进行两组间的多重比较。结果80 dB nHL 强度下,3岁组 ABR 波 I、III、V 潜伏期分别为1.24±0.09、3.53±0.16、5.39±0.23 ms,I-III、I-V 波间期分别为2.30±0.15、4.15±0.22 ms,反应阈为22.57±4.40 dB nHL;4岁组波 I、III、V 潜伏期分别为1.23±0.10、3.52±0.39、5.30±0.21 ms,I-III、I-V 波间期分别为2.28±0.39、4.07±0.22 ms,反应阈为21.15±4.83 dB nHL;5岁组波 I、III、V 潜伏期分别为1.24±0.10、3.67±0.63、5.34±0.19 ms,I-III、I-V波间期分别为2.42±0.63、4.09±0.19 ms,反应阈为21.11±3.48 dB nHL。3~5岁儿童 cABR 反应阈均值为21.61±4.33 dB nHL,除4岁组波 V 潜伏期和 I-V 波间期较3岁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 <0.05),余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4、5岁正常听力儿童 ABR 反应阈分别为22.57±4.40、21.15±4.83、21.22±3.48 dB nHL;3~5岁儿童 cABR 的正常反应阈均值为21.61±4.33 dB nHL,听觉脑干中枢可能在4岁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0~6岁听力正常儿童骨导听性脑干反应(bone conduction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BC-ABR)的特征,探讨BC-ABR在儿童听力损失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0~6岁听力正常儿童(0~岁、1~岁、3~6岁各10例20耳)进行短声气、骨导ABR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在阈值及阈上强度下,BC-ABR波形与气导波形相似,刺激声强度为30 dB nHL时波Ⅰ、Ⅲ、Ⅴ引出率分别为28.3%、48.3%和100%。BC-ABR波Ⅴ反应阈为5.95±4.80 dB nHL,潜伏期为6.94±0.45 ms。不同性别间BC-ABR波Ⅴ阈值和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0~岁、1~岁和3~6岁儿童BC-ABR波Ⅴ阈值分别为10.36±4.34、6.03±2.99和5.83±3.03 dB nHL;波Ⅴ潜伏期分别为7.14±0.41、6.79±0.44和6.86±0.40 ms,0~岁组波Ⅴ阈值较1~岁和3~6岁组高,潜伏期较1~岁和3~6岁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岁和3~6岁组间波Ⅴ阈值和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声刺激时可记录到清晰稳定的BC-ABR波形,在阈值及阈上强度下,其波形与气导ABR波形相似;对婴幼儿听力筛查、儿童听力损失性质的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在有听力损失儿童中行短纯音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tbABR)测试时记录到的声诱发短潜伏期负反应(acoustically short latency negative response,ASNR)的特点.方法 在有听力损失的0~6岁儿童中应用SmartEP听觉诱发电位仪记录短声和短纯音ABR的反应阈,在记录到ASNR的受试者中分析其反应阈和潜伏期.结果 在所有80受试耳中共7耳(8.75%)在cABR测试中引出ASNR,40耳(50%)在tbABR测试中引出ASNR,其中1 kHz引出率最高(37耳,46.25%),2 kHz次之(25耳,31.25%).引出ASNR者ABR波V反应阈最低65 dB nHL,ASNR反应阈最低80 dB nHL.0.5、1、2和4 kHz短纯音诱发的ASNR潜伏期分别为6~8、5~7、3~5、3~4 ms.随刺激强度的增加,其潜伏期缩短.结论 有听力损失的儿童tbABR测试中可以记录到AS-NR,但不影响以波V反应阈评估听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60例3~6岁感音神经性耳聋小儿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与小儿游戏测听(play audiometry,PA)测试结果比较,综合评估小儿听力.方法 选择60例3~6岁门诊患儿,均经声导抗测试及耳声发射测试排除传导性耳聋及听神经病,将60例3~6岁小儿120耳分别进行ABR测试.根据ABR测试结果.选择ABR波V反应阈为50~90 dB nHL的小儿30例为A组,ABR最大输出97 dB nHL未引出波V反应阚的小儿30例为B组;之后两组小儿分别进行游戏测听,将两组的ABR反应阈与游戏测听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A组ABR的波V反应阈与小儿游戏测听中2 kHz~4 kHz最小听闻相差均无显著差异:B组ABR最大输出97 dB nHL未引出波V的小儿,游戏测听绝大部分均能获得行为听阈.