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髌骨与髌股关节表面置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自1983年始开展髌骨软化症和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治疗。先采用单纯塑料人工髌骨表面置换术,平均随诊44.9月,结果表明该法只能收到短暂效果,最终因塑料髌骨磨损股骨髁部骨质而失败。为克服这一问题,于1989年5月开始研制Y-L-Q型人工髌股关节及相应手术器械,经测试合乎要求后于1991年1月用于临床,为16个膝(13例患者)作了髌股关节表面置换术,髌骨表面用高分子聚乙烯假体置换,于相对应股骨髁间  相似文献   

2.
人工髌骨表面置换长期随诊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髌骨软化症和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引起膝关节疼痛和紊乱的常见病。长期保守治疗无效患者需要考虑外科手术,许多作者试图用髌骨表面置换手术治疗此症。自1983年以来对19位髌骨软化、髌股关节炎患者进行了22例单纯髌骨表面置换术,术后一年随诊结果表明优良率59.1%,但随诊5~10年(平均8.7年)以上者优良率为0。所有病例均因疼痛、股骨髁间皮质明显磨损需再次手术,行髌骨切除或全膝表面置换术。髌股关节表面置换避免了前者磨损骨质的缺点,同样保留了伸膝装置的完整性。本组自1991年开始用Y-L-Q型人工髌股关节取代单纯髌骨表面置换,在股骨髁间放置一金属轨道供塑料髌骨滑行而避免皮质磨损,共治疗11例患者,早期随诊优良率78.5%,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人工髌股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994年5月至1998年5月采用Y—L—Q型人工髌股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髌股关节炎24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4例,男6例,女18例,年龄47~67岁,平均56岁。病程2年~20年。疼痛位于前膝者22例,上、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应用髌股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严重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患有严重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的30例患者(36个膝关节)施以人工髌股关节表面置换术.男5例,女25例;年龄36~74岁,平均(55.8±8.5)岁.术后进行了2~10年的随访,根据膝评分和功能评分进行评价.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的膝评分和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改善;以膝评分及功能评分进行评价,有效率分别为88.9%及91.7%;术后优良率分别为69.4%及77.8%.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条件下,髌股关节表面置换术是治疗严重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吕明雷  赵磊  千东升 《中国医药导报》2010,7(35):121-121,124
目的:观察人工髌股关节置换术对髌股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1994年5月~2005年3月,我院采用人工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髌股关节炎40例,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随访5个月~15年,平均6.5年,采用HSS评分,疗效优良率为82.5%,随诊效果满意。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的情况下,人工髌股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治疗髌股关节炎疗效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应用髌股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严重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患有严重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的30例患者(36个膝关节)施以人工髌股关节表面置换术。男5例,女25例;年龄36~74岁,平均(55.8±8.5)岁。术后进行了2~10年的随访,根据膝评分和功能评分进行评价。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的膝评分和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改善;以膝评分及功能评分进行评价,有效率分别为88.9%及91.7%;术后优良率分别为69.4%及77.8%。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条件下,髌股关节表面置换术是治疗严重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髌股关节炎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是骨科门诊常见病,Sarda等报道患有膝关节炎的患者中,67%的患者表现为单纯髌股关节炎.许多学者认为髌股关节对合不良可导致髌骨和股骨滑车软骨面病变,继而出现各种临床表现.本研究在关节镜下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和行髌骨成形以改善髌股关节的对合,同时对使用双极射频行髌周去神经处理.通过手术前后髌骨轨迹评估和功能评分,探讨该术式对髌股关节对合不良继发重度髌股关节炎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疗效及相关问题。