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35例复方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文献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发展情况。方法对1989~2007年国内医药期刊中报道的235例复方丹参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复方丹参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事件累及神经、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等多个系统;以全身性损害最多见,其次是皮肤及附件损害,两者均属过敏反应,合计177例,占75.32%。177例中,126例(71.19%)发生在开始用药后1小时内;100例(56.50%)发生在开始用药后30分钟内;132例(74.58%)首次用药出现过敏。235例中,229例预后良好,6例死亡。结论临床用药的前30分钟应当警惕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密切观察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引发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提高ADR监测工作质量。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7年1月~2009年8月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OR/ADE)报告200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例中一般ADR194例(97.00%);性别、年龄与ADR的发生无明显相关;院内门诊ADR39例;抗菌药引发的ADR最多(125例,62.50%),其次为中成药(20例,10.00%);静脉用药引发ADR166例(83.00%);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95例,47.5%);无死亡及后遗症报告;医师上报169例(84.50%)。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ADR报告和监测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3.
张芙群 《中国医药》2013,8(10):1484-1485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650例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6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中药不良反应占37.2%(242/650);静脉滴注、VI服给药和外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41.2%(268/650)、29.1%(189/650)和16.6%(108/650);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剂型是注射液,占总数的41.4%(269/650)。650例患者中中药不良反应者累及系统器官共893例次,皮肤及附件损害是最常见的,占32.7%(292例次);留有后遗症和死亡的占总数的比例仅为1.5%(10/650)。结论中药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应合理使用中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4.
160例门诊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汪爱晶 《安徽医药》2008,12(5):472-473
目的:析门诊病人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事件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5年7月21日~2007年10月23日期间门诊上报的160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160例ADR事件中涉及药物共38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95例(59.4%),居于首位;其次为中药注射剂52例(32.5%);发生ADR的病人中,10岁以下患者最多(46例,28.8%)。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最常见,所有病人经过及时有效的处理,均痊愈出院。结论门诊护士应认真学习药理学知识、严格执行输液操作规程、密切观察ADR的先兆症状、掌握ADR的处理程序、从而减少或预防ADR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张毛毛  郁晓梅  刘军  蒋磊 《安徽医药》2013,17(11):1990-1992
目的探讨亳州市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评价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填写质量。方法采用Excel电子表格筛选,按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类型、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岁的中老年人不良反应/事件构成比高(29.29%),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涉及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59.88%),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用药所占比例最大(84.51%),不良反应/事件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常见(46.49%)。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吕文 《中国当代医药》2013,(36):130-131,133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提高门诊输液室服务质量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10月来本院治疗的患者30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投诉率、输液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投诉率为0.27%(4/1500),输液并发症发生率为8.33%(125/1500);观察组投诉率为0.00%(0/1500),输液并发症发生率为1.73%(26/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可提高门诊输液室服务质量,减少输液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引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药物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7~2008年发生的神经系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报告197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7例ADR/ADE中,〉60岁者80例,占40.61%;采用静脉滴注给药者149例,占75.63%;183例属药品不良反应范畴,14例属药品不良事件范畴;引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为抗茵药物,其次为中药制剂;大部分停药后好转,少数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神经系统ADR涉及药物种类多,表现多样,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门诊输液反应的分析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淑秀  范立平  王凤英 《中国医药》2009,4(12):1024-1025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输液室发生输液反应的原因,预防输液反应的发生。方法通过我院门诊输液室输液反应登记,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门诊输液室发生输液反应19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8例门诊患者中,以热原反应临床表现最为多见,有140例(70.7%),其次为过敏反应和局部反应;使用药物类型中抗生素发生输液反应182例,占91.9%。结论加强门诊输液反应的监测,合理用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预防输液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边静 《中国基层医药》2014,(11):1757-1758
目的 探讨输液管理系统在门诊静脉输液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总结应用输液管理系统进行门诊静脉输液30 808例的经验.结果 30 808例接受静脉输液者的满意度测评97.2%;不良反应23例(0.07%).其中护理缺陷0.04%(11/30 808),医患矛盾0.03%(10/30 808),输液差错0.01%(2/30 808);无与静脉输液有关的医疗事故发生.结论 输液管理系统在门诊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实现了“输液管理信息化”.对提高护士工作效率,防范医疗纠纷,减少输液缺陷、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程红勤  安波尔  孟莉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0):1730-1731
目的减少门诊退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门诊药房2006年发生676例退药情况按照退药原因进行分类。结果退药原因依次为:药品不良反应384例次(56.8%),患者住院64例次(9.46%),药品数量开多/重复开药53例次(7.84%),看说明书后怕禁忌证、副作用51例次(7.54%),药品自费或部分负担48例次(7.1%),怀疑医生药品开错27例次(4%),患者死亡22例次(3.25%),取药后不做检查16例次(2.37%),外院不给输液11例次(1.63%)。结论有些退药(药品不良反应)是不可避免的,而相当一部分退药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完全可以避免或减少。  相似文献   

11.