结论 ABR的波V反应阈与小儿行为测听的高频听阈一致性较好;ABR最大输出97 dB nHL未引出波V的不等于无听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听力正常儿童chirp声与click声听性脑干反应的特征。方法选择97例(194耳)听力正常儿童,分别采用 CE-chirp 和 click 刺激声进行 ABR 检测,比较两种 ABR 波形辨认率,波Ⅲ、V 潜伏期,波 V反应阈及不同刺激声强度下波 V 的振幅及检测时间。结果chirp-ABR 波Ⅰ辨认率(36%)明显低于 click-ABR (100%),chirp-ABR 与 click-ABR 波 V 反应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刺激声强度为80 dB nHL 时, chirp-ABR 波Ⅲ、V 潜伏期比 click-ABR 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种刺激声 ABR 波 V 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刺激声强度为50 dB nHL 时,chirp-ABR 波 V 振幅较 click-ABR 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刺激声强度分别为80、50 dB nHL 时,chirp-ABR 波 V 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rp-ABR 较 click-ABR 检测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 click-ABR 相比,chirp-ABR 的反应幅度高,潜伏期短,检测时间短,用于儿童听力检测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典型的听性脑干诱发反应,是在短而强的声刺激后于前10毫秒内出现的含7个颅顶正波的反应。作者们用1、2、4KHz的短音(tone pip)和短声(click)检查17例22~31岁的听阈不超过10dB HL的成人的脑干反应。短音的持续时间为2毫秒、上升衰减时间为1毫秒;短声持续时间为50微秒。这4种声刺激所引出的脑干反应的波V可在平均12.6至15.2dB范围内检出。波V是最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学龄前儿童短声(click)诱发听性脑干反应(click-ABR)及短纯音(tone burst)诱发听性脑干反应(tb-ABR)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分别对90例(180耳)听力正常的健康学龄前儿童进行click-ABR和tb-ABR测试,其中,按年龄分为0~、1~、3~6岁组,每组30例,记录各组刺激强度在80 dB nHL下click-ABR和0.5、1 kHz tb-ABR各波潜伏期、波间期及反应阈,对各年龄段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0~岁组click-ABR和0.5、1 kHz tb-ABR波I、III、V潜伏期显著长于1~岁组,1~岁组显著长于3~6岁组;0~岁组click-ABR各波间期显著长于1~岁组和3~6岁组,0~岁组0.5 kHz tb-ABR I-V波间期显著长于1~岁组和3~6岁组;0~岁组1 kHz tb-ABR III-V、I-V波间期显著长于1~岁组和3~6岁组,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0~、1~、3~6岁组click-ABR反应阈分别为23.78±5.34、26.33±5.12、24.32±4.54 dB nHL;0.5 kHz tb-ABR反应阈分别为36.30±12.80、41.50±9.02、36.70±7.23 dB nHL;1 kHz tb-ABR反应阈分别为24.20±7.70、28.60±9.50、21.40±4.60 dB nHL;1~岁组的反应阈均高于其他两组。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本实验室0~6岁儿童click-ABR和0.5、1 kHz tb-ABR正常参考值,可为学龄前儿童客观听力测试提供更精准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听性脑干负相慢反应是指给声刺激后在10ms左右时记录的一颅顶负相电位。它由ABR波V下降支延伸形成的一个负相波。用短声(click)刺激,强度为30dB SL时,听性脑干负相慢反应的潜伏期约为10ms,故称之为慢负10(Slow Nagative10,SN10)。1971年Jewett和Williston在研究ABR过程中,在1.6~100Hz滤波条件下,首次观察到本电位。1979年Davis等正式命名为SN10。尽管众多的学者已经接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正常婴儿短声骨导听性脑干反应(bone conduction click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eses,BC-ABR)的阈值、潜伏期及其与气导听性脑干反应(air conduction click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eses,AC-ABR)的关系,为BC-ABR在婴儿听力评估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例听力正常婴儿按月龄分为两组:A组婴儿<6月,共10例20耳;B组婴儿≥6月,共10例20耳。