方法:32膝X线证实髌骨倾移的髌股骨性关节炎患者在关节镜下射频汽化仪进行关节清理术结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手术前后测量髌骨内侧推移度、髌骨轴位片角度、用Kujala髌股关节评分法比较髌股关节功能改善情况。术后随访。结果:术前髌骨固定者10例,手术前后根据Kujala髌股关节评分法分别为50.80±7.13分和66.30±4.00分,术后髌骨内侧推移改善0.83±0.14cm。髌骨活动小于1/2象限者12例,手术前后根据Kujala髌股关节评分法分别为59.75±5.01分和79.69±10.47分。手术前后髌骨内侧推移改善0.33±0.07cm和1.05±0.15cm。髌骨活动小于1象限者10例,手术前后根据Kujala髌股关节评分法分别为60.01±4.99分和75.20±6.11分。手术前后髌骨内侧推移改善0.60±0.08cm和1.15±0.17cm。结论:关节镜下射频汽化仪进行关节清理术结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可有效恢复髌骨内侧活动度及髌股关节的对合,改善髌股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对股四头肌肌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F  Lü HS  Min ZS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2):809-811
目的 探讨髌骨置换后髌骨轨迹、髌骨厚度等对股四头肌力的影响,为指导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髌骨关节置换方法及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退变性骨性关节炎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0例134个膝关节,由同一组医生进行同种关节假体关节置换,根据患者术后髌股关节情况分为3组,采用CYBEX-6000型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测试股四头肌肌力,采用伸展滞缺角度评价伸肌肌力.结果 髌骨轨迹不良以及髌骨假体安装位置不当造成股四头肌肌力和耐力明显下降,髌骨轨迹不良组(61±24)、髌骨假体位置不良组(56±33)与髌股关节正常组(86±22)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髌前疼痛等临床症状主要与髌骨轨迹不良相关,而单纯的股四头肌无力主要与置换后的髌骨厚度有关;研究髌股关节生物力学与髌骨置换技术,有利于提高全膝置换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髌股关节置换术(PFA)治疗膝关节髌股骨关节炎的中短期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该院收治的43例膝关节髌股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髌骨关节置换手术,评价治疗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情况。结果 43例患者术后Lysholm、HSS评分随着随访期的延长而逐渐上升(P0.05),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髌股骨关节炎中短期疗效确切,膝关节功能改善良好,但需要准确掌握置换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占骨性关节炎比例超过50%。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在膝关节炎患者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也是骨科门诊常见疾病。据国内的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我国总人口超过13.4亿,60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1.67亿,据估算60岁以上老年人有症状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人数已有上千万人。骨性关节炎高额的治疗费用将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了解髌股关节炎对于提前预防和治疗髌股关节炎,防止其进展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学者认为髌股关节对位、对线不良导致了髌骨和股骨滑车软骨面病变,继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现阶段全膝关节置换术对于老年髌股关节炎患者是比较适用的治疗方式,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随着髌股关节置换术的发展正在逐渐减少,对于年轻和早期患者,病变仅局限于髌股关节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一般不作为首选。本文就国内外关于髌股关节炎诊断和治疗的相关文献做一综述,希望对研究本疾病诊治的发展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分析5例尸体标本的膝关节支持带在切开松解或缝合紧缩等不同状态以及半月板损伤、骨关节炎两组临床病例。髌骨在伸膝位时的侧向移动值,经统计检验P<0.01,显示了本研究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信性。说明1.支持带具有髌股关节的侧副韧带功能,与髌骨侧向活动的稳定性密切相关。2.支持带的异常会引起髌骨错格,是髌前痛的重要因素。3.支持带的切开或紧缩手术可以改善髌股关节的适合性,对治疗髌股关节炎具有一定疗效。提出临床髌骨侧向移动的分级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关节镜治疗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髌股关节骨关节炎是髌股关节常见的疾病,主要症状是膝前痛。髌股关节炎的病因主要是退变和髌骨不稳等。我们应用关节镜进行探查和镜下治疗获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髌骨置换针对严重髌股关节炎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10年11月间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126例(149例膝关节)。