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引导式教育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综合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将就诊的75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纳入研究,随机分成研究组(25例)、对照组1(25例)和对照组2(25例).研究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引导式教育;对照组1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2仅给予一次性家庭康复指导.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和儿童功能独立性量表评定.结果 3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t=19.271,P<0.01;对照组l t=15.464,P<0.01;对照组2=2.416,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l的精细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独立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2治疗后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独立能力改善均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引导式教育能更有效提高痉挛型儿童脑瘫的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2.
陈利  刘国磊  王子杰  魏敏 《吉林医学》2023,(12):3427-3429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对早产脑瘫患儿精细动作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早产脑瘫患儿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儿童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每天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联合30 min作业训练,对照组仅行综合康复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精细动作功能评分。结果:治疗6个疗程后(每个疗程2周时间),两组脑瘫患儿精细运动能力尺度测评表(FMFM)总评分有所提高,观察组的FMFM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患儿在视觉追踪、抓握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上肢关节活动能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眼协调能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家长康复满意度分别为91.07%和7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脑瘫患儿采用作业疗法对于精细动作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护理配合按摩针灸、促通技术及作业疗法在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7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配合家庭康复护理。结果:干预组精细运动能力提高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康复护理配合按摩针灸、促通技术及作业疗法,明显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因此规范的康复治疗与正确的家庭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脑瘫合并语言障碍患儿采用小组语言训练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3月收治的脑瘫合并语言障碍患儿77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儿实行专业的护患一对一语言训练,观察组患儿实行小组语言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构音障碍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4.6%,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小组语言训练应用于脑瘫合并语言障碍患儿的临床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儿构音障碍,训练效果良好,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脑超声对脑瘫患儿运动能力的作用,选取40名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及观察组(n=20),对照组只接受运动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接受运动功能训练的同时辅以脑超声治疗。治疗90 d后,使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G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脑超声能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韩旭 《中外医疗》2014,33(4):86-86,88
目的探讨语言训练在脑瘫并语言障碍患儿康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自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108例脑瘫并语言障碍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参考组,各为54例,参考组患儿采用一对一语言训练,观察组患儿通过合理分组,进行小组语言训练,治疗6个月后采用Gesell测试量表对两组患儿的构音障碍测试及言语发育商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构音障碍测试及言语发育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3.3%,参考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5.2%,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瘫并语言障碍患儿采用小组语言训练与一对一语言训练效果无异,方便操作,有着显著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在小儿脑瘫早期康复治疗中应用运动疗法的效果。方法在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选取本院小儿脑瘫患儿90例,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运动疗法,观察小儿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小儿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比对照组高,治疗效果比对照组好,P0.05。结论在小儿脑瘫患儿早期康复治疗中应用运动疗法,能促进小儿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组式作业疗法对脑瘫患儿认知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小组式作业疗法,两组患儿均接受康复训练3个月。比较两组患儿训练前后韦氏幼儿智力量表(WPPSI)、日常生活能力评价表(ADL)、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及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的评分。结果:两组患儿训练前WPPSI和Barthel指数、PDMS-FM及FMF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训练后WPPSI和Barthel指数、PDMS-FM及FMFM评分均高于训练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组式作业疗法应用于脑瘫患儿可改善认知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并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该疗法优于常规作业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法对儿童脑瘫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接受住院治疗的120例脑瘫儿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观察组加以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通过定期访问(每月1次随访,每3个月1次综合评估,每年综合数据分析)评估进行临床研究。结果:观察组患儿在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及社交能力方面均得到很大提高,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治疗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就诊的86例脑瘫患儿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并结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中医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及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大幅度运动、适应行为、语言能力、社交能力和精细控制方面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升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临床疗效显著,可在脑瘫患儿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从2011年2-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康复科就诊的脑瘫患儿中选择31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观察组15例接受A型肉毒毒素注射,注射后第2天开始进行包括生物反馈在内的康复治疗;对照组16例只做常规康复治疗.