分别进行短声AC、BC-ABR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BC-ABR波形与AC-ABR波形相似,BC-ABR波V潜伏期为7.45±0.35ms,反应阈为7.50±4.24d B n HL,反应阈的第95百分位数为15.00d B nHL。2不同性别、不同耳别间BC-ABR波V阈值和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A组、B组BC-ABR波V潜伏期分别为7.48±0.37ms和7.42±0.34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波V阈值分别为8.00±4.70d B nHL和7.00±3.77d B nH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BC-ABR阈值的差值分别为9.75±4.44d B nHL和9.25±2.94d B nH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4AC-ABR波V阈值为17.00±2.95d B nHL,明显高于BC-ABR波V阈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ABR与BC-ABR阈值的差值为9.50±3.72d B n HL,第95百分位数为15.00d Bn HL。结论 BC-ABR波形特点与AC-ABR极为相似;婴儿BC-ABR阈值的正常值可采用统一的参考标准;本研究为婴儿听力的早期评估和干预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chirp声与短声ABR的V波振幅和潜伏期值,从而探讨chirp声在ABR测试时是否更具优势。方法分别用chirp声与短声两种测试声记录16例听力正常婴幼儿(24耳)的ABR,比较10~70 dB nHL不同刺激强度下两种测试声引出V波的振幅大小以及高强度和阈值强度下引出V波的潜伏期差异。结果在强度为20~70 dB nHL时,两种刺激声的V波振幅无显著差异(P>0.05);刺激声强度为10 dB nHL时,chirp声V波的引出率较短声显著增高(分别为15/24和7/24, P<0.01)。较高刺激强度时,两种测试声引出的V波潜伏期无明显差异(P>0.05);阈值水平时,chirp声ABR的V波潜伏期比短声ABR的V波潜伏期长(P<0.05)。结论本组听力正常婴幼儿ABR测试中chirp声相比短声增加V波振幅的优势并不显著,且I波和III波不如短声ABR典型;在临床应用chirp声之前还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声场中记录听性稳态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扬声器给声,记录正常听力的成人和婴儿的听性稳态反应结果 ,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AUDIX测试系统,扬声器给声,分别记录睡眠状态下听力正常的成人(18例,年龄20~22岁,平均21.6岁)和婴儿(11例,月龄5~11个月,平均9.5月)的听性稳态反应阈值.结果 正常成人组0.5、1、2、4 kHz 4个频率的反应阈值分别为73.67±3.12、69.72±4.88、68.74±4.45、71.32±3.35 dB SPL;正常婴儿组4个频率的反应阈值分别为77.65±2.36、71.12±3.24、71.80±3.28、72.78±4.12 dB SPL.两组各个对应频率的测试结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或者婴儿均可以通过扬声器给声来记录听性稳态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听力筛查AABR未通过而TEOAE通过高危新生儿的听力变化和特点。方法 2008年至2010年对复筛时AABR未通过而TEOAE通过的23例高危新生儿在3月龄时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以及高频声导抗(high frequency tympanometry,HFT)检查,对ABR异常的患儿在6月龄时复查。结果 3月龄和6月龄时DPOAE各频率基本引出,HFT均为单峰。3月龄时23例患儿中5例双耳ABR反应阈≤35dB nHL,余18例(30耳)单耳或双耳ABR异常,其中8耳可辨出波Ⅰ、Ⅲ、Ⅴ,反应阈40~60dB nHL;15耳只引出波Ⅴ,反应阈70~97dB nHL;7耳97dB nHL声刺激下无波形引出;符合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诊断12例,双耳8例,单耳4例。ABR异常的18例(30耳)6月龄复查时,1耳反应阈≤35dB nHL,29耳反应阈异常,其中,6例(11耳)ABR反应阈降低,1例(2耳)反应阈升高;29耳中14耳可辨出波Ⅰ、Ⅲ、Ⅴ,反应阈40~60dB nHL;11耳只引出波Ⅴ,反应阈70~97dB nHL;4耳97dB nHL未引出波形;符合AN诊断9例,双耳4例,单耳5例。23例患儿1~2岁时电话随访,19例对声音反应良好,2例言语发育稍迟缓,2例2岁时仍不会说话,其中1例合并脑瘫,1例CT示脑白质异常,戴助听器均无效。结论本组听力筛查AABR未通过而TEOAE通过的婴儿听力发展不确定,选择治疗方案需慎重,对这类小儿应长期听力追踪至少到3岁。  相似文献   

14.