术前查X线(负重侧位、45。Rosenberg相、Merchant轴位相),对髌股关节炎分级并测量髌骨厚度和髌股间隙,从而预测出髌骨假体厚度,使重建后的髌股间隙不大于原间隙。均采用统一膝关节假体(smith&nephew),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术中行髌骨截骨后假体置换,并在置换前后测量髌骨的运动轨迹。术后随访。膝关节评分(HSS评分),髌骨评分(Feller评分),结果应用SPSSl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中股骨和胫骨假体试模安装完成后,行髌骨截骨安装假体,140例均髌骨轨迹良好,可以达到“nothumbtest”,9例采用了外侧支持带松解等操作,后髌骨轨迹良好。术后126患者均获得随访12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110.5°(90°~125°),出现19髌前疼痛口服非甾体类药物逐渐缓解,无1例出现髌骨脱位、半脱位、髌骨坏死、髌骨坏死、髌骨骨折及皮肤坏死等。结论:对于严重的髌股关节炎行髌骨置换后可以更好的重建髌股关节,改善关节屈伸功能,减少髌骨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髌三联术用于治疗髌股关节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共38膝)髌股关节不稳患者进行内侧髌股韧带重建、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改良Fulkerson截骨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和髌骨关节对合情况。结果该组30例患者术后随访未见复发,Q角、膝关节功能及髌骨关节对合等参考指标改善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三联术治疗髌股关节不稳疗效确切,矫形可靠,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部分髌骨下极粉碎骨折需作髌骨部分切除。由于髌韧带重建后。髌骨受髌韧带牵拉整体下移,髌股关节失去原有的运动过程中的对应关系而产生损害。使得原本不严重的损伤,在短时间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我们设计了髌骨断层截骨术,恢复髌骨高度,髌韧带重建后不产生“错格”现象,从而有效地预防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维持髌骨原有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髌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支持带紧缩联合Fulkerson截骨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效果,为该疾病的手术治疗提供有效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10年3月,我院采用髌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支持带紧缩联合Fulkerson截骨术治疗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23例(26膝)。手术前后均采用Fulkerson评分表和膝关节日常活动评分表比较髌股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此外,通过髌骨轴位X线片的检查,对反映髌股关节对合情况的相关参数指标进行测量并比较,其中包括:适合角(CA)、外侧髌股角(LPA)、髌股指数(PFI)、髌骨外移率(LS)。结果术后23例(26膝)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5.6个月。Fulkerson评分手术前后分别为58.36±12.90和83.25±8.36;膝关节日常活动评分手术前后分别为52.16±6.80和80.15±8.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股关节功能有显著改善。手术前后通过对18例(20膝)患者髌骨轴位X线片相关参数指标测量比较:外侧髌股角(LPA),适合角(CA),髌股指数(PFI),股骨滑车沟角(FEA),髌骨外移率(LS)四项指标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支持带紧缩联合Fulkerson截骨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可纠正髌股关节的异常对合关系,减小髌股关节间的压力,对保护软骨、缓解膝前区疼痛起到了积极作用,极大地改善了髌股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正常髌股关节切位的X线测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探讨国人正常X线髌骨关节切位的测量方法及临床诊断意义,对80例年龄为18-40岁的健康人正常膝关节作了髌股关节切位X线测量研究。测量并获得其沟角、适合角、外侧髌股角、髌股关节指数、髌骨外移度和髌骨倾斜度等正常值参数。正常髌股关节切位的X线测量有助于髌知患的诊断,并为其治疗提供了客观的解剖学依据。作者认为:在各项测量指标中,适合和外侧髌股角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我院1995-2000年收治髌骨软化症患约400例,其中大多数的轻症患在门诊非手术治疗,但髌骨软化症发展到晚期阶段一髌股关节炎所引起的膝关节疼痛、膝关节反复积液及活动受限时必须行手术治疗。采用YLQ型人工关节进行髌股关节表而置换24例,经随诊效果满意,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CHK”术式是指髌骨钻孔与带蒂髌下脂肪垫覆盖髌骨关节面治疗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方式,于1999年由节晓光主任医师首次将此项手术方式公开发表,现已成为贵阳中医学院二附院治疗髌股关节炎的常规手术方式。自2003年2月-2008年6月应用“CHK”术式治疗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30例40膝,获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