陈梅莉 《中国药房》2013,(48):4531-4533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10年4月-2011年9月使用参麦注射液的4896例住院病例中发生ADR/ADE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96例患者中发生63例ADR/ADE,发生率为1.29%;首次用药即出现ADR/ADE的有39例(61.9%),且大部分在静脉滴注过程中发生;ADR/ADE累及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和心血管系统;无联合用药与联合用药的ADR/AD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PUADE病例中有4例属于超适应证用药;输液配制后放置时间超过1h的ADR/ADE发生率显著高于放置1h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使用参麦注射液时应注意把握药物适应证和配制时间等,以减少ADR/AD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68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评价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填写质量。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6月收集到的168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8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涉及104种药品,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占45.2%),其次是中药制剂(占25.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大(占61.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8.6%);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有4例;绝大多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出现在用药61分钟至24小时内(112例);对症治疗52例,未进行特殊处理的60例。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数偏少,报告表填写质量较差。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抗感染药、中药制剂的应用及静脉用药的给药方式是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其使用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3.
李文武 《中国药物警戒》2013,(12):737-739,743
目的通过分析硫酸镁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收集到的157例硫酸镁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用药患者以20~39岁女性患者居多(69.43%);在30rain内发生的不良反应占68.79%;ADR/ADE主要累及胃肠系统(36.36%),全身性损害(25.17%)。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潮红、头晕、心悸等。结论我省数据库中硫酸镁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大多为已知的不良反应,建议加强对硫酸镁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完善国内企业说明书,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高天  李情洁  何燕  张婷  赵李 《中国药房》2011,(12):1075-1076
目的:探讨维C银翘片所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特点和规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分类及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分析2002-2010年我院使用维C银翘片发生ADR/ADE的72例病例。结果:72例ADR/ADE与性别关联性不强,20~60岁发生率较高;有30例为联合用药(41.67%);说明书未记载的新的ADR/ADE症状有9例(12.50%)。结论:维C银翘片引起ADR/ADE的原因较多,临床应加强用药监测,避免不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301例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清开灵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广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7~2008年收到的301例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大多数发生在用药后30分钟内;以变态反应居多,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性损害。结论临床应重视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合理用药,注意用药全程的监护,以减少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尼富苓 《中国药房》2013,(48):4545-4546
目的:了解苦黄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某院2004—2012年收集到的36例苦黄注射液致ADR/ADE报告中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用药剂量及溶媒、联合用药、ADR/ADE发生时间、ADR/ADE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ADR/ADE的治疗及转归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6例ADR/ADE中,男性患者较多(占58.33%),与就诊的肝病患者性别比例相符;ADR/ADE大部分发生在首次给药后,最快为用药5min后,最慢为用药23d后;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38.46%);ADR/ADE经处理后均治愈。结论:应重视和加强苦黄注射液致ADR/ADE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严格按说明书使用,并尽量避免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集到的674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ADR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74例中,以抗感染药物引起ADR最多(44.81%),其次是中药制剂(29.08%);ADR/ADE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多数(35.32%)。结论抗感染药、中药制剂的不合理应用及静脉给药方式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其使用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某医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集到的237份ADR/ADE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37例ADR/ADE报告中,大于60岁年龄组的不良反应居首位,占24.47%;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居首位,占56.92%;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ADR/ADE居首位,占75.10%;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39.18%。结论 ADR/ADE监测是医院的重要工作,开展药物警戒是患者用药安全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原因与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30例国内文献报道的醒脑静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中老年患者占56.67%;43.33%的病例用于治疗非说明书适应证的病症;13.33%的病例超剂量用药;70.00%的患者在用药开始后的30 min内发生不良反应/事件;不良反应/事件可发生首次用药和连续用药过程中;33.33%的病例有合并用药情况;不良反应/事件累及6个系统-器官,以过敏反应和过敏性休克为主的全身性损害占60.00%。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应注意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应严格遵照说明书规定的适应证和用法用量使用醒脑静注射液,谨慎联合用药,用药过程中加强不良反应监测;药品生产企业应加强醒脑静注射液的质量控制研究与安全性研究,以及修改完善说明书的安全性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