4.2.4 关于ASSR采用刺激声强度的校准和反应阈强度单位 目前国内有学者用国际标准校准纯音听力零级的标准化方法来校准ASSR用的调制声,这显然存在问题.因为尽管调幅声频率特性很好,与纯音相近,但二者绝对不能等同,ISO颁布的各项标准有严格的限定,绝不能改变测试设备或被校的对象.我们认为用"生理校准"法较为合适,即选择一组听力正常男、女青年(约30~50人),纯音听阈不超过5 dB HL,无耳科疾病史、噪声接触史和耳毒性药物使用史,进行各频率调幅声的主观测听和ASSR反应阈测试,取该组受试者的平均值,计算二者阈值之差,作为修正值,例如500 Hz的调幅声平均主观听阈为5 dB SPL,作为0 dB nHL,而ASSR的反应阈平均值为35 dB SPL,二者之差为30 dB,即ASSR的平均反应阈为30 dB nHL,其它频率以此类推,从而将ASSR机器输出的SPL换算成nHL.  相似文献   

15.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婴儿的ABR和DPOAE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综合评估伴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感音神经性聋婴儿临床听力学特点及与中枢性神经系统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康复科住院患儿,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ABR)异常并排除中耳功能异常者,月龄不超过12个月,共121例223耳。根据神经康复科的专科评估,分为核黄疸-脑瘫、外部性脑积水和精神运动发育迟缓三组。设立同年龄段正常对照组。每一组组员同时检测ABR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DPOAE),对比观察不同组别间ABR波V阈值及DPOAE异常耳的比率、同一组间不同ABR波V阈值耳和DPOAE异常耳比率的变化特征。结果 核黄疸-脑瘫常导致严重的听力损失,其波V阈值≥80dB nHL以上耳达83.91%:外部性脑积水主要表现为轻中度的听力损害,波V阈值在40~80dBnHL区间耳为77.91%;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组波V阈值的分布则无明显的极端性。当ABR波V阈值在40~80dB nHL区间内时,三组受试者主要表现以蜗后听神经系统损害为主;当ABR波V阈值≥80dB nHL时,测试耳DPOAE异常的比率明显增加,三组分别达58.90%、42.11%和52.38%。结论 伴中枢性神经系统病变感音神经性聋婴儿,其听力障碍特征表现出多样性,临床上需进行跨学科多手段的综合评估,特别是需结合中枢神经系统的评估,才能作出客观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20名足月新生儿共40耳,除1耳因耳道内胎旨过多未测耳声发射外,余39耳进行了短声及1kHz,2kHz短音诱发耳声发射检查,同时行听性脑干反应波V阈值的测定,对记录到的耳声发射各参数进行报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声诱发前庭咬肌反射的动物模型,探讨咬肌反射电位的特征及起源.方法 2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单侧前庭下神经切断组(5只)、单侧耳蜗神经破坏组(5只).3组动物分别在麻醉下于豚鼠下颌骨及颅顶之间用金属夹夹住,使咬肌保持一定的张力,记录click声诱发的咬肌反射电位,并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结果正常对照组豚鼠声诱发咬肌反射电位的负波(negative peak,NP)阈值为92±7.68dB nHL.给予100、90、80、70 dB nHL单侧声刺激时,同侧记录咬肌反射NP引出率分别为100%、7O%、40%、0%.给予100、90、80 dB nHL单侧声刺激时,同侧记录咬肌反射NP平均潜伏期分别为6.57±0.26、6.64±0.23、6.69±0.19 ms,不同刺激强度下NP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R的平均反应阈为31±7.88 dBnHL.单侧前庭下神经切断组术侧声诱发咬肌反射消失,ABR反应阈在正常范围内.单侧耳蜗神经破坏组术侧声诱发咬肌反射存在,NP阈值及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R消失.结论 在豚鼠下颌骨及颅顶之间应用金属夹使咬肌保持一定的张力,同时给予click声刺激,可以建立一个理想的声刺激诱发前庭咬肌反射的动物模型;声刺激诱发的豚鼠咬肌反射电位NP来源于前庭,且该反射是肌源性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的刺激速率以及对侧不同强度的白噪声掩蔽对婴幼儿骨导听性脑干反应(ABR)的影响。