患儿入选后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3、7、14、30、90天时评定:改良Ashworth量表(MAS)、综合痉挛量表(CSS)、踝关节被动背伸活动范围(PROM);在疗前、治疗后第90天时评估: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步行速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7、14、30、90天的MAS评分分别为2.6±0.6、2.0±0.5、1.2±0.5、0.6±0.6、0.5±0.6、1.0±0.5,CSS评分分别为14.1±1.1、12.0±1.1、10.2±1.2、8.2±1.4、8.0±1.5、9.0±1.6,PROM分别为(-8.5±9.4)°、(-1.5 ±7.6)°、(6.9±8.3)°、(11.7±6.8)°、(15.2±6.6)°、(13.7±7.8)°,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患儿CSS评分自治疗后第7天开始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评分、PROM在治疗后第14天开始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评分、CSS评分、PROM在治疗后各观测时间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步行速度在治疗后第90天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0.01,对照组P<0.05,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能快速有效地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脑瘫的随机、双盲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A、B组,同时给予物理学疗法(physical therapy,PT)、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OT)、语言治疗(speech therapy,ST),A组40例加用中药黄芪注射液。治疗前、后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社会适应行为(BSA)评定及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同时测定免疫球蛋白水平并观察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第2次及第3次评估,2组组间及组内相比ADL、BSA、FMFM评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3次评估时2组免疫球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医院感染例次显著低于B组(P〈0.01),由此引起的医疗费用增加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 黄芪注射液协同治疗可提高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胡经航 《黑龙江医学》2014,38(2):168-170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05~2013-05间来我院神经科诊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在神经内科基础治疗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组6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依达拉奉,21 d为1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3%,对照组为54.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63,P=0.001).治疗前两组之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梗塞,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灸按摩配合高压氧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方法:将60例小儿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康复功能训练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灸按摩配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高压氧治疗。将两组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ADL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按摩配合高压氧治疗小儿脑瘫较单纯高压氧治疗疗效明显;值得临床加以推广并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覃洁 《华夏医学》2013,(5):943-946
目的:探讨音乐治疗对小儿脑瘫功能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方法:符合脑瘫标准的患儿41例,通过分层随机单盲法分成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音乐治疗,治疗时间为3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GMFM-88项量表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88项量表总百分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平均每月上升(5.13±2.78)分,对照组平均每月上升(2.98±2.43)分,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音乐治疗能有效提高脑瘫儿童功能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与作业疗法相结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腕关节背屈功能的疗效。方法:将3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中药熏蒸结合作业治疗组、单纯作业对照组各15例,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3次腕关节主动背屈的角度。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2组患儿腕关节背屈活动度均有扩大,且观察组患儿腕关节活动度的扩大范围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疗法中药熏蒸与作业疗法相结合能充分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腕关节背屈功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运用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只采用运动疗法,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GMFM)进行评定,判断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观察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头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 MPP )的效果。方法将MPP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单用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症状消失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X线胸片吸收好转时间、总病程等方面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4例(8.0%)。结论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MPP疗程短、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依达拉奉对大鼠缺血脑组织NGF及BDN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大鼠缺血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采用改良的Zea-Longa法建立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模型(MCAO)。实验分为模型对照组和依达拉奉组,每组各20只大鼠。依达拉奉组予以腹腔内注射依达拉奉,1次/d,每次3mg/kg;模型对照组每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72h后行神经功能评分,然后处死,分别取脑梗死周围、海马区和梗死区脑组织作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DNF、NGF蛋白表达变化,原位杂交检测BDNFmRNA、NGFmRNA的表达。结果依达拉奉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依达拉奉治疗组BDNF和NGF蛋白BDNFmRNA和NGFmRNA在梗死区周围和海马区表达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梗死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上调大鼠梗死区周围和海马区缺血脑组织中BDNF和NGF的表达,并可能通过此机制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以风府、哑门为主穴针刺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小儿痉挛型脑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以风府、哑门为主穴针刺治疗和西医常规治疗加康复训练,3个疗程后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发育商DQ分值及肢体痉挛状态改变情况。结果根据疗效判定标准,治疗组显效7例,有效2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发育商DQ分值两组均有提高,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肢体痉挛状态改变两组均有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结论显示以风府、哑门为主穴针刺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