方法对18例(36耳)正常婴幼儿分别在27.7次/秒(无掩蔽、等值掩蔽、升值20 dB掩蔽、升值40 dB掩蔽)和55.1次/秒(无掩蔽)的刺激速率下行骨导ABR测试,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8例(36耳)受试婴幼儿气导ABR反应阈均值为15.29±9.71 dB nHL,在35 dB nHL及以下刺激强度下均可记录到清晰、稳定、分化良好、重复性好的骨导ABR波形,骨导ABR反应阈均值为7.93±5.04 dB nHL;骨导短声刺激速率从27.7次/秒增加到55.1次/秒时,ABR波Ⅴ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刺激速率为27.7次/秒、对侧不同强度的白噪声掩蔽时,骨导ABR波Ⅴ潜伏期以及反应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导ABR测试受骨导刺激强度及刺激速率等的影响,在听力正常婴幼儿不受对侧耳有无掩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耳功能异常婴儿的听性脑干反应(ABR)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比较85例(170耳)中耳功能异常、ABR反应阈≤60dB nHL的婴儿(A组)和83例(166耳)中耳功能正常、ABR反应阈40~60dB HL的婴儿(B组)以及41例(82耳)正常婴儿(C组)的ABR波Ⅰ、Ⅲ、Ⅴ潜伏期、波间期和波Ⅴ反应阈值。结果 A组中24耳(14.11%)为ABR反应阈≤30dB nHL、73耳(42.94%)为40dB nHL、54耳(31.76%)为50dBnHL、19耳(11.18%)为60dB nHL;B组中83耳(50%)ABR反应阈为40dB nHL、52耳(31.33%)为50dB nHL、31耳(18.67%)为60dB nHL;C组婴儿ABR反应阈均≤30dB nHL。刺激声为80dB nHL时三组间波Ⅰ、Ⅲ、Ⅴ潜伏期的关系分别为:A组波Ⅰ、Ⅲ、Ⅴ潜伏期明显长于B组和C组(P<0.01),而Ⅰ-Ⅲ、Ⅰ-Ⅴ波间期则较B组和C组短(P<0.01),Ⅲ-Ⅴ波间期则与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各波潜伏期、波间期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反应阈相同者波潜伏期比较:A组波Ⅰ、Ⅲ、Ⅴ潜伏期仍明显长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婴儿中耳功能异常时大部分ABR反应阈升高,以轻中度异常为主,均有波Ⅰ潜伏期延长;波Ⅰ潜伏期明显延长对判断婴儿中耳功能异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气骨导短音ABR在听力正常成年人中的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耳科正常成年人气导和骨导短音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 stem response,ABR)的特点,探讨短音AB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的关系及骨导短音ABR对于鉴别听力损失类型的作用.方法 对耳科正常成年人(20例,男/女=10/10)应用SmartEP听觉诱发电位仪记录受试者短音气导和骨导ABR.结果 气导0.5 kHz、1 kHz、2 kHz、4 kHz短音诱发的ABR反应阈分别为(24.8±7.3)dB nHL、(16.1±6.5)dB nHL、(13.5±5.5)dB nHL、(11.9±5.8)dB nHL,分别较对应频率气导纯音听阈高(19.5±9.3)dB、(13.4±6.6)dB、(12.2±6.0)dB、(12.2±7.2)dB,骨导0.5 kHz、1 kHz、2 kHz、4 kHz短音诱发的ABR反应阈为(28.4±9.2)dB nHL、(19.0±7.4)dB nHL、(15.1±7.7)dB nHL、(13.6±6.4)dB nHL,分别较对应频率骨导纯音听阈高(32.0 10.3)dB、(19.4±10.0)dB、(14.2±8.2)dB、(16.1±6.9)dB.各频率气导与骨导短音ABR反应阈无显著性差异.短音ABR的波形与短声ABR相似,随刺激声频率降低,Ⅰ、Ⅲ波引出率降低.短音ABR各波潜伏期均较短声长,且随频率降低,各波潜伏期延长.反应阈强度骨导短音ABR的Ⅴ波潜伏期比气导短音Ⅴ波潜伏期长,其中0.5 kHz和1 kHz该差异具显著性.结论 短音ABR的反应阈可以用于预测纯音听阈,骨导短音ABR的反应阈及短音ABR反应阈的气骨导差有助于鉴别听力损失的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